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问道”的蠡测与思考
2016-04-11梅森
梅 森
“修志问道”的蠡测与思考
梅 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本文作者理解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角度向全国地方志工作者提出的修志要求。“道”,为极致的宇宙观世界观、规律规则,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的集中体现,是5000年中华哲学、史学、文学等各种文化的共同追求;也是历代方志编修者的不懈追求。宋代方志定型后,如何通过志书“问道”“载道”“闻道”“悟道”,有很多的论述和修志实践。社会主义新方志,要从方志内容中寻求切入点,在“问道”的基础上,立于基层,接地气、接民生和接历史文脉,站在社会的层面,“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得失褒贬,深切著明”,编纂出可资“问道”的精品良志。
修志问道;蠡测;思考
2014年4月19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蠡测思考总理批示,是就治理国家的需要向全国地方志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发扬中华智慧,推进国家文明进步的需要。诚然,总理提出这样的要求,与我国当前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弘扬传承,及他的家学渊源不无关系;①李克强总理的父亲李奉三同志生前担任过中共安徽省委文史办公室主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是其家学渊源对方志的认识。“问道”“载道”“闻道”是5000年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启未来”是修志的终极目标,“修志问道”是修志工作的目的和最高标准。总理第一次把修志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道”是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宇宙观和最高智慧
道,为极致的宇宙观世界观、规律规则。道在中国文化中为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学派都对“道”有自己的阐释,但他们都以“闻道”为目的(求道的方法有所不同),提出知道、识道、悟道、得道的观点。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②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③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⑤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⑥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庄子借寓言说:“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①庄子:《庄子·大宗师》。
孔子说:“志于道”②孔子:《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③孔子:《论语·里仁第四》。,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道”的重视。孟子更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名言。④《孟子·公孙丑下》。
儒家与道家追求“道”的行为并不一致。儒家认为要通过博学来求道。道家则把“道”与“学”对立起来。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⑤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庄子·外篇·知北游》更宣称“无思无虑始知道”。道家认为这“无思无虑”的“知”才是最高的智慧。
先秦以后,历朝历代的精英,包括统治者,哲学、史学、文学大家,都在前赴后继地悟道、载道、问道、闻道、传道。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⑥杜甫:《秋兴》诗八首之四。韩愈《师说》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泰州学派的宗师李贽称:“吾父子傥亦闻道於此,虽万里可也。”⑦李贽:《卓吾论略》。另一位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认为“百姓日用是道”,即使僮仆的视听言动,也体现有至道。饥食渴饮,夏单冬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都是至道⑧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这里的“道”蕴含的是民本思想——民之所想即为道。
二、“道”同样是传统方志文化的精髓和志家的不懈追求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志书编纂者既有罗愿、顾炎武、章学诚、戴震、钱大昕、洪亮吉、李兆洛、阮元、缪荃孙、吴宗慈、黄炎培、黎锦熙等一流大家,也有普通的文化人。“悟道”“问道”“得道”是中国文人的共同追求,必然也是历代修志者在修志中的不懈追求。
历代史志追求“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⑨〔明〕杨宗气:嘉靖《山西通志·序》。历代修志追求资治、存史、教化。细析之,实际上“资治”者,乃在修志中寻求郡国治理之道;“存史”者,乃在修志中传承文明之道;“育人”者,乃在修志中彰显树人育人之道。
南宋罗愿《新安志》注重民生物产,“其物产一门……,征引尤为赅备”,“提高了方志经世致用之价值”。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前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产生的经世派参与修志。林则徐编《四洲志》和《道光湖北通志》,魏源撰《海国图志》,徐继畲撰《瀛环志略》,陶澍主修《道光安徽通志》,龚自珍纂《蒙古图志》,姚莹修纂《东槎纪略》《康輶纪行》,何秋涛编《朔方备乘》,张穆编纂《蒙古游牧记》,用他们的“实言”“实行”践行着“通经致用、安邦定国”的重任。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学制》教育改革,乡土志成为清末小学爱国始于爱乡教育的乡土史地教材。
民国年间有见识的方志家同样关注社会、民生、实业,主张志书应增加国计民生内容,尤其是李泰棻、寿鹏飞对此有很好的论述。
1928年,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傅振伦先生刊发于《新河县志》卷首的《新志述略》说:“志者,社会之写真也”,主张《新河县志》增社会制度、农村经济、普通心理、平民文艺、语言与文字、宗教与信仰、美术诸目,并增加艺文、金石、习俗、典礼、轶文故事、村镇概述。⑩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546页。1931年,傅又在《编纂北平志蠡测》①傅振伦:《编纂北平志蠡测》,《地学杂志》1931年第一至二期。一文中强调:编辑方志宜特加详于社会方面记载,宜加详于人文地理,侧重物质方面记述,宜广增科目门类,注重科学技术。
1929年,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向省政府提出方志新体例,分编年鉴、各门调查、省史三书,年鉴第16门目为民生,民生以下子目有生活程度、职业分配、物价工资、财产之调查或估计及其与人口之比例、救济等。
民国1931年古钱币研究专家陈铁卿参与河北省志编纂,撰写《重修河北省志事例之商榷》一文认为:“征文考献之专书;抑亦为利国福民之利器”。志书所载,应以适时实用为主,要“物产实业,关系民生,记载应极详备。”②陈铁卿:《重修河北省志事例之商榷》(发表于《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十期于鹤年《纂修河北通志闻见录》一文中,第37-48页,1936年)。
纂辑《章实斋方志论文集》的张树棻,在其《章实斋之方志学说》一文中强调志书的教化育人之道:“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冽冽,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③张树棻:《章实斋之方志学说》,载《禹贡》半月刊1935年第二卷第九期第24-28页。
历史学、方志学家,《庐山志》主编吴宗慈认为:方志内容汇集社会休戚,“凡此所述,皆荦荦大端,有系于全国大计,而不容小视夫方志者也。”④吴宗慈:1940年10月《论今日之方志学》,引文摘自黄苇《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511页。
《方志通义》作者、方志学家寿鹏飞认为:“读良方志,可以觇国俗,知理乱,识兴衰”,志书要能够“正人心,敦风尚,明正谊,垂治规,究兴衰之由,陈利弊之要,补救时政之缺失,研求民生之荣枯”,成为“治理之龟鉴”;“方志立言,当作平民立场,乃得痛陈疾苦。”⑤寿鹏飞:1941年铅印《方志通义》,引文摘自黄苇《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511页。
《方志商》作者甘鹏云,1938年引用《尚书》言“民为邦本”,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认为民国修志“应于民事加强,民主国,民为重也”,注重社会经济考察、研究,合“文献、政治、社会”为一书。⑥甘鹏云:《方志学两种·方志商》,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59页。
以上数例,可见我国方志自宋代定型后,方志编纂的脊梁实际是追求法自然还是胜天、治国平天下、经国致用、社会昌明、民本民生的“荦荦大端”之道;方志中汇集的“利国福民”“社会休戚”“作平民立场”“陈利弊之要”“社会民生”“爱国爱乡”等等,均为传统方志文化追求的正“道”。
三、新方志编纂者须在“问道”的基础上编纂可资“问道”的良志
“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模模糊楜的编纂者是编纂不出可资问道的志书的。
首先,方志编纂者应该又是高素质的国情地情的研究者和“问道”者,不应该只是一个“文抄公”;而是在不断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在国家大背景下研究地情,并用研究的正确思想、观点得出事物演变的轨迹、过程、节点、特点、原因、结果,然后用悟出的“道”去统帅志书资料的选用、充实,把自己形成的思想,通过方志的体裁有机地寓入编纂的内容中。这样的内容才可以提供“问道”之需,提供治国理政之策。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地方志的优长真真切切在于贴近基层,贴近地气,贴近人气,贴近民生。人民总理为什么向全国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修志问道”的要求,实际上是从治国理政的目的出发,需要了解基层的历史传承、真实的发展和真实的民生,从中归纳出治理国家的方略。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了解基层情况,不了解基层发展的瓶颈和民生困难,也就是不了解基层之“道”,掌握不好“治大国”的“火候”,油盐酱醋料没有恰到好处,翻来覆去,再鲜美的小鱼也会给烹饪得味道索然,翻碎了型。
以资“问道”首先要明确方志的内容主要写什么?问道主要问在志书的内容里。实际上民国时期方志学家就重视探讨和阐述过这一问题。比如黎锦熙的《方志今议》专门研究了县志内容拟目;李泰棻《方志学》第六章专门研究了方志内容。民国方志学家寿鹏飞在他的《方志通义》中就提出:“不当于治道者不录”“凡不属于民生休戚地方利病者,无宁从略也”“有关民生实用,疾苦利弊,虽小必志”。他还提出:好的志书“得失褒贬,深切著明”“条兴革之所宜”“其体勿染官气,勿尚时趋,勿导游观,无贡谀佞,勿孱新奇学说,勿蹈文人习气”。①寿鹏飞:《方志通义》,摘引自《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年版,第324页。近现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文中,谈到志局时曾说过:官修资料丰富,但需要注意 “位置冗员,钞撮陈案,殊不足以语于著作之林”②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8期。。
社会主义新方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纂以来,已经进入第二轮,沿着前人的学术脚步,关于新方志内容、篇目研究的著作、论文“汗牛充栋”,成绩卓然;但也不能不看到我们仍然存在的问题,切切就在“问道”两字上。编纂者编纂中很少问“道”,其编纂不是熔铸资料而是排纂资料。编纂出的志书达到可以“问道”层面的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我们编纂的志书不少看重的是机关工作、领导活动、工作管理,分类流水账式的罗列,公文的汇合,数据化的文字,看不出事物演变的规律、特点。地方特色不是突出在各类内容中,而是追求形式的变异。志书采集的多为死资料,轻视活资料,重视体制内资料,轻视体制外资料,很少作社会调查;对当地的改革创新提炼不够;对改革的进步与产生的问题记述的全面性不够;对社会、民生记述不够;对部分弱势群体的困难重视不够。站在社会的层面,站在“问道”的高度,反思、检讨我们编纂的志书内容,有以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二轮自然断限的志书不少,自然断限的志书明显缺乏历史的纵深和演进的轨迹和规律,在反映规律、彰显地域文化方面较为苍白。如果历史文化、国计民生等重要内容作历史勾连,就可以更好地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自然环境门类缺少环境演变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与环保门类一起,只看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环境质量的转好,看不到二次环境的记述,更看不到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看不到当地的污染源,看不到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的迅速减少。
缺少地名门类,无法通过地名反映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民风。
人口门类缺少外地常住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分布和变动、境外人员分布,涉外婚姻等。
公安、检察、审判门类缺少境外人口管理、人口出入境、涉外案件、“黑车”与交通问题;贪污贿赂、腐败案件记载过少过略,遮遮掩掩,难以达到“不敢腐”,促“贪者廉立”的效果;流动人口带来发案率上升;利益冲突和民事问题的特点特征反映不够。
城乡建设门类分裂地写市政建设(道路、桥梁、路灯、排水系统、地铁)和公用事业(水、电、煤气),没有城市化的整体发展和带来城市发展中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城中村等问题。农村看不到空巢和传统文化渐失乡土的根脉,留守老人、儿童问题。
房地产业门类看不到政策和利益的博弈,看不到迅速攀升的房价下,城市居民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沉重压力和无奈。看不到政策性的离婚现象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学区房成为炒房的筹码。看不到大量的违章搭建,和动拆迁、二手房市场的问题。
交通邮电通信门类缺少与人口流动、长假、旅游的因果关联;缺少对春节农民工返乡潮的记述。
经济体制改革门类,只写改革的成绩,看不到改革必然的阶段性和各时期产生的新问题。比如初期农村改革带来了集中农田水利整修问题,劳动力市场放开后带来用工质量下降和生产安全问题;乡镇工业、私营企业大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综合经济管理门类(物价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审计监督、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监管)。物价门类只写物价管理没有国计民生主要商品的价格;没有食品问题、药品问题、假冒伪劣商品的记述,看到的只是管理工作和整顿活动;审计缺乏对小金库、不合理开支的记述。
财税门类缺少政府融资的记述和重大项目财政支出情况;税收缺少重点税源与税收大户的记述,缺少偷漏税和对外资企业减免的记述。
农业门类的一产退出,农民产业转移,农转非,农业用地的去向,农民承包土地流转中的利益保护记述不够。
工业门类,工业建设与能源消耗,与环境生态的矛盾;外企、私企中劳资矛盾记述不够。
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门类。商业只写商业改革、批发零售、业态选介,缺少商业的根本——商品和流通渠道,使得商业缺乏时代性。服务业缺少宰客情况的记述。旅游业只记本地的旅游,缺少本地人口到外省市、境外的旅游。缺少旅游业的零团费等问题的记述。
金融业门类。没有把银行的信贷与地方重要建设项目勾连起来,与创业购房勾连起来;保险没有与地方重要赔付、灾害保险赔付结合起来。股市缺乏股民(心态)的记述。
教科文卫体门类。部分志书缺乏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赓续。教育门类农民工子女教育、追求升学率、扩招、高学费、民办教育记述不够。卫生医疗门类中医保、医闹、医患关系、看病贵看病难记述不够。
民政门类,养老问题、救助问题、社会流动人口乞讨问题、婚姻中介问题、离婚率攀升、殡葬行业高收费、活人墓葬占用土地问题等等记述不够。
人事劳动门类。记工人工资,少记干部、职员工资,或只记职务职级工资,不记绩效工资,福利津贴少见记述。劳动用工(如童工)、安全生产的问题记述不够,如矿难频发的原因记述较少。
人民生活门类,只记富裕祥和,缺少对弱势群体、困难人群生活的记述,缺少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分布;缺少对流动人口生活的记述。
以上所举,并非新方志全部存在,但存在的并不在少。我认为,大量从文书档案、工作大事中抄录“陈案”,从统计部门汇集数据,完全立足部门修志,很难成为真实全面反映地情、民情以资“问道”的良志。要想达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高度,修志者首先要“问道”,修志中应该像王伟光同志提出的:要“提高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认识到地方志工作的‘三为’作用,即‘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①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同志在江苏调研地方志工作时的讲话(江苏省地方志动态2014年5月19日发布)。“三为”不是只为机关部门,为部门领导,而要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立足社会的层面,而不是组织、机关工作活动的层面修志,既写出成就经验,也写出失误和教训,既写出民间的丰衣足食、欢乐祥和、蒸蒸日上,也写出民生疾苦和百姓所求。这样的“修志”才能够修出堪以 “问道”“以启未来”的良志。
K29
梅森,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编审 (上海 201199)
刘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