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研究
2016-04-12李超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李超(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建设研究
李超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近年各地方社科院响应国家号召,立志打造新型智库,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对为社科院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撑服务的社科院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社科院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特点,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潜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从源头为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智库社科院图书馆
[分类号]G250
1 引言
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根据维基百科对智库的定义,“智库大多以‘研究所’或‘学会’为名称,是对政治、经济或社会政策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供策略的机构[1]”。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发展至今只有30年左右,大多以非营利的形式存在,如党校、社科院、高校等,它们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国家治理变革,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国内智库普遍影响力较小,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话语权,影响着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和公共外交的推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2]。
社科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一直扮演着各省、市等各级政府智库的角色。但是近些年,研究角度跟不上形势变化,所做课题不适应决策需求等成为阻碍社科院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的问题所在。《意见》为社科院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各地社科院也纷纷提出“着力打造新型智库,强化社科院地方政府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等口号。而社科院文献中心或社科院图书馆作为为单位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支撑的平台,在研究人员进行理论研究、社情分析等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社科院图书馆在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作用引起了相关从业者的广泛关注。
2 我国地方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现状
我国大陆地区(港澳台除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院除海南社科院外,其余全部设有文献中心或图书馆,或具有文献储存、文献借阅功能的部门,而市级的社科院由于大多没有设置图书馆或者图书馆规模较小,笔者将不对其进行研究。
为掌握地方社科院系统图书馆的现状,笔者通过网站查阅、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0个省级社科院图书馆进行人数、馆藏数量、经费等方面的调查统计。
2.1部门人员方面
在部门人员的构成上,10人以下的社科院有6家,10~19人的有18家,20人及以上的有6家。在人员职称构成上,根据各单位的初级、中级、高级人数构成,统计部门副高职称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以及部门人员所占社科院总人数比例如图1所示,大部分社科院图书馆人数约占社科院总人数的10%以下,而图书馆内副高职称以上的人数约在40%~60%之间。
2.2馆藏及信息服务方面
社科院图书馆虽也向公众开放,但公众选择来此进行信息查询等服务的人数有限。因此,社科院馆藏的构建主要面向具有高学历、高文化水平的本单位科研人员,所以其馆藏纸质文献数量规模不大且多以单本的形式存在。根据对30家社科院图书馆馆藏的调查,馆藏在20万册以下的有10家,占1/3,在20~40万册之间的有13家,40万册以上的有7家。
30家图书馆中,仅有10家图书馆有专门的Web主页可供读者通过公共网络访问,其中上海、广东、四川三家的网站运行规范,功能建设较为全面。另外,30家社科院图书馆并不只简单地提供文献借阅、信息查询等工作,大部分图书馆开办内刊等,负责一定的编辑出版工作。
2.3经费
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指每年用于购买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续订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的费用。根据对各社科院的电话咨询以及经费报表的查询,统计各馆经费概况如图2。由于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相差较大,与同地区高校馆和省市两级公共馆相比,也处在较低的水平。
图2 社科院图书馆经费统计
3 社科院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与公共馆和高校馆相比,社科院图书馆具有经费有限、读者少且比较固定、馆藏量小等特点,但社科院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和馆员数量与读者数量比例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也正是由于其读者以本院科研人员为主,因此对图书馆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水平、更专业化的要求。在社科院提出新型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社科院图书馆在发挥其信息支撑平台的作用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3.1经费有限
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很少有类似于高校馆、公共馆的社会捐赠。近些年,出版物价格高速增长,购买数据库或者开发数据库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并且与面向学生、社会公众的图书馆相比,面向本院科研人员的社科院图书馆所支撑的科研工作又恰恰需要高水平、时效性强的数据库。然而社科院的经费却并没有随着出版物的价格增加而出现正比例的增长,在满足本院科研工作的信息需求时,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明显不足。
各省市社科院一般由多个研究所、研究中心组成,覆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学科。不同省市社科院又根据地方需要,设有区域特色的研究中心。图书馆想要全部满足所有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购买到每人想要的书籍、文献,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比较困难。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能做的仅是在覆盖学科大方向的基础上尽量满足研究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3.2数据支撑性的资料难以获取
社科院打造新型智库,就是要在社会形势分析、政策制定上更加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使研究成果更有实践性,也能够对媒体和公众具有导向性的影响。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的研究与当下的国家、区域内外部环境紧密结合,需要有最前沿的统计调研资料、数据作支撑。但图书馆只能采购一些具有明显滞后性的发展报告、统计年鉴等,而最新的数据有的甚至并没有公开发行,显然通过图书馆难以获取,读者个人去政府相关部门查阅资料又不现实,这一点对经济、民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影响尤为明显,成为制约他们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
3.3存在重科研轻服务的现象
社科院图书馆由于受单位科研氛围的影响,馆内工作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科研意愿;另外由于图书馆服务群小,读者数量有限,促使他们也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当中,这一点可以从图书馆内40%~60%的副高职称比例上反映出来。但图书馆作为社科院的科辅部门,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才是其所承担的本职工作。图书馆员的科研应建立在为院内科研部门提供满意服务的基础上。
图3 社科院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笔者随机选取50名不同省市社科院不同领域科研人员进行电话采访,其对图书馆满意度的统计如图3。由图3可知,科研人员对院图书馆的满意度仅为30%,这与约1:10左右的馆员读者比极不相符。对采访对象反应的问题进行统计,出现较高频率的问题统计如图4。与高校馆、公共馆服务接受学生和公众的监督相比,社科院图书馆与服务对象大多存在同事关系,同事之间碍于情面,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难以就服务过程进行评价,或有意见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诉表达渠道,导致图书馆出现了运行散漫、操作不规范的现象。社科院图书馆小型馆运作灵活的优势想要发挥出来,其服务方式和水平还需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图4 社科院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意见
3.4对馆藏文献的二次开发不够
社科院图书馆虽然馆藏数量有限,但在藏书结构上比较平衡,有些图书馆甚至不乏具有珍贵价值的古籍文献、地方志等。如各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藏有大量的珍贵民族文献,福建馆藏有大量的台湾文献,广西馆藏有大量东南亚各国有关文献,吉林馆藏有伪满、日军侵华等珍贵史料。然而,这些馆藏特色文献,却大多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图书馆很少对其加以整理利用,造成科研人员获取不便。其他普通文献,由于图书馆部门新书通报、馆藏书目提要并不及时,或者由于缺乏技术性的信息传达渠道,科研人员并不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情况而选择自己购买书籍,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传统时代,图书馆仅作为信息资源保存机构,很少为国家立法和决策服务。随着智库理念的深化,图书馆除了为其他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外,还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专业化的信息分析,在为政府决策献计献策中承担更多的职责。
3.5利用新技术手段服务科研人员的能力不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一些公共图书馆和高校馆纷纷利用互联网开设了博客、微博等与用户进行更好的互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使图书馆建设了微信平台、移动图书馆等,为用户开展随时随地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并通过手机、电脑等在网络可以连接的地方,实现参考咨询、证件办理、图书预约、馆藏查询等功能,这一便利对于经常进行外地调研、并无固定上下班要求的社科院科研人员尤为重要。但这些新技术手段在国内社科院图书馆却鲜少运用,除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利用“超星移动图书馆”应用APP开通移动图书馆外,其他社科院多是只能做到通过电脑,利用注册账号远程访问馆藏资源。社科院图书馆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6对本院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宣传不到位
图书馆是一个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的机构,社科院图书馆也不例外。与普通图书馆不同的是,社科院图书馆依托单位雄厚的科研力量,本身有丰富、特有的科研成果可以保存并传播。因此,社科院图书馆在注重从外部收集资源的同时,理应重视本单位科研成果的整理、组织,并利用图书馆的平台,将本单位的研究成果传播出去。
社科院打造新型智库也需要面向公众,提高其声誉和影响力。与公共图书馆、高校馆经常举办论坛、讲座等吸引读者公众的参与相比,社科院图书馆对类似活动鲜有涉及,更没有主动邀请本院专家、研究员等开展面向公众的讲座。有的社科院打造的本院科研人员著作展区,也大多成了上级单位、领导视察时汇报工作的工具。由于社科院领导及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平台的宣传作用重视不够,加之图书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导致图书馆对本院科研成果的传播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4 社科院打造新型智库背景下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社科院图书馆的建设现状,不适应社科院打造新型智库目标的要求。其存在的问题,既有自身规模实力的客观所限,也有服务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图书馆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4.1实行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服务,选取具有某一学科背景又兼具图书馆专业知识的人员为某一学科领域读者提供专门服务的制度。该制度通过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3]。近些年,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引进了这种制度,但受限于其服务对象的数量庞大且不确定性,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社科院图书馆等研究型图书馆规模小,服务对象有限且固定,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引入提供了客观条件。通过设立与院内各研究所对口的学科馆员,了解该领域学科内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和动态,从而指导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购、建设,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使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
4.2建立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塑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产出。社科院一般采取针对行政人员和针对科研人员的两套绩效体系标准,但社科院图书馆既不属于行政部门,也不属于科研部门。如果采取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就会产生上文提到的图书馆重科研轻服务的问题,脱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的本质;而采取行政人员的绩效考评,又不能激发图书馆员的研究积极性。因此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考评,理应采取一套适合科辅人员的体系标准。将科研工作与信息服务工作按岗位职责折算分值,并引入社会上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评价机制,由被服务人员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进行现场按键评价,形成对图书馆工作的有效监督,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
4.3与政府部门合作,打造地方社科信息平台
新型智库需要以专业的水平发现社会问题、提出问题,并配合政府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就需要智库有真实、准确的最新信息数据库作为支撑。这些数据的统计有的是政府相关部门每年的例行工作任务,有的也只能通过行政力量去获得。科研人员重新调研数据不仅浪费许多精力,获得的数据还可能片面不准确,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因此,社科院图书馆要注重这方面数据的获取,通过上级的力量,加强与地方经济信息中心、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的合作,将他们已有的包括经济运行的各种数据、人口数据、教育文化数据、卫生数据等纳入馆藏,将社科院图书馆打造成政府有关部门的档案馆、资料室和研究机构的地方社科信息平台。如浙江社科院图书馆办公地点在浙江省政府大院,极大地方便了浙江省相关统计信息的获取。
任何研究工作都不应是以单一对象为载体,只有通过与其他地方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楚地摸清本地区的状况。因此,社科院图书馆除注重收集本省本地区各项统计数据外,还要加强与其他省份社科院的合作,做到各省份省情数据库联盟共享。
4.4开通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社交软件,可跨操作系统平台、跨通信运营商通过网络免费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4]。截至2014年底,微信用户已突破5亿人。其中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专门针对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的服务平台。目前,国内已有数百家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此平台,读者可使用手机等终端获取图书馆远程服务。以湖北省图书馆为例,其微信公众号除可向用户定向推送信息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我的图书馆”“鄂图资讯”“常用服务”栏目主动寻求相关服务。如“我的图书馆”下设有绑定/解绑读者证、找书、借阅/续借等功能,“鄂图资讯”设有最新公告、借阅榜、精彩预告、公开课、杂志精选等功能。点击“杂志精选”又会出现图5所示界面,读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阅读。
图5
图书馆微信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信息获取。社科院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工作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因此社科院图书馆开通微信平台可以使科研人员通过此应用了解图书馆动态,开展相关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奔波。
另外,微信公众平台的另一重要作用是,通过此平台,本单位可以发布院内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受众朋友圈的转发,在公众当中增加影响力,从而使社科院的智库作用得到发挥。
4.5定期举办公共论坛
随着公民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其对实际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力也在增强,智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很可能间接却更加有效地影响实际政策的形成。
公共论坛是传播知识、分享成果、吸引公众参与的一种方式。社科院邀请院外学者到院内开展论坛,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形成社科院内良好的学术氛围。邀请院内学者开展论坛,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创造科研人员与公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使研究来源于社会并最终应用于社会,在增强社科院智库声誉和影响力的同时,培养了院内研究人员的表达能力。图书馆具备开展公共论坛的客观条件,社科院应该鼓励支持院图书馆开展论坛活动,并将其打造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改变公众以往对社科院“关门办院”的刻板印象,使社科院的新型智库作用得到发挥。
5 结语
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支撑服务是科研工作的源头,信息、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最终产出。因此,社科院必须重视院内图书馆的作用,结合本院情况,加大对图书馆的支持,激发其潜能,使其成为社科院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阵地。而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做好服务工作,将图书馆打造成智库的“智库”。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智库[EB/OL].[2015-05-03].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BA%E5%BA%93.
[2]陈宝生.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N].光明日报,2015-01-26(2).
[3]邓勇.学科馆员制度改进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1).
[4]腾讯网.微信[EB/OL].[2015-05-10].http://weixin.qq.com/.
李超1989年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
收稿日期:(2015-11-03;责编:王天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