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失与建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2016-04-12◎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构育人院校

◎万 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河南三门峡4 720 0 0)

缺失与建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万 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河南三门峡4 720 0 0)

文化是高职院校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理性审视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缺失现象,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建设的应然目标,在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运用顶层设计思维,系统规划、积极建构“育人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缺失;建构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已走出以“增数量、扩规模”为核心的历史时期,进入了一个以“强内涵、提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面临“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新常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到2020年,应“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其通过制度架构在主体人和其他实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层面上的大学文化[1],是融入了更多职业元素的高校文化,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认识的偏差和实践中的矛盾等一系列原因,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诸多缺失,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理性审视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厘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应然目标,探究建构高职院校“育人文化”的路径和策略,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缺失表现及归因

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认识的偏差和实践中的矛盾等原因,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存在诸多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建设内涵不足,自觉意识缺失

由于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建设成效的滞后性和成效体现的内隐性,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投入不够,自觉意识缺失。从理论层面看,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不长,对文化建设研究不多,关注不够,缺乏共识和系统的理论;从实践层面看,由于理论指导的缺乏,一些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的内涵认知出现偏差,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即校园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致使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浅表化、形式化,内涵严重不足。更多的高职院校由于受评估、评比、扩大规模等利益驱动,热衷于建设周期短平快、成效外显的教学场所、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多处于虚无化状态。

(二)文化建设系统谋划不足,顶层设计缺失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架构和实现。然而,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将文化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整体框架下的顶层设计思维,整体谋划不足。文化建设成为自下而上的自发活动,各部门、各系部各自为战,“零敲碎打”,难以聚合,难以显示学校文化的整体特色,难以体现文化育人的系统效应和长期效应。

(三)文化建设“高等性”不足,大学精神缺失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文化从属于大学文化,具有大学文化的属性,必须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体现大学精神的一般内容和基本特点。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先天因素影响,大学精神严重缺失。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是按照“三改一补”的方针发展起来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积累、积淀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本科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缺失,使得高职教育缺乏职业大学文化的示范和引领。诸多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高等性”不足,理性追求、人文关怀、崇尚学术的大学精神缺失。

(四)文化建设工具性过度张扬,人文精神缺失

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无可厚非。但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非“造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学习实践场所,而非职场技能的训练中心[2]。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将技能培养与文化教育简单对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功利思想严重,工具性文化过度张扬,只见“技能”不见“人”。重视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淡化职业道德、责任和情感等的培养,学生在技能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同时,技术文化、素质教育缺位,人文意识淡薄。职业性强调过度,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注重了技能培养的特色,却失去了“立德树人”的本真,致使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属性渐行渐远。

(五)文化建设校企融合不足,企业文化缺失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特点和必由之路。但是,目前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过多地强调设备的引进、岗位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而对职业氛围的营造,企业的规章制度、运作形式,职业精神等企业文化的学习引进不够,融合不够,致使企业文化缺失。

(六)文化建设模仿复制严重,校本特色缺失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在不同场域、不同层次中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之美。倘若文化之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便失去了文化的本义。[3]高职院校文化以其独特的气质、品格、风貌和底蕴成为各高职院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大学精神,具有“高等性”;又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具有“职业性”;更要立足地方、立足学校的实际,具有“校本性”。然而,目前诸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习惯于模仿、移植和复制,办学理念雷同,发展模式趋同,甚至办学定位和校训都大同小异,校本特色严重缺失,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品牌形象的塑造。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的应然目标

正确定位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的目标是确保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质量的前提。文化具有教育人、塑造人和引导人的基本功能,“文化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并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4]。从宏观定位上看,任何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都应指向“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毫无疑问,高职院校也绝不例外。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以“育人”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积极建构育人文化。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主张,也是学校文化的具体表现。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有其特殊的使命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高职院校的文化建构必须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建构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所在,也是其应然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的基点和归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的逻辑基点和最终归宿。

(二)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彰显“技术技能人才”特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特色

“技术技能人才”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既要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性,又必须彰显“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质。为此,必须冲破单纯的“象牙塔”般的学术文化氛围,打造跨越教育和产业两个领域、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融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一体的高职文化,这是高职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也是彰显高职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现。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的路径和策略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些缺失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高职院校应理性审视、认真应对这些缺失,积极探究建构高职院校文化的路径和策略,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育人为本、文化引领”的办学理念,建构“专业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

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技能培养”与“文化教育”的二元对立导致高职院校只见“技能”、不见“人”,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教育。

高职院校应从学校的现实出发,通过学习、讨论等途径,促使全体师生达成共识,确立科学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发展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文化引领”的办学理念,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摒弃重视专业教育、忽视文化教育的传统观念。解构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构文化育人与专业育人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设计并实施“素质+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文情怀、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品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以正确的办学理念为先导,自觉、主动、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才可能实现文化建设从虚无走向现实,从浅表走向深入,从形式走向内涵。

(二)培育大学精神,建构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核和最高形式,是高职院校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体系,是全体“高职人”的精神家园。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就是要为全体“高职人”提供一种价值引导和精神涵养,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重视“职业性”、忽视“高等性”,大学精神缺失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严峻现实。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其精神文化也必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从“高等性”的层次出发,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积极传承大学精神,践行追求真理、自由独立和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吸收借鉴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经验,着力提升学术文化和人文精神;从“职业性”的类别出发,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职责与使命上的特殊性,培育和践行“服务为本、能力本位、崇尚技术”,“志存高远、技能高超、求真务实、创业创新”的高职精神文化。

(三)优化校园环境,建构“环境育人”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价值在各种实体物上的人文化成果体现,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物化呈现。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高职教育中的无声课堂,是一种影响人、教育人的综合教育力量。除了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保障外,还担负着教育人的功能。优化校园环境,要以育人为目标,做好校园规划、绿化和美化,并赋予文化含义,使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为承担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

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在优化环境的同时,要重视、体现与产业、企业的联系,重点要加强教学场所,特别是实训场所职业工作环境、氛围的建设,将源自于行业、企业的工作氛围置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活情境中,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四)深化校企合作,建构“敬业合规”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设置的组织机构及其机构运行的规则,是高职院校的规范力量,是师生员工文化活动的准则系统,是支配整个高职院校运行的“游戏规则”,对规范校园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着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维持高职院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需要兼顾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借鉴和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将学校制度和企业制度有机融合。及时把行业、企业的要求、操作规范、工艺流程、管理方式融入学校的制度中,使学生在接受校内的“以规育人”时,就能了解、熟悉、遵循行业企业的规定,并在执行规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班级管理中和实训教学中,可以引进现代企业的“5S”企业管理理念和法则;可以将学校严格的纪律约束与企业的敬业爱岗、规范操作等有机结合。

(五)丰富活动平台,建构“活动育人”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涵盖学校内的一切活动,是学校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文化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得以体现并实现传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强化“活动育人”,积极搭建文化活动的平台和载体,将育人目标寓于活动之中,渗透在各种主题活动之中。高职院校的活动要从“节日活动”走向“日常熏陶”,从“文体娱乐、竞赛评比”走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突出体现和传承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增强人文性、突出职业性。高职院校要加强活动的设计与规划,完善活动机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讲堂、社团活动、学术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高雅志趣,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对于一些成效显著的重大活动,要加以固化,使其成为常规活动并不断升华,打造高职院校活动文化的品牌。

(六)促进文化传承,建构“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

重视创新、忽视传承,致使“校本文化”缺失是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传承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都割裂不开与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传统的联系,也正是在对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提升,从而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

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文化自信。每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高职院校要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认真审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实,挖掘学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注入新的内容,不断提升学校传统文化的品位。

其次,高职院校要善于吸收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域性是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职责,作为地方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体现地方特色。比如,在专业建设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设置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开设反映地方文化的知识讲座、校本课程;继承和发展地方的传统技术和传统工艺,紧扣地域技术文化等。

第三,高职院校要科学借鉴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他校经验是高职院校加快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而且有效途径。但是借鉴不是简单模仿,更不等于复制。学习他校经验必须取其内在本质,绝非照猫画虎,他校经验只有经过校本化改造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七)激励全员参与,建构“多源立体”的学校文化培育体系

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积淀和创造的,更需要人来传承和创新。高职院校文化主要是以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高职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顽强努力积淀和创造的。“高职人”是高职院校文化的载体,他们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创造者,也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传承者和体现者。全员参与是高职院校文化培育的起点,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成效的有效途径。

管理者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其中,学校的高层领导,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起着明显的引领作用。管理者应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架构出发,全面系统规划学院的文化建设,以自身的学术造诣、文化底蕴和远见卓识、独到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之一,是提升学校文化层次和品位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不断提高文化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摆脱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的课程教学意识,做到“课程育人”,实现从“技师”到“人师”的转变。

学生是高职院校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向学生传播学校文化,促使学生了解、认同学校的文化,并自觉内化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一个不断扬弃、创新、积淀的过程,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和实践,持续建构、不断完善。

[1]董刚.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0-62.

[2]万平.高职画法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11.

[3]潘荣江.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4]罗浩波.对校园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1(3):51-55.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718.5

:A

:1671-9123(2016)01-0053-05

2016-01-17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423)

万平(1968-),女,河南卢氏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