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4-12魏锡坤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职院校

万 力,魏锡坤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佛山528333)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万力,魏锡坤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佛山528333)

摘要:综合运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和认知状况。分析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呈现的特点及对其的影响,主要有“开放化”和“多元化”遮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优势,“虚拟性”和“互动性”触发大学生心理“内外适应性危机”,“去中心化”和“无屏蔽性”消融教育者的“单向权威”等等。从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革新步伐日益加快,依托于网络Web 2.0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在信息体量、传播速度和用户粘性等方面展示出卓越优势,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以微博、微信等手机即时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使信息的传递与分享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传播机制和共享内容等方面呈现诸多崭新的特征,深受用户青睐。但同时,由于新媒体方便快捷的网络系统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加复杂,舆论导向的控制更为困难。

大学阶段是连接大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大学生既有着青年人所特有的朝气与活力,又有着受社会思潮和人生未定性影响而呈现出来的困惑与迷茫交织存在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崇尚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和心理不成熟易产生认知冲突,特别是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更易受其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与研究,以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路径。

1 调研设计与统计结果

1.1调研对象与方法

为全面准确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和对新媒体的认知现状,项目组面向顺德职业技术学院9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81份,有效回收率97.3%。调查对象涉及11个专业(财务管理、应用英语、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网络技术、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会计、社会工作)3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372人,女生309人,男女比例为1.2∶1。

1.2调查数据分析

1.2.1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情况

首先,电脑和手机是大学生使用最广泛的新媒体设备。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主要在校园内,使用的新媒体设备主要包括电脑和手机,其他的新媒体设备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使用。数据显示,90.6%的大学生使用电脑,99.7%的大学生使用手机,30.1%的大学生使用其他新媒体设备来连通网络。

其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使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统计显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2小时”的人数占19.7%,“2~3小时”的人数占28.2%,“3~4小时”小时以上的达33.9%,“4~5小时”之间的占17.1%,“几乎不上网”的学生占1.1%。如果将每个区间的上网时间与相应人次总和相乘的结果除以接受调查的总人数,可以计算出该校大学生人均每天上网时间约为2.95小时。

再次,新媒体已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你上网的目的是什么”,81.6%选择“交友聊天”,77.3%选择“刷微博微信”,50.7%选择“玩网络游戏”,33.7%选择“逛购物网站”,48.2%选择“浏览时事新闻”,20.6%选择“打发时间”。可以看出,原本仅仅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现在已经发展为学生闲暇生活的必需品。

1.2.2对新媒体的认知情况

首先,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在被问及“新媒体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时,有76.1%的学生认为新媒体“大大丰富了学习和课余生活”,有7.3%认为“影响不好说”,有16.6%认为容易“容易深陷其中,影响学习和同学之间关系”。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接纳了新媒体,并运用新媒体设备辅助校园学习,充实课余生活,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便利。

其次,新媒体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原因在于其“开放包容”和“沟通便捷”。当被问及“喜爱新媒体的主要原因”时,41.6%的同学认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吸引自己的原因在于“自由开放”、39.7%的同学认为“交流便捷”,18.7%的同学认为“跟随潮流”。

再次,大学生对充斥于网络的不良信息的筛选和理性认知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有20.9%和47.8%的学生曾经“偶尔”或“经常”主动浏览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设备中的色情、凶杀和政治花边等不良信息,只有31.3%的学生“从没有过”主动浏览相关信息。问及是否被动“受到网络或手机不良信息骚扰”时,有46.6%选择“偶尔”,有37.7%选择“经常”,有17.7%选择“从来没有”。

1.2.3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手段相融合的认知

大学生对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普遍持积极态度。数据显示,95.8%的学生指出其所在学院班级以及学生会、社团在日常管理和沟通中经常使用诸如飞信群、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圈群。在被问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时,有71.4%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有16.8%认为“弊大于利”,有11.8%认为“无法权衡”。被问及“较易接受和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时,有14.8%的学生认为传统的“集中授课和专题”有用,有20.6%选择“交流座谈”,有39.2%选择“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的信息传播”,有25.4%选择“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等活动”。61.2%的学生对“精心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微博微信号”“很有兴趣”,22.9%认为“较有兴趣”,10.8%认为“感觉一般”,5.1%的人感到“没有兴趣”。

2 新媒体的特点及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在当下社会展现出诸多优势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新媒体有效“黏合”大学生与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媒体的繁荣发展,亦对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诸多困境。

1)“开放化”和“多元化”遮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优势。

新媒体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交互浏览技术和即时通信技术为主要模型,在此模型上建构了一个由巨型网络体系构成的“海量”信息资源库。一方面,这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教育辐射力提供了一个空前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各种价值观和思潮通过新媒体渗入网络平台,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潮通过隐蔽形式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们因强烈的好奇心可能会对此类纷杂信息产生一定的兴趣,其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易受到冲击,导致出现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混乱和心理扭曲等现象。在传统媒介教育时代,大学生无法通过网络了解到各种思想,只能被动通过教师讲授、主动浏览报纸和杂志等方式获取信息,而此类信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下,大多经过了“过滤整合”,他们的思想不易受到复杂的外界信息干扰。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承载、碎片化信息传播、虚拟化信息传播环境等特征,折射出当代多元言论空间的现实图景[1],对我国长期坚持的“一元化”指导思想所秉持的“主导性”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

2)“虚拟性”和“互动性”引发大学生心理“内外适应性危机”。

新媒体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间提供了可对接的桥梁,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圈群工具独有的“虚拟性”和“互动性”特征,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不受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约束,个人情绪能得到表现和宣泄,回归虚拟的理想自我,使身心放松,缓解学习与工作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2],一方面,这对运用新媒体优势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增强信任度、消除隔阂,提升教育效果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网络中获取的生活体验是基于网络而产生的虚拟体验,此体验即使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源于现实生活产生的真实交往体验。个别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无法区分虚拟网络和现实图景,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后选择通过外在虚拟网络寻求内心精神满足,形成了网瘾和逃避现实的心理趋向,长此以往,无法实现现实图景和虚拟网络的正常转换,造成青年大学生的“内外适应性危机”,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问题,此时他们往往忽略社会责任,放纵个人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极大,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去中心化”和“无屏蔽性”消融教育者的“单向权威”。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是话语内容的发出者,处于话语体系的中心,在话语传播过程中,他们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他们也处于信息链的最末端,属于“失语者”[3]。在新媒体时代,每个运用新媒体的个体不但是信息媒介的接受者,同样也是“麦克风”、“活话筒”,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化”和“权威化”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在网络交往中发出自己的独立声音,这消解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独立权威,“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被看作是某种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他只需传授知识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成了集体知识的合作伙伴,他应果断地站在变革的前列,对这种知识加以重组”[4]。反观现实,个别高校教师自身理论涵养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识别和学习能力较差,不能适时根据学生的内在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引入新媒体教育理念,还是习惯于传统的“你教我学”、“你问我答”的“填鸭式”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新媒体环境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目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难题,如何依照现实图景转换和教育对象个性发展规律特点综合发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和实效性,是当下教育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新媒体运用技能。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者通过掌握的绝对教育“资源优势”和“话语权威”,运用“单向”的说教和讲授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品行教化”,学生亦是愈发不适应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低效。要突破传统工作思维惯性,树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既要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信息对称”的诉求,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之相衔接,充分体现时代性;也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与之相融合,充分体现针对性;更要领悟到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与传统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互动性。教师除了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外,还应该遵从学生“知、情、意、行”发展规律,积极掌握信息传播规律,掌握新媒体运用技巧,学会高效运用新媒体,促进新媒体“线上教育”和课堂“线下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学生的多维体验和全面发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2)适应时代需要,加强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

媒介信息在新媒体交互式和扩张式发展的影响下,呈现出立体式、多维化的增长态势之中,其信息体量大,往往掺杂着各类良莠不齐的有害信息,大学生由于认知体系尚未成熟,容易受此类信息的干扰影响产生认知冲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也是信息时代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主体。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其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5]”。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各专业教师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适应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体系,将新媒体相关知识纳入课程教学,通过开展选修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新媒体知识和运用技巧,树立学生正确的新媒体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全新体系。

3)依据学生特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民主平等意识、自我主导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此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变“主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双方平等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6]。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朋辈群体”教育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善于通过微博、微信、主题网站等方式,展示与大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成长环境、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相近相似的优秀学生群体或其他优秀青年群体的优秀事迹,充分发挥朋辈的榜样带动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微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是校园舆论引导和观念引领的活跃分子,是左右大学生舆情信息流向的重要力量,要多结合社会现实讲两面理,让“意见领袖”在平等、被尊重的环境中经过自己的比较、选择后自觉接受教育,促进大学生“意见领袖”言行的规范自律[7],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扬声器”和“稳压器”作用。

4)优化教育平台,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学制限定,就必然要求在高效利用教育资源上寻求新的突破,而新媒体呈现出来的特点正好与高职教育的教育需求相契合。教育者要优化“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的教学内容、合理整合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虚拟教育资源”和“现实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合拍共振。一方面,要将先进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搬到网络上,建立“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共同学习APP等,加强校园媒体宣传设施建设,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塑造校园媒体圈群的人文素质化育功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在各大新媒体工具中宣传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如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策划打造的“千人演奏葫芦丝——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系列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积极转发传播,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要及时关注网下舆情,将网络信息移植到日常教育之中,打造即时通讯新媒体工具,把握线上线下教育的结合点,上下相接、虚实融合、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格局。

参考文献:

[1]学者观察:解析习近平论新媒体建设的“四个重点”[EB/OL].(2015-06-16)[2015-07-20].http://cpc.people. com.cn/xuexi/n/2015/0616/c385474-27160250.html.

[2]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3.

[3]陈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1):88-91.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72.

[5]李莉.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德育创新视点[N].光明日报,2011-11-26(07).

[6]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12):9-10.

[7]王敬红.“意见领袖”观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2):58-62.

文·史·哲研究

高职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钟艳华]

The Stud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a Case Study of Shunde Polytechnic

WAN Li,WEI Xiku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Guangdong 528333,China)

Abstract:By conducting several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this paper carried out an investigation to take an insight into the situation and student's cogni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erms of new media using. After analyzing,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impacts of the new media i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opulation,such as ''opening'' and ''diversification'' masking the ''dominant advantag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virtuality'' and ''interactivity'' causing crisis of studen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daptability,''decentralization'' and ''no-shielding'' reducing ''unilateral authority'' of educators. In view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s,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updating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strengthening the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respecting the students' main body position and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platform.

Key words:new media;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38(2016)02-0043-05

DOI:10.3969/j.issn.1672-6138.2016.02.010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2014JKDYY4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教育研究项目(GDJY-2014-B-b098);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2015-SZJGXM53)。

作者简介:万力(1985—),男,四川成都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职院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