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6-04-12何玉红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大学生

何玉红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何玉红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安徽安庆,246003

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创业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执教水平不高,创业教育实践保障环节薄弱等,因此难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从“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角度,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改进策略: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积极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与“互联网+”的执教水平,创立多种层级机构的实践保障体系等。

“互联网+”;高校学生;创业教育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革新,人类社会历经“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计算机+”时代,如今则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特质是“跨界融合”,是传统产业发展为新业态模式的升级换代,目前,“互联网+”模式已全面应用于第三产业,并正向第一和第二产业迈进。

在“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降低了创业门槛,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创新型企业。在政府主导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创新、“草根”创业的发展态势,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增光添彩[1]。

作为创新源头的高校,面对“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更应该思考传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 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但限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目前,高校传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相较欧美国家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系统课程,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仅将创业教育看作是创业技能的培训,并未设置系统的课程,属于“临阵磨枪”型的教育,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教育,造成高校学生缺乏正确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另外,创业教育理念没有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没有认识到社会学、经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造成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大大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

1.2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执教水平有限

创业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育活动,教师自身的学识、经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效果。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专业教师无疑是创业教育最好的人选。但目前从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虽然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企业经历和经验,无法从实践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学师资构成的单一性,造成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片面性,如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不足和指导实践能力弱等。

1.3 创业教育实践保障环节薄弱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仅仅通过教师讲授创业知识和学生社团举行创业活动来进行。尽管很多高校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创业比赛,但由于缺乏持续的跟进与扶持,使得比赛仅仅停留在“赛”的层面。也有一些学校设置了创业孵化基地,但没有找到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使得学生的创业仅仅处于学校的模拟实践阶段。基于此,高校学生接受创业知识仅限于课堂以及校内外的竞赛,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过于单一,基本处于虚拟环境,缺乏实践操作的资金和平台,仅限于“纸上谈兵”。因此,如何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策略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塑造的问题,笔者认为须转变传统创业教育观念,树立新思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1 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模式

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把“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打破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固有的结构和边界,使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之中,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开放式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创业既具备创业知识,又具备创业所需要的金融、财会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并通过全覆盖的校园网络尝试将创业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重要衔接点,移至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上,如通过实施MOOC、微课教学,建立开放式创业论坛,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实现创业知识学习生活化。

同时,“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观念的培养”[2],在创业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互联网+”,认识到“互联网+”不仅打破了专业、行业之间的隔阂,而且消除了国家、群体之间的边界,从而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互联网思维,并拓展其视野,增强自我认知,培养事业心与开拓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中获取具体的创业信息,寻求创业途径。也就是说,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在网上寻求工作,而且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兴行业创业。因此,大学生创业的选择应该跳出传统的思维,可以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选择创业项目。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互联网+”的执教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给人们的启示是:要培养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的教师。现实中,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应以科学研究项目为切入点,让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受到创新训练[3]。同时,学校应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践行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切实从理论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外聘有实践经验的人士特别是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辅助师资,建立双导师制,让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创业,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2.3 创立多层级机构,完善创业教育实习实训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还要依托于打造多种层级结构的创业教育平台与后续的保障体系,实现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有效衔接。

2.3.1 举办创业竞赛并使创业成果进入市场

创新创业竞赛是激发大学生群体智能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个有效渠道。例如,安庆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朱海翔,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等活动,曾获校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2012年,他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决定到农村当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利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一直坚持走访调研,在走访中产生了创业的想法。2013年,成立了一家集农家乐、水产养殖、休闲垂钓、生态种植为一体的铜陵十里长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短短的三年间,该公司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铜陵市龙头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高校除了要注重搭建学生线上及线下创意竞赛,以大赛为抓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还应成立创客联盟,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努力让学生的创业成果实现从赛场到市场的无缝对接[4]。

2.3.2 建立创业基地并与企业合作实现科教融合

学校成立创业产业园,为在校学生或刚毕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例如,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投资70万元建成12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和3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组建创业专家指导团队。该院2015届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孙裕林正是在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的创业空间以及在创业指导师指导下,于2015年1月创办了个人的鲜花店,月营业收入已达到16000元。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等形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动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使学生创新成果优先在公司实现转化。

3.3.3 成立创业基金并后续引入投资资金

在创业资金方面,许多高校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都是来自自己的家庭或亲戚,有些创业项目甚至因为缺少资金而夭折,因此,学校可以和当地政府联合成立创业基金,在资金上支持拥有优秀创业项目的学生。此外,还可为大学创业项目的后续发展引入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以保障创业资金的充足[5]。

总之,给年轻人以机会就是给未来以梦想,高校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顺势而为,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思维与能力作为推进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构建打造全方位、系统化的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增强创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并构建相应支撑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后续保障体系,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学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1]代欣彤,柴葳.草根创业“黄金时代”的到来,创业生态环境仍需完善: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如何升级[N].中国教育报,2014-11-25(001)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61-69

[3]徐娟,李华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论坛,2008(10):138-141

[4]孙富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力培养[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27-132

[5]彭明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1-132

(责任编辑:刘小阳)

C913.2

A

1673-2006(2016)04-0051-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13

2016-01-28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思政理论课教师)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6-32);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心理资本培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SK2016A0578);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思政教研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13szxm131);安徽省高等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帕累托改进理论视角下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2013zdjy161)。

何玉红(1982-),女,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校学生大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