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信

2016-04-12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德福信仰共同体

来信

LETTERS

来信 对“华德福教育”的一点体会

了解愈多,便对“华德福教育”的理解和亲近愈多。

得益于《教育家》杂志对“华德福教育”的长期关注和深度报道,让我能够较早、较全面地了解“华德福”。看到“华德福”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令人欣喜、激动。这样的现象,从浅层次来说,是因为“华德福教育”迎合了中国“教育自救”的旺盛需求;而在深层次方面,是由于“华德福教育”的理念、价值和信仰,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血脉神秘地交合,让我们有“认亲戚的冲动”。

然而,为着这一切理解和亲近,还有那未尽言说的教育实践,需要我们同时在两个向度上持续着力。

一是不止于对“华德福”直觉上的认同和亲近感,而是深入其历史源头和内部精核之处,领会我们共享的、共通的和共同的教育价值和理念。“华德福教育”历经90余年,生生不息,枝繁叶茂。追溯历史源头,往往能够让我们更真实地理解其创始之初衷——面临着何种境遇,欲解决何种问题。潜在的追问却指向我们自身: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是何种样态?我们面临着何种现实问题?深入内部精核,即是增加我们对“华德福”的“元理解”,找到价值链条和符合“元价值”的理解,让我们不至于落入一般的流俗见解,被一些杂议所误。

二是唤醒越来越多的中国个体和家庭,对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关心起来,学习我们的文化典籍,不但如此,还要慢慢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开来。“华德福”的优点很多,其中很好的一点,就是能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信仰召唤出一个个社区、社群,也就是“精神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深谙这一点,“家国天下”不就是“生活共同体”的逐级放大和实现,只是需要我们重新拾起来,从起点开始做。回到传统文化,就是回到经典原典。心时时有敬畏,不敢以个人私意妄解圣人之教,只有不断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个体生活与实践中响应过往先贤之圣德伟大。

最后,跳出来看,我们会发现目前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比以往更为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了很多教育实践者实现不同教育理念的机会和条件。“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便得益于这样一个相对包容的环境。这便是宽容的价值。为此,我作为“华德福教育”的一名感召者、支持者,深信在守护自己所信仰的价值的时候,切不可以此“目空一切”,以为“真理尽在我手”。试想一下,说不定哪一天,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会兴起一种追求非灵性、非道德性,而是以“科学理性”为特色的新教育理念和实践呢。这不是不可能的。

四川成都 何力

重要启事:

原创是我们的追求,优秀作者是我们的渴求。也许我们使用了您的作品,因各种原因一时无法与您取得联系,请您拨冗与我们联系,以便致以稿酬。

读者信箱: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将您关于教育的每一点想法发送至the_ educator@126.com。读者QQ群:127797148

猜你喜欢

德福信仰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华德福,它仅仅是一个教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