APP下载

生物学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培养研究

2016-04-13王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

王威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期教育一系,四川绵阳 621709)



生物学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培养研究

王威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期教育一系,四川绵阳621709)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科学素养基础薄弱,学校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关照。生物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生物学素养水平较低。鉴于生物学素养在科学素养与幼儿认知发展中的基础性和独特点,文章旨在指出生物学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基本要求,提出可行的、适合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生物学素养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幼儿教师综合素养中较为薄弱的一块,随着社会对幼儿培养认识的不断完善,对幼儿教师的素养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职院校中,其所培养的“准幼儿教师们”的科学素养又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生物学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知识,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科学知识。幼儿教师生物学素养的高低与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相关。结合目前国内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实际来看,基本没有高校开设专门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更不用提生物学课程,很显然,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物学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1 生物学素养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2012年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对学龄前儿童各阶段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科学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在《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在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幼儿对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就生物学素养来讲,其在幼儿教育领域有以下几点意义:

1.1生物学素养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础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材料学等实用科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即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现代科学发展迅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依存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珍惜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世界公民的责任。保护自然的意识应当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生物学,作为涵盖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组织学、生态学等多领域的科学,是幼儿认识世界,培养其整体科学素养的基础学科,也是增进幼儿对大自然的情感,萌发环保意识,促使幼儿认识自然界事物和现象及其发展变化之间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指南》在科学探究目标中,往往以生物学知识作为第一点要求,如科学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中,对3-4,4-5.5-6岁儿童的要求,均以认识、感知和察觉常见动植物及动植物的生变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第一出发点。

1.2朴素生物学是儿童核心知识领域之一

生物学素养的培养对儿童认知的引领起着重要作用。Wellman和Gelman提出的三个核心领域: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目前被认为是学期儿童最重要的知识领域[3]。学前儿童是否具有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是个尚存争议的问题,国内有学者就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入学前就形成了朴素生物理论,但儿童的朴素生物学理论不是“全或无”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和稳定的过程,学前儿童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对动物的生长认识优于人造物体[3]。朴素生物学的提出,对幼儿教师在引领幼儿认识生物的本质与常见生物的特性方面提出了浅显但专业的要求。

1.3生物学知识是多领域的跨学科知识

《指南》中指出的儿童发展的5个领域,健康和科学均涵盖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除了对大自然的认识外,对自身身体结构的认识,对疾病、对生、老、病、死及生命总体的认识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关。在学前教育的三大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中,均以认识儿童身体构造和生理特点为基础。核心课程的知识结构,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生物学知识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学生具备较为充分的生物学知识,为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幼教工作的现实需要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保证。

2 生物学素养掌握现状

从已有的关于学前专业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结果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科学素养薄弱。各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虽文理兼收,但绝大部分仍以文科生居多。在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是文理分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文理知识结构不对称乃至于兴趣的偏好,文科学生更侧重于人文科学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吸收,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较为薄弱[1]。就据笔者所接触的本校和外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具体情况看,学生对于中学教材中直接涉及的传统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4],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材内容,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对于课外的生物科学知识,尤其是一些需要阅读课外参考书籍才能获取的科技知识,如生物衰老的原因、抗生素的作用等,及初中学习的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如蜈蚣的生物学归属地位,姜、藕的可食部分等,学生的掌握程度明显较低。至于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佝偻病等知识,学生虽然有一些了解,但往往无法准确的掌握。生物学素养普遍不高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共性。

惧怕我的头成了好汉的投名状。什么叫做投名状?不仅我不懂,连林冲也不懂。当王伦向他要投名状时,他还以为它就像今天的大学生写的求职信之类的东东,经朱贵解释他才懂得投名状原来就是一个人头。至于是什么人的头,没有特别交待,也就是说,不管是好人坏人,只要你杀了人,就具备了成为好汉的资格。因此,林冲在山下找投名状时,遇上单身的杨志便杀,并没有问他是什么人。哪怕对方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要杀的,不杀不行呀,没有投名状,就不具备成为好汉的资格。虽然这种事情不是很多,但既然有,谁敢保证这倒霉的事不一定不被我碰上呢?

3 生物素养培养现状

从科学素养总体培养的情况看,在全国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高校中,仅有极少数高校有较为系统的科学类课程设置,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案中也较少提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1]。与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相对照,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缺乏全面的有层次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学生难有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史在培养科学素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问题[4]。就笔者所在学校,三年制大专段学生的课程设置里面基本没有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五年制大专段学生所学内容与初中生物学内容相当接近,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生物学素养,乃至整体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并无帮助。总体说来,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整体的科学素养,或是生物学素养的培养均与幼儿教育的现实需求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4 生物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结合学生现有知识层次与幼儿工作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幼师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基础、准确、广泛的生物知识

作为一名将来的幼儿教师,生物知识的深度尽不必与生物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但其知识储备应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以在将来对幼儿进行生物知识的讲授与引领幼儿认识自然时不出现科学错误为最基本要求,较为系统的动、植物形态学、分类学知识和人体构造及生理知识,遗传、进化、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应是对学生生物学知识储备的最低要求,如在动物分类领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大可以放宽至纲的地位即可,类似于使其明白蜈蚣的生物学分类地位是节肢动物门多足纲,不属于昆虫类;鲸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不属于鱼类等;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动植物则可以要求掌握精确的名称和特性,如在幼儿园常见的认识周围事物的活动中,常要求老师能带领幼儿认识园所内外的树、花,如春天的桃花、梨花、玉兰,夏天的栀子、六月雪、木芙蓉,秋天的夹竹桃、菊花、茶花,冬天的腊梅及四季常见的观赏花卉等。需要强调的是,要求浅显不等于容许错误,正因为浅显,更应该准确无误。

4.2基本的观察、实验、总结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已有的幼师生物教材里面,多以实验观察为主,或是以“观察和思考”为先导,或是让学生“实验”,进而总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种传授方式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也是学生在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引导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要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指南》“科学探究”章节中,目标1的教育建议是以体验为基础,带领幼儿接触大自然;目标2的教育建议是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的能力,如根据运动方式给动物分类,根据生长方式给植物分类;目标3的教育建议是引导5岁以上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由此看来,具备运用相应的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解答幼儿对生命、对自然现象的各种问题,是当下幼儿工作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素养的培养时,必备的生物学观察、实验方法也比不可少。

信息收集能力既是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教学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4],该能力与自学能力一起,为学生终身性学习奠定基础。在信息快速增长,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学生不可能在校就学习完所有知识,幼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肯定会遇见老师不曾讲过的问题,所以幼师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技能,更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了解较为常见的生物科普读物,了解一些专业的科普网站,如《普通生物学》、《中国植物志》、动植物原色图鉴、中国鸟类图库等,这些较为专业的生物信息资源,为学生将来工作需要和生物学素养的自我提升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4.4正确、积极的情感与价值标准

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领域,虽然没有明确的情感与价值的要求,但正如华罗庚院士所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向幼儿介绍世界、引领他们世界观的重任,幼儿教师的世界观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从生命的角度,每个生命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民族的角度,正如《指南》中所给的教育建议: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从自然的角度,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幼儿教育应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所以在对学前教育学生进行生物学素养培养时,应使学生逐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首先懂得尊重和热爱生命,进而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关心环保,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5 生物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的实际,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培养方法:

5.1完善课程设置

在西方发达国家,幼儿教师在3年的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经过严格的考试进入教育专业,再进行2年的学习与教学实习,然后经过严格的考试方能获得教师资格。其不仅具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具备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1]。国外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有较长的课程学习积累。我国幼儿教师培养与国外不同,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如果是3年制大专,则学生的主体主要是文理分科后的高中生,其中又以文科生居多,如果是5年制大专,则基本是学习成绩较为普通的初中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进行3年或5年的学习,基于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在校学习期间,他们的时间大量地花在了艺术技能、各幼儿领域教学法等方面,还有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上。学校不仅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科学类课程,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鉴于此,如果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其生物学素养,首先必须为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如针对3年制大专可以开设《自然科学基础概论》《综合理科》等;针对5年制大专可以开设一定数量的生物选修课程。

5.2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5],启发科学学习兴趣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就三年制大专的学生来看,文科学较多,其理科知识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经过三年专门的文科学习,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基础。而五年制大专学生,由于学生起点相对较低,对于整体文化课的学习均动力不足,因此,唤起兴趣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兴趣较浓,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又被忽略的知识点很感兴趣,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花又为什么有多种颜色,鱼如何辨别性别等。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方面,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问题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3以工作实例为先导,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学习效率的提升,除了兴趣以外,现实的推力也有较为理想的作用。幼儿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形势下幼儿科学教育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要求。幼儿园教师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除了基本的知道是什么以外,更应该引导孩子知道为什么,从而引导孩子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而教会孩子科学的思维和生活态度。孩子们的问题,有时候简单却不易回答,大一些的孩子不再仅仅只满足于简单的知道答案,更希望参与发现答案的过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探究素养”。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结合将来工作的实际,以问题为引导,从现实需要出发,推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笔者就曾让学生利用到幼儿园见习的机会收集幼儿各种有关生物方面的问题,返校后汇总整理,拿到课堂上讨论,在学生无法得出结果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获取答案,在可以进行体验或实验的问题上,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服务,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寻找得答案、解决问题。

5.4多学科、多途径介绍生物学知识

根据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安排,学生难有更多的机会在专业的生物学课堂上获取生物学相关知识,多学科的、多途径的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知识,是帮助学生额外获取生物知识的有效手段。除了部分学校开设的《自然科学基础概论》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中也有不少涉及生物学的知识,如二者共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结构的知识,“学前卫生学”中关于营养、疾病等与生物学关系密切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时,可以适当地拓展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如在教师讲授卫生学中的营养学章节时,可以带领学生总结常见食物的种类,从而简要提出植物与动物的分类知识。另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生物实验外,周边环境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有效场所。如对常见植物的认识,许多学校的校园环境都相当幽雅,植物种类很多,多数学校对这些植物都进行了挂牌,挂牌上详细介绍了该种植物的各种特性,部分城市的公园也对公园里的植物进行了挂牌确认,这些日常学习、生活场所都可以被当做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场所。生物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本身就为多元化的获取生物知识提供了各种的可能的途径。

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未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提高其科学素养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职学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幼教从业门槛、幼师整体素质也有所提高,但科学素养的不足却仍然存在。因此,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将是一项值得全社会予以关注的战略性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3):25-27.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 s3327/201210/xxgk_143254.html,2012(10).

[3]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实验研究—对“生长”现象的认知发展[J].心理学报,2000,32 (2):177-182.

[4]谢葵英.培养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与实践[D].广州大学,2005:14-25.

[5]许禔森.如何提高高职生物教学效率[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8):139-140.

责任编辑:张隆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094(2016)01- 0105- 04

收稿日期:2015-12-29

作者简介:王威(1981-),男,四川德阳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学和学前卫生学教学。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论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