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苇田鳞翅目害虫的习性及防治

2017-03-10王洋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9期
关键词:防治

王洋

摘要:苇田害虫是影响芦苇生产的因素之一。介绍苇田鳞翅目害虫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特征及主要防治技术,为苇田鳞翅目害虫大面积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鳞翅目害虫;苇田;生活习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9-0009-02

苇田害虫是影响芦苇生产的因素之一。这些害虫发生的地点、时间、为害部位、为害程度和发生规律各不相同:有的钻蛀茎秆,有的咬食叶片。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

1 芦苇条锹额夜蛾

1.1 形态特征

1.1.1 成虫 体长19~23 mm,翅展33~35 mm,全体灰褐色,额有两齿形突起,前翅微带褐色中脉色浅,中室后方区域较暗,环纹和肾纹隐约可见,其后半部均衬以黑色点纹;中脉基部后方有一黑纵纹,亚缘线隐约可见,外侧一列黑点,后翅淡褐色,中足胫节有距一对,后足胫节有距二对。

1.1.2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9~33 mm,乳白色,头部黄褐色,第1与第2单眼及第3与第4单眼间距离相等。吐丝器短粗,筒状,长度接近下唇须,额高与冠缝相近,前胸盾黄白色,体躯光滑具原生刚毛,胸部具胸足3对,腹部具腹足4对及臀足一对,腹足趾钩为单序同型中带。

1.1.3 蛹 体长17~22 mm,纺锤形,黄褐色,无头盖缝,胸腹部各节无明显刻纹,腹部各节两侧各具气门一对;臀棘4~5根,其中2根较长,但短于第10腹节,短小臀棘的端部呈卷曲状。

1.2 生活习性

在芦苇湿地中,芦苇条锹额夜蛾主要分布在长期缺水的高滩地或上下水渠上,初孵幼虫极小,透明,从芦苇上部较嫩的茎上钻入后即向上取食;蛀食到生长点后,再转移到另一株上为害;老熟幼虫从被害株出来后,在另一株芦苇下部(离地面40 cm左右)的茎秆中化蛹,蛹期20余天,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羽化结束;羽化成虫后随即交尾产卵,卵产于芦苇陈茬或枯株的叶鞘上,每次产卵2~20粒,排成1列或2列,每只雌蛾产卵量为100~200粒;成虫白天多栖息于枯烂苇或杂草丛中,晚间活动,一年一代,以卵在芦苇的叶鞘或枯茬上越冬。

1.3 防治技术

1.3.1 人工烧塘 条锹额夜额多发生在干旱塘块,幼虫扩散能力较差,成虫产卵于叶鞘并在其上越冬,所以烧塘可杀死大量越冬卵。

1.3.2 合理灌溉 在水利工程配套的情况下,生长期内使田面保持一定的水层,可减少或避免该虫的发生。

1.3.3 使用化学药剂 在幼虫初孵期可使用触杀剂,对常年多发生地喷洒。

1.3.4 采蛹 每年6~7月,在条锹额夜蛾发生地选择心叶枯死或微黄生长不健康的芦苇,从基部寻找有羽化孔的苇株,割除销毁。

2 芦苇豹蠹蛾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雄蛾体长19~24 mm,翅展33~39 mm。雌蛾体长21~30 mm,翅展35~47 mm,全体灰褐色。头部较小,喙及下唇须退化。雄蛾触角基半部双栉齿形。足无距,腹部细长,有时长过前翅,前翅狭长,各脉间有暗斑点,后翅淡褐色,外缘明显斜曲。

2.1.2 幼虫 体长35~45 mm,淡紫棕色,胸部较短,紧接头部,胸足三对,腹足四对,腹足趾钩单序全环状。

2.1.3 蛹 深褐色,纺锤形,长33~36 mm,腹部1~8节各有气门一对,第一节和第八节气门明显退化,第四节到第八节背面各有一排横列的短刺。

2.2 生活习性

老熟幼虫在地下茎内越冬,一年发生一代,多发生在土壤湿润、土质结构良好的大苇区及地下水位较低、不被水淹的河流沿岸地带。春季土壤解冻时,休眠状态的越冬幼虫开始活动,随着地温的升高,在根状茎内逐渐向上取食,直到地表附近。5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化蛹位置在地表下2~5 cm,5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30余天。6月上旬开始有成虫出现,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的成虫伏于芦苇上不动,经过数分钟后翅芽逐渐伸展,晚间活动,羽化期较长,直到7月中旬。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羽化当天即交尾产卵,卵产于苇茎下部干枯的叶鞘里,呈1~3行排列,每个卵块10~30余粒,每一雌蛾可产卵120余粒,卵期20 d左右。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孵化后的幼蟲即钻入茎内取食,只为害茎基部2~4个节,幼虫体增到2~3 cm时,转入其它株为害,随着天气变冷,逐渐转移到较深的地下茎内越冬。

2.3 防治技术

2.3.1 灯光诱蛾 利用该成虫较强的趋光性,在发生害虫的田块内设置黑光灯,可诱杀绝大多数成虫,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3.2 灌水 在此虫发生的田块,当水层淹没上年陈茬时,幼虫很难化蛹羽化,可达到减少虫源的目的。

3 大禾螟

3.1 形态特征

3.1.1 成虫 雄成虫翅展22~26 mm,雌蛾32~40 mm,体黄褐色,额扁圆被以粗糙鳞毛;单眼黑色有毛隆;下唇须黄褐色,向前伸超过头长2倍;下鄂须鸟嘴状,淡黄色;口喙退化,触角丝状具纤毛,前翅狭长黄褐色,散布有橙色鳞片,中室端脉有两个小黑点,中室中部基域下方各有一黑褐色斑点,前缘顶角附近向后缘有一深褐色斜线;雌蛾前翅沿中轴有一条黑褐色纵带,后翅白色,缘毛白色;腹部末端有黄褐色鳞毛丛,雄蛾后翅及其缘毛淡褐色。

3.1.2 幼虫 体长30~35 mm,圆筒形,乳白色,密布褐色细点,头黄褐色,颊区有单眼6枚,呈弧形排列,上唇及下颚黑褐色,其它淡黄色,胸部各节各具胸足一对;气门位于前胸盾片下方,气门前刚毛两根,腹部3~6节各有腹足一对,腹部末节有臀足一对,第1~8腹节各有气门一对,腹足趾钩双序全环状,黑褐色,臀板(肛上片)两侧各有一色斑,刚毛4根。

3.1.3 蛹 圆筒形,初期为乳白色,后变淡褐色,羽化时为黑褐色,头壳黑褐色,复眼灰黑色,腹部第2~8节各有气门一对,后足长达第7腹节,腹部末端光滑无臀棘。

3.2 生活习性

以幼虫为害幼嫩芦苇,为害期为5~7月。幼虫在水面处将芦苇咬断后,钻入水面以下的茎中蛀食为害,折断后的芦苇漂浮于水面。幼虫可转株为害,转株时幼虫将芦苇茎节咬成3 cm长的小断,藏匿其中,借风力随水漂至基它健株上,随即将茎节固定其上,并咬一小洞钻进去,然后再在水面处将芦苇咬断,为害水下茎节的髓腔。6月中旬后开始化蛹、羽化,化蛹及羽化均不整齐。目前,该害虫只发现为害长期淹水田块的芦苇,有灌排水条件的田块尚未发现。

3.3 防治技术

3.3.1 灯光诱蛾 利用该成虫较强的趋光性,在发生害虫的田块内设置黑光灯,可诱杀绝大多数成虫,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3.2 拔除带虫株 该虫多发生在常年积水的田块中,为害期5~7月,幼虫将苇苗咬断,钻入水面下苇茎内取食,可人工将断苗拔除,带出田外销毁。

参考文献

[1] 樊江斌,吴正伟,尚素琴,等.芦苇豹蠹蛾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15,42(1):45-50.

[2] 沈红,谭语词.湿地芦苇大禾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14-214.

[3] 谭语词.辽宁省湿地芦苇主要害虫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7):89.

猜你喜欢

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