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也需要“最近发展区”
2016-04-11金坤荣
金坤荣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发展水平。教学中,给学生设置“最近发展区”,已经成为共识。其实,新教师也是需要“最近发展区”的。那么,如何积极地为新教师设置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呢?
让他们稳扎稳打,不要一上手就压担子
对于新教师上岗,一些学校领导信奉“新教师就要压一压”的教条,在安排课务和分配工作时,总是让新教师挑重担——两个班语文(数学或英语)教学再加班主任工作;三个班的物理(化学)教学,等等。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新教师忙得团团转,忙得没有目标方向。而有的领导却说:“越忙越好,越忙越有成效……”起初笔者对这种现象不置可否,有时也认为新教师是应该压压担子的,但后来一所学校的“别样”管理经验,给我带来全新的思路。
这所学校教师不足,学期初新招了一位化学教师。按常理,该校课务繁重,新教师至少要安排两个班的化学课。但学校里却只安排他一个班的化学课,而给原有的化学教师却都是两个班的化学教学。为什么新教师只教一个班?为什么不让他顶起几个班的担子呢?该校校长说,新老师尽管本科毕业,知识充足,但刚走上教学岗位,对于一线的实际教学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对于学科知识的教和学,不一定马上了如指掌;对于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不一定马上深中肯綮;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辅导、督促、提示和学生各种问题的解惑,不一定马上稳当妥帖。换句话说,新老师经验还欠丰富,教学还需历练。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新老师教学担子暂时轻松点,可以使他们更有精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可以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听课、学习、借鉴。这所学校还给新老师一个硬性任务——每周务必听课达3节以上,每周要写听课心得。该校领导说,给新老师暂时少安排点教学任务,就是留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听、反思、研究、积累,目的是期待新老师——知识通晓点、经验积累点、管理成熟点,期待他在学科教学上稳扎稳打。
应该说,新教师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上岗磨炼,就能使新教师很好地脱掉“暂时”、及时地转入正常,勇挑重担,有效地充当教学急先锋。实践证明,让新教师先稳扎稳打,而后扩大“战果”,这个办法好使。
让新教师先积累,不急于要他们写论文
一位资深校长在校长论坛上发言,阐述了新教师培养中的几个经验。他说,对新教师,不要急于让他们写教育教学论文,不要急于给他们科研论文的任务。新教师在参加工作的头两年里,要耐着性子,多记录课堂的点点滴滴,多写心得体会,多反思和积累教育教学过程。
静静思之,颇有共鸣。论文是思考的积累,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科研应该着眼于学生,着眼于课堂,着眼于教育教学实际。中小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重点在亲身经历了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和提升。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在课堂管理、学生教育等等方面缺乏经验,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在这个时候,让他们研究课题、撰写论文,真是勉为其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从事过教育教学一线的科研,可能类似无源之水;没有联系实际的论文,可能毫无价值。
常听人说,实践+反思=成功。新教师要沉浸于实践之中,要对实践中的问题现象多分析思考,想一想,记一记,研一研。上完课后,要记下成功的体会,记下自己的遗憾疏漏,记下自己的失败教训。两三年之后,逐步稳固、成熟,何愁写不出教学论文。
新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练就火眼金睛,那么教育教学中的种种现象,都可以值得反思研究,比如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如何解决学生迷恋电子游戏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抓实课堂效益,等等。思考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就能为今后写论文搞科研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夯实积累,不断反思,在这之后再来进行课题研究,就能走上专业发展的快速道。
实行“跨年级拜师”,有利于新教师学到真本事
新学期开始了,某学校又招聘了几位新教师。按照惯例,学校要为新教师们举行一个拜师仪式。在选定师傅时,教务主任实行学校的“跨年级拜师”策略,让任教初一的新教师拜任教初二的老师为师,让任教初二的新教师去拜任教初一或者初三的老师为师。
大多数学校一般都是安排同年级教师师徒结对,这可能是为了使新教师依样画葫芦地进入角色,更快熟悉教学,让师傅指导起来更得心应手。但如果从实际情况深入地看,这样结对指导的实效要大打折扣。同年级平行班竞争,师傅出于面子的缘故,会想着应该比徒弟高一截,就可能会在课文设计、重点把握、练习布置等方面 “藏藏掖掖”留一手,而不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笔者听说一老教师指导同年级同学科的新教师,只是共同探讨一些“陈题旧题”,而对精编重点问题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单独享有。考试分数揭晓,师傅班级要比徒弟班级高很多。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师徒两人不是真正的资源共享、真诚合作。这种实情给了我们管理经验:同年级结对,效果可能不大理想。而“跨年级拜师”——徒弟拜与自己不在同年级任教的老师为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尽管不同年级教材不同,但师傅没有“面子”的压力,没有同行竞争的负担,能毫无保留地传授实践真知和教学技能,徒弟能真正学到师傅的本领。而且,还可以安排不同学科的新老教师结成对子,因为课堂教学原理相同,教学技能相通,学科知识又可以相互渗透,新教师可以更好地从中学到教育教学的真本事。
总之,在对新教师的培养中,不要急吼吼地“赶鸭子上阵”,要以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策略促使他们在研究、反思、积累的厚实基础上,牢牢盯住目标,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