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在高校思修课程中的教学思考

2016-04-12汪四红李晓星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安庆21605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道德传统

汪四红 ,李晓星(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 216052)



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在高校思修课程中的教学思考

汪四红 ,李晓星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安庆 216052)

摘 要:中国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炎黄文化。但是我们看到在世界多极化,各种文化的交锋下,中国传统美德对当前大学生的文化影响逐渐削弱,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效能日趋低下,这关系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重大问题。多角度探索高校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这符合目前党和国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会议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思修课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教学思考

中国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许多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但其精神内核仍然具有认识价值而不断地为后人继承和发扬。每个人都受生活环境和生存时代的影响,而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相对稳定的特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生活,它是我国民族凝聚力、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的源泉,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经历的见证,它作为历史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甚至是人格素养的养成。如何在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地发展,在多元文化和新科技文化的双重影响使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们的影响日渐削弱的背景下,加强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解决他们道德选择的疑惑,构建对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1 思修课课程设置

在当前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不是件轻松就能得到效果的文化任务,当前各个大学在实行改制和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具有功利性,这使得许多学校为了吸引更多地学生报考本校,迎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潮流,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倾向于设置当前社会流行的、就业市场良好的课程。现在某些大学甚至包括名牌大学生学生“高智低德”的现象不再是个别现象,呈现出普遍发展的趋势,如果再不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类似于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大学生因道德素质的低下,道德行为的缺失而制造的人间悲剧将还会不断地重演,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综合素质在物欲横流、道德弱化的现代社会尤其显得重要。

结合本人多年在高校思修课程中的教学体验和多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对高校思修课的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1.1传统美德教育在思修课程中的回归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课程之一

长期以来,尤其是新科技革命以来,大学教育越来越功利化,传统教育越来越遭到忽视,传统美德在现代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流失,学生专业选择更趋向于“有前途”的职业。对传统文化或不屑于学习,或不值得去学,认为对未来的就业没有任何的帮助,不仅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潮,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上也反映着这样的倾向,学界也一直在呼吁传统道德教育的回归,但一直总是停留在文字层面上。我们看到在现实中,大部分的大学课程教育中,一方面我们除了在大学文学院从事文学研究的大学生中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靓影,其余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难发现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即使有的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这些专业中设置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大多选择选修的方式,而选修课程的非正式教育和要求的虚化使得这些课程最终流于形式,再加上大学生认为其非自己的专业课以及对学分的无助性,最终对这些课程虚以委蛇,使得这些课程不能对当代的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美德的教育落到实处,形同虚设。

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至少在两方面要注意:

(1)传统美德的理论教育要注意它的精选性和时代性。

我们看到当前许多大学生并非只是一味的接受现代流行文化而对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完全排斥,我们从当前大学生对流行文化欣赏度的分析看到当代大学生对含有本土特有的传统文化气质的流行文化情有独钟,先前的在新歌排行榜上总是位居首位的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等、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清明上河图》等,到如今红遍全国的霍尊的《卷珠帘》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这些歌曲的流行度体现出大学生对这些歌曲的喜爱,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有它的选择性,那些纯理论说教式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受到当代大学生心理的极度排斥,这些传统道德文化强压式的教育或者带有政治目的的教育在现实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逐渐显现出它的式微,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尊重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精选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传统文化作品来实施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选择传统文化优秀作品时,我们要选择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首选,脱离现代社会和大学生思想、生活的传统文化作品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继而难以引起其进一步学习的激情,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要经常以各种形式,包括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时,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以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或以小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又或让学生选择适合演讲的题材进行演讲,又或在学校的宣传栏周期性地进行宣传教育等等。总之,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宣传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丰碑,告诫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不可或缺性。以大学生的文化需要为中心,选择既有历史感又能与时代相联系的经典名篇来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目的。

(2)传统美德的实践教育要突出它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在实践中强化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这是众多大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然选择的方式之一,但在实践教育中我们看到许多大学在选择方式上雷同性相当高,创新性或特色性严重不足,缺少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的思考,每所大学在学校创建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传承,延续下来的知名校友从他们的身上都能够寻找到光辉点,这些成为学校学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恰恰是这些大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的切入点,将本校独有的优秀的文化特质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灌输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的行为中去,培养具有本校文化特质的一批又一批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将是针对性传统美德教育的典范。

实践教育除了要突出对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以外,教育方式上也要表现出多样性,单一的教育模式总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多种方式的教育总会给学生带来新奇和意外,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发掘其中的乐趣。在选择方式上我们可以选择当前社会中比较流行的、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科技手段运用到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去,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创关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微电影,内容可自主设计,在制作的过程中就是对传统道德文化内涵的深化过程,这比教师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有效得多。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创作含有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话剧,让学生自编自演,在创作剧目、协作上台演出等众多过程中,无不是对传统美德文化的再接受等等,我们只要在教育方式上多下点功夫,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接受将超出我们的预期,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1.2思修课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要从学生的道德本性出发培养本原传统文化价值观

我们看到在专科、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开设的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第二课就是爱国传统与民族精神的教育,多年以来在这个课程这一章节教学的过程中多数老师大都采取的是课堂“传道”式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爱国传统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应付各类考试。即使有些学校开展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多有些象征性的嫌疑,而没有真正的把这些内容内化成学生精神境界不可缺少的部分。著名学者吴宓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生,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1]。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也认为: “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一途径。”经典的文化会净化人类的灵魂,消解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迷惑,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安宁[2]。

1.2.1坚持从大学生的道德本性出发 发挥大学生思修课的主战场作用

长期以来,思修课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扮演着一个国家传达政治需求的工具。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是一种被动式的接受过程,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很少真正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需求是什么?有哪些现实的道德疑惑?怎样去解释当代大学生中大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中诸多道德背离现象的矛盾?很少去了解在新媒介的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异同等诸多问题,没有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自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修课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发出思修课无人听的哀怨。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实质在于让我们通过教育的手段获得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追求更加完善的人的生活境界。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道德本性出发,教会他们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善,从经典文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让他们变得更美好、更善良。

1.2.2摒弃大学生功利性的文化教育观 树立回归本原传统文化价值观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把学习一技之长和实用性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追求学习教育过程中的全部,对自己在未来就业过程中没有帮助的学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现代的教育使大学生之间逐渐背离了基本的道德纲常,传统的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渐在当代大学生人格素养中逐渐流失,大学生在现代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而经典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会对学生的教育回归到本原教育,它会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扰学生的义与利、公与私、生与死等人生的重大问题,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断地创造价值,不断地为生活在现世的人们提供启示,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人,当代大学生不能因实用价值而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2 思修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 建立与学生良好的美德教育的人际互动

担当学生美德教育的主导力量在于思修课教师,思修课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身教重于言教,韩愈在《师说》中曾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人们称之为“绝世议论”。孔子认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传播中的特殊群体,是推动中华美德教育深化发展的特殊动力,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的高低关系到他所教育的学生的传统美德修养的高低。“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礼记·学记》)

2.1思修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想象力 以独特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以传输给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全部教学责任,按部就班地教学,甚至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地、兢兢业业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这些教师我们不能说其对这份职业没有认真去做,但效果甚微,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习认真的学生只是把这作为人生跨到某个阶段的跳板。我们看到自古以来都重视对待学生教育的创新性,教师要“善道慎行”。意思是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创造精神,不能因循守旧、生搬硬套。“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易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变通,发挥想象力,形成独特的、高明的教学方法,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潜能。“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王通《周公》),教师要“必仁且智”。

2.2思修课教师注重推动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是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实效的途径

学生美德素养受父母、教师和同辈的影响最为巨大,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启蒙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成为孩子儿童时代效仿的对象。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成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逐渐弱化,教师和同辈的影响逐渐提升,尤其是大学生对教师的言传身教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判断,他们不再迷信传统教学的科学性,具有独特个性,德才兼备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亲睐,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教师要提高自身传统美德修养的同时拓展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在对学生进行和风细雨般的教诲中实现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同辈的主流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甚大,大学生总是无意识地在同辈中寻找自己精神的栖息地,教师要用传统美德教育构建成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思想,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抵制大学生中偏离传统美德正道的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群体主流思想的良性发展,为当代每个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尽量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3]。

总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新文化背景下展现出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紧密跟随学生思想发展的轨迹,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对策,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新环境下会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范秋贵.浅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体现为视角[J]. 学理论, 2012(24): 212-213.

[2] 杨亭.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N]. 光明日报, 2009-6-11.

[3] 刘兰英, 董娅. 当代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的人际互动模式及其优化[J]. 中国德育,2008(5): 72-74.

【责任编辑:羊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32(2016)02-0045-04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安徽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4A201);2014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精品课程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yxm538)

【作者简介】汪四红(1972-),女(汉),安徽安庆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E-mail:1179487229@qq.com

Teaching reflections on th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 in curren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ANG SiHong, LI XiaoXing
(Anhui Huangmei Opera Arts Vocational College, Anqing Anhui 216052, P.R. China)

Abstract:A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have deeply penetrated into Chinese people's minds as a stabl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become the unique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ly inter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abate their influences o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ly leading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which closely concerns the major issue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a multi-perspe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approaches to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proposed the implementing of fundamental task of promot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 and fulfilling the morality education and the nurture of men with virtues.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design; teaching reflections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道德传统
身边的传统美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