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与两种民族主义的关系
2016-04-12康民军
康民军,闫 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论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与两种民族主义的关系
康民军,闫 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梁启超以个人自治的方式来寻求救赎,再加上后来源于国家和文化的未来以及国内外的情况和自己的理解,他们的民族主义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政治诉求转向文化的救赎。但是,个人自治与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干、迥然不同的,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关系
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强调以己治己,自己管理自己,但是他的这种思想却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作为国家民族主义的两种观点,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是由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和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之间相互影响发展而产生的。这三种思想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一、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
梁启超强调自治的意义在于“以己克己”,并将政治上的自治理解为个人的伦理自治[1]23,这两项转折的另一重要意涵在于,他也因此略过从政治上自我治理的观点,解释法律自治理念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个人自治思想内涵
梁启超将国家自治和个人自治的做法进一步联系起来,将自治的意义从政治上独立于外力的干预,转为政治上自己管理自己,再转为伦理上个人的自我管理。首先,梁启超以西方各国为例,指出中国传统所着重的贤君良相是不必要的。之后,梁启超引述英人格言,勉励大家“自治自助”,莫要寄望于贤君良相。梁启超紧接着以明白而清楚的文字宣誓,“新民”的关键在于“自新”。在于个人自动自发地自我改造。换言之,《新民说》的撰写者旨在呼吁全体国民积极参与救国的事业,而参与救国事业的基础在于个人的自我更新。
梁启超在阐述“举吾身而自治”的意义时,转向了个人在伦理层面的向上提升,主张个人自治的要义在于自胜。于他看来,自胜、自由与自强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相较于早先之强调自由乃是与他人争胜的结果,梁启超这时着重强调的是:自由的意义在于服从,在于胜过自己,自我克制乃为自由的要件。在这个前提下,《新民说》中充满了各种敦促个人自我要求的字词,如自尊、自理、自爱、自任、自牧、自省、自戒,生计上自劳、学问上自修、自进以及其他诸多类似的用法,不一而足。从中可以看出,自治所意涵的既是自胜与自制,也是经此过程而有的独立与发展,且将带来国家的自由、独立与自主。
个人的自我节制将如何转变成法律上的自治,《新民说》并未针对这方面多做说明,然而,在梁启超对康德的讨论中,他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只不过以一个模拟的关系迅速消除了它。梁启超的思想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强调“自治”意旨个人自立法,自守之,立法的人和法律都是自由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一体的,没有差别。其次,根据上述理念,将个人与自我良心和个人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相比拟。最后,若是个人自治即服从真我,则服从国家主权时,所服从者谁?谁能代表政治上的真我?梁启超在文中提到了卢梭,主张人人都是一个立法者和守法者,都以主体的形式存在,同时,论述了康德所言民主立宪制度最适合人们最初的目的,并且可以加强国家自由和平等的权力这一主张。
(二)个人自治与法律自治
对梁启超来说,个人自治与法律自治实是二而为一的问题。眼前中国面临的威胁,也远比政治理论上个人自由与法律自治之间关系的真谛要来的真实而迫切。梁启超在理解自治旨在尊重和保障他人自由时,则是以利群为人自立法的根本目标。个人以良知作为行为的判准,并追求个人的自治,这般的要求确实赋予自由比较正面的形象,并可能成为“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大无畏精神的来源。梁启超虽然主张个人自由与自治,却并未强调必须建立以维护个人及其利益为主旨的政治原则或秩序,他这种以个人自治限定自由的主张具有历史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
二、共和爱国主义
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民族国家认同观,他早期的国民民族主义思想为自由主义学派张佛泉所继承和发展,逐渐演变为共和爱国主义;后期所宣扬的思想则由张君劢发展成文化民族主义,其发展基础及核心是个人自由精神。
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是由梁启超思想中分化出来的两个概念。共和爱国主义在于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这种思想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梁启超在其所著的《新民说》中,前期从国民的自主性着手,所宣扬的国民民族主义实质是民主共同体,这一思想为张佛泉所接受,并注入新的内涵,最终成为坚持民主和共和的爱国主义[2]18。但是在《新民说》后期所倡导的思想中,政治共同体的色彩更加鲜明,并且这种将国家人格化的观点得到了高度认同。他的这种邦国主义思想在追求主权的同时,自治(实质是自由与自主)也是其追求的另一方面,也是张佛泉民族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原则,这与梁启超所提倡的个人自治思想不谋而合。
三、文化民族主义
梁启超后期倾向于文化民族主义,这是民族主义的主张。1898年改革运动的失败,迫使梁启超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民族的未来。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文化民族主义经历了三个变化:崇尚保国宗教反对孔教会、成为具有保守主义色彩的东方文化、总是试图保持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他这一主张的最终追求,并希望借此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一)文化民族主义简述
梁启超的文化民族主义是维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其目的是重塑失去已久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民族之魂”,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这一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从其所著的《国性篇》开始。但是,他的文化民族主义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似乎也存在不足和矛盾,甚至错误。例如,夸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结果。这是一种由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许多因素所驱动的,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
然而,他的文化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胡适就曾高度评价了梁启超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认为梁任公为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者,为中国的上层建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大发展。“十五年来,我国人民对世界大势的认识不太了解,所有这一切都要感谢梁启超,百啄不能假。去年的武汉革命引起了全国的响应,他所提出的民族政治思想已经深入民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如果没有梁启超先生的功劳,即使有百十个孙中山、黄克强,也不能这么快就取得成功”[3]29。对梁启超的赞赏溢于言表。
(二)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的特点
在第20世纪初,梁启超是第一个试图跨越文化现象和国家观的人,虽然由于主体和客观因素的作用,梁启超的思想往往从“转变”和“不一致”的地方出现,认为昨天的自己不是自己本身,自己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在梁启超的文化民族主义萌芽、形成以及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他的思想不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而是带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第一,具有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在中西方文化的评价中,梁启超希望通过提高民族文化意识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他还以开放的文化态度,倡导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主张“人类一体化”,反对唯我独尊的文化独断主义。李大钊先生后来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观点的巨大影响,中西方文化相结合之后能够生出区别于两者的新的文化的主张就是受到梁启超“一体化”思想影响的结果。第二,具有坚定的光复中华文化立场。梁启超对于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十分坚定,深谙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内涵。在几千年都没有发生变化的局势下,承受着西方国家无情的攻击,他主张依归传统,儒家思想才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关键,复兴儒学成为当务之急。他倡导民族历史文化的旗帜,强调传统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关注的是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地位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化。梁启超在促进文化民族主义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精华,发掘和利用中国传统资源。1905年学习中国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精髓,抵制欧化的国粹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梁启超的启发和影响。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的闪光点,无疑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结合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民族主义的精华。第三,具有明显的文化整合倾向。梁启超主张根本改造传统文化,但并不是对传统内容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的态度,如严父教子,虽然谴责、批评,但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康复,而中西结合则是推动复兴,并以一种新的道路,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他提出了新道德和新文化的建设,学习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文化是必要的,但也要提炼、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的东西。因此,他的这种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带有鲜明的特点,带有贯通古今、合璧中西的倾向。
四、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在梁启超看来,国家的自治需要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推进,这三种思想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哈贝马斯对两种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张佛泉所主张的共和爱国主义以及张君劢倡导的文化民族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国家民族主义观实质上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的区别,二张对此做了两个极端的选择。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民族主义和共和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都是国家自治的一种选择和载体。安东尼·史密斯的观点是,任何一种国家民族主义都是法律、历史、文化等的结合体,同时具有政治和文化色彩,既需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在政治和法律制度方面认可。然而,政治或者文化共同体都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带有融合性质的,即所谓的免责伦理,需要经过理性的批判与反思。张佛泉和张君劢在民族认同中存在一定的区别,张佛泉所接受的政治共同体思想,与自由、民主等思想不谋而合;张君劢所倡导的文化民族主义,其实质是文化认同,认为国家的传统文化才是核心,然而,这两种思想都受到个人自治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三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五、结语
综观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共和爱国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之形成与发展及其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之所以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并产生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当时的他已然宣扬中西文化的意义,直至现在,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我们不禁惊叹他异常敏锐的洞察力。梁启超的思想极大地弘扬了传统学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 梁启超.梁启超合集:饮冰室文集(7)[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3] 周良发,唐建兵,王务均.梁启超梁漱溟文化民族主义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责任编辑 郜春霞]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LiangQichao’s Thought of Personal Autonomy and Two Kinds of Nationalism
KANG Minjun, YAN Yan
(SchoolofMarxism,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Institute,Tianjin300401,China)
Since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society faces the crisis of community identity. In this case,LiangQichaosought salvation in the way of individual autonomy. However, due to the future of the state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is nationalism has changed accordingly, from political appeal to cultural salv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very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autonomy and Republican patriotism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LiangQichao; the thought of personal autonomy; Republican patriotism; cultural nationalism; relationship
2016-08-21
2014年河北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走向与当代延展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4ZX010)
康民军(1970- ),男,河南修武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闫 艳(1989- ),女,安徽阜阳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B25
A
1671-8127(2016)06-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