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革命老区巴中市为例

2016-04-12向天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巴中市巴中服务体系

廖 华 向天华 陈 尧(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文化产业★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以革命老区巴中市为例

廖华向天华陈尧(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为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提升其内在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四川巴中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绩斐然,本文就针对巴中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思考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完善和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的文化理论创新举措也一一呈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之后,直至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就此基本形成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伟大战略。这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推动文化大繁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路程中,而新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城乡之间和谐统一。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尤为重要。随着城乡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城镇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良好局面,从而提高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四川巴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四川巴中市位于四川省的东北部,幅员面积达12325平方公里,现拥有500多万人口,属于盆周山区。巴中市历史文化悠久,巴人部落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这里还有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宗教艺术“摩崖造像”;在革命战争时期,巴中处于被毛泽东同志称为“转化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并且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巴中市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走上了一条“规范化、多样化、数字化”的发展道路。

(一)注重生态文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全市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截止2015年,共计12个镇、45个村被命名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镇、村庄。此外,巴中大力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实施了“莲花山-鹰嘴山山地公园”、“兴文九雾山公园”的建设,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推动

2015年8月,中共巴中市委三界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全面部署了新阶段巴中市的扶贫攻坚工作。会议中指出,将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全力以赴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预计到2020年覆盖全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将全面建成。

首先,文化惠民工程得以推进。2011年至今,巴中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惠民活动。据统计,举办送“文化下乡”活动130余场,综合性文艺演出60余场,辅导培训400余场。另外,展览、文化交流、音乐会等活动100余场,共计惠及100万人次。比如2015年4月22日在南江县举办的“讲好南江故事,共建美好家园”送文化下乡文艺汇演的活动现场,近百名观众齐声高唱,有的甚至还走上舞台一展歌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

其次,人才队伍得以壮大。纵观全国,许多省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都面临着人才缺乏的困境,尤其是边远山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巴中市鉴于这种情况采取了有效的方式积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人才队伍的建设得到壮大,文化层次也得到提高。

第三,服务平台不断增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巴中市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新建功能室、采购器乐,并创办了“秦巴舞韵”、“群众文化展演季”等互动品牌,催生了许多的文艺精品。《秋娃娃》、《竹颂》等均获得国家级大奖,《巴山背二歌》等作为非遗项目得以保存。

最后,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巴中市努力健全服务机制,尤其是“总馆+分馆”的服务网络也正在策划中;公益电影的放映工作成为了文化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专门成立了专班,强化监管机制,截止2015年7月,在各乡镇、社区免费放映电影298余场次,同时深入城乡63所学校进行爱国电影的放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巴中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巴中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了首位,为广大群众所需要的文化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经济迅速发展相比,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却没有提高到相当的水平,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仍长期存在,一体化建设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良好的互动格局,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告诉我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任务艰巨、不容懈怠。

(一)基层管理服务机构缺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会有至少2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生活,转换身份为城市居民,给城镇带来巨大的内需潜能,对经济和公共文化的需求将会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一方面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如何建立一条有利于城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建立一条有利于城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就必须先要完善管理服务机构。就巴中来讲,在基层管理服务机构的设置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拿“文化站”和“广电站”来讲,巴中在这“两站”的机构设置上有分有合,有的地方裁并了“两站”,直接将职能整合到了乡镇社会事业服务站。在这些服务站中虽然有诸如文化广电影视岗位,但是机构设置上是门类众多,缺乏统一管理。此外,服务设施也大多离群众较远,甚至有些文化服务阵地被乡镇办公所排挤,这些都不利于城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二)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迫在眉睫

不可否认,巴中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人才队伍逐渐壮大、队伍的层次逐渐提高,这些都是在人才方面形势一片大好的具体表现。但是,总体而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员仍然缺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仍然迫在眉睫。据统计,除了平昌县,其余县(区)、乡、镇“文化站”和“广电站”两站的正式编制的文化专干仅1人,整合后也不足2人,“孤掌难鸣”的局面自然也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而就在如此情况下,现有的文化专员队伍中尤其是文化广电队伍中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各个文化服务机构都急需新鲜血液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

(三)管理体制运行有喜有忧

在巴中,全市现共计有乡镇着文化站、乡镇文化站、乡镇广电站等机构296个,其中“县乡共管、乡管为主”体制占48.99%,有145个;其他为“县乡共管、县管为主”。两种管理体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不一,在“县乡共管、乡管为主”体制运行中,这些文化专员往往被乡镇统筹安排,不能完全起到专员的作用;而在“县乡共管、县管为主”的体制运行中,乡镇又大多过分依赖上层领导,缺乏积极性。总体来看,不管是“乡管为主”还是“县管为主”都过度依赖政府,缺少大众参与,没有积极引导社会群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化“文化被动”为“文化自觉”。

三、巴中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全市文化强市战略,提高文化惠民实效、促进文化大繁荣的具体措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中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主体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发展。

(一)进一步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针对巴中市基层管理服务机构缺乏,管理机制在运行上也是忧患重重。因此,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有关精神,建议统一优化管理机制、更新运行模式,把“乡管为主”或是“县管为主”的体制统一优化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共享”的文化运行模式。

事实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社会的话题,关于如何“构建”更是成为了学术界乃至全民众讨论的焦点。纵观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可见我们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期,那么,管理机制的建设也就应该转向多中心主体参与,而政府也要由之前的“‘主控方’管理型政府”转换为“‘引导方’服务型政府”,并且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以此鼓励“多中心主体”比如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以及公众个人参与到文化服务建设中来。鼓励这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对于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激发和促进文化创新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管理机制转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若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激励政策不到位等也会抑制社会力量的热情和参与度。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完善与之相配的扶持和激励机制。比如说,培养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鼓励文化爱好者兴办各种文化工作室,建立规范的时间累积和绩效评价等保障激励机制,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在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可以考虑以税收减免作为有效的激励政策。事实上,在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就明确表示,把企业所得税中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比例由3%上调到12%。目前,迫切要做就是把这些捐赠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好,并简化免税审批程序。另外,也可以由政府出面表彰和奖励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有特别贡献的社会参与者,并且通过媒体手段对表彰过程作特别报道和宣传,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出力,共同创造文化大繁荣的新局面。

(二)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巴中市文化服务人才不足以及老龄化问题的确阻碍了全市文化服务的建设工作,为此,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容迟缓。

加强重视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上挂下派”等方式推送市、县、乡、村文化专业人才以及部分优秀文化爱好者到先进地区的文化单位学习,通过“一对一帮扶”策略让中老年专业人才帮助青年人才尽快成长起来,建立起“大手拉小手”,共同致力于全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积极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巴中,顾名思义就是历史上所处巴文化区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很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比如巴中月亮岩、通江擂鼓寨等。可以说巴中的历史文化相当久远。在革命战争时期,巴中又称为“转化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并且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巴中市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中指出,巴中市将以巴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强化产业融合,打造文化精品、文化品牌。解读《方案》,可以明确的是,巴中市将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巴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后发优势极强;它又是革命老区,在战争岁月里,革命老区往往都铸造过辉煌,让后人铭记。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文化品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将升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中发掘出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并把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元素注入到我们的产业中,比如我们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以及休闲运动等产业上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做成独具一格的富有深厚内蕴的特色文化品牌。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要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要通过各种措施扩大接待功能,并且进一步保护和修缮现有的红军纪念地、红军石刻标语等,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大力发展红色艺术、红色影视、旅游纪念品等,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最终提升全市的文化形象和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四)加强图书馆、农村书屋的建设,并与群众需求相吻合

《关于开展2015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在2015年2月2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通知》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各类阅读实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读书活动,深入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牧区)、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真正将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到基层群众中去,推动基层群众阅读,传播阅读理念,引领阅读风尚”。《关于开展2015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在2015年2月2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加强图书馆和农村书屋的建设实际上也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全民阅读工作的具体举措。

事实上,巴中全市在全民阅读的具体实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图书馆安装电子阅报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等等。但作为老少边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首先,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做群众满意的图书馆。这就要求必须在包括馆藏书籍数量、种类、更新率、环境等软实力方面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被人们所关注,也才能够真正体现图书馆的价值;其次,农村书屋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绝不能停留在“有什么送什么”的阶段,必须要走到农民群众身边去,了解农民群众“需要什么”然后才能决定“送什么”,尤其是目前许多农村留守在家的都是老年人以及儿童,在图书的选择上更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另外,不断努力缩短服务半径,普及村级图书馆,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自助书屋,方便人们借阅图书。总之,力求把一些符合广大群众审美情趣、价值需求的文化粮食送到群众身边,力求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责任编辑:闫现磊】

参考资料

[1]牛迪.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论坛[J],2014(12):15.

[2]娜红,张小忠.基于全民阅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5(11):12.

[3]陶国根.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11):25.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2-09-5

收稿日期:2015-12-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川东革命老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LQ2014B-06)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四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HCY2014A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华(1981—),女,四川乐至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与文化产业;向天华(1971—),男,四川平昌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学与职业教育;陈尧(1971—),女,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

猜你喜欢

巴中市巴中服务体系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员、特约馆员赴巴中市开展文化调研和采风写生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巴中市恩阳区:“四个聚焦”稳住就业基本盘
巴中市:奋力推动社保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