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志与“丝绸之路”区域姓氏文化发展研究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其辐射区为例

2016-04-11马新建

上海地方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天水姓氏

马新建

地方志与“丝绸之路”区域姓氏文化发展研究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其辐射区为例

马新建

区域姓氏文化是地方志记述的内容,也是可供区域文化建设开发利用的资源。天水是华夏姓氏的文化源头之一,伏羲是华夏万姓之根,天水姜姓人旺文盛,苻氏建立前秦,学界称赵姓宋朝为“天水一朝”。陇上及天水郡望姓氏较多。比较关中—天水,古老文化相承而姓氏集中且关联交插,关中—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姓氏寻根祭祖地,新志续编应创新篇目,记述姓氏文化,以权威性史料反映区域历史文化的厚重;地方志工作应将姓氏文化研究纳入整体布局,全盘规划,编写姓氏文化丛书;把握关联、背景与节点,整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地方志工作力量,联合开发姓氏文化资源,为重振“丝绸之路”,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地方志;丝绸之路;姓氏文化;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

地方志的主要特点是地域性,是有着地方行政区域特色的客观性著述。区域文化自身便是志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在志书编修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记述。区域姓氏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方志搜集整理记述的内容。方志记述的姓氏文化,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族的子孙尊祖报本的依凭,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现实意义。历史上的旧志记述姓氏文化,为后人寻根溯源、寻姓找人提供依据与线索。在一、二轮新方志编纂中,对姓氏文化,有记述者,多列入人口篇,多见的是人口数字;记述的各种姓氏人物多、姓氏及其文化来龙去脉少,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有些志书干脆就忽略了相关内容。因此,笔者一直主张二、三轮续志应对此有所弥补。特别是在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之后,加强对“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丝路)沿线姓氏文化的研究整理,对促进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增强丝路沿线区域的文化软实力,构建丝路文化纽带,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拟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其辐射区姓氏文化的起源、郡望、新志续编姓氏文化的篇目设置、姓氏文化的开发略陈浅见,以期唤起地方志同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姓氏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

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内容包括姓氏起源、流变,家族播迁、世系、郡望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等。中华姓氏文化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轨迹,它在民族认同和促进国家统一方面起到重要的凝聚作用,具有稳定性、民族性、宗族性和多元性等特质。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秦汉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现在的姓,与秦汉以前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今人多以氏为姓。《左传》中鲁众仲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①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一·集解》,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46页。即天子立有德者为诸侯,因其所由生以赐姓;因其所封之地为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②袁了凡、王凤洲:《纲鉴合编》卷1《三皇纪·太昊伏羲氏》,中国书店1985年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本,第8页。

郡望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当某一姓氏相对集中,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时,就形成了郡望。从我国历史上看,郡望形成于魏晋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郡望说明中国姓氏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依靠血缘纽带和家族繁衍所形成的,是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同时,郡望的出现标志着区域姓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地域性。所以,从郡望研究入手是研究梳理姓氏文化发展线索,了解其区域性特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姓氏文化的比较研究

古丝路东段1600多千米。南线从西安(长安)、咸阳、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北线从西安、咸阳、乾县、彬县、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中线从泾川、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从陕西由东向西,大多历今甘肃区域,经河西走廊的武威或张掖,历酒泉、敦煌,西出玉门关、阳关。天水是古丝路东段西出咸阳的第一重镇,其与西安、咸阳、陇西、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中外经济文化传播交流的必经站。在历史长河中,丝路陕甘地域间的人们相互迁徙、贸易、战争、通婚,在此过程中,通过不同文化形态的碰撞、冲突、吸纳、融合,以至于兼收并蓄,逐渐形成新的文化价值认同,由此在定居后的陕甘区域内诞生了具有一定区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区域姓氏文化。特别是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姓氏郡望,在全部中华姓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丝路重镇天水是华夏姓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姓氏始自伏羲,“伏羲生于成纪”。③张维:《甘肃人物志》卷1《帝纪第一·伏羲氏》,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8年校点本,第1页。古成纪中心在黄河流域丝路东段渭水上游的今天水市境内。《史纲评要·伏羲氏》载:“上古男女无别,帝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④李贽:《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卷1,中华书局1974年断句本,第4页。《帝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⑤皇甫谧:《帝王世纪》,《新世纪万有文库》第一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页。“因风而生,故为风姓。”⑥张维:《甘肃人物志》卷1《帝纪第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8年校点本,第1页。今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附近的五营乡、陇城镇仍有以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谷、风茔等地名。伏羲正姓氏,即正人的天性,废群婚乱婚,实行一夫一妻,明确氏族源流,确定各人的血缘关系,从而开始了中国姓氏以父传子的方式。风姓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姓氏,伏羲“制嫁娶”、“正姓氏”的文化贡献是开创性的,他使男子的社会地位提升,致使母系氏族社会终究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生于天水的风姓伏羲氏开创了中国父传子的姓氏制度,因而被尊为人文始祖。

春秋国别史《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⑦参见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少典为伏羲后裔,炎黄二帝或为伏羲后裔。《国语·晋语四》又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⑧参见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姜姓古国较多,衍生出240多个古今姓氏。“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十四人。”⑨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9页。子孙衍生华夏蛮夷姓氏最多,有600多个。伏羲为炎黄之祖,夏商周之宗。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①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45页。

甘肃方志记述的姓氏中,直接从伏羲传承过来或追认其为始祖的姓氏有任、薛、须、②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5《周纪五》:“须姓,密须氏之后。《风俗通》:须姓,太昊之后。”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157页。颛、郝、③参见年葆东:《袁义达教授谈中华姓氏与伏羲的渊源关系》,《天水日报》2007年5月29日。宿、伏、宓、东方、蹇、汝等。其中任、薛、郝姓,在2008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三百大姓(以下简称当代三百大姓)排序和人口中,分别排第59位420万人、第76位310万人、第82位270万人。伏、宿、蹇、汝、宓姓,亦在当代五百大姓中。清费廷珍乾隆《直隶秦州新志》、民国张维《甘肃人物志》等记述的上述姓氏人物很多。曹魏时,“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推於郡中。”④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中《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37页。东汉汉阳(今甘肃天水)任棠,有奇节,隐居教授;西晋上邽(今甘肃天水)任臧,以郡豪族任上邽令,后秦姚苌时,天水任谦为从事中郎;⑤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中《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52、51页。天水薛姓人物最早见于记载的有薛夏,系曹魏儒宗,⑥张维:《甘肃人物志》卷10《列传第八》,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8年,第263-264页。后裔居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伏姓明有伏羌贡生伏友礼、伏志能。其他如清武威郝永泉,举人,秦安伏衍义,进士;民国,临洮籍团长宿之杰、天水籍营长汝鑫,均为国捐躯抗日战场。汝氏望出天水,清有举人汝恒年,贡生汝槐年。

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封建时代显贵的氏姓成为郡中大姓望族,于一地久住,人们不仅仰慕其人,而且仰慕其住地,最终形成郡望。郡望即地望。炎帝姜姓及其26氏中的纪、强氏,均望出天水。在当代三百大姓中,分别排第50位460万人、第136位110万人、第205位46万人。此外,以天水为郡望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苻姓和赵姓。下面重点说一下这五大姓氏在天水流衍的情况。

姜姓,系出神农氏,神农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西),因此姓姜。尧遇洪水,共工的裔孙辅佐禹治水,为四岳之官,主持四岳祭祀,赐祖姓姜,绍续炎帝之后。裔孙太公望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载:“汉初,姜氏以关东大族徙关中,遂居天水。”⑦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73下《表第十三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2963页。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中《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26页。东汉曹魏时成为望族大姓,形成天水郡望。姜维在蜀后裔中,落籍爱州日南的姜公辅为唐德宗时宰相,后被贬为泉州别驾,是入闽最早的姜氏,后来发展成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九真姜氏,本出天水。”⑧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73下《表第十三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2964页。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下《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25页。江西宁都、湖北谷城姜氏,先祖出自天水。今姜姓广布朝、韩、泰、菲、印尼等国。

纪氏系出姜姓。西周初,炎帝后裔受封于纪(今山东寿光南),建立纪国,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隋有司农少卿(纪)和整,世居天水上邽,生士腾。”⑨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87《表第十五上·宰相世系五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3258页。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中《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26页。士腾,隋翼州刺史。唐代,士腾子俨,雍州司仓参军;子及,廓州刺史。俨子先知,御史中丞;子全经为户部郎中;及子处讷为中宗神龙、景龙年间(707至710年)宰相。“纪氏宰相一人,处讷。”⑩欧阳修等:《新唐书》卷87《表第十五上·宰相世系五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3258页。纪氏由此成为天水望族。先知有子黄中,全经有子谦、咸。从唐朝起,纪氏向沿海迁徙,南宋淮安(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纪协泰,生六子,三子元龙(宠)为宋度宗时潮州通判,是潮汕纪氏之祖,明清时,有的迁移台湾,是当今岛上一百位之内的大姓。

强氏系出姜姓。齐国大夫公孙彊之后裔。彊是古强字,子孙因以为氏。天水强氏,出自东汉末、三国初时氐人。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夏五月,曹操徙武都氐於天水界。”①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中《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37页。沈起炜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150页。魏明帝青龙三年(235),武都氐王强端等率其部属6000余人归附曹魏,端及其后人世居略阳②参见房玄龄等:《晋书》卷1《帝纪第一·宣帝》,中华书局1974年,第9页。。东晋十六国,后秦的奠基者之一、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武山一带)姚襄初起时,以略阳强白为后部帅。③房玄龄等:《晋书》卷116《载记第十六·姚襄》,中华书局1974年,第2962页。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中《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51页。略阳强氏多投奔祖籍天水的苻氏前秦、杨氏仇池等建功立业,形成强氏以天水为郡望。苻健立妻强氏为天王皇后,强氏弟德为特进,强平为太傅;④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99《晋纪二十一》,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3111-3112页。苻生以舅平为左光禄大夫、以强怀为将军;有王佐之才的特进、光禄大夫强汪辅佐苻坚,坚以强永为将军;⑤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100《晋纪二十二》、卷105《晋纪二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3164、3326页。苻丕以强益耳为侍中。强京为姚苌的镇远将军;⑥房玄龄等:《晋书》卷115《载记第十五·苻丕》,中华书局1974年,第2942页。晋太元十九年(394),反对姚兴的后秦将军、武都氐强熙,率户2000投奔秦州;强超为后秦扶风太守、关内侯。⑦房玄龄等:《晋书》卷117《载记第十七·姚兴上》,中华书局1974年,第2980、2981页。费廷珍:《直隶秦州新志》卷12中《杂记·丛谈》,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53页。

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氐人苻洪,初姓蒲,先人为有扈氏之苗裔,世为部落酋长。父怀归,部落小帅。晋穆帝永和六年(350),以洪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洪以谶文“草付应王”,其孙坚生后背有“付草”字,改姓“苻”氏,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⑧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98《晋纪二十》,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3012页。苻氏源于天水,由此成为望族。苻氏自洪起兵,健建立前秦至登为5世,立国43年。健统关陇锐师,敢登大宝。坚雅量瑰姿,变夷众夏,阐先贤儒风,抚育百姓,忧勤政事,俊贤呈才,文武兼施,德刑并举,平燕定蜀,擒代吞凉,版图纳入西域30余国,⑨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104《晋纪二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3332页。基本上统一北中国。丕承败重建国家,登集散厉志,虽众寡不敌,犹慷慨义烈。第三次人口普查,苻姓居第388位。

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正义》:“益、伯翳也,秦、赵之祖。”⑩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一》,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39页。伯益的后裔造父为周穆王御马,因功封赐赵城(今山西洪洞北),子孙因以为氏,是为赵姓起源。造父的后裔叔带仕晋,下传5世至赵夙,世为晋国公卿。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赵籍受封为列侯,建立赵国。秦王嬴政十九年(前228),秦军破赵军,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代,虏代王嘉,遣嘉之子公辅出主西戎,世居天水。赵氏由此逐渐成为天水的望族。西汉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至南阳;燕相赵禹落籍扶风。东汉时,太常赵岐落籍京兆。南安(郡治今甘肃武山)赵韶为前秦苻生右仆射,赵襄任北魏中山郡守,将家族迁于代,子弘任广武令,孙琛任上洛郡守,曾孙昶,官至北周宾部中大夫;同邑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子仁以良家子出镇武川,此赵氏一支迁往武川。宋朝的国姓是赵姓,“天水,国之姓望也。”⑪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65《志第十八·五行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429页。学界称赵宋王朝为“天水一朝”,代表着一个经济科技高度发达、崇尚气节、人文蔚起的时代。为何把宋朝称作“天水一朝”?因为天水是赵氏郡望。有宋一代,天水的尊崇地位达到顶峰,其余蕴绵延于今。宋代所修《天水堂·赵氏族谱》,自西汉赵充国世系发展到宋代时世,依次反映出从天水迁长安、襄樊、洪州,直至移居江南的整个历程。清同治十年(1871年)天水赵氏族人重修《天水堂·赵氏祖谱》。改革开放以来,多位加拿大、马来西亚华人和港台同胞来天水寻访“天水堂”遗址。2002年,天水市第一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院落——赵氏宗祠天水堂,位于秦州区西关三星巷口以西。2010年11月,天水华夏赵姓文化研究会成立,2011年11月,该会在赵姓郡望天水堂、天水伏羲广场承办了由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主办的第三届世界赵姓人寻根祭祖活动。当代三百大姓,赵姓以2600万人口位列第8,占全国总人口的2%以上。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天水扩展至整个陇右地区,其在中国姓氏文化中的地位就会凸现。古代陇上及天水以9个郡望而言,约望出姓氏74个。9郡分别是陇西(战国秦置,三国魏移郡治今陇西县东南)、天水(西汉置,东汉移郡治今甘谷县、后移治今天水市秦州区)、敦煌(西汉置,郡治今敦煌市)、张掖(西汉置,郡治今张掖市甘州区)、武威(西汉置,郡治今武威市凉州区)、南安(东汉置、郡治豲道在今武山县境内)、晋昌(西晋置、郡治今瓜州县东南锁阳城)、安定(西汉置、东汉移郡治今泾川县北)、陇东(北魏置、郡治泾阳在今平凉市崆峒区西北)。其中,只有安定、陇东2个郡望不在传统上所谓陇右范围内。陇西郡约望出12个姓氏:李(当代三百大姓第2位9000万人,下同、以下简述排名人口)、彭(第35位640万人)、时(第189位54万人)、禹、董(第39位590万人)、闵(第193位52万人)、牛(第98位200万人)、边(第234位34万人)、辛(第145位90万人)、关(第131位117万人)、第五(宋《百家姓》无、见清代504姓《增广百家姓》)、迮(宋《百家姓》无,见清《姓氏考略》)。安定郡约望出8个姓氏:伍(第128位130万人)、梁(第20位1100万人)、席(第201位47万人)、胡(第15位1400万人)、程(第33位660万人)、蒙(第200位47万人)、张(郡望之一,张氏郡望清河、安定等;清河,西汉置,郡治今河北清河县东南;第3位8500万人)、毂梁(宋《百家姓》无、见《增广百家姓》)。敦煌郡望出5个姓氏:慕、容、慕容、洪(郡望之一,洪氏郡望豫章、敦煌;豫章,西汉置,郡治今江西南昌市;第99位200万人)、宋(郡望之一,宋氏郡望京兆、敦煌等;第23位900万人)。张掖郡约望出2个姓氏:乌(郡望之一,乌氏郡望颍川、张掖等;颍川,秦置,郡治今河南禹州市)、昂(宋《百家姓》无,见陈文宫《中华千家姓》①陈文宫:《中华千家姓》,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武威郡望出3个姓氏:贾(第69位370万人)、石(第71位360万人)、索。晋昌郡望出3个姓氏:唐(第25位780万人)、管(第143位95万人)、乜。陇东郡望出阳氏(第197位49万人)。天水郡望出35个姓氏:赵(第8位2600万人)、王(郡望之一,王氏郡望太原、京兆、天水等;第1位9200万人,加上海外过亿)、杨(郡望之一,杨氏郡望弘农、天水等;弘农,西汉置,郡治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故函谷关城;第6位4000万人)、秦(第74位320万人)、严(第94位220万人)、姜、皮、尹(第94位220万人)、狄、纪、强、秋、甘(郡望之一,甘氏郡望渤海、天水;渤海,西汉置,郡治今河北沧县;第155位84万人)、苻、龙(郡望之一,《姓氏考略》载龙氏郡望武陵、②参见陈廷炜:《姓氏考略》,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出版,现存版本为陶越增删影印本。天水;武陵,西汉置,郡治今湖南溆浦县南;第80位280万人)、双、莘、桂(第218位39万人)、别(郡望之一,别氏郡望京兆 、天水)、庄(第113位160万人)、艾(第215位40万人)、慎、阚、那、曾(第32位680万人)、权、上官、贠(宋《百家姓》无,见陈廷炜《姓氏考略》等)、忻(宋《百家姓》无,见宋《古今姓氏书辨证》③参见王力平点校:(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亓(亓官,宋《百家姓》无、见《增广百家姓》,下同)、子车、乐正、闫、汝、琴。南安郡望出5个姓氏:单(第177位、68万人)、家(郡望之一,家氏郡望京兆、南安)、姚(郡望之一,姚氏郡望吴兴、南安;吴兴,三国吴置,郡治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第62位、410万人)、鲜(宋《百家姓》无,见《姓氏考略》)、秘(郡望之一,秘氏郡望南安、天水,宋《百家姓》无;见《姓氏考略》)。陇上郡望约望出74个姓氏中,当代排序234位以前的大姓40个;南安郡治豲道在今武山县境内,南安郡系从天水郡的继承者汉阳郡析出,今天水境内望出姓氏40个、占陇上古郡望出姓氏的54.1%,望出的当代排序218位以前的大姓17个;其他7个郡望望出姓氏约34个、望出的当代大姓23个。李学勤先生在《天水通史》序中说:“天水这一地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一直都很重要。它扼处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交界,背靠西北,面向中原,又能遥通西南,恰位于全国版图中央,而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即在天水横亘穿过。地理形势的优越冲要,决定了天水于古今历史上长期据有特殊的位置,起着显著的影响。”①王光庆总主编:《天水通史》序一(李学勤),中华书局2014年,第5页。今甘肃境内望出当代排序第一、二、三、六、八位的大姓5个,排序第二的李姓望出陇西,其他均望出天水,天水是郡望大郡。

(二)关中—天水郡望望出姓氏比较

关中地区是华夏郡望姓氏文化的重要传承区域,有古郡京兆(郡治今西安市西北)、冯翊(郡治今大荔县)、郃阳县(治今合阳县)、扶风(郡治今兴平市东南)、邰阳县(治今武功县西南)、武功(郡治今武功县西北)等6个郡望,约望出姓氏54个。京兆郡望出34个姓氏:王(郡望之一,王氏郡望太原、京兆、天水等;第1位9200万人)、韦(第68位370万人)、酆、史(第85位250万人)、康(第92位220万人)、米(第210位43万人)、计、宋(亦有望出敦煌者)、舒(第169位72万人)、杜(第47位520万人)、宗(第268位22万人)、羊、於、家(亦有望出南安者)、段(第81位270万人)、车(第191位54万人)、全(第228位36万人)、郜(第289位17万人)、黎(第103位200万人)、扶、雍(第284位18万人)、寿、扈、浦、别(亦有望出天水者)、夔、师(第254位28万人)、晁、冷(第246位30万人)、皇甫、申屠、归(宋《百家姓》无、见《增广百家姓》,下同)、羊舌、谯。冯翊望出6个姓氏:雷(第78位300万人)、吉(第195位49万人)、印、党(第196位49万人)、益、梁丘(宋《百家姓》无、见《增广百家姓》)。郃阳望出支氏。扶风郡望出9个姓氏:窦(第219位38万人)、鲁(第115位150万人)、马(第14位1500万人)、万(第88位240万人)、惠、井(第278位19万人)、班、禄、法(宋《百家姓》无、见《增广百家姓》)氏。邰阳望出2个姓氏:凤、轩辕氏。武功郡望出2个姓氏:苏(第41位580万人)、殳氏。关中望出54个姓氏中,当代排序289位以前的大姓25个,其中的王姓排第一、马姓排十四、宋姓二十三、苏姓四十一、杜姓四十七,韦姓六十八,雷姓七十八,段姓八十一,史姓八十五,万姓八十八,人口在9200万至240万之间。

在《百家姓》列出的100多个郡望中,京兆郡望出姓氏数量第一、太原郡第二、天水郡第三。这是中华姓氏文化的三大郡望。京兆的继承者古都西安是关中核心、古丝路起点,西北最大城市;太原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②司马迁:《史记》卷1《秦始皇本纪第六·集解》,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239页。太原今仍为山西省会;天水自西汉置郡,曾为州郡治所,今为地级市。

关中辐射陕南汉中、安康市,陕北延安、榆林市,几乎涵盖陕西全省。经济区中的天水,辐射陇东南平凉、庆阳市及陇南市。如此看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及辐射区域内10个古郡望望出姓氏102个(包括望出京兆、南安的家姓,望出京兆、天水的王、别姓)。陇东南占经济区及辐射区内郡望姓氏的47%。以今天水、平凉与关中5市1区又1市的3县1区相比,面积小、人口少;但面小人少的地域却望出姓氏占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域郡望姓氏的47%,其中有当代排序第一的王、第三的张、第六的杨、第八的赵4个大姓,人口在9200万至2600万之间,这说明其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

李学勤先生指出:“天水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与陕西一带的老官台文化类似,是仰韶文化的先驱之一,对于上述文明标志因素的考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文字被认为是这种标志中最要紧的一项、而仰韶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与文字的产生密切相关。现在看到大地湾文化已经有许多陶器刻划符号,且同仰韶文化符号相像,只是更早了上千年。由此可见,天水地区是寻觅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地点”——伏羲代表着相当长的一段上古时期。北京大学李伯谦先生曾提出‘考古学重建中国古史体系’,就以伏羲氏对应的社会形态为氏族,其历史时代的主要经济生活方式为渔猎采集。”①王光庆总主编:《天水通史》序一(李学勤),中华书局2014年,第6页。天水与关中的古老文化,同为仰韶文化的先驱。清康熙初年以前天水与关中同属一域,同语秦音,历史上的关陇集团创造辉煌,自古以来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联系密切。天水的伏羲文化、宝鸡的炎帝文化、经济辐射区延安的黄帝文化,序列一脉相承、节点自西向东。伏羲起源中国姓氏,天水的炎帝姜姓人旺文盛,黄帝姓氏多望出关中—天水周边地区。黄帝子得姬、姞等姓,颛顼是黄帝后裔,姬姓所出酆、郜、寿、晁氏,姞姓所出雍、阚氏,郡望分别为京兆、天水;姬姓所出吉、印氏,郡望冯翊;姬姓所出鲁、惠氏,郡望扶风;颛顼之后的梁、程氏,均郡望安定;同为姬姓所出的狄氏、杨氏,郡望天水;姬姓所出单氏,郡望南安;姬姓所出家氏,郡望京兆、天水。京兆、天水郡均望出王、别氏等。“西周覆亡,周室东迁以后,秦人雄起西方,先是称霸西戎,随之逐步东进,终于兼并列国,建立秦朝,成就统一大业。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短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特别是秦人的文化,有其独具的特点,伴随着秦人的扩张发展,广被于全国各地。”②王光庆总主编:《天水通史》序一(李学勤),中华书局2014年,第7页。秦人在以天水为中心的甘肃历经十四世,后挺进关中。天水不仅是伏羲正姓氏的姓氏文化源头,而且是缘起陕西之“秦”的秦早期文化和秦姓的源头。③参见天水市地方志编委会编:《天水市志》下卷:“秦人又以封地‘秦’为族姓,秦人、秦族、秦国的称谓都源渊于此。”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2388页。天水与关中,古代同域同音、同为秦人,京兆、天水,又在中华姓氏文化三大郡望中占其二,三皇姓氏、郡望姓氏较集中,郡望姓氏相互关联交插,是关中—天水姓氏文化的特点,关中—天水经济区姓氏文化可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三、姓氏文化应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地方志研究记述开发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史上对姓氏的研究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发展于宋明之际。历代朝廷都设有撰写、考定、收藏氏族图谱的专门机构,有关于姓氏渊源的文献和辑录;历代学人亦有姓氏文化研究著述。清代,甘肃学者撰写的姓氏文化研究著作,有武威张澍于道光十八年(1838)完成的《姓氏五书》,伏羌(今甘谷)王化兴于咸丰元年(1851)完成的《辑姓录》。朝野撰写的姓氏文化文献图谱,为地方志的姓氏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民国以来,姓氏文化和传统的中国姓氏谱牒学传承不绝,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且已经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由于姓氏文化及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宗族的迁徙衍变反映自然和社会变革状况,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各种姓氏、姓氏人口资料、姓氏谱牒的搜集整理,可以为地方志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使地方志研究的地域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突出的体现。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地方志记述姓氏文化,蕴涵着相应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征,对于传承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民修志,解决“我是谁,从哪里来”的问题,意义重大。寻根问祖,海内外华人对祖先和祖地的根亲心念从未间断。天水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生地及伏羲正姓氏的源头,京兆的继承者古都西安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郡望数量之首,此均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牵动着中华万姓慎终追远、认祖归根的众望。2009年以来,福州仓山区白湖亭官(《百家姓》无、上官姓衍出)氏、明初“江西填湖广”时迁居湖南的艾氏后裔,陕西、四川杨氏等都曾先后来信来人到天水寻根探祖,反映出社会上对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有强烈的需求。笔者认为:地方志工作应当在姓氏文化研究中,“树立地方志编纂的话语权……树立学术研究、开发利用的话语权。”①王伟光:《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五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方志通讯》2015年第9期。姓氏文化的族群认同是对地方志所蕴涵的特定文化的认同,地方志应“结合工作实际,主动而为,力争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好地方志的资政功能。”②王伟光:《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五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方志通讯》2015年第9期。以有为促有位,就华夏姓氏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开发利用做出创新示范。尤其西安、天水等市要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优势,抢救文化遗产,挖掘、整理、记述、传承、保护利用区域姓氏文化。

(一)创新续志篇目,记述区域姓氏文化,以内容充实的权威性方志证明区域历史文化的根源和深厚根基

读一、二轮甘肃的市州地区志9种、县(市)区志27种,二轮县(市)志篇目5种。其中:记述区域姓氏文化的有地区志2种(陇东)、县(市)区志20种,二轮县志篇目设有姓氏文化内容的2种;有39%的一、二轮志书未记述地方姓氏文化,67%的二轮县(市)区志篇目未设姓氏文化内容。记述的,以列入中、小编体人口编为多,其次列入纲目、小编体人口民族篇,再次列入大、中编体社会编,还有列入章节体社会民俗章、大编体地理编的;篇目设内容的,列入中编体历史文化编、纲目体专记文录卷。一、二轮志书未记述姓氏文化者,尤以市州志为多。有鉴于此,续志,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二是在不削弱经济部类记述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市州续志,尤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姓氏郡望地,须设历史文化编、列姓氏文化专章;其他的,也应有姓氏文化的记述。县(市)区续志,据区域姓氏文化积淀的轻重厚薄,区别对待,创新篇目,突破姓氏文化记述空白。市县两级续志,据本区域姓氏文化特点,设计体例篇目,或大、中、小编体,或纲目、章节体,或列入人口、民族篇,或列入地理、社会编,或记入专记类均可。篇幅上:市州续志、姓氏文化积淀厚重的县(市)区的续志可按编分章记述,其他县(市)区续志按章分节记述,或按节记述,节下可设目、子目。内容上:包括姓氏起源、源流、郡望姓氏或古代大姓、封建割据政权姓氏(如《仇池国志》中的杨、苻、吕、李、刘、赵、王、雷、毛、苟、窦、强、张、郝、杜、姜等)、③参见张维:《仇池国志》,甘肃省银行印刷厂民国38年(1949)铅印本。姓氏分布、区域全部姓氏录、族谱家谱简介。其中的源流应交待清楚姓氏源头、流变,家族播迁之谪戍、大族迁徙、移民实边、从军、职官任满留居、经商、游慕定居,世系等。记述应采取文表图结合的方式,以表图辅文。对大宗族可编源流录,有宗谱者,辅以谱系。对姓氏分布情况,市州可以包括姓氏、县区名、人口、主要分布乡镇等项的千户或千人以上姓氏一览表述,县(市)区可以包括姓氏、居住区、来历等项的姓氏分布区表述。甘肃省人口较多的市州一级行政区域内姓氏不会超过800个,县(市)区一级行政区域内姓氏在200个以上、400个以内,县(市)区内千户以上的大姓在10个左右,有的7个大姓就占全县人口的52%。④静宁县志编委会编:《静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1页。姓氏录,可按姓氏、人口由多到少为序,市州可编排本行政区域姓氏一百大姓、县(市)区可编排十大姓,也可以笔划为序编排区域全部姓氏,市州亦可以分县区记录姓氏,市县两级续志还可以包括姓氏、人数、人口、人口所占百分数项为内容的表述。有族谱家谱传世的,应设族谱家谱简介,族谱家谱可信度较高,有的可填补志书缺乏明初移民事的记述;对其中有代表性、典型的序、诰命、世系等内容可录入志书。姓氏著名人物应在人物编记载,并在姓氏文化记述中提示详见人物编。记表述中即要突出区域姓氏的独特性,又要表现出姓氏文化全貌。顺便说一句,族谱家谱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对其进行抢救收集,并整理出版,是二、三轮修志应该承担的工作,应给予足够重视。

(二)将区域姓氏文化研究纳入工作的整体布局,统筹考虑,全盘规划

目前看到的天水等地研究、记述姓氏文化的书籍,系热爱家乡历史文化、宗姓的民间人士所为,在姓氏及人物籍贯、流变、家族播迁、世系考证、宗姓在历史上的文化贡献及其意义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研究不深入,文字质量不高,史实考证不精,甚至有误等情况。民间力量分散,研究的深、广度不够,客观上存在很多限制。地方志是有着地方行政区域特色的客观性著述,客观存史,严谨纪实,具有权威性,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应是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地方志机构应主动出击,将区域姓氏文化研究纳入工作范围,发挥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职能作用,把专业团队与民间力量整合起来,组织专业人员和社会力量编写地情姓氏文化资料书籍,作为地情文献资料之一,以资志书编纂采摘。关中—天水经济区,天水作为中国姓氏的源头流播地、古姓氏郡望大郡、陇东南文化历史的核心城市,西安作为关陇文化的中心、古姓氏郡望大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均宜以古姓氏郡望大郡的历史文化优势,辐射联合周边城市,把区域姓氏文化列入地方文化研究的整体规划来布局,促进地方志工作与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发展项目的深度融合,配合寻根祭祖的华夏始祖文化园建设,促进姓氏文化、祭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有组织的进行姓氏文化整理研究,让姓氏文化资源焕发活力,增强志书、地情书的可读性,扩大方志文化的受众面。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地方志工作应联合开发姓氏文化资源

关中和天水,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提供的经济区平台,依托厚重的文化资源,联合开发姓氏文化资源。自经济区设立以来,西安、咸阳、天水年鉴,均有关中—天水经济区专版,地方志工作已有合作。宜将天水的伏羲文化、宝鸡的炎帝文化、经济辐射区延安的黄帝文化相互结合,把此一脉相承、节点自西向东的序列文化统一在中华文化链上整体托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始祖文化园建设中,争取本区域中华文明之源的核心地位与主体形象,使之成为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和寻根基地。经济区及辐射区区域内地方志工作机构应依托三皇姓氏、郡望姓氏的文化资源,重视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创新优势,共同开发。为此,笔者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规范姓氏文化研究活动,联合成立关中—天水姓氏文化研究会。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研究和交流活动,促使姓氏文化研究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二是拓宽姓氏文化研究联谊渠道。姓氏文化研究社团以“根在关中—天水”为主题,发掘姓氏文化资源,整理族谱家谱,创办会刊,并联合文化广电部门,利用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外宣传,增强根在关中—天水的海内外同胞的认同感和寻亲意识,促进对外开放;同时,鼓励姓氏文化研究社团开展全方位的恳亲活动,增强海内外姓氏宗亲共识,吸引他们旅游观光,考察投资,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全面掌握姓氏文化资源,出版研究丛书。对三皇姓氏、发源姓氏、郡望姓氏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整理编写关中—天水姓氏、姓氏文化历史名人系列书籍,宣传介绍姓氏文化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振兴民族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与作用,出版关中—天水姓氏文化研究丛书;在对姓氏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及故里的研究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工作作风认真踏实,切忌浮躁,避免经济利益与人为因素干扰,本着对姓氏历史名人负责,对海内外寻根宗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科学严谨态度开展工作,促使姓氏文化研究与开发始终如一地理性发展。四是对全区域所有姓氏的分布现状、源头、流变,播迁、移民实边历程、发展概况等进行梳理、归纳,为姓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创造条件。并以此作为争取本区域中华文明之源核心地位与主体形象的一个有力切入点,促进地方志工作为增强关中—天水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把海内外华人与关中—天水紧密联接起来作出应有贡献。

K29

马新建,甘肃省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 (甘肃天水 741000)

郭万隆)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天水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有趣的姓氏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姓氏拆解
《天水之镜像》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