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实践为例
2016-04-12刘恩祥何心舒李哲曾凡芬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深圳518172
刘恩祥,何心舒,李哲,曾凡芬(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高职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
——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实践为例
刘恩祥,何心舒,李哲,曾凡芬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摘 要:本文首先详细阐述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指出当今培养高职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后分析多元识读教学模型,最后结合我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论述我校开展的多元识读教学设计。
关键词:多元识读;高职学生;英语教学实践
1 多元识读能力
过去的几十年中,社会文化和信息技术经历了巨大变化。具体而言,前者体现在文化日趋多元化和语言变体增多,而后者则体现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普及又带来了社会交流领域的重大变革,交流的模式已从口述时代、读写时代进入超文本时代。新媒介的推陈出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播方式趋于多元化。作为传统的意义传递形式的“语言”中心地位被改变,以往被认为是附属于语言的字体、图片、色彩、声音等形式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它们不再认为只是一种附属表达符号或手段,而是与主体的文字符号一道组成更为宽广的符号资源系统,参与意义的构成,一种崭新的多种模态表达方式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1]。
这种全新多模态的意义构建和表达方式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语言为单核的认知识读能力已满足不了新媒介时代多元化交流表达的要求。除语言之外,视觉图片、音效、色彩、身体语言等多种符号要素通过协调合作共同达成社会沟通交流目的。这种交际模式的改变导致了识读教育( literacy)的重大改变。正是在一背景下,1994年至1996年期间,新伦敦学术团体(The New London Group)学者联名发表文章提出了“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的观点[2],在他们看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构建、表达及传递意义的方式手段日益多元化,这种巨大变化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识读的性质。对比传统读写识读方式,由听觉、视觉、触觉以及空间感等衍生的多种识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日益重要和普遍,文字不再是意义的唯一表达方式,由听觉、视觉、触觉以及空间感等衍生的多种符号模态也参与意义构建[3]。文章同时指出传统以语言为主的识读能力教育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习者的识读能力培养应该转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4]。由此,多元识读能力这一概念成为语言学界和教育界研究的新课题。
回顾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学界对于多元识读能力有着不同的诠释,代表性的观点有:Gamble[5]指出多元识读能力不再是简单功能水平上的读和写的能力,而是借助现代新媒介来获取信息资源,进而利用这些资源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Williamson[6]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就是阅读多种形式媒体和模态所蕴含信息的能力;胡壮麟[7]认为多模态识读指可以阅读并理解能接触到的各类媒体和模态信息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信息的识读能力;张德禄[8]从语言学习者视角出发,在Thwaites[9]关于多元识读能力论述的基础上,把多元识读能力总结为三大类:语言识读、技术识读以及社会交际识读能力;韦琴红[10]则将多元识读视为一种信息网络时代必备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具体识读能力。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发现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于多元识读能力定义理解各有差异,但这些解读却包含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认为多元识读是利用各类模态的媒介来获取、表达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沟通的能力。综上,我们可以认为:在信息多模态的时代,除了发展传统的听说读写识读能力,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包含语言、图像、色彩、声音、表情等多种符号系统及模态多种识读能力,尤其是技术识读和信息识读能力。
2 高职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种交流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意义构建和表达日益多元化,但同时对于交际主体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识读能力的要求。正如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11]所言,“在当今全球经济活动一体化、语言文化多元化的新媒介时代,除了传统读写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掌握了多元的识读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应对快速的社会变化,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交流技术多样化的挑战。一直以来,识读被看作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识读能力水平也被认为是评估国民教育水平的指标[12],而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在信息如此密集和发达的今天更是不言而喻。正是基于此认识,朱永生教授[13]指出,我国的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已落后于国际水平,呼吁我国的语言教育应对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给予充分重视,提高到战略发展的层次,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多模态环境中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培养不仅具有读写识读能力,而且具备技术识读和信息识读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精神,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大力借助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利用多模态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呈现真实的语境,搭建类似职业工作的场景,提升学生的职场交际能力。由此看出,这个纲领性文件实际上已经清晰明确地为高职英语教学传达了发展和培养高职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要求和愿景。培养多元识读能力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实和必然的要求,是知识型社会对学习者读写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堂迫切需要融入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理念,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借助各种模态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包括视听触觉在内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对多模态符号的认知和使用,进行意义的建构和社会交际,在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多元识读能力。可以预测,英语多元识读教学模式将会成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对学生的英语多元识读的培养也将会是今后高职英语教学中最核心的任务之一。
3 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型
以社会符号学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设计”(design)为核心概念,新伦敦学术团体提出了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学法,他们认为“设计”包含可用设计,设计以及重新设计[14]三个子环节。可用设计指的是学习者已经拥有可以使用的一系列符号资源及各种可供选择使用的模态资源。而设计过程指的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挑选和评估,确定使用选择哪些资源和模态来进行意义的构建的过程,是实现利用合适的模态来进行话语意义表达和传递的过程[15]。重新设计则指对前两个子环节设计过程中获得的资源或新产生的意义又能成为新一轮可用设计进行意义建构的新资源。
基于以上三种设计,新伦敦学术团体提出了实施开展多元识读能力的教和学模式,包含了以下几种办法:情景训练、明确化指导、批判性架构和迁移性实践[16]。情景训练是教学中常见的重要办法,是指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提供声音、图像、录像等为学生呈现更加具体而真实的语境,使得浸入式语言教学成为可能。学生依靠多模态所获取的信息远比单一模态的话语更易于领会和掌握,语言教学效率能得到明显提升。明确化指导指的是教师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积极介入,发挥支架作用(Scaffolding),指导学习者厘清各种模态的特征与作用,帮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模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展意义构建进而实现知识拓展[17]。批判性架构则是指导学生利用自身的历史、政治、文化、价值观等系统知识对某一问题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理解、观点和意见,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迁移性实践是指学生将以往学习实践中获取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于到其他不同情景活动中,进而巩固学生知识和能力。这四种办法在教学实践中并无特定的顺序,完全可以根据教学语境的需要来自由加以运用。
由此可见,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继承了以往教学理论的优势,又具备自己的新特点,特别是以“设计”为中心的思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特征。原有设计、设计、重新设计的这一循环过程,就是学习者以自身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为起点来构建对新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生成新知识经验的过程,而且多元识读教学注重语言学习中的自察反省,对所学知识开展批判性反思,进而搭建起自身的知识系统[18]。
在具体操作层面,Kress & Van Leeuween[19]认为为了更好发展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建议采取面授课堂和多媒体网络虚拟课堂相互结合,这样的话,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符号资源及手段如文字、图片、音效、视频、颜色来激发学生各种感官共同运行从而精确、有效地获取信息和把握意义。这一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以往纯语言知识点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尽量利用好多种符号资源来掌握学习目标语言和文化。
4 我校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者,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对学生识读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鉴于传统的读写能力培养已不能应付多种模态和各种信息资源的意义构建,我们高职英语教师有责任在多元识读理论的指导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新思考和重构英语教与学的理念和方法,从高职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系统而深入地进行教学革新,培养出不单具备必备读写识读能力,更具备现代技术识读与信息识读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使高职毕业生可以自信面对全球一体化、技术革新化和语言文化多样化给识读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团队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要性,在公共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识读水平和应用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学校目前的英语教学环境已经为全面深入实施多元识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具体如下:
4.1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模式实践条件
4.1.1优越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条件
作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国家高职骨干示范建设学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和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为多模态化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条件。学校免费网络资源覆盖全校,所有教室都为互联网多媒体教室,引进了美国Blackboard公司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了包括公共英语在内的几百门网络课程,其中外语类网络课程达到五十多门,面向所有学生开放了多种类英语学习平台资源。学校具备了全媒体、全天候的、移动的泛在英语学习条件和环境,这为学生培养多元识读能力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4.1.2教学团队具备外语和信息技术双背景
本项目所有成员都具备网络课程建设及教学的能力和实践经验,对多元识读理论和国际先进的语言教育多媒体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其中一位老师为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应用方面的专家,还获得了首届Greenhouse优秀课程设计大赛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单项奖。这些学术背景为实施多元识读教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4.1.3教学团队已经开展了三年大规模BB在线学习平台教学实践
自学校引入BB教学平台后,外语学院的教师团队就在平台建立了多门英语网络课程,并投入了使用。《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已在少数班级和全部的重修学生中应用,并且已经连续开设三年,实施全程网络教学,实施形成性评价和无纸化考试。这些教学实践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课程建设及在线教学经验。
4.1.4已开展了多项面向实际问题的先行研究
在开展E-Learning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本团队的老师开展了多项教学研究,比如探讨了网络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学习问题的研究;网络课程学习习惯调查研究以及基于不成功学习者(less-successful learners)的网络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调查研究等,这些为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教学模式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1.5进行了学习者因素调查研究
为了充分了解我校学生在BB平台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状况,我们对网络课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根据这些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本校的学生大部分为深圳本地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学生英语水平基础虽然较差,但偏向形象和直观思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较好,乐于接受多模态学习模式,这些学习者的因素也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学习主体条件。
4.2我校学生英语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
在过去的几年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团队以多元识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设计”为基础,充分依托本校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和丰富网络资源条件,结合目前我校已开展的基于BB平台为主的大学英语E-learning教学实践,对高职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从课程资源平台、师生角色、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教学方法、评估办法等方面进行探索设计研究。
4.2.1课程资源平台选用及设计
我校选用了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网络平台作为教学平台(简称BB平台)。该平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展示多样化,互动性强,界面直观,工具易用,教学环境虚拟化以及信息设计个性化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单一语言识读的集传统纸质教材、数字化文本、图片、音视频及动画材料等多符号形式的教学框架,是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极佳实现方式。基于BB平台,团队的教师进行了课程建设开发,根据网络课程特点和英语教学要求,力图在菜单设计上使课程生动、直观、便捷、实用,在教学内容构建上集文字、动画、声像于一体的多模态信息,可以极大地优化和推动教学,实现超文本的语言教学。与其他资源教学平台有所区别的是,该平台充分考虑到教学、技术及组织管理三大功能特征,使BB平台上建立的英语课堂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多模态丰富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中心,更能提供强大的教师导学和教学管理功能,使其成为整合网上学习、面授教学、结构性训练和实习的教学平台,实现混合式语言课堂教学。很多语言课程资源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优质内容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功能,学生面对过于丰富而繁杂的信息资源,难以自己把握和选择,导致使用的效率不高。BB平台上英语课程可以通过课程菜单上的通知公告、时间设置、链接设置等相关功能设计,为学生依据教学进程表及时间安排设置创建路径清晰的学习单元,实现有效的教学进程管理。
4.2.2师生角色的设计
与传统的识读教学相比,超文本化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设计者。就教师而言,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从“台前”转到“幕后”,从课堂上的主导角色变为引导性角色;同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和信息化技术能力和素质,积极设计构建适合学生的多模态教学活动。就学生而言,需要改变原有的被动输入习惯,调整角色为主动学习者,积极与同学老师合作,了解各类符号资源系统所传达的意义以及各类模态展示特征,主动创新性地使用各种符号手段途径来传达意义,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构建意义,利用丰富的多模态资源自我设计及构建学习进程计划以及适合自己个体性学习方案,摸索和培养自己的学习策略,切实提升自己的多元识读能力。
4.2.3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要做到内容形式上多模态化。多模态教学内容包括传统书本、数字化文本、图像、语音视频材料等,而这些文本的选择又要充分考虑其在多媒体及多模态条件下能够呈现出有利于英语理解和掌握及运用的真实语境,同时这些内容的选择尽量具有趣味性、实用性以及与学习主题的相关性。
4.2.4教学互动的设计
教学互动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教学材料之间的多向沟通和交流。有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相应提高。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互动设计是多元识读教学中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环节。基于BB平台的英语课程充分考虑到了教学互动的重要性,课程中的工具(tools)页面为教学的双方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同步即时交流的虚拟教室(virtual classroom)、非即时异步的讨论板(discussion board)以及课程论坛(BBS)等交流工具,为师生互动和生生协作学习提供极佳的渠道和途径。
4.2.5教学方法的设计
基于主题的PPT作品展示是很多教师在实施多元识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PPT作品展示借组多种符号手段来实现意义整合的话语方式,这一过程融合了上述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四个步骤,是典型的多模态话语表现方式。在多元识读的网络课程教学方法中还有其他几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如角色表演、影视片段评论等。
4.2.6评估办法的设计
评估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基于网络课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评估也必须体现多模态性、多元化以及过程性。具体而言,评估的内容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生语言输出性产品如ppt作品、录音片段、看图说话及描述等等。评估的方法可以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来进行,而评估的方式可以是阶段性和过程性结合的办法。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指出了当今时代高职学生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后分析了多元识读教学模型,最后,结合我校的英语教学实践,较为全面地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我校开展的基于BB平台网络课程多元识读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葛俊丽, 罗晓燕. 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 多元识读教学法[J]. 外语界, 2010(5)
[2][4][16] New London Group. A new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6).
[3] Cope B & Kalantzis M. Multiliteracies: 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 London: Routledge,2000.
[5] Gamble N & Easingwood N. ICT and Literacy[M]. London Continuum, 2000, 45 (3).
[6] Williamson, Ben. 2005. “What are multimodality,multisemiotics and multilieracies?-A brief guide to some jargon.” NESTA Futurelab[EB/OL]. http:// www.futurelab. org.uk/viewpoint/ait49.htm.
[7][11]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7.
[8][14] 张德禄. 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J]. 外语研究,2012(2).
[9] Thwaites, T. 1999. Multiliteracies: A New Direction for Arts Education [EB/OL]. http://www.swin.edu.au/aare/99pap/ thw99538.htm.
[10][15] 韦琴红. 多元识读理论解读[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12] 洪文琼. 多元识读: 二十一世纪教育新课题[C]. 第二届语文与语文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 多元读写与教学论文集. 台东: 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2007.
[13] 朱永生. 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 外语研究, 2008 (4).
[17] 方宇波. 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法的高职公共英语教与学[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
[18] 刘巍. 新媒介时代下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 新余学院学报, 2015 (3).
[19] Kress & Van Leeuween. Reading Images[M]. London: Routledge, 1996.
【责任编辑:羊玲】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32(2016)02-0061-06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基于BB平台在线学习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014GDG32)
【作者简介】刘恩祥(1975-),男(汉),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E-mail:liuex@sziit.edu.cn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ultiliteracie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se of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in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Enxiang, HE Xinshu, LI Zhe, ZENG Fanf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72, P.R. 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ultiliteracies, the present paper points out the great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ultiliteracies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n analyzes the teaching models of multiliteracies and finally illustrates comprehensively the teaching designs of multiliteracies based on the network course on BB Platform in six various aspects in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multiliteracies; desig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