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海上丝路”战略的区域与城市合作联动

2016-04-12康远志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康远志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广东“海上丝路”战略的区域与城市合作联动

康远志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海上丝路建设是一个区域性的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体系,多方共赢是促进沿线地区和国家协作的驱动力量。广东省具有海上丝路建设的区位和经济优势,要将海上丝路纳入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和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战略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联动,在区域合作联动方面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泛珠三角省(市、区)、广东省-东盟区域等三个层面的联动,发挥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支点城市在港口的战略、产业发展的战略、城市发展格局的影响,加强区域认同与战略捆绑,提升合作绩效,建构区域合作新格局与区域治理新机制,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广东;海上丝路;区域合作;支点城市

21世纪海上丝路是由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港口及港口城市互联互通形成的贸易网络和经济走廊,整个贸易通道覆盖了东盟、南亚、欧洲等经济区域,是一个有十亿人口级的市场。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外贸平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加快“走出去”的海上通道。从区域和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链接泛欧亚大陆的经济大通道,为推动泛亚欧大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经济合作、资源共享、多方共赢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协作的驱动力,作为经济空间结构体系,海上丝路的建设需要整体联动,除了以交通设施为载体的地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更需要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政策、制度和规则上的合作与互动,以推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共同提升[1]。

广东是经济大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冲和主要对外通商口岸,处于航运的枢纽位置,拥有盐田、南沙、湛江、虎门、珠海5个亿吨级大港,是东盟国家的主要贸易港口,拥有通往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国家的最短航线,具有全国其他省(市、区)不可比拟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中,广东省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联动,在区域合作联动方面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泛珠三角省(市、区)、广东省-东盟区域等三个层面的联动,发挥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支点城市的重要影响,建构区域合作新格局与区域治理新机制,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一、广东省内区域协调联动

海上丝路是一个区域合作框架,其建设应有具体的载体来呈现,而经济产业园是最佳载体。21世纪海上丝路的建设,将从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链整合等方面产生产业调整效应,经济产业园与海上丝路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相结合,能够演化成一条经济走廊。广东省应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粤港澳泛珠三角地区、广东省与周边邻国之间形成多层次和大范围的互动和合作机制,要充分运用和发挥产业的转移、集聚、重整效应,形成产业联动与合作机制。

广东省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始发地,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广东省海上丝路战略区域协作的第一层面就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平衡发展。珠三角地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正在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方向迈进,既需要与发达地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也需要与粤东西北等落后地区产业链的水平融合。粤东西北地区可以在珠三角的支撑下,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共享、金融、交通、旅游、人才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平台和经济建设经验,推动海上丝路区域产业的协同演进和分工合作,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继续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并促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优化增量、调整存量,完善省级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帮扶制度。当前,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市合作建有产业转移工业园,应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的管理和协调制度,适当扩大产业园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坚持市场化运作,调整园区税收在投资方及落地方的分配,满足激励相容要求,加快项目进度,引导产业成链条转移,推动园区集聚集约发展。

二、泛珠三角省(区)际区域联动

(一)粤港澳区域联动

国务院已决定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建设自由贸易区,广东省已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签订了《CEPA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为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带来良好的政策支持。粤港澳语言相同、人文相通、地理相邻,穗深港三城的经济相当,粤港澳融合与协作联动对于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是良好的契机,粤港澳融合应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全方位推进经济、金融、社会的融合,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粤港澳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产业转移的“雁阵模式”,港澳输出产业和资本,广东作为制造基地加工组装,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吸引的外资80%以上是港澳资金。当前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已摆脱资金和技术的绝对短缺,粤港澳合作与联动从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领域都要有新的突破,要形成三地联动,协同进行,融合一体化。合作机制方面,粤港澳的合作层级应当提升到中央主导下的三边协商,突破以往广东和香港、广东和澳门两地协商的状况,事关粤港澳区域发展的重大安排,需要中央协调和支持[2]。合作领域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香港的优势产业,实现港澳生产性服务业与广东及珠三角制造业的结合,加快珠三角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第二是金融业合作,香港是国际性金融贸易中心,粤港澳三地相连,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资本跨境流动便利,自由化程度非常高,粤港澳间存在庞大的贸易结算总量,应从国家政策层面完善人民币跨境流通和结算机制,为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寻找投资出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粤桂合作

作为一个区域合作框架,广东省在海上丝路建设中必然要与其他省市合作,而广东西部地区最佳的合作伙伴是广西。两省交通基础设施连通条件上佳,广西境内的西江上连云贵高原,下连珠江水域,直达港澳;经中国南海,直通东盟各国,是中国的一条黄金水道;南广高铁已开通运营,国务院《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①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省际区域合作不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是从广东的行政区划中划出四个市(广州、佛山、肇庆、云浮),从广西的行政区划中划出七个市(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和崇左)来实现共建。已发布,珠江-西江经济带将形成西部省市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海上丝路战略合作平台上,广东现有广交会、粤东侨博会、中国(广东)-东盟战略合作论坛,广西有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等,两省应抓住机会,深化合作,建立共建机制,以开放包容的思维和理念,创新合作内容,实现互利共赢[3][4]。

粤桂合作首先是基础设施的联通。陆上交通方面,两省可进一步合作发展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建设,国内加快打通港澳(深圳)-广州-南宁-西南、中南地区的陆路大通道,国际上打通港澳(深圳)-广州-南宁-东盟的陆路大通道,建设好该经济走廊。水路交通方面,借助西江-珠江-南海黄金水道将云贵-两广-港澳-东盟联通。粤桂两省从合作领域看,可借助南广高铁的优势,构建两广海上丝路的商贸物流基地,粤桂还可联合起来与东盟谈判,加强渔业等海洋经济开发,共建中国-东盟海上渔业走廊等。

(三)闽粤经济合作区建设

粤东最佳的区域合作伙伴是福建省。广东省和福建省于2013年商定,在福建漳州市与广东潮州市两省交界地带建设闽粤经济合作区,并将经济合作区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省际合作产业区、闽粤台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区”。这对推进闽粤经济一体化,打造海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加快粤东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闽粤经济合作区是海峡西岸第一个跨省域的经济合作区,合作执行的主体分别是闽粤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级市,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作发展。当前,要建立闽粤合作共建工作机制,定期举行工作碰头会,成立由双方省级政府主要领导主导的协调机构,明确双方共建地市的职责清单、任务清单,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统筹闽粤两地资源,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作为广东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重要载体,粤东地区应抓紧做好潮州港经济区、饶平樟溪工业园等核心区的建设,强化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抓好闽粤台产业深化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台产业的深度对接,吸引台湾产品在粤东地区加工增值后再出口到东南亚,使粤东地区成为台湾进入东盟的前沿平台。还可探索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在闽粤经济合作区内合作共建,并可采取“飞地”合作模式,努力打造海上丝路产业合作集聚区。

三、广东-东盟区域合作联动

深化与东盟战略合作是开拓国际新市场和促进贸易平衡的重大举措,广东省拥有盐田、南沙、湛江等亿吨级大港,是东盟国家的主要贸易港口,拥有通往东盟国家的最短航线,具有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战略合作,有利于广东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东盟作为正在兴起的新兴市场,区域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市场潜在规模庞大,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有利于广东省企业走出国门,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5]。

第一,加强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广东省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已形成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轻纺等工业支柱产业,与沿线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业梯度方面存在差异和互补,这为广东推动与东盟战略合作,完善与东盟国家间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移升级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与沿线的大部分国家相比,广东省在新兴产业和基础研发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要改变以往的基于生产环节的简单分工合作,加强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水平合作,通过整合这些国家的资源和技术,设立研发中心[6],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共同实现经济的创新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广东省当前应加快推进中国—新加坡(广州)知识城建设进度,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载体,建立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园区。同时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将广东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越南、缅甸等国家,在保持自身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使广东省有空间承接先进国家的高新产业。

第二,扩大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已签署,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税较低,有利于双方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广东省在与东盟的贸易中享有区位优势,交通物流条件极好,是东盟企业进入中国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越来越多东盟企业正通过广东这个门户进入中国大市场。广东省应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家电、纺织服装、鞋类、陶瓷、灯具、建材、家具等优质特色产品扩大对东盟的出口。考虑到东盟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广东省与不同国家的经贸定位也应有层次和领域区别。具体来说,重点在开拓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新兴市场,合作领域方面重点加强与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合作发展跨境物流服务,大型企业可以在东南亚建立分销中心,加强与菲律宾、越南进行农业和渔业开发合作,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农产品“零关税”的政策,扩大进口东盟水果、粮油等优势产品。

第三,完善与东盟的合作机制。广东省于2011年与东盟秘书处签署了《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合作备忘录》,为使有关合作协议得到更好落实,统筹推进战略合作,共商合作项目,广东与东盟建立经常性的对话机制、联络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十分必要。当前应进一步完善新加坡-广东合作理事会机制,加快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协调解决共建项目中的问题。双方互设经贸代表处,为开展经贸、旅游、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是广东省政府可考虑的选项。当前广东已有起到“智库”作用的中国(广东)-东盟战略合作论坛,双方可考虑设立投资贸易合作论坛作为常设性的对话平台。应重点加强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经济规模大、总体投资环境较好、对改善我国地缘政治环境有较大作用的国家的合作交流,东盟各国有大量的华人华侨,且这些华人华侨80%以上祖籍都在广东,广东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可谓人文相近、地缘相通、商脉相连,应扩大民间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民间友好组织和文化团体互访,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交流合作、资源整合、塑造形象和增强影响力上的重要作用,扩大与东盟国家各阶层的友好往来和沟通联系。

四、广东省内支点城市联动

战略支点主要是一个地缘概念,战略支点省份、战略支点城市是区域经济战略布局中,起关键性作用并产生辐射效应的节点。海上丝路战略要取得实质性的建设效果,需要稳固的战略支点作为支撑,包括国内布局与沿海沿边区域功能定位。在沿线选择和培育若干个城市为战略支点,建成海上丝路高效互动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发挥支点城市在海上丝路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7]。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愿景规划,全国包括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16个城市港口及相应城市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港口既是内陆广大经济腹地的输出窗口,也是海外商品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以港兴市、凭港兴省的发展规律具有实践性的经济意义。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珠三角港口群对接中国中南经济走廊,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圈、海西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的建设密切相关。2013年,珠三角港口群货物吞吐量13.8亿吨,对应的经济腹地GDP达101 479亿元,占全国的17.3%。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圈、港澳台地区的经济也将搭上珠三角港口群的快车,实现与东南亚、东盟之间的互通互联。

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等支点城市要在港口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格局和区域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第一,提升港口辐射力,立足构建互联互通的海陆集运网络和水陆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拓展港口腹地,将广州南海港、深圳盐田港建设成联运国际枢纽港,壮大港口的国际竞争力,着力深化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资本合作和经营合作。第二,提升产业竞争力,择优发展临港产业,围绕石化、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第三,提升平台支撑力,推动组建海上丝路港口国际合作组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高端特色产业园和境外工业园区,打造港口开发合作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合作共建平台、贸易物流发展平台和经贸人文交流平台。

区域竞争实际上是城市竞争,而且是城市群的竞争,广州、深圳、湛江、汕头作为支点城市,应当加强地区的政策协调,整合条块关系,形成积极有序的协调机制。广州、深圳是中国的中心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后劲十足。海上丝路支点城市的发展规划,将提高广州和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将促进粤港澳融合,对于打造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世界级城市群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湛江是粤西中心城市,向东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向西和北部湾的沿线城市相联,向南遥望海南省及南海,处于珠三角经济圈与大西南经济圈的交汇带,是国家实施南海战略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临海产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蓬勃发展,海洋经济迅速崛起。将湛江作为海上丝路支点城市建设,将辐射带动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对东盟外贸市场的培育和开发。汕头是粤东的中心城市,是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圈的交汇带,著名侨乡。2014年国家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试验区是一个面向华侨华人聚集、发展和创新的国际性合作平台,应将试验区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华侨文化交流、传播基地及华侨服务基地。可在试验区内建设“华侨文化展示中心”,打造“华侨论坛”、“海交会”等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1]梁凤莲.纽带、平台、框架:广东建构海上丝路的三种新格局[J].城市观察,2014(6):54-60.

[2]陈广汉.推进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研究[J].珠江经济,2008(6):4-9.

[3]朱懿.海上丝路建设中的粤桂合作[J].开放导报,2014(6):67-70.

[4]刘松竹,吴尔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广西与东盟经济合作深化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6):44-47.

[5]卢文刚,黄小珍.广东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2):49-53.

[6]刘聪.“海上丝绸之路”助推广东与东盟合作升级[J].新经济,2014(19):12-15.

[7]陈伟光.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联动[J].国际经贸探索,2015(3):72-82.

The Regional and Urbancooper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 the “Maritime Silk Road”Strategy

KANG Yuan-zhi
(College of Economics,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521041,Guangdong,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maritime Silk Road”is a regional cooperation system of trade,culture,security and other field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multi winnis the driving force along the region and the country.Guangdong province has location and economic advantages.Guangdong provinc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strategy of all-round opening pattern planning,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overall linkage.As a comprehensive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eastern northwest territories,the Pan Pearl River Delta province(city,district),Guangdong province and ASEAN Regional Linkage,Strengthen regional identity and strategic bundling,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construct a new patter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play the overall synergy effect.

Maritime Silk Road;regional cooperation;pivot city

F20

A

1007-5348(2016)05-0064-05

2016-03-0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域文化非正式制度约束下的潮汕经济发展研究”(GD13XGL);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潮州市融入‘海丝之路’战略的平台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2015-A-11);韩山师范学院文科青年项目“潮汕地区融入‘海丝之路’战略研究:定位、平台与路径”(WQ201504)

康远志(1980-),男,江西吉安人,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