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失意境 坚守贤官志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解读
2016-04-12李晖
李 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61)
贬谪失意境 坚守贤官志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解读
李 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赋,通过对刘禹锡任和州刺史相关史实的钩沉及长诗《历阳书事七十韵》的解读,可知,刘禹锡的诗赋丰富了和州地方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刘禹锡;和州;《历阳书事七十韵》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年间,声望已与柳宗元齐名而“惊动一时”;他尤擅五言,“诗名超过柳宗元,在长庆至大和年间他和白居易同为诗坛领袖。”[1]
刘禹锡五言长诗《历阳书事七十韵》,《刘禹锡集》、《全唐诗》中均有收录[2]4100-4101。诗题告知人们,此诗是他在历阳所作。历史上的“历阳”(今安徽和县),既是县名,又是郡名。“历阳县”,秦置;西汉为九江郡尉治地,东汉则为扬州治所;晋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起为历阳郡治;北齐元宝六年(555)兼置和州;隋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复改和州为历阳郡;唐初曰和州,天宝元年(742)复为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再复为和州。州、郡两名并存,实为一地[3]1319。辖历阳(今安徽和县)、乌江(今安徽和县境内)、含山(今安徽含山县)三县。
一、刘禹锡刺史和州史实钩沉
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此官是接德宗宰相李泌之子李繁之任,具体年份是在“长庆四年—大和二年(公元824-828)”[4]1507。五年,却占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但和州刺史,却是他人生中贬谪时期的一个官职。
刘禹锡自幼聪慧敏捷,坚忍刻苦,贞元九年(793),十九岁擢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辞科[5]4210。两年之后再“登吏部取士科”,故其《苏州刺史谢上表》里有“谬以薄技,三登文科”之语[6]。一人登三科,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实属少见,时评刘禹锡是“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复多才丽”的少见人才[5]4210。入仕,授太子校书。贞观十六年(800),为淮南节度使兼徐泗濠节度使所器重,特辟其为幕府重职掌书记,此间杜佑的表奏文字等多出其手。杜佑对其亦“尤加礼异”。后从杜佑入朝,授以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志向,受顺宗信任而进入中枢。王叔文一向崇敬刘禹锡的才华与志气,“以宰相器待之,将其引入禁中”,改革弊政之事“与之图议,所言必从”,擢刘禹锡“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国家财政管理。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成了改革集团的核心人物,社会上称这个集团是“二王、刘、柳。”[7]5128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与权贵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联合反扑下,革新运动仅八个月即宣告失败。宪宗继位,即将此集团的八位主要人物,谪贬、流放到远离京师的州郡去当微官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8]。
刘禹锡在朗州司马任上十年。这期间他写了大量诗歌,以讥讽与痛斥腐败的当朝达官权贵;创作了诸多的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壮志;更可贵的是他广泛接触社会底层,“特别注意民间歌谣,吸收民歌的题材和风格,创作出著名的《竹枝词》,为唐诗开辟了新的园地。”[1]414《唐诗纪事》亦有刘禹锡“朗州司马,作《竹枝词》”的记载[9]602。
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刘禹锡奉诏返京,因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者不喜,出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刺史”,得裴度等人帮助,“乃易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7]5129。在连州近五年,元和十四年(819)因母丧才得离去;穆宗长庆元年(821),改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四年(824)再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直至文宗大和二年(827),方回京任主客郎中。前后谪贬、流放达二十三年,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遇席上见赠》诗中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句[2]4061。其刺和州亦当属于他的“弃置”范畴。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将《历阳书事七十韵》五言长诗之作,定在刘禹锡移任和州后长庆四年(824)[10]858。
二、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诗解读
据《全唐诗》将此全录于下:
历阳书事七十韵 并引
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友人崔敦诗罢丞相,镇宛陵,缄书来招曰:“必我觌而之藩,不十日饮,不置子。”故余自池州道宛陵,如其素。敦诗出祖于敬亭祠下。由姑孰西渡江,乃吾圉也。至则考图经,参见事,为之诗,俟采风之夜讽者。
一夕为湖地,千年列郡名。霸王迷路处,亚父所封地。汉置东南尉,梁分肘腋兵。本吴风俗剽,兼楚语音伧。沸井今无涌,乌江旧有名。土台游柱史,石室隐彭铿。曹操祠犹在,濡须坞未平。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鱼书来北阙,鹢首下南荆。云雨巫山暗,蕙兰湘水清。章华树已失,鄂渚草来迎。庐阜香炉山,湓城粉堞明。雁飞彭蠡暮,鸦噪大雷晴。平野分风使,恬和趁夜程。贵池登陆峻,舂谷渡桥鸣。骆驿主人问,悲欢故旧情。几年方一面,卜昼便三更。助喜杯盘盛,忘机笑语訇。管清疑警鹤,弦巧似娇莺。炽炭烘蹲兽,华茵织斗鲸。回裾飘雾雨,急节堕琼英。敛黛凝愁色,施钿耀翠晶。容华本南国,妆束学西京。日落方收鼓,天寒更炙笙。促筵交履舄,痛饮倒簪缨。谑浪容优孟,娇怜许智琼。蔽明添翠帟,命烛拄金茎。坐久罗衣皱,杯频粉面骍。兴来从请曲,意堕即飞觥。令急重须改,欢冯醉尽呈。诘朝还选胜,来日又寻盟。道别殷勤惜,邀筵次第争。唯闻嗟短景,不复有余酲。众散扃朱户,相携话素诚。晤言犹亹亹,残漏自丁丁。出祖千夫拥,行厨五熟烹。离亭临野水,别思入哀筝。接境人情洽,方冬馔具精。中流为界道,隔岸数飞甍。沙浦王浑镇,沧洲谢脁城。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半渡趋津吏,缘堤簇郡甿。场黄堆晚稻,篱碧见冬菁。里社争来献,壶浆各自擎。鸱夷倾底写,粔籹斗成□。采石风传柝,新林暮击钲。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露冕观原野,前驱抗旆旌。分庭展宾主,望阙拜恩荣。比屋惸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远岫低屏列,支流曲带萦。湖鱼香胜肉,官酒重于饧。忆昔泉源变,斯须地轴倾。鸡笼为石颗,龟眼入泥坑。事系人风重,官从物论轻。江春俄澹荡,楼月几亏盈。柳长千丝宛,田塍一线絣。游鱼将婢从,野雉见媒惊。波净攒凫鹊,洲香发杜蘅。一钟菰葑米,千里水葵羹。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早忝登三署,曾闻奏六英。无能甘负弩,不慎在提衡。口语成中遘,毛衣阻上征。时闻关利钝,智亦有聋盲。昔愧山东妙,今惭海内兄。后来登甲乙,早已在蓬瀛。心托秦明镜,才非楚白珩。齿衰亲药物,宦薄傲公卿。捧日皆元老,宣风尽大彭。好令朝集使,结束赴新正。
此诗计一百四十八句,七百四十字。大体可分为刘禹锡对自夔州赴和州途中经历的记述和到和州后所见所闻的描绘两大部分。就内容而言,各“部分”里还可分出段落。
“引”中首云:“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转历阳。”夔州,隋为巴东郡;唐武德元年(618)改名信州,二年(619)又改为夔州,并置总管府;贞观十四年(640)为都督府,后废府存州;天宝元年(742),州改为云安郡;至德元年(756),于此置七州防御使;乾元元年(758)复为夔州。领奉节(今四川奉节县)、云安(今四川云阳县)、巫山(今四川巫山县)、大昌(今四川巫山境内)四县。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是在“长庆二年至四年(822-824)”[4]2401。所“浮”的“岷江”,又名汶江,即今四川岷江;所“观”之“洞庭”,乃今湖南洞庭湖;所“历”的“夏口”,是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今武汉汉口。因汉水自沔阳以下兼称夏水,故有“夏口”之名。所“涉”“浔阳”,即浔阳江,今江西九江市北的一段长江。“罢丞相”、“镇宛陵”的友人“崔敦诗”,乃崔群,“敦诗”是其字。“宛陵”,西汉置县,“隋开皇九年(589)改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为宣州治。”[11]唐时,既是宣州治所,又是宣、歙、池观察使驻守地,任观察使者必兼宣州刺史职。“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崔群于“宛陵”留赴任和州的刘禹锡“不十日”,别时还送给一匹马,故刘禹锡有《谢宣州崔相公赐马》诗[2]4080。崔群在宣州,是“长庆三年至元和元年(824-827)”[4]1962。“敬亭祠”,在“宛陵”敬亭山下。“姑孰”,当是指姑孰溪水入长江的姑孰口。“吾圉”,代管辖守御之地,意为已是和州之属境。
诗的前十六句,所言大抵均是和州的历史事实或故事:
“海湖随月大,江水应青出。”寓意和州有如此丰厚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里为官,必有所作为。
“江水应春生”以下,是刘禹锡赴和州途中亲身经历之描述。“深山里”、“看火耕”,是对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夔州生活的回忆。“北阙”,古代对帝王宫禁的通称。朝廷发给官员的任免敕牒,均附有铜鱼符,故曰“鱼书”。唐时更有“刺史停替,须待鱼书”制度。“ 鹢”,一种善翔的水鸟。古代行船,常画鹢鸟之头部形象悬于船头以厌水怪,故以“鹢首”泛指行船。古荆州(今湖北襄樊市)在夔州之南,故云“南荆”。“云南巫山”,又作巫山云雨,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诗人李白《清平乐》即有:“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句[13]。“湘水”,乃湖南湘江。“章华”,指古时的章华台,在今湖北潜江市沱口乡。“鄂渚”,古之楚子熊渠给中子红的封地,在今湖北武汉市境。“庐阜”,即庐山。“湓城”,又称湓口城,即今江西九江市。“彭蠡 ”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以浔阳县改名。又为泽名,“雁飞彭蠡”。则是指彭蠡泽。“大雷”,即雷池,又名大雷池。池水入长江处有雷港(今安徽望江县境)。因地势险要,为古代皇家必争之地。东晋时设大雷戊,东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毋过雷池一步与。”[14]“贵池”,即贵池县(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由此“登陆”,说明从贵池改水路为陆路。“舂谷”,县名,西汉置,故址在今安徽繁昌县西舂谷乡[15]。“骆驿”,即暂至驿站的来往骆驼队“骆驿主人”,即不同骆驼队的各自主人。从“骆驿主人问,悲欢故旧情”至“离亭临野水,别思入哀筝”,俱言“骆驿主人”间相互宴请及酒宴中的音乐、歌舞、装饰等,表达途中之人相互间的情感。
自“接境人情洽”始,即刘禹锡入和州之境了。“中流为界首”,说自采石矶渡江,至江“中流”,即是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与和州的分界线。“飞甍”,即高屋脊,喻屋宇的高大,如南朝宋鲍照《咏史诗》:“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16]。“沙浦王浑镇”,“沙浦”,又称沙门浦,在今江苏南京市西。“王浑”,字玄冲,晋武帝时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咸宁五年(279),率军出横江(今安徽和县境内)进攻东吴获大胜,晋升大将军,官至司徒。为纪念其功绩,后人遂将其驻兵之地名称为“王浑镇”。“沧州谢脁城”,“沧州”,滨水之地。如南齐谢脁《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17]南齐建武二年(495),谢脁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太守,仅一年多即与宣城百姓结下深厚情意,后来宣城人民为怀念先贤,特有谢宣城、小谢城之称。刘禹锡写此,表达他立志像王浑那样为国立功、如谢脁那样为民当好执政官。“望夫”,指望夫山(今安徽当涂县),山上有望夫为石的“望夫石”。
以下十六句,俱是刘禹锡所见和州人民迎接他这位新官到来的盛情。“郡甿”,即和州的平民百姓。百姓向新官“献”的“壶浆”,是酒。酒以“鸱夷”器物所盛。“粔籹”又称寒具、膏环,即油炸的馓子。“采石”,即采石矶。“风传柝”,则是巡夜之人所敲的木梆声。“新林”,是新林港,临大江,为南朝时军事、交通要地,在南京市西南。“钲”,用槌敲击的铜锣。
和州的悠久历史,要津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与之“人情洽”的“郡甿”的热情举措,令刘禹锡感到:和州刺史虽属他人生“谪贬”之官职,却使他产生了“望阙拜恩荣”的想法,感谢皇帝赐于他这一恩荣之职。
然而,当时的和州却处在“连年水旱并”造成“比屋惸嫠辈”的残景之下。“惸嫠”,即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愁思之人。艰险的景况令刘禹锡立下“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的为官志向。说为官者思考事情,要将自己利益放在后边,下令施政必须考虑的是他人利益。这也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正因为刘禹锡在和州实践了这种“民重官轻”的贤良理念,其后的历代和州史志,均把他奉为名宦。
诗中的“鸡笼”、“龟眼”,皆和州自然景观。“鸡笼”,是鸡笼山,在历阳县境,“峰峦连亘,雄踞西北,上有巨石宽平约四丈许,削立山巅,为一州奇胜,道书以为四十二福地。”[3]1322“龟眼”,即龟眼泉,也在历阳县境。刘禹锡至和州,鸡笼巨石已“为石颗”,龟眼泉已“入泥坑”,不存在了。“游鱼”、“野雉”、“凫鹊”、“杜蘅”、“菰封米”、“水葵”等,则是和州可用来救灾的自然资源。“菰”,即生于水边的茭白植物。“葑”,乃茭白的根。“水葵”,别名荇菜,亦名水镜草,可以做羹汤。“菰葑米”、“水葵羹”都可作为“水旱并”灾区的救灾食物。即使吃上“菰葑米”,喝上“水葵羹”,也不会失去刘禹锡当好和州刺史的决心和自信力。
“分忧政未成”,言下之意,作为革新集团的中心人物,遭贬的时间里,为国家政事分忧作出成绩,这是自谦。“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言之他比不上美玉,虽仅仅是块平庸的石头,但仍保存着铮铮铁骨。
“早忝登三署”以下八句,言其参与王叔文革新弊政及遭贬经历。 “三署”,汉代宿卫皇帝及宫廷的三署郎官,五官中郎、左中郎、右中郎各为一署。刘禹锡说他在“三署”要位时,“曾闻”到“六英”精妙的奏章,却因自己“无能”,背负不起实施奏章的弓弩,遭到失败而被谪贬。“提衡”,在这里是谪贬的反用。革新失败是由于“不慎”,让“口语”成了遘罪的依据,令鸟羽“毛衣”阻挡了将士的征途;如同三国名将关羽的大刀还有“利”、“钝”时刻;“智慧”者也会有“聋”、“盲”瞬间。革新运动的失败,致使刘禹锡“昔愧”、“今惭”。谪贬之期,虽登上了“甲乙”之职,但这些地方,都是正常人很少到达的偏僻的“蓬”、“瀛”之地。只有仙人居住,但大可使人血畅骨健、肤净肠清,达到经涉升降,以致无穷。
诗的最后八句,是刘禹锡清正为官志向的再叙述和总表达。
刘禹锡说他身上虽无楚地“白珩”美玉的佩挂,但可“托”秦镜“明”照心灵。心中若有邪意,“秦镜”可把他照得肺腑淋漓,故后人称清正之官是“秦镜高照”,颂廉洁之官是“明镜高悬”。刘禹锡“心托”秦镜,意下表达他要做清正、廉明的贤良之官。虽已“齿衰”体弱,与“药物”相伴,但立志以“谪贬”之官职去“傲”视那些“公卿”,敢于保持清风劲骨。
古代比喻执政的帝王是太阳,而辅佐、拥戴帝王治国大业的行为,则成了“捧日”。历代都有资历、经验丰富的“元老”来辅佐帝王,宣扬良风美俗的则有“大彭”。此“大彭”指的是彭铿、彭祖。刘禹锡多朝为官,经历“捧日”,当属“元老”之列,也立志当彭祖那样的人。
“好令朝集使,结束赴新正。”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刘禹锡只要尽到“元老”的“捧日”之责,学好“大彭”行道的榜样,他即会通过“朝集使”,达到“结束”和州刺史“赴新正”的效果。作为制度,“朝集使”始于汉代,每年各郡都派掌管财政的官吏赴京报告政情及一年来收支的财经情况,称之上计使者。唐因汉制,每年各道遣使集于朝廷,谒见皇帝、宰相,奏报道辖各州一年来执政情况,称之“朝集使”。唐时和州,属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新正”,农历新年的正月,如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相逢但觉新正春,对举那愁暮景催。”与言下之意,刘禹锡的“民重官轻”、“先民后己”为官方针的实践,经“朝集使”向皇帝、宰相报告,以致离去和州,赴京返家去“赴”元旦佳节。
三、余论
《旧唐书》称刘禹锡是:“精于古文,善五言诗”,“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著名诗人白居易颂刘禹锡为 “诗豪”,并说刘禹锡“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13]4212-4213。尤其在遭贬的“二十三年”中,依然保持着意志坚强、不随波逐流,写出诸多激昂奋发和讥讽权贵的诗歌,诚如《新唐书》所评:“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7]5129特别是刘禹锡重视民间歌谣,吸收民歌的题材、风格,创作出著名的“竹枝词”,为唐诗、为中国诗史开辟出新领域。《历阳书事七十韵》,亦当属“吐辞多讽托幽远”的典型诗章。
刘禹锡,不仅有以自己姓名命名的诗集,还有诸多唱和集,“与(白)乐天唱和,号《刘白唱和集》;与裴度唱和,号《汝洛集》;与令孤楚唱和,号《彭阳唱和集》;与李德裕唱和,号《吴蜀集》。”诸多名诗、美句,被“张为取作《主客图》”[16]602-604。
刘禹锡在“谪贬”时期的刺史任上,仍能坚守他为民当官的原则,诚如《历阳书事七十韵》所说的“先民”、“后己”,“民重”、“官轻”的原则。以今天的话说,即“以人为本”。吏治的好坏历来是政权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当下文坛有云:刘禹锡“壮年基本上是与贬谪相始终。贬谪中,政治上的失意,处境的艰辛,社会实践民间生活的接触,使他成为杰出的诗人。”“他的业绩也为我国流人史增添了光彩!”[18]这种评价,是相当正确的。
刘禹锡在和州的诗歌,《历阳书事七十韵》是代表,其他还有诸多。他还为和州留下《和州刺史厅壁记》妙文和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所有这些,均是和州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精神资源。“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旺”,而新的文化,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耐力,注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力转化和创造力发展”[19]。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发掘、发挥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诗的价值功能,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唐诗白话:中唐诗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96.
[2]彭定求,杨中讷.全唐诗:卷三六三[M].北京:中华书局,1937.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4]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刘昫.旧唐书:卷一六0[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徐松.登科记考:卷一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六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薛国屏.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安徽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89.
[12]嘉庆.大清一统志·和州直隶州[M].四部丛刊本,安徽省考古所藏书.
[13]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305.
[14]望江县地方志编委会.望江县志:第二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5.
[15]李天敏.安徽历代政臣治地通释[M].合肥:安徽省文物局,1986:12.
[16]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宋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93.
[17]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19.
[18]李兴盛.中国流人史:第三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243.
[19]刘茂杰,张明仓,林涵.始终保持对自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习领会习近平主席访欧间系列演讲和文章精神[EB/OL].[2015-08-20]. 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zzsc/2014-06/2548827.html.
(责任编辑:王焰安)
Feeling Depressed due to the Relegation But Still Persisting Being Virtuous: Interpretation of Liu Yuxi’s Seventy Rhymes of Li Yang Serials
LI Hui
(Anhui Provincial Museum, Hefei 230061, Anhui, China)
Abstract:During any Liu Yuxi and Zhou Cishi, creating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u Yuxi and Zhou Cishi relevant facts of anecdotes and poem “Li Yang holds 70 rhymes”, shows that Liu Yuxi poems enrich and state and local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Liu Yuxi; He State; Seventy Rhymes of Li Yang Serials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1-0021-06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简介]李晖(1943-),男,安徽凤阳人,安徽省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历史学及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