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咨询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6-04-12吴海燕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北京100621
吴海燕(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北京 100621)
论心理咨询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吴海燕
(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北京 100621)
摘 要:运用心理咨询技术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值得大力探索和研究的新领域。根据当前许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总结,本文提出,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德育工作要充分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可以运用且行之有效的常见心理咨询技术包括尊重、积极关注和合理情绪疗法等;最后,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德育工作应清楚教师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角色差异,要注意实现教师与咨询师之间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心理咨询技术;实效性
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时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掌握并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结我校近些年来的工作经验,同时,观察、借鉴其他职业学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在德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恰当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双方都有新的心理体验和收获,达到了很好的教与学的互长互助,可谓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利、双赢。本文围绕德育工作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来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 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德育工作要充分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统的教育方法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教师工作可谓是非常积极努力,有时对学生严厉管教,有时又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各种方式方法轮番使出,但德育总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当比例的学生很多时候对老师的说教因迫于教师的权威而暂时服从,但他们其实是口服心不服,因而有的对教师阳奉阴违,有的消极应对,压抑自己甚至暗自悲伤,极端情况下有的会因逆反心理突然爆发而公然对抗教师,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消极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结果,原因虽然很多,但我们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够。
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
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大致为16-21之间,他们的人生正从少年期进入青年期,我们姑且称之为青少年。从整体上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开始向确认自我认同感的方向进展,但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脱离青春期容易出现的各种身心危机。
确立自我认同感,或者自我同一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每个正常社会化的人要完成的人生任务。一个正常社会化了的人,他会对于自己是谁、自己有何价值、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形成某种清晰的且稳定的回答。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曾提出,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确立自我同一性,以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1]我们认为,大多数人青年期还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但毕竟是有了重要的开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自我分化又包括自我整合。自我分化就是把自我区分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自我分化开始了,表明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意识正迅速发展,他的自我概念进入形成过程。这个时候,他会经常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这个人有什么价值”、“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主体的我不断审视客体的我,在这个审视过程中,两者也开始了整合。自我分化和自我整合形成一对矛盾,自我就在这矛盾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矛盾体能够统一,就有益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并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我形象,相反,如果不能顺利实现统一,那就有可能导致自我同一感危机,并有可能出现社会角色混乱。
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相比其他的同龄人,他们要较早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也就要求他们要尽快开始自己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这一过程。
过程开始得早,必然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们刚进入青年期,但少年期的心理个性仍然有所表现,且在个别的学生身上依然十分鲜明。关于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教育者必须重视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非常迅速,有所谓“第二个飞跃期”之称。它的特点是:少年一般都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他们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少年很对自己个性方面的优点和缺点也很在意,常常对别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比较敏感;少年一般还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表扬和赞赏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满足感,而批评和惩罚容易使他们感觉备受打击,体会强烈的挫折感。
第二,少年期情绪变化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消极情绪从较多到较少方向变化。情绪变化的特点有:烦恼比较多,引起他们烦恼的事情可以是在公众面前的个体形象,可以是在同伴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可以是与父母的关系裂痕等等;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少年如果缺乏友谊和同伴交往,会产生孤独感;少年在面对现实时常常遭遇挫折,由于要维护精神独立的自尊而不轻易向成人求救,又让自己常常处于孤立无助的地步。
第三,少年期人的反抗心理比较普遍,它要排斥、抵制那些外在的强加在少年身上的控制力量,比如父母亲和学校的老师。少年期学生开始要求心理上的独立自主,父母和教师如果忽视或没看到他们的这种需求而不断把成人的观点一味强加给他们,他们会进行抗争,这种抗争有时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总之,青少年心理发展面临着的一个基本矛盾是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的矛盾。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长苦恼、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一定要仔细了解、理解,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最终提升德育的实际效果。
2 德育过程中可以运用的几种常见心理咨询技术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青少年顺利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学者曾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中有42%,高中学生有56%,大学生中有74%的人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2][271]也有研究发现,有高达92%的大学生会“经常”或者“随时”思考人生方面的问题。
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青少年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一般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家庭教育、各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自我调节机制,尤其是其中的个体的成熟因素也发挥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个体的成熟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某些心理条件,比如:思维上的辩证逻辑发展水平;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程度;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成熟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同一个过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校德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和防止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扩散和危机。而要克服和防止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扩散和危机,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思想灌输,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某些心理说服技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下三种常见的心理咨询技术对于德育工作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2.1尊重技术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咨询师尊重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尊重是使求助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这一。心理咨询师给求助者以尊重,求助者是会体验到和感受到的,咨询师的尊重给求助者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求助者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尽可能全面地、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咨询师因此可以深入地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尊重可以激发求助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求助者的潜能,使之具有改变自我的力量。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借鉴这种心理咨询技术,尊重自己的学生,意味着教师首先要平等地看待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价值观、尊严等方面不要居高临下,学生作为平等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特性,有他自己的生活追求,也有他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教师有时要注意有意识地放下身段,不要总是在学生面前摆出教师的威权,要与学生平等地交往接触,接纳学生,信任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这样才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告诉你真实的内心世界,教师才能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的各种不足和问题,德育工作才能够增强针对性从而切实发挥作用。
2.2积极关注技术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给予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地说,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3][65]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遇到的求助者各种各样,问题也五花八门,尽管如此,一个好的咨询师应该要善于发现求助者身上的积极的方面。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求助者实现自我发现并开启他的潜能,使其心理能够获得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运用这种技术于学校德育工作中,要求教师要能够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生,在看到他们心理中消极的一面时,更要看到他们心理中积极的、光明的方面;不仅如此,教师还有帮助学生自己客观、辩证地关注学生自己,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积极地发掘自己内在的各种潜能。总之,教师和在教师帮助下的学生,要客观、全面、准确地看待学生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世界,看到学生自己的长处、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积极健康地成长。
2.3合理情绪疗法技术
合理情绪疗法是当前心理咨询实践中广受认可的一种咨询技术,也被称为理性情绪疗法,这种技术侧重于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困扰,属于认知行为疗法。
青少年在认知和思维上虽然不再有儿童时期的自我中心性,但在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方面,仍然会出现自我中心现象。这种现象可用“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两个概念来表征。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它将个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假想观众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青少年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意着他,都是他的观众。加之青少年对社会的了解不深不广,他们的思维常常偏颇于要么正确,要么错误的二分法,较少考虑事物的合理或不合理的程度。他们对事物和问题容易持一种要么白,要么黑,非此即彼的态度和信念,缺乏相对性观点,辩证思维逻辑薄弱。这样,他们的思想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和清理必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合理情绪疗法在这里可以被借鉴和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操作过程这里不具体叙述,它的基本原理被称为ABC理论[3][132]:人们产生情绪困扰这一现象中包含三个东西,分别是:一、外界的事件,它被称为A;二、当事人对此外界事件的认知,它被称为B;三、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它被称作C。这一理论认为,当事人之所以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C,原因并不在于外界的事件A,而在于当事人对外界事件的认知状况B,因此,要改变情绪和相应的行为困扰C,不是要去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A,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去改变人们的认知B。合理情绪疗法的首创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疗法,在心理咨询领域中,合理情绪疗法已成为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3][142]埃利斯经常借用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的这一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德育工作应注意区别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差异
前文第一部分从学生的层面谈到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德育工作要充分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此处再从教师的层面提出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开展德育工作应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即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区别问题。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问题领域显然是教师及其教学,虽然涉及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但那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所以,问题领域显然不是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混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界线,给实际教学带来各种问题和混乱。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各级各类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校还设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不过,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说教的倾向比较明显,有的心理咨询由教师兼职从事,未能很好做到与求助者平等、真诚,教师指导倾向偏重,等等。产生这些不足和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准确区别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界线,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未能及时地、顺利地实现教师与咨询师的角色转换。
什么是心理咨询师呢?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这样进行界定:“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2][417]这一定义包含的含义是:
首先,心理咨询师无疑必须掌握心理学的相关基本知识,同时,必须了解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一般程序。
其次,心理咨询实施过程中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只能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
第三,咨询关系存在的一个前提是应该先有“求”的发生,求助者不来“求”,咨询师不会也不可主动去“帮”。
最后,咨询师只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和躯体问题。超出心理问题范畴的任何其他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租房、周转资金短缺等等,咨询师不能去越俎代庖。
而心理咨询是什么呢?“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2][418]这里的“协助”二字表明,咨询师只是协助者,心理咨询能否有效以及有多大成效还要取决于求助者本身,求助者态度是否积极,行动是否主动。
教师是什么呢?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主要的是传道与被传道、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现代教学论中,虽然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等等,但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教师毕竟是教学活动主导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操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发生如果学生不学教师就不教这种行为,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教师就存在失职的嫌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这两种角色之间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如果表征在两种角色分别与其服务对象的关系上,我们就会发现,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系是平等、信任的关系,咨询师对求助者保持态度中立,对求助者的行为一般不作价值批判;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进行纠正,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提出要注意教师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角色差别,并不是主张把两种角色对立起来,而是要让开展学生心理咨询的学校注意,在教师兼当咨询师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两种角色之间进行角色转换;另外,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完全可以借鉴利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并把它们融进德育教学实践当中,以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艺术,最终提高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郑涌. 心理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2.
[3]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4]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羊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32(2016)02-0025-05
【收稿日期】2016-04-21
【作者简介】吴海燕(1968-),女(汉),北京人,本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E-mail:1742124966@qq.com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technology in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WU Haiyan
(Beijing Qiushi vocational school, Beijing 100621, P.R. China)
Abstract:It has been a new and worthwhile research field to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efficiency and real treatment in vocational schools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many schools,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that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need more atten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technology in moral education. Some effective and frequently used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technologies are respecting, positive attention and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As moral educators, when in apply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technologies, they need to be full awar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oles between teachers and consultants, get to know how to switch the roles from teachers to consultants in education practice.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technology;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