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内涵建设研究
2016-04-12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龙 飞 刘 勇(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文化产业★
基于文化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内涵建设研究
龙飞刘勇(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信力、向心力、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源泉,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城镇化的进程实质是文化内涵发展的体现,文化是城镇发展的内涵和灵魂。本文就文化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内涵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绿色、高效、集约、生态、和诣为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新”。其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通过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辅之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达到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意义深远。新型城镇化,‘新’在更加宜居宜业,更加富有远见,更加懂得文化传承。”[1]从政策的层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实质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其核心还是“人”的城镇化,它不是简单的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过程中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也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将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发展,将城市文化价值凝炼和萃取后结合传统的乡村文明进行相互融合。城镇化的进程,实际上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2]。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角度来思考,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内涵、作好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定位、提升新城镇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色。
二、文化内涵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城镇化进程实质是文化内涵发展的体现
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镇化的进程实质是文化内涵发展的体现。如欧洲的城镇化是以巴尔干半岛上希腊城邦的形成为标志。城邦是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和田地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城邦的诞生派生出一系列包括公民、政治生活、宪法、政府、公民团体、政治家、城市管理学等概念。它一方面开启了人类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还催生了优秀的古希腊文明(神话、哲学、戏剧、竞技体育与奥林匹克精神等)。从美国城市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看出美国城市化的历程体现了其文化发展的轨迹。美国的城镇化历史很短,其进程是以东部港口城市建设为起点,伴随着商业贸易、钢铁产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产业、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形成其并存的多元文化,主要特点体现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乡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中,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更是体现了文化内涵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各个历史文化名城到各个历史文化小镇,如古都型、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城镇,无论是在茶马古道上、丝绸之路上还是“苏南模式”带动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城镇群等,究竟是产业结构还是文化发展在推动城市的发展进程,恐怕我们无法细说清楚,但当我们置身于这些代表性的城市和古镇,任何一处都能让我们感悟到扑面而来的文化魅力。
(二)新型城镇化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发展
传统城镇化,强调的只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期望从城市化和现代化角度,强化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从而以点带面,达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带动城市周边及整个区域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注重现代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的传播。因为,城镇化不是盖几栋高楼,修几条马路、建几座车间,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么简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提出了“新四化”概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揭示了相比传统城市化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新”在于突出了新的城乡关系,要求新型城镇作为连结中心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与纽带,现代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中小城市的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流动,现代城市文明通过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文化设施建设向农村进行传播和融合。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过程中,现代城市文明也将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向农村进行传播。
(三)文化内涵是新型城镇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只有通过文化的浸润,城市才能彰显其独特的气质与魅力。不管从城市到农村,无论生活在哪里,如果没有文化的植入,人就会感到空虚和无所适从。我们到一些文化名城去游览,总会被那里的城墙遗址、一砖一瓦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所打动,让人深思,让人感动,让人留连忘返。因为它们就是一本打开的书,一物一景、一草一木都体现其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特色,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作家冯骥才曾指出:“任何城市的文化都是一个地域人们审美积累的结果,是历史不断积累形成的,而不是某些人就能决定的[3]。”
文化造就城镇的气质,影响城镇的魅力。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还在于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融合,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城镇文化建设。对一个城镇来讲,如果没有将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的乡村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并体现出自己不同其它城市的文化特色,那就会湮灭于“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的雷同之中,没有发展潜力。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与灵魂,更是城镇化后本土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所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的内涵建设,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样,新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应该视为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成长过程,因为文化的繁荣才能体现城镇的魅力,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使城镇充满发展后劲。在新城镇建设过程中,理应将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地方文化资源、乡土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一起融入城镇建设与规划之中,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继承、扬弃、传播与再创造过程中共同凝结为新城镇的文化魂魄,形成新城镇独特的文化魅力。比如,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建筑也可以承载和体现独特的乡村文化气息,能够让城镇中的居民和游人能够通过老街、古建筑、老字号等与流逝的岁月相衔接,引导和唤回那久远的文化记忆。
三、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建设的基本思路
文化是每个城镇的灵魂。没有文化活动内容、没有文化环境营造、没有文化传播宣传及文化发展创造,这样的小城镇是没有活力的,只是一种人为的造城运动,这样的城镇化就不是新型城镇化。所以,文化资源中包含的地区文化、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城市流行娱乐文化等文化元素都可以作为一条条主线,可以在城镇建设的文化定位方面与之结合,以形成和提升城镇化的新品质。
(一)研究和规划方面要善借“东风”
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将体现一个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但是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将承载了久远历史文化元素的传统建筑拆毁的痛心事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过程中,传统文化也随着村落大面积消逝而不断流失。正所谓“新建设”不新、“老环境”失落。其根源在于城镇发展规划忽视了对城镇特色文化的把握和对主题文化的定位,没有意识到从文化的角度对城镇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千城一面”、盲目模仿让城镇的文化个性模糊了,让城镇失去了传统的乡村记忆和历史底蕴,当然也失去了城镇的魅力和吸引力。新型城镇化如何避免重城镇、轻文化现象?这是每一个城镇规划者、建设者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城镇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上下足功夫,要善借当地的文化资源,明确城镇建设的文化定位。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在强化城市功能建设的同时,应当认清文化建设的角色定位,认清文化在城镇多元功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变化,文化内容设计、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提供、文化消费引导等因素都必须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选项目,甚至是核心要素进行通盘考虑。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中,要善用当地文化资源这一“东风”,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这方面成功案例很多,比如北京宋庄小堡行政村利用艺术家资源,实现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在产业转换、农民职业转换、农民精神文化及生活面貌方面完全实现了就地城镇化;云南大理新华村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该村利用其上千年的银器加工历史和环境优美的大片湿地,依托银器加工工艺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特色的新型产业群,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和农民的职业转换;四川成都新津县,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将创意和设计与农业经济相结合,以祈福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健康休闲文化为核心,打造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村镇。
(二)提炼和挖掘历史文化要有创造性
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新型城镇,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文化定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化是一个城乡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不单单是城乡居民身份的改变,也不是空间和地理性质的简单融合,它还包含经济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以及城市文明和乡村文化碰撞后的文化资源的融合。在传统城镇化举步维艰之际,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提炼更显重要。在文化定位上,可以从研究当地文化脉胳和体系方面入手,科学厘清当地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将最能体现当地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及文化符号提炼和挖掘出来,融入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融入到建筑师的建筑理念之中,最后物化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之中,从而以文化建设来引导新城镇发展,提升新城镇功能,树立新城镇形象,突出新城镇特色。这方面的案例是比较多的。比如,江苏省泰州姜堰充分挖掘和提炼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利用“溱潼会船甲天下”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不断丰富和创新“溱潼会船”的文化内涵,有效地提升当地的文化层次,使“溱潼会船”成为当地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片,为新城镇建设提供了一个挖掘和提炼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样本。四川成都双流的黄龙溪古镇,其文化定位则是从历史文化入手,根据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和典故,结合千年水码头和场镇名称由来等历史文化突出之处,从民间舞火龙、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民俗着手,充分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结合现代休闲文化和旅游文化,确定了黄龙溪古镇千年水码头与“蜀汉龙文化”交融的文化核心元素和文化主题。当置身于黄龙溪古镇时,那壮阔的河流水景、以龙为形人造主体景观,辅之以水为魂的精心设计,你能感受和触摸到千年水码头与蜀汉龙文化的融合之美[4]。
(三)不能忽视历史遗存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是文明传承的源头和纽带,是体现一个地方和民族的文化渊源。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文化的根脉。文化古迹和历史遗存,也是具有生命的,它们的身上寄予了居于其间的人诸多的情感、记忆与乡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化脉络,既是当今人们生存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我们对祖先和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幕幕对传统文化资源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摧毁性破坏。如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韵味的遵义老城民居,在专家们的痛惜声中一点一点地消逝;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古朴端美的定海古城,也在“开发”热潮中逐渐消失,“建设性破坏”现象时有发生[5]。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保护历史遗存当成了城市发展的阻力,简单粗暴地让其为商业项目让路,正是这一错误思维的误导,让城镇建设割裂了历史记忆,出现了“去历史、去文化”的现象。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体现其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个性,更是塑造其城镇特色的文化根基。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善待历史文化遗产,学会把有历史遗存和历史文化变成内涵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动力,使其成为一个城镇区别于其他城镇的重要特征,成为其独具魅力的“唯一性”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一定要注意维护当地的历史风貌,保护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建筑和特色文化标志;一定要做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不断提高新城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前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也逐渐被接触和了解,但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长期形成的乡村管理体制及少数地方依然存在的宗族管理模式,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其社会圈子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依然是原有的方式与套路。甚至,部分农村居民中还有部分人对现代城市文明常常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一旦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与他们的陈规陋习不一致,甚至影响到少数人的眼前利益时,他们本能的反应不是学习,不是思变,而是对新生事物和外来现代文化的抵触,甚至可能是激烈的、联合起来的对抗,如湖北仙桃富迪连锁超市经营公司在周边发展进行扩张开业时遭遇到当地人封堵和抵制正是这种情形的体现[6]。究其原因还是这些居民普遍缺乏城市文明意识、市场经济理念和法制观念。所以,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植由农民转变过来的新市民的现代文明意识,革除其长期存在的小农意识,培育其成为新一代市民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转变其行为方式,接受城市文明的约束、洗礼,尽快成长为新型的、现代文明市民。
【责任编辑:张伟】
参考文献
[1]冯蕾,李慧.新型城镇化:让文化记忆延续—专家眼中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光明日报,2014-03-17.
[2]范周.赋予中国新型城镇化以文化内涵[N].光明日报,2013-10-16.
[3]邹广文.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镇化[N].光明日报,2014-02-10.
[4]田文红.成都地区古镇文化定位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2(5).
[5]韩禄.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定位问题研究[E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4-06/07/ c_1111030440.htm,2014-06-07.
[6]彭智敏.现代城市文明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内容[J].小城镇建设,2005(5).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2-05-4
收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C007);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LQ2015B-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龙飞(1973—),男,重庆垫江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