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卢秋莹汉译本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为例

2016-04-12于海苹邹惠玲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虚词目的论译本

于海苹,邹惠玲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卢秋莹汉译本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为例

于海苹,邹惠玲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从目的论视角,以枟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枠的卢秋莹汉译本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为例,在阐释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之间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探讨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重点研究译者如何应用归化策略以及转译、措辞、句式结构调整和虚词具体化等翻译方法,分析译者对源文本的解读和对译本的加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主体性,翻译出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目的论;译者主体性;归化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观念将译者置于从属地位,认为译者应当隐身于翻译过程之中。然而,“文化转向”后,翻译的重心从文本转移到译者,译者主体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尝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研究译者的主体性。

本文尝试在目的论指导下,以枟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枠的卢秋莹汉译本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为例,研究译者主体性如何主导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探讨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对译者主体性的潜在制约,论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2 相关研究

2.1 关于译者主体性

查明建等为译者主体性作如下定义:译者在尊重翻译客体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翻译目标而展现出的主动性[1]。许钧指出,翻译什么、怎么翻译都涉及到译者的选择,如何选择的问题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之中[2]。具体而言,如何翻译即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这一点尤为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

2.2 关于目的论

目的论由弗米尔(Hans J.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目的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即“目的决定手段”[3]29。据此可知,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具有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自由和权力,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

根据目的论,目标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12。目标读者的年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理解能力和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4]50,因此,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运用翻译方法时,应考虑目标读者的这几个因素。只有译文被目标读者接受与理解,翻译目的才得以实现。在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中,目的论原则是最高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都隶属于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又隶属于连贯原则[3]33。只有在实现目的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遵循忠实原则。如果翻译目的需要译者省略或增加源文本以外的信息,译者必须调整或修改源文本提供的信息。

3 卢秋莹汉译本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分析

枟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枠由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亚力克西(Sherman Alexie)创作,讲述一个14岁的美国印第安男孩的故事。迄今为止,该小说仅有卢秋莹译作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唯一一种汉译本。从书名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以及该译本的宣传信息看,卢秋莹旨在将这部小说翻译成励志故事,以中国青少年为主要的目标读者,期待中国青少年能够学习故事主人公的坚毅、乐观、顽强上进等优秀品质。

为使汉译本更好地为中国青少年接受,卢秋莹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了归化策略以及转译、措辞、句法结构调整和虚词具体化等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分析卢秋莹对源文本的解读和对译本的加工,探讨在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既定的情况下,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作用。

3.1 归化策略的运用

归化策略主张译者向目标读者靠拢,采用更为目标读者所熟悉的目标语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含义[5]。归化策略会使目标读者感到自己仿佛在阅读母语的作品,因而在理解承载着源语含义的译文时,几乎不存在障碍。由于枟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枠的目标读者是中国青少年,而且他们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都有限,因此卢秋莹翻译时主要采用归化策略。

首先,译者将许多英文表达翻译成汉语四字格结构。考虑到目标读者是中国青少年,卢秋莹努力使汉译本更接近汉语表达。例如,源文本中的“so happy”[6]204,向读者传递了男孩非常“开心”这一信息,而卢秋莹将它翻译成“欣喜若狂”[7]244,这不仅使译文读起来更像传统的汉语表达,而且也强化了男孩开心的程度。卢秋莹在理解源文本的基础之上,有意将许多简单的英文表达翻译成更为正式的中文四字格结构,有力地表现出她的主体性。

其次,卢秋莹将源文本中的许多英文表达翻译成典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比如,她将“best friend”[6]70翻译成“拜把兄弟”[7]87。汉语的“拜把兄弟”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发誓成为彼此忠诚可靠的兄弟,以此显现他们之间深厚诚挚的友谊。卢秋莹领会到男孩父亲和他父亲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因此在汉译本中把英文表达翻译成汉语的“拜把兄弟”。

3.2 转译的运用

转译指的是将原文中的语言单位或结构转变成与目标语相似、相近或不同的语言单位或结构。转译可以是词语层面的,也可以是句法结构层面的[8]。例如,翻译时可以转变词性,转变句子主语,或转变句子语态。

首先,转变词性可以把形容词转译成名词。

例1 I went home that night completely confused.And terrified[6]68.

译文 晚上回家时,我心中充满困惑,还有恐惧[7]82。

卢秋莹将例1中形容词“confused”和“terrified”分别翻译成“困惑”和“恐惧”等名词。事实上,直接将这些形容词翻译成对应的形容词也是可取的。这种转译表明卢秋莹在翻译中的表达习惯,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其次,应用转译法可以转换句子主语。

例2 His breath smelled like mouthw ash and lime vodka[6]54.

译文 他的嘴巴闻起来有漱口水和柠檬伏特加的味道”[7]67。

卢秋莹将例2中主语“His breath”(他的呼吸)转译成“他的嘴巴”。在汉语里,人们通常用嘴巴来充当主语,然而在英语中,人们则用“breath”(呼吸)作主语。卢秋莹认识到这一区别,因此在翻译时主动转换主语。

再次,可以运用转移法来转换句子语态。

例3 I w asn’t expected to be good so I w asn’t[6]180.

译文 因为没有人期待我表现出色,所以我也就表现的很不行[7]216。

例3原文中的句子为被动语态,而译文句子采用了主动语态,这就使目标读者觉得汉语句子更为流畅、自然。这样的语态转换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3.3 措辞

蒙娜·贝克(Mona·Baker)指出,任何词语或句子结构的误译,都会影响到译文的准确性以及含义[9]。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并进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翻译译文。

例4 I draw because w ords are too unpredictable.I draw because w ords are too limited[6]5.

译文 我画画,因为文字实在太难以捉摸。我画画,因为言语太有限了[7]6。

卢秋莹将例4两个不同的句子中“words”翻译成“文字”和“言语”。“w ords”既可以指代书面语言也可以指代口头语言。当它指代书面语言时,合适的翻译应当是“文字”;当它指代口头语言时,合适的翻译应当是“言语”。卢秋莹根据“w ords”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指代,将其分别翻译成“文字”和“言语”,从而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含义。这表明卢秋莹在翻译时联系语境考察了两个句子的真实含义,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3.4 句法结构调整:合译、分译与顺序调整

句法指的是词位之间或词位群组之间的关系[10]。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句法。在翻译时,译者往往主动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更易于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卢秋莹译文里有三种句法结构调整,分别为合译、分译和顺序调整。顺序调整指的是句子顺序或句子成分顺序的调整。

例5 I wept because I w as the only one w ho was brave and crazy enough to leave the rez.I w as the only one with enough arrogance[6]217.

译文 我哭,因为我是唯一一个够勇敢、够疯狂、够自大到离开保留区的人[7]260。

上例中,卢秋莹将两个排比的英语句子合并成一个汉语句子,译文与原文一样具有“强调”的效果。采用合译的方法,使译文更接近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助于目标读者理解译文。

例6 I felt hopeful and silly about the future[6]227.

译文 我觉得自己的未来很光明,充满希望;但又觉得那是个可笑的想法[7]271。

例6中,为了充分表达原文的含义,卢秋莹把原文中的一个英语句子拆分成两个汉语句子。在原文中,“hopeful”和“silly”由并列连词“and”连接起来。源语读者很容易理解此句的含义,即关于未来的想法既使男孩感到充满希望,又使他觉得很可笑。与源语读者不同,中国青少年读者可能会觉得原文句子令人费解,前后意义矛盾。因此,卢秋莹将该句翻译成两个汉语分句,充分传达了原文含义。

例7 And I suppose it does make him look tougher,because Row dy never tries to hide his wounds[6]16.

译文 正因为罗迪从来不隐藏他的伤口,我想那真的让他看起来更彪悍[7]18。

例7中,卢秋莹将源文本中的原因状语从句“because Row dy never tries to hide his w ounds”提到结果状语“And I suppose it does make him look tougher”之前。句子顺序的调整使得译文读起来更接近地道的汉语表达。

3.5 虚词具体化

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虚词。译者对虚词的不同处理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例8 After I decided to go to Reardan,I felt like an invisible mountain gorilla scientist.My grandmother w as the only one w ho thought it w as a 100 perfect good idea[6]156.

译文 自从决定去上雷中之后,我觉得自己简直就像是一个隐形的山地猩猩科学家一样。全世界只有我阿嬷一个人,认为我转学去雷中的决定是百分之百的好主意[7]188。

“It”是英语中常见的虚词,其含义取决于具体语境。由于英汉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中国青少年认为译文不应该有太多虚词。因此,汉语译者通常把源文本的虚词翻译成具体的信息。在例8中,卢秋莹将“it”翻译成“我转学去雷中的决定”。将“it”翻译成具体的信息,卢秋莹为中国青少年读者扫除了理解障碍,这充分体现出她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青少年读者的考虑和关注。

4 结语

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卢秋莹在翻译枟T 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枠时,在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方面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归化策略的选择以及转译、措辞、句法结构调整和虚词具体化等翻译方法的运用上。在翻译过程中,她积极进行创造性思考,翻译出与原文句法结构不尽相同、但含义相同的译文。此外,在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时,卢秋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目标读者的制约。正如以上案例所示,卢秋莹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中国青少年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2]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1):62-69

[3]Nord,Christiane.T 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都建秀.目的论框架下译者主体性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55

[5]李霞.从目的论视角探讨枟红楼梦枠两译本的译者主体性[D].太原: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35

[6]Alexie,Sherman.T 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M].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mpany,2007

[7]卢秋莹.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

[9]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 ransl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11:240

[10]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1

(责任编辑:胡永近)

H059

A

1673-2006(2016)04-0080-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21

2016-02-23

于海苹(1991-),女,江苏沭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虚词目的论译本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目的论视角下的高校外宣翻译中的文化性翻译策略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