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胜于言:命题研讨重在变式改编——以两道八年级期末几何综合题为例

2016-04-13江苏省东海县张湾中学朱春水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优秀学生过点考题

☉江苏省东海县张湾中学 朱春水



行胜于言:命题研讨重在变式改编——以两道八年级期末几何综合题为例

☉江苏省东海县张湾中学朱春水

我们知道,七、八年级期末考试通常是地区(县、区)为单位组织命题,然而相比中考命题来看,由于研制团队、打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考题仍然有打磨优化的空间,本文梳理两道考题的批阅手记、变式改编,最后再就命题研究提出一些初步思考,供研讨.

一、两道考题的批阅手记和变式改编

考题1: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4,0),以OA为一边,在第四象限作等边△OAB,点C是y轴上一动点,连接AC,以AC为一边,在直线AC的下方作等边△ACD.

图1

(1)随着点C的运动,∠ABD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2)是否存在点C,使得△ABD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此时C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批阅手记:笔者访谈学生解答情况表明,在20分钟内能完全贯通思路的不到10%,追问原因,发现不少优秀学生都是因为第一问中的线段繁多,没有能迅速捕捉、聚焦在△ACO和△ADB,从而影响了思考的方向,在外围转圈子,消耗时间;第二问能给出两解的更是少数,不少学生难以想象当点C在y轴负半轴上的图形,从而影响了思路获取.为了追求考题的易进难出,渐次生长,我们给出如下变式.

变式改编1:如图2,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的坐标为(4,0),以OA为一边作等边△OAB(顶点B在第一象限),点C是y轴负半轴上任意一点,连接AC,以AC为一边作等边△ACD.

图2

(1)当点C的坐标为(0,-4)时,在图2中作出符合要求的△ACD.(要求:尺规作图,保留痕迹,不写作法)

(2)当点D落在第二象限时,连接BD,求证:AB⊥BD.

(3)设直线BD交x轴于点E,当OE=4时,求点C的坐标.

改编意图:为了使得题干信息所对应的图形比较简洁,我们把等边△ACD隐去,而安排学生在第一问中以尺规作图的方式自主画出,同时让学生注意要分类讨论,这事实上也是修正“考题1”中的不恰当表述“在直线AC的下方作等边△ACD”,在几何语句中,通常不可以描述直线上方、下方这样的个性化语句;第二问则是限制点D出现在第二象限后,让学生研究∠ABD的不变性;第三问则将问题放开,全面探究点C的可能位置,而又是关于两个特殊位置的研究,如果学生在第一问就漏解,则第三问也可能会漏解,但第一、三问之间又可以互相暗示、启发、呼应.

人文意境:一个“稳定”“向上”的等边三角形传递着正能量;那个不确定的等边三角形第3个顶点D,“上下呼应”,可不要忽视躲藏在“下面”的“D”呀,一旦解放C点在y轴负半轴的限制,很可能“谷底扎根,浴火重生”……

考题2:(201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第26题改编)在△ABC中,AB=AC,∠BAC=90°,如图3,过点A作直线MN∥BC,D为直线MN上一点,连接BD,过点D作DE⊥BD,交AC于点P.

(1)求证:BD=DP.

图3

图4

(2)如图4,若DE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P,BD=DP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在图5中,DE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P,BD与DP是否相等?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无需证明.

图5

批阅手记:这道考题改编自2014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数学卷第26题,占8分,据说评分标准是前两问各3分,第三问2分.不少学困生什么都不会,只是在第二问中写了一个“成立”,第三问中写了一个“相等”,结果得3分;而不少优秀学生在第一问就消耗了大量精力,没有时间再解决第二、三问,也就什么都没有写,也得3分.批阅的老师们都感觉到极不公平、哭笑不得.可见这道考题的两个严重缺陷:第一,梯度不合理;第二,设问不恰当,导致评分不合理.以下给出变式改编.

变式改编2:在Rt△ABC中,∠BAC=90°,AB=AC,过点A作直线MN∥BC,D为直线MN上一点,连接BD,过点D作DE⊥BD,交直线AC于点P.

(1)如图3,当点P落在边AC上时,点D到直线AB、AC的距离_____相等;(填“一定”或“不一定”)

(2)如图4,若DE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P,求证:BD= DP;

(3)当点D在射线AN上时,连接BP,判断△BDP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改编意图:虽然考题2的证明方法多样,辅助线构造也很多,然而能顺利揭示不同小问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辅助线是过点D向AB、AC引垂线段,这样随着点D的变化,这种辅助线都可快速贯通思路,所以我们安排了第一问的填空,为的是启发学生;而第二问继续给出图形,但是要证明“BD=DP”,如果善于利用第一问中的启发就可顺利求证,如果另起炉灶,也有很多思路可以贯通;第三问则没有给出图形,要求学生自已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并证明,将能力提到一定高度,实现必要的区分功能,而不是让什么都不懂的学困生可以猜想“相等”就能拿到两分,就数学的本质来看,“猜想”虽然是重要的,可是离开“证明”还算是数学吗?

二、关于命题的进一步思考

1.命题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切忌原题照抄

从当前网络上流行的很多地区的期末试卷来看,大多数地区的把关题(这里主要是指全卷的最后一两题,用以承担对优秀学生的区分功能)仍然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或“低级改编”,甚至有不少地区是“原题照抄”,这种迎合题海战术的原题照抄或低级改编现象是需要批判的,其导向是鼓励本地区师生在复习备课时开展大量的练习、题海战术,“你做得多就能碰得到原题”的命题导向一定要在命题中得到回避,这也是让试卷公平、公正的基本保证.

2.命题工作需要修炼“三个理解”基本功

近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原主任章建跃博士提出的“三个理解”在教学研究、课例研究中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实践.然而在命题工作中,还鲜有研究者从基于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的角度开展命题研究工作,笔者认为,“三个理解”恰恰也应该是命题工作的立足点,一道试题的呈现往往反映了命题者本身对数学的理解,是追求繁杂、冗长的数学问题呈现还是简洁大气、自然好懂的数学问题呈现,往往反映了命题者本身的旨趣品味和价值取向.此外,像“考题2”那样,上来第一问就是一个比较难的证明题,甚至把不少优秀学生都拒之门外的设问方式,显然是在“理解学生”这个角度上做得不够.章建跃博士也曾“非常肯定的”说过,“好的题目”绝不是教辅资料中汇编的各地的考题、练习,“好的题目”要追求易进难出,自然生长,简洁好懂,值得回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两道考题的改编也是想倡导简洁自然、易进难出,吸引更多考生参与进来,同时也有效避免出现“考题2”评分上的尴尬处境.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美】波利亚,著.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

5.刘东升.经历问题生成,深刻理解教材——人教八上“每日一题”的命题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4(4).

猜你喜欢

优秀学生过点考题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为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叫好
数学(二)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