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2016-04-13徐金刚

关键词:社会适应

赫 林 徐金刚

(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浙江 上虞312300)



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赫林徐金刚

(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浙江上虞312300)

摘要:随着农民工进城“举家迁徙”的现象越来越多,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课题组采用社会适应量表对S市的四所学校的321名中小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家庭差异,同时发现,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水平整体低于本地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农民工子女之间的社会适应水平差异不明显。推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需要加强对家庭、学校、社区等工作指导,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S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了生存和发展,离开土地来到城市,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民工流动的规模和数量更是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近2.7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北京:2015.。随着他们在城市落稳脚跟,农民工“举家迁徙”进城的现象更加突出,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由此产生,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占整个义务教育学生比例的9.38%*人民网.2014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比例超80%[EB/OL].[2015-02-18]..http://edu.163.com/15/0228/22/AJIU2H7400294M9N.html。作为城市二代移民,外来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他们能否适应新的环境,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将直接影响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祖国未来的发展。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省份,近些年,浙江省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浙江全省5442.69万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约有1182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外省籍随迁子女在校生约占15%。外省农民工的到来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外来农民工子女数量的激增也为浙江教育、社会管理等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在外来农民工子女数量迅速增长的新形势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既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我省乃至全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本文采取整群分层的方法,随机抽选浙江省S市的盖北镇中、小越中学、盖北小学和闰土小学等四所学校的34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漏题、多选等无效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21份,有效回收率达94.4%。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完成问卷较为困难,所以在小学学校仅抽取了五、六年级的学生,初中抽取了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同时,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有效,正式调研前,课题组抽选12位外来农民工子女进行提前测试,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对调研问卷作进一步修改。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胡韬2007年编订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该量表包括人际友好、活动参与、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满意、人际协调、社会认同、社会活力等8个一阶因素(40项),这8个一阶因素又可归为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学习与学校适应、生活与活动适应三个二阶因素。每个一阶因子有4~6个问题,每题按照学生的同意程度分为五级评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不太符合”计2份,“不确定”计3分,“比较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问卷得分越高,说明其社会适应程度越好。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量表有较高的结构效度:8个一阶因素的a系数在0.656~0.806之间,总量表的a系数为0.921,重测信度系数为0.907,内部一致性效度较高*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次调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前征得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的同意,测试时要求学生在安静的状态下做完调研问卷。最后采用excel和SPSS19.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回收的样本看,男生数量略高于女生,男生174人,女生147人;本地学生111人,外来农民工子女210(见表1)。在210名外来农民工子女中,男生113人,占外来农民工子女总数的53.8%,女生97人,占外来农民工子女总数的46.2%;独生子女31人,只占14.8%,非独生子女179人,占到了85.2%(见表2),说明外来农民工子女多数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表2 样本中外来农民工子女基本情况

1.外来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社会适应差异

本文采用SPSS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的社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差异(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本地学生的社会适应总分高于外来农民工子女,且差异极其显著(显著水平P≦0.001)。

表3 外来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社会适应得分的差异分析

注:1.M为各因子平均得分;SD为标准差;T为t检验;Sig为显著性

2.*P<0.05;**P<0.01;***P<0.001(下同)

外来农民工子女除了在生活独立因子得分上高于本地学生外,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本地学生。(见图1)

图1 本地学生与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各因子人均得分比较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群体之间的社会适应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一是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自主因子得分低于本地学生,且差异极其显著(显著水平P<0.001)。二是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同因子得分低于本地学生,且差异极其显著(显著水平P<0.001)。外来农民工子女从全国各地过来,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对本地学生的生活习惯、处事方法等存在不理解、不认同情况,这也是导致这一因子得分较低的直接原因。三是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活力因子也低于本地学生,差异极显著(显著水平P<0.001)。外来农民工子女来到新的环境,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这些困难往往使他们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影响其社会活力。此外,在环境满意、活动参与等因子得分上,外来农民工子女也低于本地学生,差异极显著(显著水平分别为:P<0.01,P<0.01)。

当然,外来农民工子女也有自己的一项优势,那就是在生活独立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本地学生,差异显著(显著水平P<0.05)。这一结果可能与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关。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每天很少有时间休息,更无暇照顾自己的子女,这就使得外来农民工子女在平时的生活、学习等事情上都要靠自己独立完成,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帮助父母做些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导致他们生活独立性较强。

2.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性别差异(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女生的社会适应总分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显著水平P<0.01)。

表4 不同性别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

除了社会适应总分高于男生外,在其他社会适应各因子上,女生的平均得分也都高于男生(见图2)。

图2 农民工子女中男女社会适应各因子人均得分比较

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男生和女生社会适应差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活动参与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二是在学习自主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极显著(P0.05)。女生社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生活。我国研究者钮丽丽(2001)等人通过分析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发现女生的宜人性显著优于男生*钮丽丽,周燕,周晖.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4):505-506.,这种特质更有助于女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和人际交往。

3.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年级差异

采用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适应总分和各因子得分的年级差异(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社会适应总得分上,年级差异极显著(P<0.01),表现为初二年级<初一年级<六年级<五年级。

表5 不同年级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方差分析

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各因子中:学习自主因子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0.001),表现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六年级<五年级。环境满意因子年级差异极其显著(P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降低,这与之前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偏差,如胡韬(2007)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总分和各因子的社会适应水平基本上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张洪菊(2009)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不存在年级差异*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事后我们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小学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尽管年龄比较小,但他们大多随着父母在绍生活了很多年,有不少在这里出生、成长、上学,基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不少是从初一才来本地读书的,来绍的时间不长,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有些不太适应,因此得分较低。

4.独生与非独生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独生与非独生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差异(见表6)。

表6 独生与非独生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差异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社会适应总分上,独生与非独生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差异并不显著(所有P值均大于0.05)。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各因子得分也无显著性差异,如在人际协调和社会认同因子上,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其他因子刚好相反,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一点从两者社会适应各因子人均得分比较图中也可以看出(见图3),轨迹线路基本上重合。以上说明:独生与否,对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水平影响并不大。这一结果与国内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如风笑天(2000)认为,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与同龄非独生子女基本一致,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但在性格及行为特征上,“懒惰”是独生子女青少年的明显不足,“动手能力差”“责任心差”也是弱于非独生子女的方面*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131.。

图3 农民工子女中独生与非独生社会适应各因子人均得分比较

三、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目前在绍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状况较好,相比于其他地方的调研数据,在绍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都较高。具体而言,在绍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较好。

2.无论是社会适应总体得分还是各因子得分,外来农民工子女都比本地学生要低,但在生活独立这一因子得分上,外来农民工子女却高于本地学生。

3.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适应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

4.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学习自主、环境满意、活动参与、人际友好等四因子存在年级差异,初一、二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比五、六年级学生低,其他因子差异不明显。

5.外来农民工子女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水平并没有明显差异。

此外,调研还发现,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水平还受家庭氛围、教师民主程度、对流入地语言掌握程度等因素影响。家庭氛围越和睦,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水平就越高;对流入地语言掌握越熟练,其社会适应水平也越高。

总而言之,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受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推进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也应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就更好地推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家庭社会工作介入。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具体的微观环境,家长的价值取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调研结果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多是多子女家庭(占85.2%),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整天忙于工作,往往忽视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不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和照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帮助农民工获得教育子女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家庭社会工作可以根据不同家庭,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方法,帮助农民工了解一些有关孩子心理方面的知识,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与互动,使外来农民工子女能够拥有更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工作可以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组织外来农民工子女家庭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农民工子女家庭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强亲子间的感情。此外,社会工作组织还可以动员相关力量,帮助外来农民工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提高他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二,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

学校是实施社会教化的重要场所,对孩子是否真正内化大社会的价值,遵守社会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校来说:一是合理设置学校及班次。在学校设置上,各地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规划协调,使农民工子女能就近到居住地公立学校就读,享受到与本地学生同样的资源;在班次设置上,取消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教学模式,将外来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合编班,为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创造更多交流机会。二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调研发现,一个课外活动做得好的班级,其学生的社会适应得分也较高,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一些社会实践、现场参观、文化体育等活动,使农民工子女更好地了解本地文化,适应本地生活。三是着力提升教师素养。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对学生最为了解的人,也是学生最为信任的人。一方面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尊重、理解、帮助外来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要教导本地学生团结互助来自外地的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围墙、走廊、教室、宣传栏等平台,积极宣传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逐渐领悟各地各民族文化。

第三,强化社区社会融合功能。

社区(村)作为外来农民工子女平时生活的地方,其对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影响不言而喻。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社区(村)在外来农民工子女生活中的作用基本上是空白的,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的认同度也较低。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消除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心理和行为,纠正城市社会的偏见,为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二是社区要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开放力度。社区(村)图书室要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社区(村)举办的针对本地学生的文娱、讲座、参观旅游等活动要积极吸纳农民工子女进来,加强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对所在社区(村)及城市的认同。三是社区组织要积极为农民工子女争取更多利益。社区(村)组织作为直接面对居民的基层组织,其对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情况最为了解,社区(村)组织应为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在就学、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本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功能和机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郭良春,姚远,杨变云.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学的个案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5(9):50-55.

[3]唐有财.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基于北京、广州、成都三城市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9(1):30-38.

[4]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2):456-458.

[5]高旭,王元.同伴关系:通向学校适应的关键路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2):161-165.

[6]邹泓,刘艳,李晓魏,张冲.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60.

[7]胡韬,郭成.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3-87.

[8]庄曦.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问题及路径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5):140-146.

[9]何玲.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现状与辨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7):36-39.

[10]刘玉兰,彭华民.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践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22.

(责任编辑吕晓英)

作者简介:赫林(1983-),男,河南淮阳人,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讲师。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N186;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批规划课题,项目编号:ZX16149。

收稿日期:2015-11-30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10108-07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1.018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
中国台湾地区更生保护社会组织成功案例的分析与借鉴
浅析体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作用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纲要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城郊被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