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明钢《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的问题

2016-04-12杨德春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汉俊中共党史倒数

杨德春

(邯郸学院 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50)

刘明钢《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的问题

杨德春

(邯郸学院 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50)

刘明钢所著的《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引用材料不准确、历史事件的细节不真实等等。引用材料的准确性、历史事件的细节的真实性等等是纪实文学理所当然的要求,对于党史类纪实文学而言引用材料的准确性、历史事件细节的真实性等等尤其重要。刘明钢所著的《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中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明钢所著的《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的价值。

刘明钢;《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问题

刘明钢所著的《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是作者从其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400多篇纪实文章中精选出来的转载率比较高、反响比较大、可读性比较强的66篇文章集结而成的一部著作,分为“人物写真”“内幕揭秘”和“随笔漫谈”三大部分,将中共党史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不少内容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所挖掘的史料细节可读性较强,可以说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可作为中共党史知识的普及读物、高校“两课”教材的补充读物、相关教学的普及读物和补充读物。

刘明钢是江汉大学政法学院原副院长,荣休教授。1949年6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8年上山下乡,在内蒙古商都县和湖北省京山县渡过5年知青岁月。1973年被推荐读中师,后在京山石板中学及京山一中教书。1978年考入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武汉十八中教书。1987年调入武汉教育学院,2002年随该校合并到江汉大学政法学院,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2009年6月退休。曾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政协报》以及各类党史、文史期刊上发表纪实文章400余篇。

我是刘明钢《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的读者,2014年7月1日我在新华书店费了一天时间站着粗粗看了一下刘明钢的著作《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现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刘明钢和其他读者参考。

刘明钢在《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后记》中说:“这本自选集凝聚了笔者20年的心血。如果其中还有几篇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闲暇时愿意翻翻,笔者就心满意足了。”

刘明钢在《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后记》中说:

也有朋友问,你写那么多文章,查资料一定很困难。笔者的体会则是,纪实文章写作的关键不是资料,而是选题。一个好选题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新意;二是党史的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三是读者感兴趣。比如,笔者最近发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成员学历趣谈》,该选题就符合上述条件。因此,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的关注,《作家文摘》《党史信息报》《环球视野》《党史纵览》纷纷转载。

有了好的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成文都不是什么困难事,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1]660-661。

刘明钢的这个看法,恕我直言,是比较片面的。选题固然重要,但是,资料问题也不可等闲视之。资料的准确性尤其重要,特别是,刘明钢认为有些纪实文章也具有科研含量。要有科研含量,则资料的准确性尤其重要,即资料的准确性尤其值得注意。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003页,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行:“但官吏确是国民公仆”[1]003。经查《孙中山全集》,当作:“但官吏却是国民公仆”。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008页,倒数第一自然段,倒数第二行:“望各自珍爱”[1]008。经查《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当作:“望各自爱”[2]640。孙中山的《家事遗嘱》影响很大,不应该出现错误。普通读者一般不会查阅《孙中山全集》,如此则很可能就会以讹传讹。

由于纪实文章的读者群绝大部分不是学者和专业研究人员,不会去查原文,所以我们在写纪实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引文和资料的准确性,因为读者一般会信以为真,直接应用或转载,就像《作家文摘》马上就直接转载了刘明钢的这篇文章,根本不会去核实,故我们在写纪实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引文和资料的准确性。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1页的标题“出席中共‘一大’的花花公子陈公博”[1]221,《文史精华》2008年第11期总第222期发表时标题也是“出席中共‘一大’的花花公子陈公博”[3]3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于“花花公子”的解释是“指富贵人家中不务正业,只知吃喝玩乐的子弟”[4]554。“花花公子”与出席中共“一大”的陈公博的身份肯定是不相符的。这岂不是说出席中共“一大”是不务正业吗?不能因为陈公博后来脱党了就对出席中共“一大”的陈公博进行贬低,陈公博北京大学毕业,当时在广东法政学堂任教,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领导人之一,怎么可能是富贵人家中不务正业,只知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呢?

“出席中共‘一大’的花花公子陈公博”的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一大’代表的光环不适当地落到了陈公博的头上”[3]32,陈公博作为中共“一大”的代表是“经陈独秀提名,支部大会通过,由陈公博代表广东党组织出席党的‘一大’”[3]33,这是符合组织程序的,这就与“不适当地落到了陈公博的头”自相矛盾,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又如何让读者相信。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4页,第一自然段,倒数第一行:“一群法国巡捕就蜂拥而至”[1]224。下文引陈公博《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不想马上便来一个法国总巡,两个法国侦探,两个中国侦探,一个法兵,三个翻译”[5]9,怎么能够说是一群法国巡捕就蜂拥而至?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4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至第二行:“李汉俊死得早,没有留下任何回忆”[1]224。我认为这二句应该修改为:“李汉俊没有留下任何回忆。”因为这与李汉俊是否死得早没有关系,下文刘明钢接着写道:“陈公博倒是写了《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因为陈公博写《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是在与李汉俊分别后十来天之后,好像与李汉俊分别后十来天之后,李汉俊就死了,所以,这句应该修改为:“李汉俊没有留下任何回忆。”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4页,倒数第一自然段,第二至第三行:“两个中国侦探”[1]224,据《新青年》原文,当作:“而两个中国侦探”[5]9。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4页,倒数第一自然段,第三行:“也是睁眉怒眼”[1]224,据《新青年》原文,当作:“也是睁眉努目”[5]9,根据《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将《新青年》印刷错误的字均改正过来,并且加上括号的用例,则此句应当改为:“也是睁(狰)眉努(怒)目”。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4页,倒数第一行:“答他说是英国人”[1]224。据《新青年》原文,当作:“答他说是英人”[5]9。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5页,第一自然段,第四行:“我说了懂。”[1]225据《新青年》原文,当作:“我说了懂说。”[5]9此懂说之说字不是错字或衍文,懂意为能够听懂北京话,说意为能够说北京话,故此懂说之说字不是错字或衍文。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5页,第一自然段,倒数第五行:“笑着对着我们说”[1]225,据《新青年》原文,当作:“笑对着我们说”[5]9。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7页,第一自然段,第二行:“旅社四十一号”[1]227,据《新青年》原文,当作:“旅社的四十一号”[5]10。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7页,第一自然段,第二行:“隔壁”[1]227,据《新青年》原文,当作:“隔壁的”[5]10。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7页,第一自然段,第四行:“一女子尖厉”[1]227,据《新青年》原文,当作:“一个女子锐厉”[5]10。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6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密探们仔仔细细搜查李公馆,陈公博在一旁不停地抽烟”[1]226。第226页,小标题:“密探们仔仔细细搜查李公馆 陈公博在一旁不停地抽烟”[1]226据《新青年》原文,在侦探仔仔细细搜查李公馆之时,法侦探对于陈公博进行询问调查,陈公博并不是在一旁不停地抽烟;烟是抽了不少,因为陈公博烟瘾很大,不搜查,陈公博也抽得很厉害。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4页,倒数第四自然段,倒数第四行:“我未”[1]224,据《新青年》原文,当作:“我末”[5]1。根据《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将《新青年》印刷错误的字均改正过来,并且加上括号的用例,则此句应当改为:“我末(未)”。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24页,倒数第四自然段,倒数第三行:“戎马倥偬”[1]224,据《新青年》原文,当作:“戎马倥忽”[5]1。根据《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将《新青年》印刷错误的字均改正过来,并且加上括号的用例,则此句应当改为:“戎马倥忽(偬)”。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649页,小标题:“实事求是匾额”。《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650页倒数第一自然段,倒数第二行:“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校训”[1]650,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是匾额,不是校训。岳麓书院的匾额很多,不能认为匾额就是校训。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649页,第三自然段,第一行:《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1]649,应当修改为:《汉书·景十三王传》。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44页,倒数第二行:“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1]244。《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245页,第四行:“马列学院(包括它改为中央党校后)”[1]245。《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121页,已经写了《张闻天与延安马列学院》[1]121,马列学院早已创办,创办就是开创,以后再有就不能够叫做创办。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是1933年在瑞金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346页:“密本”[1]346。应当作密码本,周恩来电报称为密,实际上是密码本的电报简称,密码本不宜简称为密本。这一段内容有点问题,就我所知,红二方面军和任弼时收到伍豪电报后,不知道张国焘分裂之事,是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朱德、刘伯承等人将张国焘分裂之事告诉任弼时等人的,不知刘明钢的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第057页,标题:“不留骨灰第一人周恩来”[1]057,内容中并未考证周恩来是不留骨灰第一人,就我所知,火葬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有,即使是从佛教徒在中国实行火葬,也实行了两千多年了,其间不留骨灰的僧人很多,难以数计,周恩来绝不是不留骨灰第一人,中共中央领导人中不留骨灰的第一人是周恩来,应该加上限定词。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中有一篇“没有引起应有重视的中共‘一大’”,也应该加上限定词,即“当时没有引起应有重视的中共‘一大’”,否则就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中的文章文笔生动,选材能够吸引读者,问题能够引起读者注意,为普及党史做出了一定贡献。普及党史,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知道执政党的历史,对于总结经验教训和开创未来都具有一定意义。所以,刘明钢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400多篇纪实文章和《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能够从思想上和实践上重视材料的准确性,那就更好了,这也为其他作者提供了前车之鉴。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的题名页正上方印有“本书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定”字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是权威机构,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定,没有发现刘明钢的《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存在这些问题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失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掌握材料,条件优越,不应该查不出来,但是,的确没有查出来,这是颇为令人深思的怪现象。

[1] 刘明钢.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刘明钢.出席中共“一大”的花花公子陈公博[J].文史精华,2008(1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 陈公博.十日旅行中的春申浦[J].新青年第九卷第三号,1921(3).

[责任编辑 袁培尧]

Flaws of Those People and Thing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YANG Dechun

(The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andanCollege,Handan056005,China)

In Those People and Thing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yLiuMingangthere are some flaws which chiefly include some details that are untrue, some ideas that are not logical and some citation that are not accurate, which in fact has influenced the value of Those People and Thing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yLiuMingang.

Liu Mingang; Those People and Thing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law

2016-09-21

杨德春(1968- ),男,河北遵化人,邯郸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西汉文学与文献研究。

K225.04

A

1671-8127(2016)06-0118-03

猜你喜欢

李汉俊中共党史倒数
李汉俊与中共“一大”
惊喜倒数日历
李汉俊的革命遗产
李汉俊的初心 值得今天所有党员学习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二○一○年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关于李汉俊的脱党原因及其是非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