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关系思考
2016-04-13容凡丁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
容凡丁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关系思考
容凡丁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
摘要:我国公有制主导地位被完全牢固确立,是伴随三大改造的完成。随后我国有进行了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基本确立。认真分析并处理后两者的关系,应当坚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基础上,让两者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有制生产力生产关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笔者在学习政治课程以及阅读一些政治经济类读物过程中认识到: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之间的关系上不能简单地进行堆砌,而应当很好地对它们两者的关系进行相融性的理解。根据高中政治经济课所学的知识,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总设计师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矛盾也并非是定性社会性质的根本,而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一、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国民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这五类经济构成。其中,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是这五种经济里成分占有最大优势的,另外的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都占有很少的成分,而对于通过接收官僚资本转变形成的国营经济尽管所占比重成分不大但很可观,它仍就主宰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我国于1953 年,制定通过了我国经济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任务、总路线,并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完成了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我国由新民民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它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变革,是上世纪我国具有时代意义的一次变革。
二、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理解
从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和结果。”,这点来说,我国公有制与生产力发展是否相符?依据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 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是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结构,法律的、政治的、社会意识的上层建筑都是以经济结构为基础的。那么我们便可得到一个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法律、政治、社会意识等上层建筑。有上述马克思生产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理论可以对我们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实际的对应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建国初期所进行的五种经济改造,没有以上述理论对生产力进行实际的评估,而是超越实际经济规律,运用政治路线而进行的经济方向上的选择确立。这使得我国进行的“一化三改”任务实质上并未解决,结果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曾一度濒于崩溃。
三、运用改革开放对经济进行的实质探索
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这一基本情况,邓小平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熟有赖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力的存在。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要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即经济关系,使之顺应中国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发展的实际水平。为此,我国有确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经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 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 21 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006 年 “两会”期间,胡锦涛在上海代表团发表了 “毫不动 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的讲话,他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坚持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些都引出了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四、市场经济的可行性
著名的南方讲话,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地论述了计划和市场属性及关系问题,以及它们两者不能是也不应当是决定社会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它只是作为一种手段,不是决定社会该姓“社”还是该姓“资”的本质。这一论断从政治的层面解决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盲目和恐惧。但还需要从理论以及我国现有的实际进行判断得出市场经济在我国实际的可行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即使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了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
五、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融合关系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可以看出我国公有制的公有并不纯粹,这就决定了公有制经济中必然存在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形态。但不仅我国,世界其他国家在内,其市场经济都是市场机制本身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而非纯粹的市场经济,又或者自由市场经济。这也在客观上证明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而国家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不应左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当然先进思想观念的先行并非不可,但也需要按照现阶段的实际,遵循一定的脚步和规律前进,因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要降低其损失。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27.
[2]列宁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9-150.
[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