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干河中上游流域农牧交错带经济变化研究

2016-04-12王洋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桑干河游牧农耕

◎王洋洋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 3 0 6 1 9)

桑干河中上游流域农牧交错带经济变化研究

◎王洋洋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 3 0 6 1 9)

桑干河作为海河流域的支流,山西省的第二大河流,其支流众多,流量充沛。从古代开始就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曾是北方少数民族通往汉族的必经之地。桑干河流域由于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域向寒温带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既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又可以发展农业。受到气候变化、水文条件、政治政策、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桑干河中上游流域的经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主要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交替发展。对于桑干河流域的经济形式,初步研究了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希望为未来桑干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桑干河;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原因

一、研究区域概况

桑干河,发源于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上游叫恢河。此后有黄水河、浑河、御河等支流汇入其中,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山阴县、应县、怀仁、大同县、阳高县,南出山西省境内。在山西省桑干河流域,东经112°1′~114°00′,北纬38°55′~40°00′。桑干河流域在山西省的流域面为16748.71km2,长度是252km。在东北、西南的山脉构成了流域的地貌骨架,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河床土质为粉沙土,稳定性差。

二、经济形态发展概况

(一)游牧经济的发展

从商朝开始,晋北地区就已经有了游牧部落。他们在桑干河的两岸生活,而且游牧部族养了许多的骏马,因此,他们掌握了优越的骑马和射箭的技术,即游牧经济在桑干河两岸发展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生存,面对激烈的战争和严峻的生存压力,实行军事改革政策,决定学习西北游牧民族的服装,因为他们的服饰相对于自己国家的简单轻便,利用作战。同时还向他们学习骑马和射箭的技术,胡人身体强壮,个性鲜明,骁勇善战,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大约一年,一支强大的骑兵队被训练成型。次年春天,邻国——中山国被赵武灵王率领的骑兵队收服,之后又把林胡和西北方的几个游牧族打败。到军事改革的第三年,中山、楼烦、林胡全部被收服。他不仅向胡人学习骑射,而且还在征伐中礼遇结盟。赵国从此强大起来。因此晋北、桑干河流域就成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源与发展的地方。游牧经济在当时也是十分发达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始皇末年,楼烦郡有个叫班壹的楚人在此定居,因牧牛、牧马、牧羊而富足,变成山西北部最富有的人之一。同时我国古代北方也即桑干河流域畜牧业被带动和发展起来。

汉朝时北方发展畜牧业的记载有,《后汉书》卷二四《列传第一四》中说了马援发展畜牧业,其内容是:赶上耿况逝世,马援服丧一年,不离墓地;恭敬地事奉寡嫂,不戴帽子,不进入房屋。后来担任郡督邮,把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逃到北地,遇到赦免,于是留下畜牧。之后又有任氏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贫穷会更加坚定,年纪虽老,心当犹壮。”因为在放牧,甚至有牛、马、羊几千头,谷物几万斛。这段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任氏在桑干河流域发展起畜牧业的全过程。可见其当时畜牧业的兴盛。《史记》卷九三《列传第三三》记载了善骑射的胡人在桑干河两岸的与汉人的战争,具体记载为“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后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这也证明了胡人在桑干河流域是经常活动的,因此也可以推断当时桑干河流域的游牧经济还是存在的。

北魏建立初期,以拓跋部为首的各游牧部落占据了桑干河流域,而且统治了该流域,同时许多的苑囿被修建起来。因此,畜牧业和狩猎业在该地区成为重要生产方式之一。

一是要摆正位置,行业、企业主管部门是介于政府与学校、企业之间的机构,既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又要监督企业对《办法》的落实。要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在校企合作系统工程中扮演协调者、监管者、促进者的角色。二是要发挥督导作用,行业、企业主管部门既是企业的领导者,也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制定者。要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途径不畅的短板,采取相应措施,拿出具体解决办法,使企业充分了解并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主动配合政府主导的监管绩效考评。同时,按照校企合作年度“责任报告”,进行具有行业特点的监管,考核与支持并举,引导、落实企业主动参与、承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唐朝时期,贞观四年,唐朝灭掉东突厥,许多突厥部落迁往漠南,以游牧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在桑干河流域兴起。为了安置这些东突厥部落,唐朝在桑干河流域设立了军城,州县级行政建置几乎没有设立,由此说明当时应该是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安史之乱后,把大批的少数民族迁往大同盆地,桑干河流域的游牧经济就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据《新唐书》卷一三三《列传第五八》“天宝元年,北讨奚怒皆,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其中真实地记载了发生在桑干河流域的战况,说明桑干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出没,以此推断当时游牧经济的发展情况。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

桑干河流域是山西的农业发展较早的一个区域,据考古发现,鹅毛口出土了汉代铁犁,说明当时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当辽、金时铁犁的犁壁出土大同市青磁窑,还有铁锄,锄片上有銎,整体结构已几乎完整。反映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西汉时“募民徙塞下”的政策被实施,桑干河流域的城市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孙靖国的《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一书中提到,经考察发现西汉城址大部分沿河流阶地和两条河流交汇处分布,说明城址的选择除了考虑凭河据险而自固,而且说明当时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因为农业的生产要依靠水资源。

东汉末年,虽然全国的战乱,使得边塞地区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乘时而起,导致汉族居民大量流亡,随着汉人居民的流散,农耕经济也随之衰落。但桑干河流域的雁门、代郡情况有所不同,由于设置了新兴郡,来安置南逃的难民。使得雁门、代郡一带农耕经济得以发展。再有桑干河以南地区,被魏晋政权控制,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区域,如“代国时,雁门郡繁畤有个叫莫含的人,家中世代经商,家财万贯,刘琨在并州为任,莫含在边塞附近居住,经常在国内出入往来,穆帝喜爱他的才华,待他为代王,设置官署,后来刘琨迁移五县的民众在陉南,莫含独自留在他的旧宅在桑干川南,世称莫含壁”。可见灅南陉北五县的汉族居民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使得桑干河流域的农耕经济又得以保留和发展。

从隋代开始,朔州就是中原王朝在桑干河流域的控制中心,中原王朝在此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是相当发达的。

唐朝末,桑干河流域战乱频发,各种势力割据一方,修筑城邑编辑户口并著户籍,因此当地人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变成农耕经济,使得燕山、恒山以北的桑干河流域的农业得以恢复。

辽代时期,传统农耕经济在桑干河流域逐步发展。有史料记载“北地节候颇晚,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麴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从征收的粮食种类可以看出辽代农业发展的情况,也进一步说明桑干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发达。

明代时期,由于实行“军屯”政策,把长城边墙的大片土地开坑种植农作物,此时的燕山、恒山以北的桑干河流域应该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自清朝以后,人们在桑干河流域开垦土地,种植农业物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农业生产不是很稳定,据《幕学举要》记载“桑干河发源天池,伏流至朔州雷山金龙池,浑泉溢出,东下大同小民贪利,占耕为业,与水争地,一旦汛水暴涨,不能容纳,其不至于横决者几希”。其中就真实地记载了桑干河流域的农民拓宽耕地后的影响。但由于明代“军屯”政策推行,明代开垦的土地与城市变成了清朝的新县城,因此农耕的生产方式成为桑干河流域的主要经营方式并无法逆转。

三、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游牧经济发展原因

1.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

桑干河流域的文明,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创造和贡献是息息相关的,所谓“雁门关外野人家”。桑干河流域也生存过其他的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大多以游牧为生,逐水而居,使得桑干河流域的狩猎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天然水资源丰富

游牧经济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饭,因此天然的水资源对游牧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桑干河有着富蕴的水资源。它发源于管涔山,受神头泉的补给,据清代的《大同府志》记载,它有五十多条支流汇入其中。桑干河的支流主要有恢河、木瓜河、黄水河、大峪河、小峪河、鹅毛口河、浑河、口泉河、御河、吴城河、坊城河、古城河、马家皂河、壶流河等。足见其水量的充足。

北魏《水经注疏》记载桑干河的水资源的具体状况,而且其中的温泉还可以治病。即“桑干河发源地是天池,水深不能预测,水从南流出山,瀑布飞桥,河水注入深壑,水涌进十多丈,叫落马洪,也是孟门之类的。水从南边出山,叫清泉河,民间也叫千水。水又往东南流经良乡县北面,经过梁山南面,高梁水发源”。这里有温泉,“可治百病”,具体是说“水向东流,温泉水注入它,水上流承接温泉在桥山下,桥山在洛城东南四十里,温泉在其山下,泉上有祭堂。祠堂雕刻精美;池塘中有泉水,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冬夏更替,这水被烧热了却没有变化,能治疗各种疾病,因此来到这里的人川流不息”。还有另外一处治病温泉的记载,说的是有一温泉发源于山麓,叫做土亭山。水特别热,人的脚就会腐烂人的身体。因此治病的需要引用,不能直接用。因此,桑干河流域支流众多,泉眼分布,在中国北方是一条水量特别丰沛的河流。

3.气候温润,适宜草木生长

桑干河流域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区域与寒温带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秦朝时期,蒙恬被秦始皇派在朔州修筑马邑,用来饲养战马以备打仗使用,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的桑干河流域,气候温和,植被茂盛,河流丰富,是得天独厚的游牧民族生息地。

(二)农耕经济发展原因

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周期性的气候变迁,总体看来,历史上几次大规模民族融合与气候的变迁是相对应的,即对应的都是寒冷期。寒冷期到来,由于草木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传统游牧区域向南移动,使得游牧民族也不得不向南迁徙;温暖期的时候,如汉唐时期,农耕区域的北移,促使了农耕民族纷纷北上开垦农田。桑干河流域经济形态的变化与气候变迁有着一定的关系。

2.人文原因

(1)政治因素

通过对桑干河流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政权和政策的变化对这一地区经济形态的影响非常大。如在东汉末年,桑干河以南地区,为魏晋政权控制,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在北魏时期,定都平城,统治者喜欢狩猎,而狩猎是游牧经济的一个补充,因此在这一时期,狩猎经济依然活跃,而且还迁入了大批的游牧民族,两种原因加起来使得桑干河流域在北魏时期游牧经济快速发展;明朝实行的“军屯”政策使得桑干河流域的农业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2)经济因素

关于桑干河流域的水利建设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比较早记载的是《水经注》中关于北魏都城——平城发展城郊水利的文字。据《水经注》记载,平城建在浑水(今御河)的两岸。北魏的时候在西岸修建了渠道,引水向西行往南折,穿过都城的西部,在城的西面转弯流向城南,分成两条渠,把御路夹在中间流出南城。这两条渠的水流出南城后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之后的明代,黄水河西伯渠又在桑干河流域兴建了起来,也是主要用于防洪灌溉。清代广灵县开广济中、东、南、北四渠,引浑河水灌溉农田。此段记载详尽地记述了桑干河流域的水利修建以及对沿岸农业灌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历史时期桑干河流域的经济形态变化的研究,发现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交替发展,桑干河流域游牧经济起源早、发展快,并且给桑干河流域创造和留下了不朽的游牧文化,之后经济形态的发展,由于政权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改变等原因,农耕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现在的桑干河流域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对于这一区域的研究还会更多,桑干河中上流域经济文化形态的发展做了简要的梳理,及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对于以后桑干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至于详细的考证,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等.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 0 0 2(5):7 3 9-7 4 7.

[2]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3]司马迁.史记:卷八七·河渠五[M].北京:线装书局,2 0 1 1.

[4]中华书局编辑部.新唐书:卷一三三·列传第五八[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2.

[5]孙靖国.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 0 1 5.

[6]吴辅宏.大同府志[O].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7]郦道元.水经注疏[M].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9.

[8]高翔,刘凤云.论古代中国北方的农耕与游牧——对两种文化关系及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 9 9 4(1):7 8-8 5.

[9]贺卫光.农耕与游牧:古代中国的两大经济文化类型[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 0 0 2(1):1 0 0-1 0 5.

[1 0]高寿山.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与环境恶化[N].光明日报,20 0 3-0 2-2 5.

[1 1]胡筝.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生态文明之比较[J].经济大视野(理论导刊),20 0 5:76-7 7.

[1 2]王轩.(光绪)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责任编辑 倪玲玲)

K928.5

:A

:1671-9123(2016)01-0098-05

2015-11-12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330);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041016-05)

王洋洋(1991-),女,河北唐山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桑干河游牧农耕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都市游牧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塞北桃源桑干河
桑干河(外一首)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
施大畏连环画选页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