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研究
2016-04-12孙薇平顶山学院图书馆河南平顶山467000
孙薇(平顶山学院图书馆,河南平顶山467000)
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研究
孙薇
(平顶山学院图书馆,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阐述了机构知识库的特点与构建意义,分析了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的变化,以及影响机构知识库学术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根据机构知识库学术信息资源的提交流程,分3个阶段对学术信息资源进行质量控制,为机构知识库的优质服务创造条件。
[关键词]E-Research环境机构知识库质量控制
[分类号]G253
机构知识库是学术成果的重要存储地,是智慧结晶的汇聚地,也是对外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开放存取运动促进了机构知识库的兴起与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构建的机构知识库类型非常丰富。E-Research是随着移动通讯、互联网迅速发展,并基于网格计算、可视化等技术形成的科研新环境,对机构知识库的科研理念、学术交流方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面对E-Research环境下的新变化,需要机构知识库对科研活动、网络信息互动等进行重新规划,并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以保障所收集知识成果的质量。
1 机构知识库的特点与构建意义
1.1机构知识库的概念
机构知识库(IR)也称作机构仓储、学术典藏库,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解释依然不尽相同。一些学者认为,机构知识库是对科研机构、高校的学术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的场所。学者赵继海从数据库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指出它是研究机构或高校用于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存储、利用,进而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的数据库。简而言之,机构知识库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机构,如高校科研小组、科学研究院等。这些机构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搜集、整理并保存各类学术研究成果,进而形成开放的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库。
1.2机构知识库的特点
机构知识库具有永久性、交互性、学术性等特点[1]。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主体应该为学术机构,如大学图书馆、政府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实验室等,而非其他单位或部门。机构知识库中的信息资源具备较强的学术性,主要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交流与检索服务。机构知识库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学术信息资源的永久存储,进而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积累。机构知识库具有交互操作特性,其中的元数据被采集后,可以在搜索引擎的引导下直接找到原始文件,达到信息检索的无缝对接。此外,机构知识库对所有用户均无限制,只要通过计算机检索就可免费获取资源,不仅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也有效改善了学术交流环境。
1.3机构知识库的构建意义
机构知识库作为开放获取运动的主要分支之一,对于实现学术成果共享,提升科研机构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机构知识库的构建,将改变传统学术交流中以学术期刊为主的模式,促进更多数字化资源的流通[2]。同时机构知识库的构建,能够在保存、积累机构成员科研成果的同时,提升学术机构在科研、教育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彰显在科研方面的影响力,以促进形成学术品牌。此外,机构知识库采用组织、整理以及共享等方式实现了知识成果的传播,有利于知识的管理并促进科研成果可视化。
2 E-Research环境以及机构知识库的新变化
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科研环境,科研人员需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科研提供支持,这就催生了E-Research理论。在E-Research环境下,无论是科研组织与研究方式还是科研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1E-Research的概念与关键技术
E-Research是英国继E-Science后提出的概念,提出者认为,随着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研应该实现全球共享,而不是局限在某个区域。与E-Research不同的是,EScience侧重于利用现代技术构建基础设施,如科研平台、虚拟实验室等;E-Research则关注对科研全过程的管理。EResearch环境可以看做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融合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内容,进而为科研全过程服务的新环境。
E-Research系统的建设,需要综合应用网格计算、虚拟研究环境等技术,这是实现学术资源共享的关键所在。网格计算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的汇聚与共享,它将互联网看做一个巨型计算机,也为以E-Research为中心创造全新的科研环境提供了支撑。虚拟研究环境(VRE)是将服务、学术资源以及工具等有效整合,并以E-Research为核心形成的框架结构,能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安全、稳定、协同分布且开放性的科研平台。以E-Research为核心的科研平台,其功能大致分为存储资源、形成协同科研环境、提供研究管理工具等,也包括资料分析运算以及知识索引等,几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通过E-Research科研平台能够形成协同度高的科研环境,可以对学术信息资源进行快速存储,可以结合智能问答技术实现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索引。同时其中的数据分析不仅可以采用网格计算,还可以进行云计算。而研究管理工具用于对科研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主要对象包括研究人员、研究流程、研究目标等。
2.2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的变化
E-Research理论的迅速发展,极大影响到机构知识库的服务方式,并使之出现了全新的变化。①学术交流向虚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E-Research环境下学术交流的方式更为多样,研究人员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以与信息服务机构获得直接联系。②科研人员的跨学科协同更加频繁。科研人员的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协同更为普遍,并成为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发展形态。③科研活动趋向数字化。E-Research环境下,科研人员所获取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逐渐增多,并且构成了数字化的资源空间,促进了科研全过程的数字化组织与运作。④学科服务范围更为广泛。科研机构传统的学科服务范围,一般是根据机构的研究学科、行业、内容等进行划定,并且服务对象较为单一。E-Research环境下科研活动呈现出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学术资源、人力资源等均实现了共享,也改变了学科服务的方式,拓展了学科服务的范围。
3 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影响因素
机构知识库的学术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以及学术单位的档案、申请报告以及图片资料等。由于机构知识库开放存取的特点以及缺乏完善的评审体制,很难保障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尤其是网络资源的质量影响因素最多。统计表明,约65%的用户认为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质量偏低[3]。因此,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要想保障良性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
3.1资源类型繁多
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获取与传播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也丰富了存储资源的类型,并提升了其资源存储量。其中不仅包括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献,如研究专著、学术论文等,也包括通过互联网获取的资源,如图表资料、课件资源等。这些资源格式多样,上传形式也存在差异,极大增加了机构知识库进行质量控制的难度。
3.2资源提交过程缺乏监控
机构知识库的开放存储功能,导致资源的提交过程缺乏严格的监控,部分机构知识库对提交者上传的资源并没有进行质量审核,而是本着文责自负的态度,将重点放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投稿要求方面,并不关注学术质量。而部分机构知识库仅是对上传文档进行简单审核,缺乏同行评议等过程,很难保障审核的公正性、有效性。由于资源提交过程中缺乏监管,随意性大,导致部分机构知识库的存储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自然难以吸引更多用户。此外,一些机构知识库由于操作流程繁琐,或容易出现数据冲突、数值越界等问题,导致很多科研人员不愿意上传科研成果,这就要求机构知识库要采用先进技术,提升系统的可操作性。
3.3政策引导存在偏差
我国制定的学术信息资源开放政策,对于机构知识库资源的存取与管理有直接影响[4]。由于我国对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缺乏重视,在政策制定方面效率偏低,目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机构运作指导政策,这势必导致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缺乏规范性。同时我国在评定科研成果方面,并未将发表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极大影响了科研人员向机构知识库提交文章的积极性。而我国在科研绩效评定方面带有行政色彩,用户在选择发表机构时最关注的是所在单位是否认可,而非关注期刊的质量或个人喜好[5]。加之国内部分机构将期刊分为不同的级别,并与发表者的绩效、职称评定等挂钩,这就导致没有被纳入科研评价机制的机构知识库很难吸引投稿者的注意,自然无法获得大量高质量的资源。
4 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构知识库为实现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也为用户高效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E-Re⁃search环境下,机构成员提交学术信息资源的操作可以分为3个阶段,首先需要进行权限验证,然后录入元数据并执行上传、保存操作。笔者认为,根据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储流程,可以将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控制分为提交前、提交中与提交后3个阶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全程管理。
4.1提交前的质量控制
机构知识库在学术信息资源提交前,需要制定并公布相应的质控制度,以便于提交者依据规范操作。质控制度中应对提交者的身份、学术信息资源格式与内容以及元数据等均有相应的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机构知识库收录的学术信息资源,需要获得相应的网络传播授权以及版权持有者授权,这是因为收录的信息若没有获得授权许可,将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传播。这就需要在提交前制定相应的版权政策,并设定知识版权控制制度,保障所有信息资源具有明确的版权归属。同时由于对学术信息资源的审核工作量大,需要机构知识库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安排不同身份的审核员对这些资源进行分工审核。其中形式质量审核员负责对上传资源的内容、格式等进行审核,元数据审核员负责对元数据进行把关,而学术质量审核员则负责审核资源的学术质量。
表1 机构知识库学术信息资源的提交制度[6]
4.2提交中的质量控制
在学术信息资源提交过程中,机构知识库可以构建EResearch科研平台,并借助其中的网格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对提交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及时给予提交者错误操作进行提示。同时机构知识库需要开通实时咨询服务,以解答提交者在提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7]。机构知识库资源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保障学术资源整个应用周期的质量,而每个阶段、每个岗位的质量控制是相互关联的,共同形成了机构知识库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机构知识库的质量控制体系模型
提交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上传文档进行审核,以及对元数据质量进行控制,主要审核指标如前所述。审核者对于元数据的质量控制,不仅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录入标准,还需要采用必要的控制方法保障上传的便捷性。这就首先要求提交者规范操作,对部分没有规律的内容系统也要进行演示或给出说明,如关键词、描述等,若动态监测时发现异常立即给出提示。其次,对提交流程进行简化,尽量在主页面多设置选择性录入项目,减少人工录入的部分。在确定上传元数据的质量后,机构知识库还需要根据文档内容、获取级别等,细致划分文档的访问权限,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资源的知识产权,也可以拓展学科知识的传播范围。
4.3提交后的质量控制
提交学术信息资源并存储后,质量审核人员依然需要承担审核任务。这个阶段质量审核人员需要对下载次数、浏览量以及点评等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评价学术信息资源的质量。那些下载次数多、好评多以及引用次数多的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具有较高的质量。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资源需尽快删除,对于陈旧的存储资源也需要尽快处理和更新[8]。机构知识库在审核后需及时给出修改意见,要求提交者尽快改正。而提交者也可以对知识版权等提出反馈意见,以帮助质量审核人员完善质量控制标准。
5 结语
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相对缓慢,但目前很多科研机构或图书馆已经具备相应的硬件基础,也为构建机构知识库创造了条件。在E-Research环境下,机构知识库面对学术交流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要想提供优质学科服务,就要把好学术信息资源质量控制关,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根据学术信息资源的提交流程,制定符合不同阶段需求的质量控制方案,进而保障对存储资源的全面质控。
参考文献:
[1]梁娜,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互操作需求和互操作规范框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9):1-7.
[2]金涛,张强.机构知识库存储期刊论文的著作权问题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1):4-7.
[3]李国俊,等.基于元数据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4):55-60.
[4]张晓林,张冬荣,曾燕.机构知识库内容保存与传播权利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4):46-54.
[5]丁雪全.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与对策[J].学园,2013(31):192-193.
[6]黄晓晖.学术机构知识库质量控制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7]肖可以.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服务团队创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9):49-51.
[8]施雁冰.高校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建设与管理维护[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6):51-53.
孙薇女,1986年生。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5-10-29;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