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2016-04-11吕丁学
吕丁学
前年,当教师们带着春节的喜庆和崭新的期盼,开启新学期之旅时,有个年轻教师来到我的办公室:“校长,我不想再干了,我对这份工作没有兴趣,没有从中得到满足感,我天天盼着早下课,不想再看到学生的身影。”他本是我印象中很有激情的老师,大学毕业没几年,正是施展才能的大好年华,怎么会如此厌倦这份工作?我问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他不给我解释。我感到非常奇怪。
我从他的学生、同学、同事、备课组长和年级主任处了解到:他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是可以的,但他认为教师这份职业太耗损心力,收入不高,学生难管,很难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获得成功,感觉这一职业是一个无底洞,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看不到尽头。于是,工作心不在焉,得过且过,精力和心思越来越不放在工作上,近一年多来,教学成绩一直下滑,学生对他也颇有意见。
掌握基本情况之后,我去了他家,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闲聊”。我说:“从同事和学生对你的评价来看,你还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还很有激情,这都是做一个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条件。但你在工作中无法感到乐趣,没有喜悦与满足感,也许不是工作方法问题,很有可能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出现了问题。其实,世上的成功与失败,痛苦与快乐,宽裕与窘迫,全在于我们的心态。你认为这份工作有意义,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回报率就越高,兴趣感就越强。胡适先生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功不唐捐’一语,其意就是说努力是不会白白丢失的,即便你现在看不到成功的方向、成功的果实,但就在此时,它就在某个你看不到的地方生根发芽。相反,你如果采取一些消极的措施去敷衍自己的工作,不但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不会有好的成效,自己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得不到满足感,甚至有些后果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脸上有了点笑意,目光多了些灵动,并表示“再考虑考虑”,我便适时离开了他家。
第二天,我又找他聊。我给他讲了曾任麦当劳执行总经理的查理·贝尔当初扫厕所的故事,台湾亚都饭店总裁严长寿早年所做的那些同事们不喜欢做的事,世纪佳缘的CEO龚海燕曲折而传奇的经历,哈佛管理学者丁兆林教育孩子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等等。后来我又作了总结性的强调:“如果环境迫使你不得不做一项无奈的工作,你就应该想方设法改变自己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一个成熟的人,不仅仅做喜欢的事,而是喜欢做应该做的事。就像马克·吐温说的,‘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慢慢磨炼我们的意志 ’。”
两天之后,这位老师高高兴兴来上班了。之后,他工作状态越来越好。去年还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心态能够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心态正确就会迸发出干劲和活力,感到工作愉悦。如果心态不正确,就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烦躁不安,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所以,在每周的全体教职工例会上,我都要与老师们交流我的读书体会。我给他们讲《伤心老木匠》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如果我们也像老木匠一样,以为自己在为别人做事,不精益求精,不尽最大努力,最终将住进自己建造的‘豆腐渣’房子里”;给他们讲《我们为什么做教师》中收录的21位美国各级各类教师的故事和感言;给他们讲《一生用来做教师》里面的于漪、斯霞、钱梦龙、霍懋征、魏书生、李吉林、朱永新、李希贵等当代教育名家的故事……
在每周的学校例会上,还要选出一位在工作中有闪光点的老师给全体教职工作报告。让他们知晓:“工作是锤炼、开发、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只要努力了,勤奋了,自然会有收获。”
每月,我们还要评选一个“师德之星”,给全校教师做一次演讲。告诉老师们,仅为薪水而工作是短视的,应该重视工作本身带给你的回馈,如学生的尊重、珍贵的经验、能力的提升、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等。这些东西比金钱要高出千万倍,一旦拥有,永远不会丢失。
在期末总结大会上,学校都要颁发“成绩突出奖”和“辛勤园丁奖”;会把教师的先进事迹制作成视频,在校园电视台循环播放,全校师生甚至学生家长都能看到。
无时不引、无处不领的宣传教育,接连不断、层见叠出的模范带动,让“对待工作要勤奋”“成长比报酬更重要”“尽职尽责是品质”等信条成为教职工自觉的精神追求,让自动自发的工作成为教师们的习惯,让他们的每次出发都调整心态,整理好心情。
良好的职业心态,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有了“核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莘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