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1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关于疾病史研究综述

2016-04-12彭庆鸿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鼠疫瘟疫防疫

◎彭庆鸿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昌3 3 0 0 2 2)

2 1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关于疾病史研究综述

◎彭庆鸿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南昌3 3 0 0 2 2)

近30年来,中国疾病史研究不断发展,从史学荒地成为研究热点。21世纪后发展更是迅猛,主要表现为疾病研究队伍能够“自身造血”、高水平研究成果增多、以疾病医疗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得到召开三个方面。21世纪的中国疾病史研究取得许多优异的成果,主要围绕着疾病与疾病应对、疾病与社会变迁,疾病与医疗卫生、疾病与国家政治建设、疾病与社会文化心理几个方面展开。但仍面临着总体发展水平有限,研究视角缺乏,研究对象、研究时段局限等不足。

21世纪;疾病史;热点问题;鼠疫

一、21世纪以来中国疾病史研究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疾病史研究不被史学界所关注。疾病史研究一直有所谓的“内史”和“外史”的区别。医学界进行的疾病史研究属于中国医史学的学科范畴,是所谓的“内史”;而历史学科进行的疾病史研究被称为“外史”,一直处于中国史学界研究的边缘。国外关于疾病史的研究很早就被人关注,哈密顿、马雅各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了疾病史、卫生的研究,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疾病史研究取得巨大发展。跟国外相比,中国的疾病史研究还是“一片荒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史的发展,疾病史研究也逐渐被史学界所关注,“疾病史研究从历史学的“漏网之鱼”发展到历史学的学术热点”[1]。九十年代,一批知名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起疾病史研究。如曹树基对鼠疫的研究,梁其姿对麻风病的研究,张剑光对历史上重大疾病以及疾病应对的研究,赖文对岭南疫情的研究,余新忠对江南瘟疫的研究,均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就。曹树基1997年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这是《历史研究》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疾病史的文章。张剑光著的《三千年疾病》是大陆史学界第一部关于疾病史的专著,对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疾病、应对都做了详细研究。梁其姿对麻风病概念的演变历史、麻风病隔离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进入21世纪,中国疾病史研究开始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研究队伍上,在前列学者的带动下,更多学者开始关注于疾病史研究。此外,疾病史研究队伍也开始了自身的造血,有一批青年学者在前人的培养下,开始投入到疾病史的研究领域中来。其中第一种类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杨念群等。这类学者的疾病史研究主要是“半路改行”,由其他研究领域转型或涉及医疗疾病史研究领域。后一类学者,则主要在前人学者的培育下,从博士开始就一直专门从事医疗疾病史研究。这类主要代表人物有余新忠、李玉尚、王小军、张泰山等。余新忠主要研究江南的瘟疫、江南医疗社会史,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李玉尚师从曹树基、葛剑雄,从事鼠疫等疾病的研究,代表作为《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王小军主要进行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的研究,其博士论文《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是当前国内血吸虫病研究中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现今,余新忠、李玉尚都已是博导,又可以培育出更多这方面的研究学者。医疗疾病史研究队伍已具备“自身造血”的能力,许多青年学者纷纷加入进来,研究队伍正逐渐壮大。这是中国医疗疾病史发展的体现。

其次,除研究队伍壮大外,医疗疾病史研究高质量成果也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前,中国医疗疾病史研究一直不被人关注,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到了90年代,高质量、有影响力的论文也很稀少。《历史研究》中作为历史学研究中顶尖刊物,在1997年前从未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直到1997年才发表了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一文。《近代史研究》更是在21世纪才发表第一篇疾病史方面文章。进入21世纪后,医疗疾病史有影响力文章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据笔者统计,“《历史研究》21世纪前发表这方面文章为1篇,21世纪则有12篇;《近代史研究》21世纪前发表这方面文章为0篇,21世纪则有6篇”。除了期刊论文外,许多博士、硕士都开始把学位论文选题放在疾病史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好的优秀成果。①数据由笔者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和《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各年总目录统计得来。如余新忠指导的有关疾病医疗史的硕博学位论文就有6篇,上海交通大学李玉尚指导了6篇疾病史的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万振凡也指导5篇血吸虫病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之外,高质量的专著也不断涌现,仅2006年专著就有4部②分别是杨念群《再造“病人”——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年)》,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年)》,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

最后,医疗疾病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也得以召开。2006年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众多学者参与。学者就疾病史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热点进行了积极交流和探讨,提高了疾病医疗史研究的知名度。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21世纪中国疾病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21世纪以来中国疾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新世纪来,史学界对疾病史的关注度提高,研究队伍壮大,研究成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几个研究热点问题。

(一)关于疾病与疾病应对、防治的研究

这方面的主要研究学者有余新忠、梁其姿、李玉尚等。从整体视野出发,进行疾病应对的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余新忠《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该书对明代到1932期间各时期的重要瘟疫流行进行了叙述,在此基础上亦重点分析了各时期政府、社会对疾病的应对,近代卫生事业、卫生学的发展及国际化的现代防疫机制的初步形成等问题。[2]南方的疾病应对研究上,梁其姿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麻风病,其代表作《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探讨了清末民初实行的麻风隔离运动与策略,针对麻风隔离,西洋人、中国精英、传统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及中国传统麻风隔离这一传统丢失的背后复杂意识形态。[3]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以19—20世纪鼠疫流行严重的云南、广东、福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1940年代前传统医生、官方在鼠疫流行时的无效应对。1940年代之后,中医和民众的治疗及防疫办法未有大的改观,官方开始抛弃民间的传统防疫方法,实行现代防疫措施。[4]除此之外,余新忠也对清代国家、社会对江南瘟疫的反应和应对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清代在瘟疫医疗救治方面,虽然国家缺少制度性建设,但江南的社会力量和医疗资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府实际行政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的缺陷。[5]此外,余新忠还对晚清的鼠疫应对观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从传统到近代,中国社会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之外,还确立了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防疫模式,同时还将种痘等免疫行为纳入到防疫的范畴之中。[6]

也有较多学者关注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的应对,其中焦润明、陈雁就是代表学者。焦润明认为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推行火葬,制定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和查验隔离制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防疫合作,召开国际防疫研究会等,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避免了鼠疫的蔓延。[7]李银涛、曹晶晶、丁美艳、王银各自的硕士论文也对1910—1911年东北大鼠疫应对措施、防治法规等进行了具体研究。

华北地区疾病应对研究则主要关注的是1917—1918年山西鼠疫流行。张照青、李媛、谢泳都对1917—1918年山西鼠疫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其中张照青《1917—1918年鼠疫流行与民国政府的反应》是代表之作。该文重点探讨了1917-1918年山西鼠疫流行之后,民国政府设立防疫机构,制定卫生法规,为瘟疫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际指导,使清末业已开始的近代防疫事业走上制度化。受应对水平和社会控制能力的限制,民众与政府缺乏良性互动,又限制了防疫绩效。[8]这方面研究总体说来,研究学者较多,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区域也很全面。

(二)关于疾病与区域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

中国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21世纪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很多,其中有许多专著、论文很有影响力。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从长时段出发,探讨了战争、灾荒及和平两种不同环境下的鼠疫的流行历史,及面对鼠疫的流行各地区、各阶层的不同应对,从环境变迁、国家医学等角度探究鼠疫的流行与应对,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提出了新的解模式。[9]李玉尚的博士论文《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从中长时段出发,叙述1820至1953年江南传染病的存在、流行情况,试图去揭示环境、病原体、人之间具体关系。笔者通过分析传染病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人对传染病影响的消除或试图削弱传染病对人类的影响,深层次反映出环境、病原体、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0]

除了鼠疫之外,关于其他疾病与区域变迁研究也有进展。王小军博士论文《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肖建珍硕士论文《江西的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以民国时期及1950年代为考察时限》是血吸虫病研究中有影响力的成果。两篇文章都从中长时段出发,以疾病与区域社会变迁为视角,分别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江西的血吸虫病流行与危害情况,血吸虫病带来这两个区域的社会变迁以及地方政府、群众百姓的应对情况。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主要探讨了嘉庆之际的霍乱流行、危害情况,面对瘟疫流行地方社会的措施应对,从而推动了江南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11]

(三)关于疾病与医疗卫生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学者有代表性的有人物是余新忠、曹树基、梁其姿、冯志阳等。余新忠关于医疗卫生方面发表了一批学术文章,其中《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对1980年以来的海内外疾病、医疗卫生史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深信这一领域将是未来史学界研究的重大方向之一。由于余新忠研究重点仍是清代江南的瘟疫,所以也涉及了清代江南的医疗卫生研究。在《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就重点研究了清代江南卫生行为和观念的近代化变迁,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旧的卫生体系的显现其不足和近代卫生事业得到系统化发展。[13]此外,余新忠还对清代江南的医疗救治、医生社会地位、医疗行政的发展、近代中国卫生史均有涉及,均取得较好成果。关于医疗卫生观念、卫生事业方面,梁其姿教授在其《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中也有研究。梁其姿在《面对疾病》一书中从医学知识的建构和传播、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疾病观念的演变三方面入手,对传统中国以来中国医疗疾病观念的变迁,医疗事业、医疗资源的发展,医学知识的传播做了重点探讨。曹树基主要研究近代鼠疫流行背景下的国家、地方公共卫生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冯志阳《媒体、瘟疫与清末的健康卫生观念——以<大公报>对1902年瘟疫的报道为中心》以当时著名报纸《大公报》对1902年的瘟疫报告为中心,重点研究了清末健康卫生观念。作者认为,20世纪初西方的科学卫生观念开始得到传播,并对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12]

(四)关于疾病与政治建设的研究

一方面,当前许多学者将疾病作为一种隐喻,以疾病的应对为切入点,将疾病与政治挂钩;另一方面,疾病流行要求建立更为全面、科学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卫生机构体系。主要代表性学者有杨念群、胡宜、胡成等。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通过疾病的隐喻,认为近代的“病人”与以往的病人不同,他承担了中国民族主义形成和制度的内涵。作者把传教士、疾病隐喻、空间政治、中西医疗资源的互动、社会动员技术、政治表象之间串联起来,把疾病的隐喻与近代政治构成的复杂关系呈现出现。[13]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也通过疾病隐喻的视角出发,围绕“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这一核心,通过对“废止中医”、“爱国卫生运动”及“合作医疗”等事件、运动的叙述与解读,对疾病如何被政治化,并纳入到国家法治管理序列、卫生的双重规训、合法性建构、再造国民、国家公共性扩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格局变迁中,阐释出疾病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14]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年种族鼠疫病例发现后的华洋冲突》以1910年上海公共租界发生鼠疫病例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了鼠疫病例产生后,洋人对华人的歧视,导致华洋关系紧张,以及华人精英对后续事件的处理。以此事件为切入点,将疾病与种族联系起来,鼠疫的应对与种族争气联系起来,揭示了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努力为本民族争取尊严历史事实,也反映了英帝国在上海租界内的政治衰落。[15]

(五)关于疾病与社会文化心理的研究

疾病流行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带来成千上万人的死亡。疾病流行,必然导致群众心里的恐慌,谣言纷起。胡勇通过清末瘟疫流行下,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前后的民众心态进行了研究。胡勇认为民众心态出现了一个由恐惧到迷信,再到理性的过程。[16]苏新华以《申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清末广东鼠疫对民众心态的影响,得出了与胡勇相类似的结论。谣言是群众心理的一种反映,关于疾病与谣言的也有学者进行研究。此外,张瑞还对嘉庆、道光年间霍乱造成的谣言进行了解读。

三、当前疾病史研究面临的困境及其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疾病史的研究取得突飞猛进发展,但是仍有不足,仍需继续深化、扩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总的研究而言,当前疾病史研究发展仍有限

当前疾病史研究队伍虽在壮大,但专门从事疾病史研究且水平较高的学者仍少,除曹树基、余新忠、李玉尚外,其余学者影响力均有限。研究成果方面,近年来虽有文章不断发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但数量屈指可数,平均一年仅1篇。专著、博硕论文方面也缺乏高质量的大作。疾病史研究发展力度仍有限,需进一步深化。

(二)从研究对象而言,当前疾病史研究偏重鼠疫、霍乱的研究,缺乏对地方病的研究

曹树基、李玉尚等人都是研究鼠疫的知名学者,鼠疫研究的文章也很多,质量也最高,而地方病研究则无人问津。如血吸虫病,广泛存在中国南方,流行时间长,危害大,被喻为“瘟神”,而这方面研究却很少。血吸虫病已是广为人知的疾病,其研究力度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病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三)从研究视角而言,研究视角仍需扩展,缺乏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

当前研究中普遍是从社会变迁、疾病应对等社会视角出发,虽也有从政治建设、社会心理的视角,但是研究视角仍缺乏。研究视角应扩展,如从地方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疾病防治对旧文化的改造和新文化的重塑,这也很有意义和必要。

[1]王小军著.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 9 0 5—1 9 7 8)[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 0 0 8:3.

[2]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映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 0 0 4.

[3]梁其姿.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J].历史研究,2 0 0 3(5):3-1 4.

[4]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J].历史研究,2 0 0 2(1):1 1 4-1 2 7.

[5]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J].历史研究,2 0 0 1(6):4 5-5 6.

[6]余新忠.从避瘟到防疫:晚清因应疫病观念的演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8(3):5 1-5 9.

[7]焦润明.1 9 1 0—1 9 1 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J].近代史研究,2 0 0 6(3):1 0 6-1 2 4.

[8]张照青.1 9 1 7—1 9 1 8年鼠疫流行与民国政府的反应[J].历史教学,2 0 0 4(1):1 9-23.

[9]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 230—1 9 6 0)[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 0 6.

[1 0]李玉尚.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 8 2 0—1 9 5 3)[D].上海:复旦大学,20 0 3:9.

[1 1]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J].清史研究,2 0 0 6(2):1 2-23.

[1 2]冯志阳.媒体、瘟疫与清末的健康卫生观念——以<大公报>对1 9 0 2年瘟疫的报道为中心[J].史林,2 0 0 6(6):9 6-1 0 3.

[1 3]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 8 32—1 9 8 5)[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1 0.

[1 4]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 0 7.

[1 5]胡成.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 9 1 0年种族鼠疫病例发现后的华洋冲突[J].近代史研究,20 0 7(4):74-8 9.

[1 6]胡勇.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J].史学月刊,20 0 3(1 0):73-7 8.

(责任编辑 倪玲玲)

A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Diseases In China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Peng Qingho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In the last 30 years,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disease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and it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s disease history research mainly around the disease and disease treatment,disease and social changes,disease and medical health,disease and national political construction, disease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a lot of excellent results.But still faced with the limited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the lack of perspective,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search time limitation and so on.

Twenty-first Century;Disease history;Hotspotissues;Plague

R092

:A

:1671-9123(2016)01-0093-05

2015-10-04

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YC2015—S310)

彭庆鸿(1990-),男,江西井冈山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鼠疫瘟疫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绘画中的瘟疫 下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瘟疫算个啥
重新认识鼠疫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