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山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2016-04-12成珍君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甘肃天水741020
成珍君(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甘肃天水741020)
小陇山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成珍君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根据中华松针蚧在小陇山林区的危害情况和发生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小陇山榆树林场榆树营林区作为试验调查区,通过林间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陇山林区中华松针蚧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华松针蚧在小陇山林区1a年发生1代,以口针刺吸油松松针汁液危害树木,主要以2龄若虫在油松松针上越冬,3月初开始危害,4月中下旬为雄虫羽化高峰期,5月初雌雄成虫开始交尾,交尾期20d左右,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至9月中下旬脱皮进入2龄,10月下旬进入越冬期。
关键词:中华松针蚧;油松;生活史;生活习性;防治技术
中华松针蚧Matsucoccus sinensis Chen亦称中华松梢蚧,属同翅目Homoptera蚧总科Colloidea珠蚧科Margarodidae[1]。寄生于油松松针,刺吸针叶汁液,国内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陕西、河南、甘肃等省市[2],是造成油松树势衰弱甚至死亡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由于以往对小陇山林区中华松针蚧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缺乏细致的研究,导致对受害油松树种防治效果不佳,本文研究了中华松针蚧在小陇山林区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以期为其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调查区位于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榆树林场东北约10-30km处(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榆树乡)的油松混交林,地处小陇山林区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0′-106°23′,北纬33°52′-34°03′之间[3],海拔高度约1300m,虫害区全部分布于榆树林场榆树营林区管护责任区内,共涉及9个林班76个小班,危害面积共计607.4hm2。
1.2生物学特性观察
在试验调查区内设置了3个系统观察点:大沙坝、彭家沟门与小坟湾。每个观察点设固定观察样株10株,定期观察中华松针蚧的发育情况。从2013 年3月至2015年3月连续两年,对样株松针叶上的中华松针蚧越冬若虫、雄成虫羽化、雌雄成虫交尾、产卵、卵孵化、幼虫营固定情况进行系统观察,同时野外观察与室内观察要紧密结合。
1.3室内饲养观察
在3月初,从受害油松树木上剪取分布有中华松针蚧的枝条30枝,长约50cm,带回室内分别插入6个水桶中,每个水桶插入5个受害枝条,对其中3个水桶套网观察,6个水桶中的枝条分别标注标签记录。观察期间,保持枝条未端插入水中,每隔5d更换水桶中的旧水,使受害枝条在5月中旬不严重枯萎。在室内通过解剖等方式剥离介壳,在显微镜下详细观察不同时期虫体的变化情况。
2 结果分析
2.1中华松针蚧生活史
中华松针蚧在小陇山林区榆树林场1年发生1 代,雄虫为完全变态,雌虫为不完全变态。以2龄若虫在油松针叶上越冬。越冬若虫于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生长,以口针刺吸松针汁液吸取营养,雄虫虫体增长速度明显小于雌虫虫体增长速度,生长约1个月后虫体迅速增大发育为3龄若虫,雌雄分化明显,3龄雌虫虫体大小约为雄虫虫体的一倍,雌雄比大约为3:1,3龄若虫期是油松受害较为严重的时期之一,记录表见表1。
在4月中旬雄若虫开始羽化,4月下旬是羽化高峰期。4月中下旬雌若虫在壳内由3龄雌若虫发育为雌成虫,雌成虫不离壳。5月初雌雄成虫开始出现交尾,交尾期10~15d,未能交尾的雌成虫自然干瘪死亡,交尾后的雌成虫5月中旬开始产卵,卵期10~20d,平均15d。6月上中旬开始孵化,1龄新生若虫活动1~3d后,在当年生新梢的针叶上营固定生活,虫体椭圆形,由淡黄色逐渐变为黑色,触角、足褐色,至9月上旬是1龄若虫期,1龄期75~90d。9月中下旬开始蜕皮进入2龄,眼、触角、足消失,10月份虫体完成结壳形成2龄若虫进入越冬期,至次年2月下旬为滞育期,未发育至2龄的若虫自然消亡。
表1 中华松针蚧一般虫情调查记录表 单位:头、%
2.2中华松针蚧生活习性
若虫:越冬2龄若虫3月初平均气温达10℃以上时,以口针刺吸针叶吸取汁液生长,虫体逐渐增大发育为3龄若虫,3龄雌若虫在壳内完成雌成虫的发育过程,不出壳,至4月底3龄雌若虫完全发育成雌成虫。4月中下旬3龄雄若虫羽化后发育为雄成虫,在雄介壳上留有雄虫出壳后留下的规整孔,每个孔近似圆形。
成虫:5月初雌雄成虫开始交尾,至5月下旬结束,雌成虫交尾时先伸出鲜红色交尾器官,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成虫与之交尾。雄成虫飞行能力较强,与雌成虫进行交尾后,存活时间短,交尾后雄成虫几个小时后死亡,1个雄成虫可与多个雌成虫进行交尾。
卵:雌成虫将卵产于介壳内部,属卵胎生,产卵数为30~110粒,平均70粒,椭圆形,微小,半透明,深黄色。卵由白色半透明逐渐变为桔黄色时开始孵化,孵化率90%以上。
初孵若虫:初孵若虫离开雌体介壳时,先露出头,摆动触角,后露出体躯,整个体长约0.5~0.6mm,3对足发达,活动能力强,爬行速度约3cm/min,活动1~3d后,在新梢的针叶内侧中下部开始营固定生活,一周后,体型呈椭圆形瓦状,体背有白色蜡质层,触角、足、眼逐渐退化。头朝向针叶基部,尾部朝向针叶尖端,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深黑色,体形由倒卵形变成椭圆形,口器通过胸部微小壳孔插入叶内吸取汁液维持生命活动,中华松针蚧生活史图式见表2。
表2 中华松针蚧生活史图式 (小陇山榆树林场,2015年)
3 讨论
中华松针蚧以2龄若虫越冬,在1龄期和越冬期雌雄若虫大小区别不明显,3龄期雌雄若虫发育区别较大,也易分辨。雌若虫始终不离壳活动,雄成虫离开介壳活动,在4月中下旬羽化。从5月初雌雄成虫开始交尾,交尾期只有半个月左右,这个时期是观察和防治不可错过的时期。由于中华松针蚧虫体微小,壳外又无法观察到虫体发育过程,壳与虫体不易剥离,壳内的虫体、卵等解剖时形态容易破坏,给观察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
中华松针蚧是介壳类虫害,在平时药物难于侵蚀渗透介壳内,防治难度大,油松连续受害4年后,材积生长量明显下降[4],因此在防治时要抓住最佳时期,根据防治现场的不同提出两个比较理想的防治方法,一是在苗圃等较易喷雾防治受害油松树木的地方,抓住雌虫露尾的有利时机,喷洒噻虫啉等无公害农药,最大效果杀死雌成虫;二是在林区不易喷雾且需大面积防治受害油松林时,抓住雄成虫飞扬期,采用无公害烟剂苦参碱放烟薰杀雄成虫。
中华松针蚧是油松的重要叶部害虫,近年来在小陇山林区发生严重,且扩散蔓延较快,造成大面积油松树木受害,严重影响到林区的生态环境。由于中华松针蚧虫体微小,又有介壳保护虫体,防治十分困难,因此研究小陇山林区中华松针蚧的生物学特性对开展科学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研究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的结果,提出了两个较为理想的防治方法,对开展中华松针蚧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戴普灿.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与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3):33-34.
[2]张延华,王红敏.中华松梢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J].河南林业科技, 2013,33(3):10-11 .
[3]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小陇山林业志[M] . 1版.宝鸡:宝鸡精美印务有限公司,2002:174.
[4]高水帆.中华松针蚧的危害对油松生长量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1(3):36-41.
中图分类号:S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