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传统村落城镇化建设研究

2016-04-11陈修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传统村落城镇化

陈修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旅游学院,济南 250103)



山东传统村落城镇化建设研究

陈修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旅游学院,济南 250103)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味追求现代,忽略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象,致使大量乡村文化遭受破坏,传统村落走向消亡。这在山东尤甚。现代化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与肆意扩展,破坏性的旧村改造,以及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都动摇了乡土文化的根基。传统村落的城镇化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学习、分享现代城镇文明成果,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实现乡村文化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传统村落;城镇化;乡村文化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农村城镇化成为农村居民与政府共同追逐的现代化梦想。通过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一味追求现代,忽略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象,致使大量乡土文化遭受破坏,传统村落走向消亡。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具有固定乡村生活范围的地域特征,并在时代变迁中不断丰富充实,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遗存、几千年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是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的缩影。由于其形成时间较早,历史悠久,乡村文化积淀丰厚,故成为当代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关注的热点。如何让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文化和谐相处,乃至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城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向城镇集聚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趋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多必须高度重视并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而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破坏性建设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大量传统村落永久消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与遗憾。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研究开展较早,这与西方国家农村社会发展有着时代对应性。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认为:“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1]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进行比较研究,作为它山之石。在我国目前开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也经历着类似的过程,城镇化这把双刃剑,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诸多问题与矛盾。特别是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的问题,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梁漱溟在强调乡村文化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时就提出,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2]杨同卫、苏永刚认为对于乡村社会而言,乡村记忆是乡村共同体内的精神家园。乡村记忆维系着既有的社会关系,在乡村形成了较稳定的社会秩序。[3]这些社会观点与研究成果在肯定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重点强调了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是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的重要内容,保护传统村落与传承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大量传统村落遭受重大破坏,乡村文化传承无以为继,引发乡村文化危机。柯燕霞指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摧毁原有的乡村文化形态,承载着乡村文化的农村人口正在纷纷稚嫩涌向城市,乡村文化生存空间开始面临严重危机。[4]曲凯音指出,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现代城市文化不断扩张,原有村落文化急剧变迁,在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发展中,村落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渐变小。[5]在经过大量的调研与分析之后,很多学者认识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传统村落以及乡村文化造成的重大影响与危机。

学术界开始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进行反思,总结其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程必定认为,我国应该走以城乡协调为发展目标,以“结构转移型”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其特征是:在城市带动与辐射作用下,周边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深刻的城市化转型。[6]仇保兴认为,中国应走符合中国实际的“C模式”,所谓“C模式”是指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城镇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低成本补偿其负面影响。[7]国内关于乡村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兴趣和焦点是新型城镇化中文化建设的意义、路径等问题,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尊重与传承乡村文化传统以及如何构建乡村生态文化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关注得较少。

三、山东传统村落生存现状

尽管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文化荟萃之地,但其境内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较少。传统村落作为乡土文化的结晶,其既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录,又代表着传统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山东传统村落正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依附于此的乡村文化也不可避免的遭受破坏。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正在社会快速变迁中承受着文化缺失之痛。由于传统村落进行城镇化的改造程度不同,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也各不相同。本课题选取了贤子峪村、朱家峪村和高家庄子村3个有代表性的山东传统村落展开调研。

1.尚未进行城镇化改造的传统村落

尚未进行城镇化改造的传统村落,多位于经济相对落后或交通不便的地区,部分居民由于工作或生活需要开始搬离村落,村落原有设施没有经过大量改造,村落的生活状态可以通过现有的风貌自然地展示出来。但传统村落也存在着被破坏的隐患,同时原住居民大量减少,传统村落的活化文化传承遇到难题。

2.已完成城镇化改造的传统村落

已完成城镇化改造的传统村落大致有两种结局:一是由于传统村落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在原址进行景区开发,村落里的居民搬迁至新村。但更多的传统村落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在原址推倒重建的建设性破坏中完成城镇化过程。

3.正开展城镇化改造的传统村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传统村落正处于城镇化改造的过程中。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传统村落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虽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已经得到政府、专家以及部分村民的重视,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传统村落的生存依然艰难,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危机

1.现代化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与肆意扩展

传统农业社会在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山东传统村落的建设受到了来自现代化产业的猛烈冲击,普遍面临着遭受破坏或逐渐消失的窘境。随着现代化产业的进入,制造业、商业地产大量占用农村耕地,原有乡村景观遭到破坏,逐渐失去乡村气息。原有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乡村居民逐渐对传统乡村文化感受淡薄,农民们的乡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渐渐消失,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乡村传统、日常习俗等生活方式开始退出了他们的生活。

2.旧村改造使传统村落被大量破坏或遗弃

我国历经多年的旧村改造工程只是一味的缩减村落的占地面积,原有村落被废弃,甚至被夷为平地,被规划为新型社区、现代楼房,整齐划一的现代农村被速成,全然没有考虑隐藏在漂亮建筑背后的文化缺失。由于我国农村住宅用地的限定性政策,农村居民基于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必须在传统建筑原址进行拆建改造,也使大量传统建筑遭受到破坏。冯骥才先生在山东对传统村落进行调研之后,感叹齐鲁大地之上竟然无法找到一座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我国城市文化的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

3.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动摇了乡土文化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断挤压农业发展空间,农村土地急剧减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在城镇工业化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与城市现代化吸引力的驱动下,农村大量适龄青年走进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开始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接受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城市文化习惯被带回到农村,加速了乡村文化危机,他们开始对生养他们的乡村感到厌倦与不屑,认同感下降,乡村文化也被他们视为落后、保守、土气,甚至不愿再回到乡村,或者是要按照他们的思想来改造农村。

五、关于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讨

关于传统村落的城镇化建设,其目标是建设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城镇化功能型传统村落,其关键是传统村落的城镇化生活功能建设与传统乡村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并举。关于传统村落的城镇化生活功能建设,不属于本研究范畴,故在此不做过多探讨,主要研究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乡村文化特色。

1.现代城镇文明的分享:基于传统村落发展现代性的讨论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都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变迁,乡村文化是在我国农耕社会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征,与农业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在不断发展变迁,传统的农耕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社会中的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代农业产业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是否还有生存的价值与空间,发展方向在何方,是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并未改变其农业经济的本质,乡村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发展的基础依然存在。在现代工业主导城镇化时代下,乡村文化如何在夹缝中发展,是我们建设乡村文化的关键。乡愁很美,但乡村并不美,美好的记忆不能代替乡村发展的困境。在与城镇生活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相比,乡村生活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乡村文化建设首先是如何分享现代城镇化所带来的便利,提高乡村的城镇化功能,城镇化让乡愁变得更美,把城镇功能完美地融入到乡村社会生活之中,在乡村具有城镇功能便捷的同时,保持乡村文化风貌。

2.乡村记忆建构:现代城镇文化躁动下的理性回归

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发展到当代社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大量农村人口存在的现实中,乡村文化依然是我国现代文化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城镇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当代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并不能代替乡村文化。因此,乡村文化的重建必须在汲取现代城镇文明营养的同时,摆脱现代城镇文化的侵蚀,实现理性回归。

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利用现代城镇化功能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这需要制定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战略,提供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通过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一个公平的城乡社会发展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注重追求农村城镇化的规模扩大与空间扩张,而是对乡村进行现代化升级换代,使之具有城镇功能,而不改变其文化内涵,真正使我们的乡村成为保有乡村文化特色的适宜人居之所,而不是任由农村的空心化。走出乡村文化发展困境的途径是通过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乡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提升乡村文化的魅力,重新焕发活力,重建乡村社会精神家园。

3.通过旅游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目前,乡村旅游是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与身份认同感。这也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内源性动力。只要规划合理,适时适度,不仅不会对乡村文化产生破坏,还可以增加当地人对乡村文化保护的热情。传统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产品生产与组合的主要素材和立足点,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反之,由于传统乡村文化的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以在旅游发展中得到保护,并传承与传播。

4.强化乡土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热爱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应首先强化乡土教育,培育年轻一代对于乡村文化的热爱。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滋补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必须加强宣传与教育,使之深入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在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文化教育可以培育乡村居民对于自己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新农村建设才不至于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乡村文化体系的重构,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当代社会发展文明成果,鼓励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乡村文化。我国传统村落的城镇化建设,应注重中国特色,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打造一种具有乡村文化特色、城镇化功能型、人居健康、社会和谐以及文化生态特点的现代化乡村,留住“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记忆,避免“乡音难觅”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1卷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杨同卫,苏永刚.论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J].山东社会科学,2014,221(1):68-71.

[4]柯燕霞. 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危机与重构[J].兰州学刊,2012(12):210-212.

[5]曲凯音.传统村落的文化安全问题辨析:现状与提升路径[J].文化研究,2014(33):135-136.

[6]程必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兼论成渝试验区的发展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97(1):98-102.

[7]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 “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7.

(责任编辑:孙书平)

Research o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dong

CHEN Xiu-ling

( School of Tourism,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103, China )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blind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neglect of the r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result i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culture to be damaged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to die, Shandong is in particular. The promotion and expansion of modern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the destru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village, as well as the loss of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opulation have shaken the foundation of local culture.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not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pure sense, but to study and shar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modern urban civilization, and also through the loc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rational return of rural culture.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Urbanization; Rur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016-04

作者简介:陈修岭 (1975-) ,男,山东郓城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研究。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山东传统村落城镇化建设研究”(2014RKB01767)、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山东古村落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生态发展研究”(Z2014014)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传统村落城镇化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家乡的城镇化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