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语境下传统乡土景观的重构

2016-04-12惠国夫

关键词:视觉文化乡土文化

惠国夫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绍兴312000)



视觉文化语境下传统乡土景观的重构

惠国夫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在视觉文化时代,城市文化开始全方位地渗透和侵入传统乡村。城市图景和建筑奇观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乡村风景。乡村原有的审美观念被打破,传统的乡土景观正在逐渐走向消亡,而适合于乡村环境的视觉景观新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乡土景观的重构,主要是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在研究乡土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视觉表征性基础上,构建一个既能够适应现代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又能够象征和表现传统乡土文化的视觉景观体系。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符合乡土文化传统的整体空间布局形态和民居建筑特征;以传统祠堂类建筑为中心的乡村建筑空间;适于进行各类乡土民俗活动的村民文化广场;以牌坊类建筑为核心的标志性景观;符合乡土历史风貌的道路及其他景观设施。

关键词:视觉文化;乡土景观;乡土文化;象征符号

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这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图像时代或视觉文化的时代[1]。在这个时代语境下,人们多研究与之直接相关的影视传媒艺术、广告艺术、绘画艺术,研究乡土景观比较少。但现在“整个世界都变成视觉图像的世界了,以至于人的生存本身也成了为视觉化的生存”[2]。乡土景观作为一种视觉景观形象,本身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时代语境。同时,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研究传统乡土景观的重构,一方面为乡土景观相关的学术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也是从视觉审美和文化象征性的角度出发为乡土景观的保护和传承寻找新方法、新途径。因为景观与视觉存在着无法割离的联系[3],乡土景观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对象,广泛出现在风景明信片、乡村电影、乡土题材的油画和传统山水画当中,是人们描绘、观看和欣赏的主要对象。还有,乡土景观还是传统乡土文化传达和表述的重要媒介。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后,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族意识开始自醒。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景观在这时作为一种视觉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重构乡土景观关系到中国国家传统形象的构建。另外,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乡村一直是人们印象当中的“世外桃源”,近年兴起的乡村旅游热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向往和乡村美景的期待,观赏乡土景观是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乡土景观在这时作为一种视觉景观,是传统乡村生活的物质载体,体现人们对城市生活文化的厌弃。综上所述,传统乡土景观既是一种视觉景观,又是一种文化象征符号。它有着鲜明的视觉表征性和文化内涵,与视觉文化关系密切。

一、传统的乡村风景

风景是涵义最丰富的媒介。它是类似于语言或颜料的物质“工具”,包含在某个文化意指和交流的传统中,是一套可以被调用和再造,从而表达意义和价值的象征符号[4]。传统的乡村风景从视觉形象讲上主要是由乡土景观构成,它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象征着传统乡村的历史文脉。人们欣赏乡村风景的过程,实质上是在观看以乡土景观为主体的视觉形象。乡土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它的整体布局、自然风貌、外在形态、民居特征、标志性建筑物等要素本身就是蕴含视觉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乡村当地的审美观念。它的整体形象是传统乡土社会集体审美和劳动改造的结果,反映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状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知识结构。它的形成是乡村居民根据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和乡土审美标准不断改造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结果,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质。乡土景观本身蕴含了地方的人文情态,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和历史的画卷[5]。

景观和传统绘画艺术关系密切,“从景观的定义出发,认为传统的定义是三百年前为艺术家、画家拟定的,最早它指的是风景画,之后代表风景本身”[6]。乡村风景历来是西方风景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在各自的绘画艺术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它们承载着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山水与风景这两种体裁有着共同的自然场景基础”[7],乡土景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印象中,乡村风景有着精致入微的自然山水,炊烟袅袅的乡间瓦舍,阡陌纵横的村间田垄,是理想中的耕读之地,也是梦想中的“桃源仙境”。它清新质朴、大气平和、令人陶醉不已,是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原野、农舍、渔樵、匡庐、稚子等乡土形象经常出现在传统山水画卷当中。中国古代文人素有寄情山水、耕读传家、寻访桃源的传统。在他们的理想中,生活在乡村,融于乡村风情当中,摒弃尘嚣,恬静闲适,美好的桃源图景成为传统文人向往的世外天地,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乡村风景象征着儒家的隐逸、佛家的修身自持和道教的自然逍遥,纵使现实生活环境未达到理想化的诗意境界。但人们心中依然憧憬着美好图景,吸引着一代代的文人墨客们归隐乡间,躬耕田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田园诗居的梦想,传统乡村风景变成了遁隐避世和田园耕读的文化象征。

“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8]。它们的布局、建造和使用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符号特征和乡土文化内涵。同时,“乡土景观是社会体验和文化含义的重要载体”[9]。它还应当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乡村生活风貌,主要是指乡村文化习俗、乡村民俗活动、乡村生活方式和劳动场景。其中乡村文化习俗是乡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历史积淀,是乡村地域性认同的文化基础。它代表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并在潜意识里主导了乡村的总体生活风貌。乡村民俗活动是有着显著传统乡土特色的集体行为和组织活动,能够有效提升乡土文化的地方认同感和乡村凝聚力。它同时也是乡村生活风貌中最具艺术表现力和传统乡村韵味的组成部分。乡村生活方式和劳动场景是乡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它们在共同的传统乡村环境中有着不同表现形态,构成了乡村生活风貌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典型象征。传统的乡村生活和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田园是传统的乡村生活和劳动画面的主要背景,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从而构成绚丽多姿、井然有序的传统乡村风景。

二、传统乡土景观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乡土景观不断被破坏,人们的记忆当中传统乡村风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在图像和视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以城市图景和建筑奇观为主的视觉图像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视觉霸权、文化霸权。乡土景观所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相对于现代城市文化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在很多人眼里,乡土文化是代表着土气落后,城市文化代表着流行时尚。城市流行的地标性建筑和各种现代景观以其炫目的造型,夸张的形式不断吸引着乡村观赏者的目光,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变成一个个的图像奇观,不断被复制和传播,在各类影视媒体和平面媒体上不断出现。“城市空间在此被把握为蕴涵社会力量的视觉符号和空间象征”[10],各类利用高新技术所建造的标志性城市景观更加强化了这种视觉印象,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标志。但“视觉空间不是中立的,而是某种价值观的介入和改造”[11]。城市景观所代表的是城市的审美观和生活价值观,视觉图像技术的进步使得它们能够全方位地侵入和渗透乡村文化生活,传统的乡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城市的喧嚣打破了静谧祥和的传统乡村图景,城市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标准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许多原生的乡土景观元素不断被城市景观取代。传统的乡村开始出现现代化的大工厂,乡村风景里也有了象征着现代城市文明的高速公路和高铁,土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建筑变成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乡土原生植物景观变成城市绿化,自然有机的田埂变成统一规划的村级公路。各种非原生的西方建筑和景观如西方现代雕塑、喷泉、罗马柱式的广场被当作城市美景引入到乡村。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有些是因为政府的拆迁建设,有些是因为村民的自主建设,有些是因为自然老化和地理环境改变的影响。

但是,城市视觉图像的全面渗透和侵入无疑使得新建的乡土景观在整体形象上却更加趋向城市化,乡土景观元素在结构和外在视觉形象上完全被城市景观同化。人们不约而同地用“洋气”的城市景观取代“老土”的乡土景观,从而忽视传统乡土景观的文化象征意义和乡村生活的现实需要。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应该有着不同审美追求和生活需要,现实的经济基础使得乡村生活可能更需要田舍农居,模仿于城市图像的各个景观要素并不能符合乡村的实际需要,并且没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乡土特色。比方说城市的多层公寓式或高层住宅使得农具和粮食等农业生产物资的储存和搬运极不方便。原有自给自足的乡村庭院经济受到极大的挑战,家禽牲畜没有地方饲养,统一规划的花坛草坪和城市绿化远没有菜地和果树有用。城市图像占主导的视觉文化创造并促进了这种需要,最终脱离了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城市的视觉图像主导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判断,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想象和期待通过视觉媒介传播进一步得到强化,更加使得人们对传统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形式缺乏认同。新建的建筑景观虽然与原有的乡村风貌格格不入,但依仗城市景观的视觉霸权掩盖并排斥原有的乡土景观形式。同时,乡村传统的审美观念被城市图景和建筑奇观打破后,传统的建筑空间形式和乡土景观元素又缺乏相应的表现媒介和平台。在各类视觉媒介传播的平台和实际的乡村生活中也相对缺少既适应于现代乡村生活需要又富有传统韵味的乡土景观艺术形式。这样就导致出现了各种奇形怪状、混搭风格的乡土景观和欧式别墅一统乡村高档建筑的现状。视觉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视觉媒介本身对传统乡村风貌的破坏,比方说随处可见的涂刷在各类乡村建筑上商品广告和宣传语就是如此。同时视觉文化也改变了乡村生活的节奏,年轻群体显然更适于图像时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老年群体作为原有乡村传统的维护者正在逐步丧失话语权,原有别具田园特色乡村生活风貌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风貌,诗情惬意的传统乡村风景面目全非。

三、传统乡土景观的重构

中国农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景观,它们是具有文化象征和精神含义的物质载体[12]。面对城市视觉文化的入侵,传统的乡土景观不断在消亡。针对这样的现状,专家、学者、社会媒体等都在疾呼保护传统乡土景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村落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能不拆不建,原封不动,村民们有改善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需求,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规划建设新农村,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乡土景观的更新问题,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村民的经济实力是有限,哪些乡土景观是需要保留的,哪些乡土景观是可以被拆建的。在视觉文化时代讨论这些问题,首先就是考虑乡土景观的视觉表征性,提取最具乡土文化象征意义的景观要素。对于政府、专家、村民来讲,乡土景观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乡土景观本身的功能已经随着乡村生活模式的改变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在视觉文化时代,如何重构传统乡村风景也是一个大众审美的话语权问题。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利益考虑,对于拆除、新建、保留什么的乡土景观元素肯定存在较大的争议。政府、地方民众、专家的意见各不相同。政府要考虑建设成本和行政效率,民众要追求居住生活的舒适度和住宅建设的经济性,专家学者大多要求保留原有历史文脉。由此,各种利益诉求常常会出现对立和冲突。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和大众视觉文化的兴起,公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草根阶层的审美话语权在不断扩大,重构乡土景观需要更多地考虑公众的利益和审美需求。另外,传统乡土文化的表现离不开典型的乡土景观元素和文化象征符号的应用,需要把它们提炼、解析、吸收和应用并通过现代建筑技术恰当地表现出来,并最终能够形成传承乡村历史文脉的现代乡土景观。总体而言,人们在视觉文化时代已经习惯于视觉形象的审美,在这个语境下重构乡村风景,本质上就是重新构建一个象征传统乡土文化的视觉景观体系。那么如何规划设计和建造乡土景观,才能既符合大众需求又能传承乡土文脉,从而形成美丽的乡村风景呢?

首先,它的空间布局形态和民居建筑形式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风貌,因为乡土景观的整体面貌主要由村落的总体布局和民居建筑的形象风格决定的。传统的历史村落往往都有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它们代表了村落自然演进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如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安徽黟县宏村等。传统的中国乡村对于复杂多样的形态环境和山川风貌,在“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观的指导下,依据传统伦理和血缘脉系规划布局出构图明确、景观层次合理的村落空间。它是村落审美体验和生存经验的历史积淀,非常有借鉴价值。传统乡村的整个村落的外在视觉形象又以民居特征最为明显,传统的民居建筑有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和地方乡土文化特征,是最精炼的建筑历史语言。不同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民居建筑形式,陕北窑洞、永定土楼、皖南民居都是各自地方特色建筑历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当地建筑的象征符号。所以要选择符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城市社区那种千篇一律的公寓式住房肯定是不行。民居建筑的屋顶造型、山墙立面、平面布局、局部装饰、建筑用材、外立面用色等细节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格都应该在新建建筑的外在形象上表现出来。

其次,乡村风景作为整体视觉形象需要视觉中心,整个村落空间也需要有一个中心建筑。而“中国的农业社会是建立在对祖先敬仰的宗法体系和对万物崇拜的土地信仰的基础上的”[13],所以在传统的村落中家庙祠堂、寺庙道观、火塘祭坛之类公共祭祀用途的建筑常常占据村落空间的中心位置,并且在传承村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角色,其中以祠堂最为普遍,它是村落向心力的重要象征。祠堂文化就在于培育一种以聚合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14],因为传统村落经常是聚族而居,家族祠堂作为祭祖的场所,其中供奉的祖先牌位是家族亲情的纽带,里面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活动能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是家族血脉亲情的象征。所以,在营建新村落的过程中,祠堂作为村落空间的中心建筑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表征了整个村落的血缘脉系,祠堂的组织形成,从传统的宗法制转化成现代的家族制,并且依赖祭祀活动,将一地区同一宗族的人重新凝聚在一起,构建了新的宗族共同体[15]。同时,古村的文化特征,有赖于村落的生活场景的展示;如农民的生产场景、日常的休闲场景、节日喜庆场景[16]。所以在传统的村落中,会有一些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经常被叫作“明堂”“晒场”“道场”“教场”“操场”之类。它们是道路连接的枢纽,并且人流比较集中,经常举办如婚丧嫁娶、岁时节庆之类传统民俗活动,非常有传统乡土文化特色。乡土生产生活需要一个自然围合的建筑视觉空间。所以现代的乡村风景,也需要这样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在建造宗祠类中心建筑时,配套建设一个村民文化广场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构筑一个标志性景观作为乡村风景的视觉亮点。在传统村落中,古树、古桥、古塔、亭台楼阁之类古建筑和牌坊往往是村落风景的标志物,它们是村落历史积淀的符号象征,并且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常常作为村名或者村落代称。它们因为所占据的地理位置、形状、体量、气势和其他形态特征,使得它们在整体视觉形象上或跃然而出,或与环境融为一,自然而然形成视觉的焦点。这其中古树类标志性景观在传统村落中常常占据入口位置,有着特殊的象征性和历史意味,但是古树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古桥类标志性景观常常作为村落的重要的交通设施,沟通村庄内外,造型式样丰富,形态优美,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但是在地理环境上要求有河流或者峡谷,因此并不是每个村庄都适合建造古桥。还有如古塔类的标志性景观在视觉上有着很好的竖向构图作用,自然而然形成村落景观的制高点。竖向直立的形态与水平状的村庄布局在形态上对比明显,层次丰富,形成美妙的村落风景。但是古塔建造相对复杂,深受传统风水文化(如文峰塔、文昌阁、文星楼或魁星楼)或者佛教文化影响,受传统因素制约较多,有着特殊的建筑形制,建筑的适用性较差。再有就是亭台楼阁类建筑虽然在建筑形制、体量、造型方面传统的象征意味较强,但造价比较高,建筑也比较复杂,场地也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每个村庄都有经济实力和地理条件建造此类建筑。对比而言,牌坊类标志性景观建筑结构简单,只要在地基上建造立柱,加上额枋就可成型,并能够有效地引导视线,界定空间,控制人流。同时,牌坊是代表古老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的一个典型标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7]。它作为一种景观标识物历史悠久,从春秋“衡门”,隋唐“乌头门”,“棂星门”,“牌坊……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18]。它的造型形式多样,体态传统典雅,主体形式上有门楼式、冲天柱式和立体柱,坊顶有悬山、歇山、庑殿等多种形式,装饰丰富,建造的用意多为纪念、表彰性质。所以在构建村落景观时,假如还有这些遗存的历史景观,要尽最大努力修复和改建,恢复它原来的历史面貌。假如没有这些标志物,有必要根据实际的村落文化和自然环境特点,新建这一类型的标志物,这也是符合现代景观设计要求的。因为它们可以引导视线,强化视觉形象,增加原有景观的层次性。综合考虑经济性、可行性和文化象征性,牌坊建筑的通用性强一点,也比较容易建造。对于古树、古桥、古塔和其他古建筑来说,有些是自然历史资源不可模仿,有些是建筑成本过大,有些有着特殊的规制,有些需要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是建筑形式不合时宜。所以,选择建造牌坊类建筑是切实可行的,也比较容易形成亮丽的乡村风景焦点。

最后,乡村道路是乡土景观的自然分界线,引导着人们的视线和风景观看方式,所以乡土景观的道路组织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尽量沿自然的河道、坡地、田垄建设道路,材料尽量选择当地特色的建筑石材,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边界线和有机形态。绿化植被和行道树可以选择当地树种,非主要景观要允许村民自己改造和种植。再有就是传统乡村里有一些具有个性特征的小型院落空间和庭院景观,这是乡村生活情趣的体现,应该对这类景观加以引导和组织,不能盲目拆建。有些村落可能还遗存一些如城隍庙、土地庙、书院、藏书楼、戏台、会馆等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村落历史的见证,象征着村落文化的发展脉络,要尽量进行修缮或者原拆原建。各类农田作物和农业生产构成的农业景观(如油菜花田、向日葵田,稻田、麦田、菜地之类)是乡村风景的典型特征,这类景观也应该进行适当规划设计,特别是不能简单地用城市的景观绿化来代替田园风光。这样既影响乡村风景上的整体风貌一致性,又符合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

当代社会是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景观社会",这个世界乃至人的存在本身也已经成为视觉化的存在[19]。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突出现象[20]。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视觉文化对于传统乡村的影响和渗透是全方位的,原有的乡村生活模式发生了改变,乡村风景逐渐被城市风景所取代,传统乡土景观不断被破坏。但它们是凝聚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景观当中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21]。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是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传统乡土景观的重构,着重考虑的是乡土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视觉表征性,并提取了一些比较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乡土景观要素来构建新的乡土视觉景观体系。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差异较大,各地的乡土景观各具特色,还有更多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土景观要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掘利用。

参考文献:

[1]乔纳森.哈里斯.新艺术史批评导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

[2]魏毅东.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垄断与视觉殖民[J].学术月刊,2009(4):19-25.

[3]李正.景观与视觉:视觉文化域中的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

[4]W.J.T.米切尔.风景与权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5.

[5]陈晶,单德启.土著的前卫——大地艺术视野中的乡土聚落[J].建筑师,2005,6(115):50。

[6]陈义勇,俞孔坚.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J].人文地理,2013(2):156.

[7]谭昊.从山水、风景到场景[J].美术观察,2003(3):60.

[8]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04):123.

[9]沈雷洪.浅谈乡土景观与小城镇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8(05):116.

[10]严亚.想象与奇观:城市视觉建构的文本转换[J].新闻知识,2014(8):20.

[11]于晓峰,党西民.视觉奇观的权力[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6.

[12]张弢,苏婧.保护.模仿.再生——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景观元素的探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4):126-129.

[13]张弢,苏婧.保护.模仿.再生——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景观元素的探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4):126-129.

[14]韦祖庆,古贤明.祠堂文化审美意识形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60-164.

[15]陈壁生.礼在古今之间——“城市祠堂”祭祀的复兴[J].开放时代,2014(6):99-110.

[16]何重义.古村探源——中国聚落文化与环境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57.

[17]王晓露.论歙县牌坊的艺术价值[J].艺术百家,2010(7):141-143.

[18]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257.

[19]魏毅东.景观社会背景下文学中的“视觉殖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2-85.

[20]周宪.当代视觉文化与公民的视觉建构[J].文艺研究,2012(10):28-36.

[21]罗佩,胡希军.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乡村意境营造[J].北方园艺,2007(12):146.

(责任编辑吕晓英)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Native Landscape in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

Hui Guofu

(Zhejia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lleg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In the era of visual culture, infiltration and invasion of urban culture could change all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ountry. Urba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wonders affect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 The original aesthetic idea being damaged, th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landscapes are slowly dying. The art form suitable for the rur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context,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aesthetics. The key is to consider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local landscape, and build a visual landscape system which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rural visual aesthetics, but also symbolize and convey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First of all, it is needed to design the overall layout and the architecture features which can comply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plan and design a traditional ancestral hall building as the center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space. Thirdly, it is vital to construct a villagers’ culture square. Then, it is essential to build a memorial archway as landmark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which retains original historical sites. Finally, it is indispensable to keep the traditional local historical landscape, and to guide and protect the origi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village courtyard landscap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ural roads and its subsidiary landscape.

Key words:visual culture; local landscape; local culture; symbol

作者简介:惠国夫(1982-),男,浙江诸暨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传统乡土文化传承的新农村社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项目编号:Y201432631。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1-1-0115-06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1.019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乡土文化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
城市规划视角下现代化铁路枢纽站的视觉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