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创新能力分析与创新合作机制构建

2016-04-13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徐 波

(1.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2.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1)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创新能力分析与创新合作机制构建

徐波1,2

(1.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100081;2.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650221)

摘要:文章主要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创新排名和效用值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2008-2014年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九省份从整体上与全国创新能力较强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九省份间逐渐呈分化状态,重庆、四川、陕西创新能力稍好,其余省份均表现不尽如人意。进而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及创新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对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进行了解析,并提出通过构建包含创新动力合作机制、协调合作机制以及创新成果激励机制的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构想,使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协同效应,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创新制约因素

一、引言

目前,关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区域,普遍认为包括西北的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五省区和西南的四川、重庆、广西和云南等四省区市,共九个省份。这九个省份中,除四川、重庆、陕西外,其他省份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这些地区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契机,是西部地区加速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是核心,而创新能力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引擎。从这个意义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实际上是在创新驱动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外延式推动与区域自主科技创新主导下的内生发展交替作用的过程[1]。那么,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创新能力到底怎样?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九省份的区域创新能力?这些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专门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孙海荣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的专利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各省区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利竞争力情况[2];夏左从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视角出发,对九省区市的财政支出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3];李泉、王占学利用九省区市2002-2012 年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九省区市的对外开放程度、交通便利程度对其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4];刘育红运用VAR模型以及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以1980-2010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得出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长期协整关系的结论[5];李忠民等用 DEA 模型的 Malmqusit 指数分析法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交通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分析[6];杨波以服务业为聚焦点,对九省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7];李忠民、于庆岩根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001-2011年间物流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空间的异质性[8]。

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的研究主要围绕经济状况进行,内容涉及多方面,方法大多以实证分析为主,但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区市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尚不丰富。本文以区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2008-2014年九省份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在有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由柳卸林领衔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采用定量分析*主要是综合加权法,尽管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一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的方法,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四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3个。相对较为全面。

(一)综合排名情况

从全国排名来看,大体上,九省份可分为四个层次,重庆、四川属一个层次,大多年份在全国能排进前10名,发展势头正劲;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属一个层次,2008-2014年全国排名均在25位以后,并且大多年份均排在倒数4位以内,创新能力令人堪忧;陕西属一个层次,多年稳居全国中游水平,发展比较平稳;广西、云南属一个层次,广西排名稳步上升,发展态势很好,进入全国中下游水平。云南尽管有些年份(2012年、2013年)排名不理想,但2014年连续提升4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排名来看,重庆已取代四川,稳居九省份第一名;四川与陕西在近两年(2013年、2014年)创新能力不分伯仲,重庆、四川、陕西稳居九省份前三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能力的领头羊;新疆、宁夏、青海创新能力较差,多年来一直居于九省份后三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能力的软肋;广西、甘肃、云南三省近年发展势头很好,多年稳居九省份中间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弹力较大的地区。从地理区位整体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能力呈“倒V”型,中间省份较好,两边省份较差,属“一头挑两肩”格局。

从各省排名起伏来看,甘肃在2014年上升幅度最大,比2013年上升7位,位居全国第18位;重庆除2008年、2012年排名下降外,其余年份均稳步提升,尤其在2013年由全国中上游水平一跃进入全国第8位,并且今后将继续领跑“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省份;云南在2014年由第27位上升至第23位,进步较大;广西从201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全国排名稳步提升;陕西排名起伏不大,一般在两位之内,可见创新能力比较平稳;四川在2013年突降4位,致使其跌至全国中游水平,并且失去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能力领头羊的位置;宁夏排名起伏较大,2010年上升5位,2011年又跌回至全国倒数第3位,并且近三年排名都没有突破;青海排名起伏最小,在(-1,+1)之间,并且全国排名均在后3位,可见其创新能力和潜力都比较差;新疆在2009年上升4位,排到全国第24位,其余年份一般在27和28位间徘徊,并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大多年份居于第7位,创新能力难以有实质性突破,具体见表1。

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情况表

注:带内排名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九个省份内排名;()内数字表示与上一年相比排名变化情况,+表示排名上升,-表示排名下降,0表示排名未发生变化。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4)。

(二)效用值情况

排名是一种相对比较,而效用值则是绝对情况。为进一步分析九省份创新能力,我们从效用值角度进行详细对比分析,见表2。重庆尽管在全国排名已进入前10名,但从与排名第一省份(2008年为上海,其余年份为江苏)的分差值来看,样本期内平均分差达24.9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四川在2012年前均领跑“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省份,但领先当时排名第二省份(2008年为陕西,2009-2011年为重庆)的差距并不大,大多年份在1分之内。近两年被重庆超越后,有被其拉大差距的可能(2013、2014年平均分差在6分以上),同时,与排名全国第一省份的分差也达30分以上;陕西多年来效用值得分起伏不大,平均值为28.2分,但与全国排名第一省份的差距有加大趋势,2013年以后,效用值分差已超过效用值得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名第一省份的差距最小时不到1分,现在已达6分以上,差距在逐渐加大;广西2014年排名全国第19位,是2008年以来最好的一年,但效用值只是全国排名第一的省份效用值的38%,分差居然达36.56,近两年与重庆的差距也在10分以上;甘肃2014年创新能力提升很快,无论与全国排名第一还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名第一的省份相比,分差是最小的一年;云南效用值分差由2008年的31.3分,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37.73分,并且呈加大态势。新疆、宁夏、青海作为全国垫底的省份,与排名第一省份的平均分差分别为34.9、36.1和37.6,尤其是青海,效用值得分从未超过19分,2014年效用值只为江苏的28%,与丝路其他省份相比,效用值平均分差在11分以上,并呈逐年上升态势。

表2 “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情况表

注:()内数值为与全国排名第一省份的效用值分差,[]内数值为与经济带内排名第一省份的效用值分差,0表示排名第一省份自身相比。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年)。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无论在排名方面还是效用值及其分差方面,整体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与全国创新能力较强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九省份间逐渐呈分化态势,重庆、四川、陕西创新能力稍好,其余省份均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西北的新疆、宁夏、青海三省,多年来创新能力提升不大,情况令人堪忧。

四、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9]。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九省份的高技术企业总数为2073家,仅为广东全省的1/4。企业研发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等指标均排在全国15位以后,青海、甘肃、云南、新疆、宁夏等省更是在25位以后,即使排名最好的四川,两项指标分别仅占铜排名第一省份的1/7和1/8,差距还是很大;设计能力方面,九省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分别为80706件和48406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1.1%和7.6%,所占比重不高;技术提升能力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最多的为四川,为10.14万元,仅为同期排名第一省份(山东)的1/5,广西、新疆、云南、青海、宁夏更是不到5万元。

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创新能力的另一主体因素。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产业结构方面,九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176.99亿元,占全国增加值的13.9%,九省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328.9亿元,仅为广东省的1/3,可见,九省份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为主,而知识和技术较高的产业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九省份出口额为418.47亿美元,不及广东省的1/7,出口额占GDP的比重除重庆(8.64%)、四川(4.66%)外,其余省份均在2%以下,最少的青海省只为0.08%,可见,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

(二)创新要素配置比较低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构成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人员、政府创新投入、科技合作以及引进技术经费等。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每万人平均R&D全时当量(人年/万人)排名最好的是陕西,排全国第9位,其余省份均在20位之后,并且甘肃、青海、广西、新疆、云南等五省R&D全时当量不到10,水平相当低。同时,九省份中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在6%~10%之间,整体上劳动者素质不高;九省政府研发投入总额为439.32亿元,只相当于北京市的77%,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最大的为陕西(1.12%),最小的为新疆(0.14%),离创新型国家2%的目标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科技合作方面,高新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额中来自企业资金的比例平均为1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作者异省合作科技论文数11970篇,只相当于北京和江苏两省的7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九省平均为5.43亿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12.7亿的一半;人均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九省份平均为282.5美元,是上海的1/30,全国平均水平的1/4。由此可见,在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几个主要要素中,九省均属于落后水平,创新要素配置低是制约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三)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区域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前提[10]。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市场环境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九省份平均为10968.4元,不到上海的1/3,比全国平均水平14298.4元低了近30%。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除重庆和四川排名分别为10和11位外,其余省份均在20位以后,新疆、广西、甘肃、宁夏以及青海更是在25位以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排在全国倒数几位,重庆、四川稍好,处全国上游水平,广西、云南、陕西居全国中游水平。金融环境方面,2014年九省份获得的国家创新基金*指每年获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总额为9.74亿元,约占全国的19%。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当年落实资金为123亿元,只相当于江苏省的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中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为5.1亿元,约占全国的7.6%。由以上分析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金融环境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创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基础设施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排名方面,除四川省外,其余省份均很靠后。重庆尽管在九省份中创新能力较强,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2014年甚至排在第25位;广西整体排名较差,2012年一度垫底,其余年份也大多在24位以后,与创新能力排名很不相称;甘肃与宁夏排名起伏很相似,2012年分别猛升8位和15位,之后又不断下降;云南排名相对比较平稳,一般在20位左右;新疆2011年以后排位不断上升,2014年已升至全国第10名,进入上游水平。效用值分差方面,2012年九省份的分差均在60分以上,比较异常,故将2012年分差值情况排除掉*2012年排名第一的省份为安徽省,效用值为78.81;排名第二的为广东省,效用值为20.11。此处作者怀疑安徽省的指标值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被高估,或者在计算中出现误差,故此出现了分差极端值。但将2012年的极端情况去除,其余年份的比较对分析结果无根本上的影响。。其余年份中,最小分差为12.2分(2011年四川省),最大分差为44.7分(2008年宁夏自治区),各省平均分差最小的为四川(22.2分),最大的为宁夏(39.0分)。

在具体衡量创新基础设施的指标中,每万人互联网用户人数,四川在九省份中表现最好,为2562人,仅为排名第一省份(广东)的1/3,其余省份更是排在全国20位以后,最差的为青海(258人),排在第30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九省份高速公路里程共计2.69万公里,占全国总里程的25.8%,但重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均不到3000公里;2013年九省铁路运营里程2.67万公里,占全国总里程的26.0%,但重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还不到2000公里。基础设施的薄弱是制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现实。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构建

跨区域合作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区域发展模式,而跨区域合作机制是保障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关键。目前学术界有关区域合作机制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卓凯、殷存毅从“跨界治理”视角出发,在借鉴欧盟跨界治理经验基础上,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基础,并提出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跨界治理体系[11];李文哲、齐艳霞对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创新进行了分析[12];孙弘、李刚分析了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利益共享与区域利益补偿等三方面研究了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13];郝寿义、程栋提出了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合作机制[14]。但有关区域创新合作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

上述九省作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地缘依托,其创新能力不仅对自身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区域合作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九省份应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自身经济转型及国家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与其他区域合作机制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以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为切入点,以创新驱动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区域创新合作构建方面,需进行一系列规范的制度性安排。具体包括构建区域创新动力合作机制、协调合作机制以及创新成果激励机制。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企业研发合作。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动力。研发合作实质上是一个跨组织学习和知识扩散、知识创新的过程,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大型企业与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合作,四川、重庆、陕西创新能力比较强的省份要带动其他省份创新研发,以产品或项目为合作点,共同发挥知识溢出效应,不断提升省份间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作用,教育、科研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要加大对欠发达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校(研)企间的协同,为知识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注重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能够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所需的新知识、新信息,能加强集群内企业彼此相互协作,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从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产业为主体渐进地向前发展,针对九省份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应以区域内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突破口,以此作为产业集群的集聚地,充分发挥各省优势,提升产业集群水平,为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扩散创造良好条件、协同发展,意味着产业要在更大空间进行布局,九省份在承接东部发达省份产业的同时,要注重相互间的产业对接,依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及资源、科技条件,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布局。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九省份间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与创新,组织联盟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技术,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3.鼓励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创新要素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力资本,其流动是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可以产生创新和溢出,实质是内含于创新主体的知识和技术随创新主体的转移而转移,是区域间溢出发生的关键机制。九省份同为中国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总量相对较差,因此,九省份在从东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九省份间高层次人才相互流动,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人力支撑。

4.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区域创新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物质基础和环境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应依据现有合作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区域经济间的合作,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外合理流动。具体应以产业协同为基础,以成渝城市群*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七个国家级城市群。白永秀(2014)提出了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等。作者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除成渝国家级城市群外,还应构建西(安)兰(州)城市群、南(宁)昆(明)城市群,带动西部城镇化及经济发展。建设为契机,向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向中亚及其周边国家加大开放步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助推西部地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当然,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区域经济合作,不是重建一种区域经济安排,而是促使现有的合作更加顺畅,推动中国经济重心西移。

(二)协调机制

1.成立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的经验,争取设立中央层面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区域经济合作及区域创新合作,编制区域创新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分工、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等。建立高级别决策咨询机构,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

2.构建多层次创新合作体系,确保创新决策顺利实施。借鉴多层治理理论,逐步构建九省份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协调以及部门衔接落实等正式制度;同时发挥区域创新合作发展论坛、区域创新提升洽谈会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使区域创新合作能够更加顺畅。

3.注重使用法律手段,尝试创建地方性创新合作法规。将创新合作有关机制制度化、协调方式规范化、政策引导合理化、项目合作专业化。规范各方在创新合作中的行为,提高创新合作的法律约束力。

(三)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创新欲望,为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励机制具体可通过金融政策、财政及税收政策等来实现,如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风险基金,对创新产品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等。通过这些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当然,在激励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成果的共享与利益合理分配,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协调好“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各方创新合作的收益,保障各利益主体均能够在区域创新合作中获得最大利益。

总之,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的构建,就是创新要素在各种利益推动下的跨区流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空间依赖,使空间地理位置相互邻近的区域之间形成巨大的发展协同效应。在跨区域创新合作推进过程中,将促使地方政府间相互作用、行为协调度不断提高,为跨区域创新合作的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形成也正是通过知识溢出、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政府间相互协作及创新成果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展开的。

参考文献

[1]崔巍平,何伦志.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J].开发研究,2014,29(3):42-45.

[2]孙海荣.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专利竞争力测度[J].重庆社会科学,2014,31(3):52-60.

[3]夏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区市财政支出状况的比较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6(6):78-81.

[4]李泉,王占学.对外开放、交通便利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29(4):78-84.

[5]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6(10):64-70.

[6]李忠民,夏德水,姚宇.我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数方法[J].求索,2014,33(2):97-102.

[7]杨波.“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份服务业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4,29(6):25-29.

[8]李忠民,于庆岩.物流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J].经济问题,2014,35(6):121-125.

[9]徐波,张铁刚,陶敏阳.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72-81.

[10]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8,22(3):52-57.

[11]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51(1):55-65.

[12]李文哲,齐艳霞.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的机制创新及切入点[J].改革与战略,2012,27(6):75-77.

[13]孙弘,李刚.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9,24(4):114-116.

[14]郝寿义,程栋.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的区域合作机制重构[J].改革,2015,27(3):65-71.

(责任编辑:任燕)

An Analysis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Provinces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Building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XUBo1,2

(1.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2.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a”,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provinces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rom 2008 to 2014 from two aspects of ranking and indicators values.The results show innovation ability of nine provinces overall has a big disparity compared to the strong provinces, and gradually going into a state of differentiation which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ongqing, Sichuan and Shaanxi are better, the rest of the provinces are not satisfactory.Accordingly, from the innov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elements,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infrastructure, the paper analsyed the deep reasons of weak innovation capability,and put forward buliding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nine provinces,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provinces.

Keywords: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nine provinces by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restrict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6)02-0061-07

作者简介:徐波(1979-),男,辽宁开原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云南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研究”(QN2014080);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云南创新型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测度、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实证分析”(2014Z099)

收稿日期:2015-05-1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中关系前景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及其金融支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