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携手协同提升专业服务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初探
——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

2016-04-12蒋家胜张瑞芳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成都校企金融

蒋家胜 张瑞芳(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教育教学★

校企携手协同提升专业服务金融产业发展能力初探
——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

蒋家胜张瑞芳(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加强专业提升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金融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同时成立产业资讯决策服务中心,打造智库平台,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内涵。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专业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探索提升金融专业服务金融产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专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指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高职院校通过创新办学理念,强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成为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指针和途径。该文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讨论校企携手协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携手协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动因

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抓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金融行业合作,共同提升金融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实践研究,既是成都金融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金融专业建设的自身需要。

(一)成都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逐渐步入战略发展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四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常态,金融业经营环境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银行通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推动自身基本功能的延伸,围绕信贷、支付、清算等基础功能,催化代理、交易中介、电子银行、财富管理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1]。金融行业面临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压力,金融业生态出现消费、信息化浪潮等变化带来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成都市提出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构建与成都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区域金融体系,尤其金融业要加强为新兴先导型产业发展服务的战略。成都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为新兴先导产业服务的基础良好,成都金融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金融产业集聚态势良好,金融对外开放水平日益增强,创新产销显著,但也存在诸如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改革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滞后,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尤其是面对农村金融、移动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等新领域经济增长点和金融综合混业经营的趋势,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极度匮乏,现有员工的能力与素质和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综合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不太适应,急需再培训。因此,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具有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与新常态下金融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与高职院校合作加强基层管理与服务人员再培训、新兴金融领域的服务标准与服务文化研发与营造等的现实需求。

(二)高职金融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产业分工逐渐细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也日趋明显,行业企业需求客观上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化。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服务地方发展的要求,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灵活,办学活力不强。从专业建设角度看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要求不一致,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研发与应用脱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陈旧,跟不上行业企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和岗位要求相去甚远,动手能力弱,职业核心能力有待加强,职业精神亟需提升等问题。从师资力量看,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行业经验严重不足等问题。从高职金融专业的建设现状来看,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金融产业分工逐渐细化和融合,给高职金融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格与金融行业需求错位,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金融行业岗位任职条件不相适应。据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金融专业建设定位不准确。存在“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教学内容对“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涉猎不多,对金融创新与融合发展关注还不够;“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尤其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金融行业文化对学生浸润不够,学生职业精神普遍不高;教师“双师”素质缺乏,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不够,社会服务能力差,授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导致专业特色不鲜明,与金融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要求相脱节,缺乏人才培养活力,最终导致专业缺乏持续竞争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主动与金融行业对接,强化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协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做有利支撑,才能保持专业的持续竞争力。

二、校企携手协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内涵

(一)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化设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等要适应整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要相适应。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要全程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全方位对接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的强烈需求,为行业企业量身培育急需人才,为全身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当前,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日益融合发展,消费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领域、新热点层出不穷,产业转型发展与业务拓展对高校金融专业的依赖度提高,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就是高职金融专业建设的职责和使命,金融行业的转型发展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才素质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行业,培养模式对接产业需求,人才质量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客观需求”[2]。因此,学校应该主动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理财公司等企业加强合作,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等不同环节协同创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企业智力融入教学过程、企业文化融人专业文化”[3],将行业最新发展技术成果、最新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对接行业、培养模式对接产业需求,人才质量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合作培养金融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金融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二)面向行业开展培训、技能鉴定服务,不断更新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发展的压力,在发展理念、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转型发展带来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金融行业更是如此。人才是金融行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和发展的原动力,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金融行业的人才培训和储备是金融行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展同业竞争、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会把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以服务外包的方式,让高校来承接。这种人才培训和储备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机会,同时也是自身存在的价值。高职院校要顺势而为,开展好行业调研,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企业的员工再教育、再培训所需的理念、能力和素质开发系列培训课程,开发一线员工素质提升、技能鉴定的标准,为金融企业储备基层经营管理型和操作型人才,彰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服务功能。

(三)校企携手成立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打造高端咨询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拥有人才资源和技术研发等优势资源,如何对接行业、服务产业,与企业、行业联合成立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基地或产业发展咨询决策中心是专业服务产业的重要途径。在此平台上,行业、企业和学校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或者产业发展咨询服务中心,以充分释放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潜能,将资源转变为资本,教师在培训、服务中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金融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学校可以与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金融行业、机构联合合作,共建一线操作型人才培训基地、基层中低层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打造金融文化博物馆,成立职业岗位技能鉴定中心等,承接金融企业、行业外包的培训、鉴定或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开发银行礼仪、商务谈判、顾客心理与服务技巧、金融风险识别与防范、金融机构服务文化营造等培训课程,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成都职院协同提升金融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路径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单位,金融专业骨干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学院高度重视金融专业建设,以四川省“促进金融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使金融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为契机,以成都市政府“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西部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对金融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教学改革、共建利益共同体、师资队伍建设等为抓手,以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专业服务成都金融产业发展的能力。

(一)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基点,是提升自身服务产业能力最有效途径”[4]。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地融合、校企共生、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项目管理组、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机制相关机构,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协同育人。先后与成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西证券、银河证券、国金证券、中国银行、中铁物流、同心小额信贷公司等合作,建立了成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学院、成都银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成都银行职业礼仪培训中心、成都银行职业技术鉴定中心、成都金融文化教育中心、成都银行柜员业务内训中心、成都市中小企业经营暨金融服务实践教学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了成都银行柜员精英班、中铁物流金融订单班等,推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双主体”办学模式,促进与行业的高度融合,实现专业品牌化,教师为成都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发挥智库功能。这样,金融与证券专业成为了区域金融人员继续教育中心、产业发展决策咨询中心和成都金融文化传播中心,实现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循环提高,彰显高职院校有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价值。

(二)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推动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而“产教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有厚实的产业背景‘土壤’,更需要专业能根据产业变化而变化,瞄准产核心技术,适应产业生产组织变化”[5]。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金融行业综合经营的特点,组建校内“模拟金融超市”,并以较为成熟的校内实践基地——金融超市为依托,创新“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双轮驱动”是校企统筹、内外结合、虚实对接、合作育人的运行模式。“双轮驱动”中:一个轮子是以真实的“金融企业岗位”为依托的“顶岗实训——滚动交替”;另一个轮子是以校内虚拟金融超市为基础的“校内模拟—学训交替”,包括“职业感知——单项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两个轮子,一内一外,一校一企,一虚一实,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

校企融合,构建“123”课程体系,完善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构建“123”课程体系:即1年级主要进行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基础素质养成教育,合称为1年基础教育;2年级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养成,本专业的定位为全金融产业链服务,尤其是向新金融业态岗位倾斜。2年级是学生的专业方向性学习,称为2年分流;3年级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面,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称为3年综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第二学期分为上下两段,学生分作两组进行轮换“工学交替”。完成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二轮驱动即真实工作单位定岗实习——滚动交替。配备大量的理实一体课程,完成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第一轮驱动——金融超市虚拟实训。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4PS综合职业素养环节,给予学分。4PS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包括:职业道德规范体系(professionalethicssystem);职业礼仪养成体系(professionaletiquettesystem);职业精神培育体系(professionalspiritssystem);职业技能训练体系(professionalskillssystem)。三是逐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以“滚动式工学交替”为基本模式的“123”实践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一是理实一体教学;二是岗位模拟操作;三是企业顶岗实习;四是有效推进培养方式的转变。专业按金融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定位——面向产业链,重点向后看;基本模式——1年基础,2年分流,3年拓展;教学模式——打破了一学年两学期的固定格局,大二年级,将1学年分成6学段,灵活安排教学工作,暑期和春节期间,仍安排部分学生在企业岗位上实习。

通过校企融合,创新基于“金融超市”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23”课程体系,完善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开发理实一体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必须以人为本。培养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从2010年提出实施教师“双进工程”,即专任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从2012年开始,陆续出台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实施各专业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进工程”的指导性意见》、《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推进示范建设“教师双进工程”实施意见(试行)》、《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强力推进和规范“双进工程”的实施。三年来,仅金融专业就有6名骨干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深入企业挂职服务锻炼,8名教师到德国F+U培训机构等基地海外研修,引进2名具有海外学历背景的专业教师,30余名来自行业企业、其他高校等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师资教学团队,夯实了校企合作共建的培训、鉴定和咨询服务的校企合作平台,专业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增强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通过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打造了系列校企合作的培训、鉴定和咨询决策服务中心,开发了成都银行临柜人员上岗标准,四川省银行业协会将我院作为银行业大堂经理培训基地,部分教师成为银行业协会的专家级培训师;金融专业与成都银行合作开发的银行员工职业基础技能标准在成都地区部分银行得到推广,年为成都地区金融企业培训和鉴定达到5000以上人次,专业辐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

【责任编辑:曾兴】

参考文献

[1]徐州泉山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消费金融发展与银行服务能力建设[J].现代金融,2015(8):45—47.

[2]张进林,武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四维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79—81.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1aw—lib.corn/law/law_view.as?pid=360608,2011-08-30.

[4]乔建芬,李奠础,张增红,任石苟,林峰.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能力研究思路与方法[J].化工时刊,2014(12):54-55.

[5]邱福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4(5):103-106.

[6]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4—126.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2-71-5

收稿时间:2016-0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目标的高职金融专业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62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蒋家胜(1971—),男,汉族,教授,四川资中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部主任,社科联秘书长,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教研究;张瑞芳(1957—),男,汉族,教授,河北秦皇岛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分院院长,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经济与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成都校企金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穿过成都去看你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数看成都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成都
P2P金融解读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