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以增《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碑文考释
2016-04-12范景华
范景华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山东聊城 252000)
杨以增《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碑文考释
范景华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杨以增《重修东昌光岳楼记》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至今尚无人作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以碑文拓片为底本予以点校,旨在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并更正了清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以及当今研究杨氏海源阁藏书的有关人员的某些错误。
[关键词]杨以增光岳楼碑文拓片
靳维熙等编撰的《聊城县志·艺文志》(清宣统二年(1910)版)收录了杨以增《重修光岳楼记》一文。靳维熙,字约斋,聊城人。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优贡生,曾任莒州学正。他与杨以增的嫡孙杨保彝是少年时代的好友。民国四年(1915),杨保彝的遗孀王少姗聘请靳维熙为杨保彝的嗣子杨敬夫(又名杨承训)的老师,并委托靳维熙协助杨敬夫编辑杨以增的《退思庐文存》、杨绍和的《仪晋观堂诗抄》、杨保彝的《归瓻斋诗词抄》。上述杨氏三代诗文集于民国九年(1920)印行,现藏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9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收录了上述杨氏三代诗文集。杨以增的《重修光岳楼记》又载《退思庐文存》。曹景英马鸣琴编《海源阁研究资料》(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10月版。)亦收录了杨以增的《重修光岳楼记》。
杨以增撰文、傅绳勋书丹的《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石碑迄今尚在,它位于光岳楼台基之上南门西侧,碑额与碑身连为一体,高195.2厘米,宽79厘米,厚23.8厘米;碑座高49.3厘米,宽112.4厘米,厚75.5厘米。碑文阴刻22行,行50字、51字、5字不等。碑文的拓片现存海源阁内,这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自清朝后期至今,关注并研究杨氏海源阁藏书的专家学者众多,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与著作,就目前笔者所见所闻而言,尚无人对这篇重要历史文献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笔者将杨以增的《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碑文拓片,与《聊城县志·艺文志》(清宣统二年版)、《退思庐文存》(民国九年海源阁刻本)、《海源阁研究资料》中《重修光岳楼记》比较研究,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1文字差异悬殊及错误
原碑文字数总计871字,而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艺文志》中的字数是678字,其中“区区科第云云乎哉”后一个“云”是衍字,实为677字。“捐金姓名,附泐碑阴”碑文中无此8字。碑文被靳维熙删去202字。笔者认为有几处删略文字是不恰当的,如碑文的题目是《重修东昌光岳楼记》8字,靳维熙删去“东昌”2字。杨以增文章的首句是“东昌为古东郡”,紧扣题目。再如:“道光己亥、庚子间”,删去“己亥”,亦是失误。《重修光岳楼记》中有4个错字:“瞳昽破晓”之“瞳”,误,应为“曈”;“槁顼黄馘”之“顼”,误,应为“项”;“傅薪后学七先生”之“傅”,误,应为“傳”(传);“知府卢鋐”之“鋐”,误,应为“綋”,这是沿袭原碑文之误。《退思庐文存》中《重修光岳楼记》,更正了“瞳”“顼”“傅”三个错字,删去后一个衍字“云”,总计677字。《海源阁研究资料》中杨以增《重修光岳楼记》,录自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艺文志》,不但沿袭了其中的4个错字,又增加了4个错字:“瞳咙破晓”之“咙”;“皆指金有加”之“指”,应为“捐”;“佥日”之“日”,应为“曰”;“顾吾谓此楼之建巳五百年”之“巳”,应为“已”。此外,“然无山而有足以为属城之保障者,曰:‘光岳楼’”之“曰”字,被遗漏。
2撰文及重修光岳楼的时间之误
碑文中明确记载杨以增撰写《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的时间是:“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岁次戊申中秋之月”,而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艺文志》中却说是“道光二十一年”。《退思庐文存》中删去“道光二十一年”6字。《海源阁研究资料》中仍沿袭“道光二十一年”之误,且有多处句读之误,如:“厥后西平,李赞改名‘光岳’”。“西平李赞”中间不应加“,”。(参见本文句读及《考释》〔5〕)再如:“以增方与傅子绳勋读礼,家居詹子,恩以楼为全郡保障……”应为:“以增方与傅子绳勋读礼家居,詹子恩以楼为全郡保障……”。(参见本文句读及《考释》〔11〕、〔12〕)丁延峰说:杨以增于道光二十年“撰《重修光岳楼记》志其事,云:‘家居詹子,恩以楼为全郡保障……’”“重修于是年开始,历时一年完毕”。《聊城县志卷七·重修光岳楼记》。(丁延峰《海源阁杨氏四世年谱》,《海源阁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331—332页。)丁延峰这段话有四个错误:①杨以增撰《重修光岳楼记》的时间是“道光二十年”,错。②句读沿袭《海源阁研究资料》之误。③“历时一年完毕”,误。应为“历时五年零两个月完毕”。④杨以增《重修光岳楼记》,载清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卷十之三·艺文志》,丁说《聊城县志卷七》,又误。
关于此次重修光岳楼的时间,杨以增《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碑文明确记载:“工始于道光二十年八月中秋日,迄二十五年十月望日工竣。”道光二十年八月十五日,即公元1840年9月10日;道光二十五年十月望日(十月十五日),即公元1845年11月14日,历时五年零两个月。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艺文志·重修光岳楼记》云:“工始于道光二十年月,迄二十一年月工竣。”时间含糊不清,且“迄二十一年月工竣”为大错;同版《聊城县志·方域志·古迹》:“光岳楼:在城中央……道光二十八年重修,邑人杨以增记。”将重修光岳楼的时间记述为“道光二十八年”,与杨以增撰文的时间混为一谈,误。《退思庐文存》中《重修光岳楼记》、《海源阁研究资料》中《重修光岳楼记》、丁延峰《海源阁研究论集》,皆沿袭“迄二十一年月工竣”之误。
3碑文误字
杨以增《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碑文说:“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府卢鋐修。”国朝,此指清朝。顺治十七年,即公元1660年。卢鋐,“鋐”字误书,本为“綋”字,是形近音近而误。这是杨以增沿袭清嘉庆十三年版《东昌府志》之误。嘉庆十三年版《东昌府志·卷四十四·古迹二·台沼》记载:“光岳楼:楼在城中央……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府卢鋐、乾隆二十年知府蔡学颐重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确记载:“卢綋”,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第3甲第205名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以进士登科录与题名碑为依据编纂而成,具有毋庸置疑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康熙二年(1663)版《聊城县志·艺文志》刊载卢綋的两篇文章《重修光岳楼记》与《重修考院记》,均署名“卢綋”。“綋”同“紘”,本意是系颔下之帽带。《说文·糸部》:“綋,冠卷也。”《篇海类编·衣服类·糸部》:“紘,冠卷也。”所以施闰章于顺治十六年(1659)撰《重修东昌府考院记》说:“卢君名紘”。(清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艺文志》)施闰章与卢綋是同榜进士,施闰章考取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第2甲第26名进士,他对卢綋的名字知之甚详,不会有误。“綋”与“紘”不同于“鋐”,据《汉语大字典》:“鋐”有两层含义,(一)器;(二)宏大。
4关于书丹、刻碑及立碑时间问题
所谓“书丹”,是指以朱笔在碑石上写字,以待镌刻。《后汉书·蔡邕传》:“熹平四年(175),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后通称书写碑志等为“书丹”。杨以增撰写《重修东昌光岳楼记》一文的时间是:“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岁次戊申中秋之月”,而傅绳勋书丹的时间并非同时。傅绳勋书丹时的官职是“江苏巡抚”。据《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卷四六六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壬寅,两江总督李星沅因病解任,以江苏巡抚陆建瀛为两江总督,调江西巡抚傅绳勋为江苏巡抚。”(《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第39册,第42160页。)“四月壬寅”,即四月四日。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四日,即公元1849年4月26日。据此,笔者断定:傅绳勋书丹的时间当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四日之后,而工匠刻碑及立碑的时间则稍晚,具体时间已无从查考,大概不会延迟至道光三十年。
5碑文考释
笔者以杨以增《重修东昌光岳楼记》碑文拓片为底本予以点校,旨在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貌。谬误之处,恭请博雅之士赐教为幸。
重修东昌光岳楼记
东昌为古东郡[1],水有黄河故道九河[2],虽芜没,犹可辨识。论者谓:“魏博[3]千里,沃野旷衍,惜无山作镇,形势阙焉。”然无山而有足以为属城之保障者,曰:“光岳楼”。楼建于明洪武七年,名“馀木楼”[4],厥后西平李赞[5]改名“光岳”,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6]也。岱为五岳之长,郡距岱二百五十里。每曈昽破晓,晴光晃漾,天门、日观诸峰,如星斗排布霄汉,望之穹然。楼据郡城之中,上挹三光,混茫无际,而岱岳之千汇万状,悉收于一览中,盖楼为东郡之镇山久矣。
溯明成化、嘉靖、万历,屡事重修[7],载于郡志[8]。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府卢鋐【綋】修。后至乾隆二十年,知府蔡学颐[9]复加培葺,时太岁在乙亥也。自乙亥迄今,又九十馀年,风雨漂摇,岌岌乎有栋折榱崩之惧。道光己亥、庚子间[10],以增方与傅子绳勋读礼家居[11],詹子恩[12]以楼为全郡保障,及此不修,后将愈难为力。遂呈明祝太守庆谷[13]、章明府斅[14],定议兴修。太守、明府以下及西商之懋迁[15]于吾郡者,皆捐金有加,郡人士亦各相佽助。工始于道光二十年八月中秋日,迄二十五年十月望日工竣,共用制钱一万二千四百缗。石基砖座木材,一一坚实,檐楹户牗,丹漆黝垩,焕然维新,郡人士乃欢忻鼓舞,以落其成也。佥曰:“大工克举,非壮观瞻也,非供吟眺也。《书》云:物察灾祥,地灵人杰。科第其日盛矣乎[16]!”顾吾谓此楼之建已五百年,得岱岳扶舆清淑之气,磅礴郁积,其间之起而名世者,代不乏人。启文书院有胡太守德琳[17]楹牓云:“接武巍科三状首[18],传薪正学七先生[19]。”纪其略也。相国星岩傅公[20]、少宗伯悔庐邓公[21],皆以大魁致通显。而所称“七先生”者,其槁项黄馘[22],与正笏垂绅之彦,并祀于乡。是达而为名臣,穷而为名儒,其道不同,其应运而兴,秉道以为后起之仪型,则一也。维岳将神,生甫及申[23],区区科第云乎哉!都人士[24]生逢盛世,通经学古,践履居先。处而修之于家,则孝弟忠信;出而膺廊庙之选,则必思有济于天下后世,庶足为岱岳光也。其无负楼以岳名之意乎?
是役也,武举詹恩督办总理,始终其事。监工暨司出纳者,则举人叶锡麟[25],贡生周金铭,候选同知潘荣渭,文生刘堃、石芝堂、刘树芳、张元鉴,监生冯金科、李学义、李春芳、山右王晋扬,武生钱名鲁、魏振东、邓光第,从九邱光宇、张光斗,耆老朱圣傅也。是为记。
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南河等处地方河道提督军务、署陕甘总督、加三级、邑人杨以增撰文
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邑人傅绳勋书丹
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中秋之月
【考释】
〔1〕东昌:即今山东省聊城市。据《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路为东昌路,治聊城。聊城又是明清两朝东昌府署所在地,所以聊城又名东昌。
东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五年(前242),初置东郡。汉承秦制。因聊城隶属东郡,又是明清两朝东昌府署所在地,所以明清的文人士大夫又拟古称聊城为东郡。
〔2〕黄河故道:黄河易淤易决,河道多次变迁。其中,自东汉永平十三年(70)王景治河成功至唐景福二年(893),河道长期基本不变。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南东北流经山东聊城市、茌平南,折北经禹城市西,又东北经滨州市南入海。所以杨以增说:东昌境内“水有黄河故道”。
九河:始见《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又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禹疏九河”。九河,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既道,是说大禹已将河道疏通,水可畅流入海。汉人对九河已不能确指。
〔3〕魏博:唐方镇名。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为收抚安禄山、史思明馀众而设置的河北三镇之一,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辖境屡有变动,较长期领有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其中的博州,治所在聊城(今市东北),唐辖境相当今聊城市东昌府区、高唐、茌平等县地。
〔4〕1992年维修光岳楼时,文物工作者拆开北门上方的石“武定”匾,发现背面题记:“洪武五年”。由此可以断定: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洪武七年(1374)竣工。创建者为平山卫指挥使陈镛。陈镛以修筑城墙所剩馀的砖石木料在城中央建楼,故名“馀木楼”。加固城墙旨在防御元蒙残馀势力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馀木楼的作用是“严更漏而窥敌望远”。安赤绂协助陈镛创建光岳楼,亦功不可没。(参见拙文《朱棣爱将张玉死于何人之手?》,载《文史知识》2013年第10期。)
〔5〕李赞,河南西平县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官阶从五品。
〔6〕李赞《题光岳楼【诗】有序》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落寞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康熙二年版《聊城县志·艺文志》)李赞途径东昌并命名“光岳楼”的时间是明弘治九年(1496),“太守金天锡”,即东昌知府金福,字天锡。岱岳:亦简称“岱”,即泰山。
〔7〕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东昌知府杨能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东昌知府陈儒第二次维修光岳楼。明万历七年(1579)至万历十年(1582),莫与齐任东昌知府,期间,他主持第三次重修光岳楼。
〔8〕载于郡志:即清嘉庆十三年(1808)版《东昌府志·卷之四十四·台沼》有记载。
〔9〕东昌知府蔡学颐重修光岳楼的时间是:乾隆二十年(1755)九月兴工,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月竣工。
〔10〕道光己亥、庚子间:即道光十九年(1839)至道光二十年(1840)。
〔11〕傅子绳勋: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尊称或美称。傅子绳勋,即傅绳勋,字接武,号龢轩,又号秋屏,山东聊城人。嘉庆十八年(1813)乡试中举,嘉庆十九年(1814)考取第2甲第47名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江苏巡抚、山东团练大臣,诰授荣禄大夫,官阶从一品。傅绳勋与杨以增的关系非同一般,二人结为“姻亲”——傅绳勋的长女嫁给杨以增的次子杨绍和为妻。参见拙文《〈东郡傅氏族谱〉中的杨以增佚文两篇》,载《文献》2004年第1期。
读礼家居:古人守丧在家,读有关丧祭的礼书,因称居丧为“读礼”。语本《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此指杨以增与傅绳勋二人因父丧在家丁忧守制。杨以增之父杨兆煜(1768-1838)字炳南,嘉庆三年(1798)乡试中举,曾任即墨县教谕,道光十八年(1838)六月十九日卒于襄阳,是年,葬于聊城西南田庄“孝思原”,俗称“杨家林”。杨以增在为父丁忧守制期间创建了驰名中外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海源阁于道光二十年(1840)十月中旬竣工,为三间二层旧式楼房,楼下是杨氏家庙,楼上藏宋元珍本典籍。丁延峰说“海源阁上二层五间”是错误的。(丁延峰《海源阁藏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4页。)《钦定大清通礼》卷十六明确规定:一品至三品官员的家庙为五间,四品至七品官员的家庙三间。杨以增时任湖北安襄郧荆道,即正四品道员,他绝对不会、也不敢僭越《钦定大清通礼》建五间的家庙。
傅绳勋之父傅廷辉(1762-1838),字映宸,曾任河南怀庆府、归德府经历,延津、林县典史。道光十八年(1838)八月初二日卒于聊城,享年77岁。
〔12〕詹子恩:即詹恩,嘉庆三年(1798)考中武举人,与杨兆煜同年中举,是杨以增的长辈。
〔13〕祝太守庆谷:太守,官名。本为战国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明清的知府拟古称太守。祝太守庆谷,即东昌知府祝庆谷,河南固始人,道光十九年(1839)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东昌知府。
〔14〕章明府斅:明府,此指县令。章斅,浙江归安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二月任聊城知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再任聊城知县。
〔15〕西商:此指山西、陕西来聊城的商人。聊城的山陕会馆,即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商人所建。懋迁:贸易。懋通“贸”。
〔16〕科第其日盛矣乎:科第,即科举中式。光岳楼第二层设有“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的龛座及神像。道家认为上帝命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主管人间功名禄位。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凡求取功名者,皆祈祷之。卢綋在《重修光岳楼记》中说:“楼旧祀文昌帝君,龛座幽闭,爰改祀楼二级间,新其肖像,撤去其四面之额,使八窗洞豁。兹郡人文曩称最盛,自是宜有加焉”。
〔17〕胡太守德琳:即东昌知府胡德琳,字碧腴,号书巢,广西桂林人,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第2甲第37名进士,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东昌知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任东昌知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冬,胡德琳购买了孙启淑的旧宅,经营四载,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启文书院”。(胡德琳《启文书院记》,载清嘉庆十三年版《东昌府志·卷之十四·学校下》;又见清宣统二年版《聊城县志·卷四·学校志》。)丁延峰说:启文书院建成于“乾隆二十九年”是错误的。(丁延峰《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第8页。)孙启淑,字履青,号彦山,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举人,曾任福建政和知县。
〔18〕接武:步履相接,前后接连不断。武,足迹。
巍科:高第、高中,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
三状首:状首,即状元。三状首,此指明清东昌府的三位状元朱之蕃、傅以渐、邓钟岳。
朱之蕃(1556-1624),字元介,又字元升,号兰嵎,明南京锦衣卫籍,祖籍茌平。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官至吏部右侍郎,卒赠礼部尚书。为官清廉,曾奉命出使朝鲜,拒收朝鲜赠贿。著有《使朝鲜稿》四卷、《纪胜诗》一卷等。
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岩,聊城人。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著述多毁于火。傅以渐以“清勤”著称,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主编的《晚晴簃诗汇·诗话》说“星岩为开国首科第一人,受孝陵知遇,不十年即入政府,清节雅怀,弁冕当代。”傅以渐是傅绳勋的高祖父,傅斯年是傅以渐的八世孙。
邓钟岳(1680-1753),字东长,号悔庐,聊城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著有《知非录》一卷、《寒香阁诗集》四卷、《寒香阁文集》四卷。邓钟岳以书法著称于世,为官清正廉明。
〔19〕传薪: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火种传续不绝。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后比喻师生递相授受。
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
七先生:指明代东昌七贤王道、穆孔晖、张后觉、孟秋、赵维新、王汝训、逯中立。
王道(1487-1547),字纯甫,号顺渠,明武城(明武城县隶属东昌府管辖)人。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第2甲第66名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文定。著有《易诗书大学亿》。
穆孔晖(1479-1539),字伯潜,号玄庵,明堂邑人。弘治十七年(1504)乡试,山东主考官王守仁(阳明)极为赏识穆孔晖之才华,擢为第一名举人,即解元。弘治十八年(1504),穆孔晖考取第3甲第60名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简。他是王阳明心学的北方传人。著有《读易录》《大学千虑》等。
张后觉(1503—1578),字志仁,号弘山,明茌平人。贡生,曾任华阴县训导。博学多识,学者尊称之“弘山先生”。著有《弘山集》四卷,传播王阳明心学。
孟秋(1525-1589),字子成,号我疆,祖籍茌平,生于阳谷县张秋镇。师从张后觉,发明良知之说。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第3甲第217名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卒谥清宪。著有《道脉说》《大道吟》等。
赵维新(1525-1616),字素衷,明茌平人。年二十,闻张后觉讲良知之学,遂师事之。以其问答语,编为《弘山教言》。性纯孝,家贫,并日而食。以岁贡生出任长山训导。年九十二,无疾而终。著有《感述录》六卷、《续录》四卷。
王汝训(1551-1610),字师古,号浤阳,聊城人。少有大志,聪明过人,拜穆孔晖为师,潜心研究儒学,十二岁考取秀才,隆庆四年(1570),年二十乡试中举,隆庆五年(1571)考取第3甲第96名进士,授元城(今河北大名)知县,官至工部尚书,谥恭介。撰修《东昌府志》二十卷,著《疏草》二卷,文集、诗稿藏于家。
逯中立,字与权,号确斋,明聊城人。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第3甲第13名进士,由行人擢吏科给事中,凡五上疏救顾宪成等,违背皇帝旨意,停俸一年,改兵科右给事中,上疏反对王锡爵任用门生刘虞夔为纂修国史总裁,触怒万历皇帝,被贬为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归。家徒四壁,安贫乐道。著有《周易札记》三卷、《两垣奏议》一卷。
〔20〕相国星岩傅公:即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所谓“大学士”,即内阁的主要成员,俗称“阁老”,雅称“中堂”,拟古称为“相国”或“相公”。清代,除授大学士称为“拜相”。
〔21〕少宗伯悔庐邓公:即邓钟岳,字东长,号悔庐,官至礼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拟古称“少宗伯”。
〔22〕槁项黄馘:槁,干枯;项,脖子;馘xù,这里指脸。槁项黄馘,谓面黄肌瘦。语出《庄子·列御寇》:“【曹商】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23〕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语出《诗·大雅·嵩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郑玄笺:“申,申伯也。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周为桢干之臣。”岳,即太岳山,今山西霍州市东南的霍山。杨以增在此借指光岳楼。
〔24〕都人士:本意是指居于京师有士行的人。都,有多层含义,著名城市亦称为都。本文的“都人士”即指聊城立志进取的读书人。聊城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著名城市之一,明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称之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25〕叶锡麟(1792-?),字云台,道光十七年(1873)丁酉科举人,曾任高苑县教谕。
Textual Criticism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Tablet Inscription in the story of rebuilding the Dongchang Guangyue Tower
Fan Jinghu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the story of rebuilding the Dongchang Guangyue Tower written by Yang Yizeng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intensively so far. The author did some collation of a master copy to restore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corrected some inaccuracies in Liaocheng Country Annals published in the second year of Xuantong Qing Dynasty and the mistakes made by the staff researching collections of Yang Family’s Haiyuan Pavilion.
[Key words]Yang Yizeng; Guangyue Tower; Inscription rubbings
〔作者简介〕范景华(1957~),男,山东阳谷人。副教授,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