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民国时期西康教育研究概述

2016-04-13周正龙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康师范教育职业

代 维,周正龙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四川 康定 626001)

近十年来民国时期西康教育研究概述

代 维,周正龙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四川 康定626001)

西康近代教育事业肇始于清季赵尔丰主政川边兴学时期。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帝国一时失去对边地的控制,川边战乱不止,边地教育陷入沉寂。直至刘文辉入主西康,康地教育事业复又进入正轨,有所突破。西康教育发展表现在师范教育的复兴、民众教育的蹒跚起步,职业教育的举步维艰以及教会教育渐次发展。文章通过搜集和整理近十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对西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作较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可供各界镜鉴。

西康;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

现主持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从边地到腹地:抗战时期康区的开发与治理》、四川民族学院校科研项目《困境与自救:抗战时期西康地区近代化研究》,参与研究国家民委、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3项。

2014年6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就读期间先后独立主持有西南民族大学2013—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川康地区近代化研究》和西南民族大学2011—2012年度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民国时期康区民族教育及其影响研究》等科研项目两项。目前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1 对民国时期西康教育文献的研究

20世纪初的西南边疆仍面临着严峻形势,英国对西藏依然虎视眈眈。外患未除,又添内忧。尤其在川西藏区,康地与西藏纠纷,汉民与藏民间冲突频发,西康成为各种矛盾冲突激烈之地。介于四川和西藏间的西康地区因其显著的区位优势成为“固川保藏”政策的重要实施区域。尤其在抗战爆发后,东北、华北广大地区被日本控制,西康作为大后方地位更加显著,被视为民族复兴的基地。不少学者出于社会责任感,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关怀,分别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开始涉足边疆地区特别是康藏地区及藏学的研究,为此兴办了众多期刊。在关于研究西康地区涌现出的众多期刊中,尤以《康藏前锋》(1933~ 1939年)、《康藏研究月刊》(1946~ 1949年)和《康导月刊》(1938~ 1948年)等三种期刊因出版延续时间长、发刊量大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这三种期刊是当时研究藏事和川边地区的主要学术期刊,刊载了大量有影响和极具价值的论文、考察报告、政论性文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康藏前锋》于1933年在南京创办,其宗旨是“联络汉藏感情,沟通康藏文化”,前后共出版发行六卷五十七期。据统计,在《康藏前锋》中发表的有关教育的文献共50多篇,内容涉及康地教育历史、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经费问题、师资培养问题以及宗教教育各方面,涵盖面广,内容详尽。学者们在《康藏前锋》上所发表的教育研究文献以及针对康区的教育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意见,对于推动康区教育,沟通汉藏感情,维护边疆稳定,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开启民智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我国现代藏学的发轫:民国时期康藏研究三种学术期刊及其价值——<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1]是石硕、姚乐野两位先生对民国时期关于康藏研究的三种学术期刊《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的综合研究文章,详述了产生的背景、时代特点、载文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同时对三种期刊所载文章的数量、类型等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康藏前锋》的文章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政治方面的文章为大宗,其内容以处理康藏问题的主张、建议、评价为多,涉及川藏冲突、康藏关系、精神动员、西康建省、外国侵略、班禅回藏、剿匪问题等诸多领域。就教育领域而言,《康藏前锋》所刊发的文章更是涉及到了康区的教育方针政策、师范教育、宗教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康藏前锋》还曾特别刊发有教育专号,众多学人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区教育的文章,如《待遇蒙藏学生章程》、《教育部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等法规和计划》、《改革康藏教育计划大纲》、《西康教育之回顾与前瞻》、《西康教育方案》、《宗教教育之研究》、《康藏教育环境之探讨》。这些论述对“当时发展西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字合璧的课本或其他出版物得以出版,又如康区小学课程编纂委员在编制教材中特别注重教材内容的民族性,将民族融合的历史、边疆史地、帝国主义侵略的事实、佛教等纳入到教材中,将国家利益与民族祈求结合”。“……对于目前在民族地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各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仍有启示和借鉴。”

除上文外,姚乐野先生与秦慧博士先后也发表了关于三种期刊多篇研究论文。在《从<康藏前锋>看民国时期康区教育》[2]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康藏前锋》前后所刊登的有关康区教育的五十余篇文章进行分析,以此为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有识之士发展康区教育的主张,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民族教育为出发点,倡导国家观念、爱国精神的培养;二是对藏传佛教既借重又改造;三是教育全力适应当地人民之需,注重务实,做到学以致用。囿于康地闭塞落后制约因素,应当重点普及小学教育和注重发展民众教育。《民国时期期刊<康藏前锋>的价值及文献计量分析》[3]是关于《康藏前锋》研究的又一力作。二位作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康藏前锋》的发文量、作者群身份、栏目刊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统计分析,重点评价了该刊的社会影响(治藏政策、对当时西康建省的影响、文化教育)及学术价值。在《<康藏前锋>教育研究文献述评》[4]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康藏前锋》刊发的教育文献介绍与评价首先介绍了一系列综述性的文章,如《急宜注视之康藏特殊教育》、《西康教育实施之研究》、《改进康藏教育之步骤与方法》,其次是关于职业教育、生产教育的文章,如《职业教育之研究》、《何实施西康之生产教育》;再次教育经费、师资培养及教育史,《西康教育无补助之价值欤》与《义教经费不到康》,《边疆师资培养计划》,教育史的《蒙藏教育情况一般》、《西康教育概况》、《西康教育问题之回顾与前瞻》和《西康教育史之略述》等。复次,教育与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这部分是作者在本文中重点关注之处。作者以详尽的史料论述了康区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因素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康藏前锋>作者群与西康地区教育研究》[5]一文则重点对《康藏前锋》作者群的求学背景、经历以及言论进行分析,揭示了《康藏前锋》作者群对西康地区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

《康导月刊》是关于康藏研究的另一重要期刊,该刊由西康省县政人员训练所同学会主办,西康省省长刘文辉担任会长。故刊物的办理受到西康省省府和国民党西康省党部的支持。该刊以“建设新西康的先导,开发边地文化的生力军”为目标,旨在“提供康区的情况素材作为政府施政参考,并引起国人开发兴趣,纠正过去一般人对边疆的唯蛮论和唯冷论”。该刊共发行6卷67期,刊文1008篇,约1000余万字,其中关于文化方面200多篇。在《民国时期藏学期刊<康导月刊>述评》[6]一文中,作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该刊的创办始末、发文量、作者群、内容刊载等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探寻了该刊特色,认为《康导月刊》具有几个方面特色:一是官方气息甚浓;二是现实性借鉴性强。价值方面,《康导月刊》强调经世致用,对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地理学等学科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对师范教育的研究

教育是联络汉藏感情、开启民智与发展边地的重要手段。边地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其发展教育事业不可一蹴而就,需结合本地区实际,“欲期社会文明、人有才艺,只好求之于小学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完善,故当今着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把力量投在小学”。[7]重点发展小学则又须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师范人才,这是全面实施教育的先导,固有“设学必先兴师”一说。

凌兴珍在其《论民族国家建设与西康师范教育的再兴和发展》[8]一文中对民国时期西康地区教育发展始末做了梳理。她将师范教育分为两个阶段,西康建省前和建省后。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由地方自主零星兴办向中央资助地方兴办发展,第二阶段表现为由中央统管与地方分区推进。此外,作者认为西康师范教育的再兴与发展是官方基于边疆危机、抗战环境实施的民族国家建设和西康建省举措,其加强西南边防、内属汉化边民、统一全国文化、建设统一民族国家等政治意图十分明显。西康师范教育的再兴与发展呈现三个方面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又带有浓重的官方色彩和计划性,还难免粗放发展的特点;西康师范教育在内涵上呈现出民族性、区域性和战时性特点。此时,全国正处于抗战的艰难时刻,受战争环境影响,教育经费稀缺,西康师范教育在质量、内容、结构上呈现出量质不相应、内容空虚、结构不合理问题。这是此时期边疆师范教育的共同特征,也是抗战时期各地区教育事业均存在的共性问题。

《民国西康省立康定师范学校研究》[9]是一篇以西康省的某一具体学校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在文中,作者认为省立康定师范学校创办是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建设,作为一篇学位论文,作者梳篦了康定师范学校的创办历程,并较为全面的探讨了省立康定师范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办学效益,涉及到康定师范学校办学设施与经费、学生来源、师生待遇、课程设置、学生训育、办学特色等内容。

《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10]一文重点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但在这种困境中也有诸多闪光点,作者总结到: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政府与乡村名流的解囊相助,又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代维与马廷中合作的《试论清末民初西康师范教育》[11]也对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有所涉猎,认为此阶段师范教育发展具有突进性、曲折性和政府主导等特点。但该文重点关注的清季赵尔丰治边的时期的师资培养,对于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着墨不多。

3 基督教与康区的教育

康地虽地处一隅,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但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依然有着外国人的足迹,传教士正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民国政府当局的扶助之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边疆服务部于成都成立,由孔祥熙担任名誉会长,该部以“宗教提高其精神生活;以生计改善其物质生活;以教育增进其知识水平;以卫生解除其疾病痛苦”为奋斗目标,致力于川康边疆建设。这些宗教人士虽抱着各种目的前往川边地区,但在边地的教育实践功绩不容忽视。

邓前程的《试论清末至民国康区外国教会》[12]一文作为清季到民国时期教会分布综括性文章,具有一定代表性。于教会教育而言,作者认为外国教会办学动机,其是为了培养康区本地教士,发展信徒,扩大教会影响,利用宗教活动为西方势力的扩张寻找立足点。在此宗旨下,外国教会在康区进行了多种文化教育事业的活动,其办学层次主要是小学、中学、专业学校等,并少量招收有女学生。在政府缺位办学成效不显的情况下,传教士传教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事业。故刘曼卿有“现今西康所有知识分子多半出身教会学校”的慨叹。

《基督教与川康边疆建设——以边疆服务运动为中心的考察》[13]一文详尽的论述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四川西康民族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教育事工举措。作者认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康边疆的建设和发展。如小学的兴建,改善了川康边民的教育环境,促进了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妇女纺织习艺所、民众夜校、民众半日学校、民众图书馆等学校教育之外机构创设,这对于边疆社会改造、边疆建设也有着莫大的影响。难为可贵的是,作者利用掌握的史料以表格的形式对解放前夕1948年康地的学校概括做了展示,全面直观。

《近代基督教在西南彝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14]则主要立足于基督教在西康省的宁属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对当地办学历程做了回顾和一些学校做了分析。认为在少有政府办的面向彝族的学校钱,传教士办学兴教,促进了彝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彝族知识分子的培养。另认为,边疆服务部西康区的教育工作显著特点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社会教育的具体举措有开办民众阅览室、民众学校、边胞招待所、巡回施教等。社会教育的实施,对宁属地区彝民学习生计知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缓解彝汉矛盾、了解抗战形势、增强国民意识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汪洪亮在《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边疆实践——基于西康地区基督教边疆服务的历史考察》[15]一文对西康省宁属彝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所涉猎,介绍了彝区教会办学情况,并对基督教在西康区边疆服务事工与民族地区社会改良做了探讨。本文正如作者所言,“仅以基督教边疆服务部在西康地区的活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为例”,重点探讨“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及其意义”,故文章对教会教育情况着墨不多。但对了解宁属教育情况也有所裨益。

4 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方面研究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东部富庶地区逐渐被日寇占领,西康地区作为抗战建国和民族国家建设后方根据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发西康、建设西康,已经刻不容缓。新西康的建设又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和民众的参与,而已有的普通学校教育却无法满足需要。在此情况下,作为普通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也开始发展。

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是组织社会教育的核心机关,实施教育“以全社会为对象,全生活为教材,内容包括语文、生计健康、休闲各方面”,其目的在于要普及基本生计知识、改善民众生活、提高文化水准,从而改良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发展。在《抗战时期西康省的民众教育馆》[16]一文中,车莉谈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康省的建立使之成为国民政府赖以存在的抗战大后方。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西康省设立了省级、县级民众教育馆,组织了大规模的民众教育。其工作内容涉及时事教育与公民教育、文化知识传播、卫生健康教育、边民生活改善四个方面。在较为完备的制度建设与机构建设前提下,抗战时期西康省的民众教育起到了一定成效。

《民国时期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17]是研究西康地区民众教育另一篇力作。作者刘先强等首就西康地区民众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机构设置、经费筹措、教育人员遴选及民众教育活动推动等进行论述,进而探析康区民众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刘著在民众教育方面研究有所突破,将电影宣讲活动置于社会民众教育建设的范畴,某种程度而言是对社会民众教育内涵的丰富,不得不说这是一大进步。

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开发边疆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边民生活技能和改善边民生活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在西康也有所发展。西康职业教育肇始于赵尔丰治边,发展历程坎坷,及至刘文辉接管川边才渐次发展。西康职业教育作为西康教育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虽已有学者有所关注,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众多成果,此领域仍略显薄弱。目前已有成果当属周正龙先生的西康职业教育研究系列论文。

周正龙在其《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教育特点研究》[18]、《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启示》[19]与《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学校发展管窥》[20]《抗战时期影响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研究》[21]四篇文章中,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民国时期抗战阶段西康职业教育发展全景,为现阶段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多有裨益。如对其办学特点,也是办学成果经验的总结,作者谈到,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主导为主,辅之以社会力量参与,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这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所在。这些论述不仅是对民国时期西康职业教育成功具体的总结,同时对于当前在民族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近代四川职业教育发展述论晚清至抗战结束》[22]则重点布局于川省,对于西康少有论述。

5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讨论西康教育发展时,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雇读”现象的存在。雇读,即雇佣人读书。“雇读”作为一种在近代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中的一特殊现象,有集体雇读和个人雇读两种,受雇对象多是居住在当地的贫穷汉民子弟,雇读报酬主要是货币报酬、物质报酬两种。

就西康地区而言,雇读现象肇始于清季赵尔丰于川边改土归流过程中,及至民国时期依然存在。严奇岩在《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23]和《文化中断与近代西康的“雇读”现象》[24]两文中着重分析了西康藏族“雇读”现象发生的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影响,着重从语言文化、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分析了藏族“雇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雇读”在本质上是藏文化对汉化教育的排斥和抵制,是两种教育体制、两种文化不兼容的集中体现,并非简单的课业压力。

李浩泉将“雇读制”现象过程做了梳理,将其分为沉寂期、复苏期、高潮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雇读制”现象主要在川西藏族教育中盛行,是政治、经济及文化和西康教育本身存在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政治方面的影响则是科举取士制度废除使传统求学理念“学而优则仕”市场不复存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则是宗教在边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地位;经济方面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教育方面本身存在的缺陷影响,如教学内容不适应边民生活实际等。[25]

除对上述某一教育领域进行单独研究之外,此外也还有一些文章对西康教育有所阐述。如,《论民国时期甘孜地区的学校教育》[26]《民国时期西康省民族教育的发展》[27]《民国中后期凉山地区的初等教育研究》[28]《近十年来西康研究综述》[29]。也有以西康领袖刘文辉治康为视角,对西康教育历程有所梳理的《刘文辉治理西康的实践及其思想评述》[30]《试析刘文辉主政西康的文化措施及影响》[31]。

通过以上概述不难发现,经过近十年来学界的不断探索,关于西康教育研究散见于各处,可从中管窥民国时期西康教育的大概,能为重构这段历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教育史本身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胡适先生对此曾说到,“不但述制度的历史,还要描写某种制度之下的‘学生’生活状况,才是活的教育史”。故从已有成果来看,西康教育研究有着一定的不足,如对于学生群体研究甚少,多是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教育内容本身。此外,从涌现成果的相关作者地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的部分高校,其他地方学者关注较少。

[1]石硕,姚乐野,我国现代藏学的发轫:民国时期康藏研究三种学术期刊及其价值———《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康藏研究月刊》[J].青海民族研究,2012,(2).

[2]姚乐野,秦慧.从《康藏前锋》看民国时期康区教育[J].西藏研究,2010,(3).

[3]姚乐野,秦慧.民国时期期刊《康藏前锋》的价值及文献计量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2).

[4]姚乐野,秦慧.《康藏前锋》教育研究文献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2,(2).

[5]秦慧.《康藏前锋》作者群与西康地区教育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

[6]秦慧.民国时期藏学期刊《康导月刊》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0,(6).

[7]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8]凌兴珍.论民族国家建设与西康师范教育的再兴和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王开澄.民国西康省立康定师范学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0]刘先强.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J].西藏研究,2007,(1).

[11]代维,马廷中.试论清末民初西康范教[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2]邓前程.试论清末至民国康区外国教会[J].民国档案,2006,(3).

[13]邓杰.基督教与川康边疆建设——以边疆服务运动为中心的考察[J].民族学刊,2010,(2).

[14]龙海燕.近代基督教在西南彝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2,(5).

[15]汪洪亮.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边疆实践——基于西康地区基督教边疆服务的历史考察[J].贵州民族研究,2009,(5).

[16]车莉.抗战时期西康省的民众教育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17]刘先强,赵兴民.民国时期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8,(1).

[18]周正龙.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教育特点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10).

[19]周正龙.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启示[J].职教论坛,2014,(19).

[20]周正龙.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学校发展管窥[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

[21]周正龙.抗战时期影响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4).

[22]夏毅榕,张轩.近代四川职业教育发展述论晚清至抗战结束[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23]严奇岩.近代西康藏族“雇读”现象探析[J].民族研究,2006,(06).

[24]严奇岩.文化中断与近代西康的“雇读”现象[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5]李浩泉.民国川西藏族教育“雇读制”现象述论[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6]马廷中.论民国时期甘孜地区的学校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7]马廷中.民国时期西康省民族教育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8]何康伟.民国中后期凉山地区的初等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9]赵利文.近十年来西康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

[30]廖华西.刘文辉治理西康的实践及其思想评述[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1]曹春梅.试析刘文辉主政西康的文化措施及影响[J].前沿,2014,(Z6).

责任编辑:周哲良

G75

A

1672-2094(2016)04-00131-05

2016-04-25

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从边地到腹地:抗战时期康区的开发与治理”(编号:16SB0251);四川民族学院科研项目“困境与自救:抗战时期西康地区近代化研究”(编号:XYZB14011);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编号:14SCZ007)。

代维(1988-),男,四川三台人,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相关研究。

周正龙(1967-),男,四川仪陇人,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史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西康师范教育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民国时期的西康问题研究
——以《边事研究》刊载为中心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职业写作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何为西康
——西康文物展览会浅析
我爱的职业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浅析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彝区的考察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