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特点研究

2016-04-11胡礼鹏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罗 敏,胡礼鹏

(1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特点研究

罗敏1,胡礼鹏2

(1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志愿服务组织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由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性的社会功能和基本特点决定的。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不断建立和孵化,逐渐形成了以群团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骨干、民间组织为基础,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结构及全民志愿服务体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的有效载体及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将不同群体、不同社会力量相结合,将青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服务资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保证志愿服务价值的崇高性和目的的纯洁性,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青年发展

现代志愿服务组织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晚,但我国传统慈善活动早已存在,慈善组织也不断发展,如唐朝的悲田养病坊,宋代的居养院、安济坊、安养院,明清的普济堂、会馆等。我国现代的志愿服务组织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综合包户”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北京市宣武区青年志愿服务总队;随后的1989年,天津和平区新兴街社区13名党员自发组成了我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1990年,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正式注册成为我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社团。这些志愿服务组织的萌芽,打开了我国现代志愿服务的大门。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汶川地震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志愿者越来越活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志愿服务活动日益为广大民众所了解和接受,志愿服务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赵津芳在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上介绍,“目前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1]其中,作为志愿服务主体人群的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服务组织,更是蓬勃发展,影响巨大。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做出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全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都需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思考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对于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对于调动社会活力,增强公民的社会参与和自我管理意识;对于建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上,泛指一切在人类共同生活、生产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群体,另一种从狭义上来定义,则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追求,彼此协调各自的行为,并联合起来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2]不同的学者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彭晓伟认为志愿服务组织就是指“志愿者秉承志愿精神,以满足公共需求、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独立自主地开展非营利性志愿工作和服务的动态过程及其组织形式。”[3]《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中指出,志愿服务组织“是指拥有正式组织形式、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志愿者参与为特征、以公益产权为基础、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非政府组织。”[4]我们认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指的是以青年为主体的,开展公益性或互利性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组织。为了更真实具体地反映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取得的成绩并探索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规律,我们依据组织社会学的四个最主要的研究范畴,即组织的结构分析、组织的功能分析、组织的运转过程规律分析、组织的问题诊断分析,[5]选取了10家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这些组织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对其中一些组织成员作了访谈,并进行总结归纳。我们按照三类性质抽取10家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一类是带有官方性质的组织,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主办,管理人员有固定编制,主要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上海志愿者协会;一类是纯草根性质组织,大部分是在民政系统注册的民办组织,其中也包括部分未注册的自组织,有志愿海南爱心社、陕西零贰玖公益服务中心、民权爱心家园;第三类是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指的是由高校团委领导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社团性质志愿服务组织,有北京大学爱心社、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部之窗协会等。我们以组织社会学的基本视角对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了分析,并有了如下发现。

一、组织是实现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功能的基础

志愿服务组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在现代志愿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志愿服务组织在整个志愿服务体系中作为一个亲社会的平台存在,体现了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归纳功能,没有现代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志愿服务的繁荣。

首先,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服务的社会行为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一,志愿服务组织是建立全民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6]逐渐形成全民参与式的志愿服务模式,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全民志愿的文化氛围,而志愿服务组织则是建立全民参与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现实手段。一般来说,志愿组织、志愿者、志愿行动和志愿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志愿服务循环体系,其中,志愿组织起到的是基础性的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表现在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的“母体”,提供志愿服务的原动力,将志愿者、志愿行动和志愿服务建构在一个圆环似的体系当中,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志愿行动,进而在志愿服务行动当中建构起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志愿服务关系,并不断孕育和构建起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没有志愿服务组织,就不可能建立全民志愿服务体系。第二,志愿服务组织的不断建立和孵化是实现志愿服务广覆盖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官方半官方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起引领和主导作用,草根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逐步遍地开花,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如志愿海南爱心社成立于1999年,从最开始几个人的小团队到现在成为海南规模最大的网络志愿者组织,目前已在海南建成18个市县工作站,外加深圳(海南)、香港(海南)两个同乡工作站的爱心体系。这可以看做是我国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从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到孵化带动整个志愿服务范围的扩大,影响更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受惠于志愿服务,这必然给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正能量。

其次,志愿服务组织的重要作用源于志愿服务的特点。一是志愿服务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必须依赖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是有组织的活动,这种组织性不仅仅表现在志愿服务的动员上,而且贯穿整个志愿服务活动的始终,包含活动的进行和活动结束之后的总结评估,组织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依托,承担着保障志愿活动有纪律、有计划开展,实现统筹和管理的责任。策划、管理与协调是志愿服务组织在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一位策划过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就提到:“在协会里面,我们曾经因为一个活动的细节讨论到半夜12点,就是担心万一活动中发生意外处理不好。”二是志愿服务组织的民间性保证了志愿服务可以发挥不同群体、不同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服务资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组织有官方、半官方和纯草根性质等类型,各类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如我们选取的十个组织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大型活动服务,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等一批重点品牌项目,覆盖范围大,持续周期长,影响范围广;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部之窗协会主要举办清明下乡助学、寒暑期支教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学生社团活动性质,是短期性的志愿服务;志愿海南爱心社主要开展三大公益项目,分别是为贫困地区学校建爱心图书室、关注孤残老幼、美化家园环保项目,这类项目覆盖范围较窄,但影响周边社区。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组织可以调动不同的群体和社会力量,组织是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涵的重要保障。三是志愿服务组织的非营利性特征保证了志愿服务价值的崇高性和目的的纯洁性。组织是一群人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这种目标可以是经济利益的目标,也可以是像志愿服务组织那样追求社会性价值的目标。所有的志愿服务组织都在自己的宗旨中明确规定了,秉承公益性、自愿性等,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营造慈善和爱的情感氛围。正如志愿海南爱心社的负责人郑兴杰对我们说的“志愿海南爱心社是用心去‘经营’志愿服务,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种非营利性的价值追求促使青年志愿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用心去寻求心灵上的升华。四是组织的自治性特征保证了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功能的发挥,使其活动开展更具有灵活性,更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资料显示,无论是官方、半官方还是纯草根性质,志愿服务组织都是社会性的自治性组织,都是在政府指导下,坚持依法依章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服务活动对象自己选择,内容自己确定,组织自己管理,队伍自己组织。正如志愿海南爱心社的负责人郑兴杰所说的那样,“我们看到社会上困难的人有需求,我们去提供志愿服务,自己策划活动,招募志愿者,组织活动开展。”可以看到,组织的自治性保证了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决策,也保证了志愿活动的需求性导向和社会性特征。

二、组织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自我发展的平台

当代文明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是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一个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度越高。在我国,青年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坚。而志愿服务组织不仅是青年传承志愿服务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理念、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依托,而且还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

首先,组织在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一,青年志愿者大都通过组织获取志愿服务信息。志愿服务组织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组织策划志愿服务活动,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志愿服务组织。在访谈人民大学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关于获取志愿服务信息渠道问题时,他说,“一般来说,我参加志愿服务主要是协会组织的,他们经常会发一些志愿活动的消息,我就报名了。”海南爱心社的负责人郑兴杰说,“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活动,会通过朋友介绍、QQ群、微信各种各样的渠道招募志愿者,通过我们这里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有好几百人。”第二,青年志愿者大都通过组织得到志愿服务的培训,加深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提高志愿服务的技能。志愿服务组织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很多志愿服务组织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如救灾抢险、支教、环境保护等等。服务之前针对性培训,服务之中的继续培训,服务之后的总结培训是保证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志愿服务质量的根本措施。2014年9月,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在北京国际青年营举办志愿服务组织培训班,学员们都反映,“通过培训能够加深对志愿服务组织工作方向、思路和具体实操的认识,学到了很多志愿服务的工作方法。”第三,青年志愿者大都通过组织实现拓展视野,对外交流的目的。青年作为社会相对弱势的群体,较少有相互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的机会,而志愿服务,包括国际志愿服务,不仅限于提升一国的志愿服务的能力水平和国际形象,而且还给青年拓展视野,实现国际交流提供了平台,而组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几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就已经向世界22个国家派遣了近千名青年志愿者。2015年,我国第一次举办关于志愿服务领域的多边会议——“北京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大会”,联合国志愿服务组织和世界多国志愿服务组织参加,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力量的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43个志愿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一切都给青年提供了参与和交流的坚实平台,也受到了青年志愿者的广泛关注。在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位志愿者的访谈中他提到,“我今年就报了AIESEC海外志愿者的项目,我想出去看看其他国家的志愿服务是怎么做的,接触一下不同的文化,提高一下自己。”

其次,组织是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平台和落脚点。实践证明,志愿服务具有突出的促进个体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功能,而这样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志愿服务组织。在分析和访谈中,我们发现,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关键因素。第一,组织将青少年与社会有机连接起来,有助于推动青年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握成长方向。志愿服务组织为青年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正向的、有序的平台,特别是通过组织和活动传递的志愿服务精神对于青年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7]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8]可以说,志愿服务组织在引领青年树立奉献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觉悟等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第二,组织提供完整畅通的管道,帮助青年在服务中全面提升能力。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必定在实践中获得成长。一位参与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部之窗协会志愿活动的组织者表示,“在经历过志愿服务活动整个环节,包括活动的设计、外联、宣传、实施、总结,自己能够完整的了解一个活动是怎样的运转,以后再有类似的活动就能得心应手。”而在具有官方背景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的青年,更是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参与组织的运转,了解大型活动的运作规律,服务更广泛的群体和更复杂的事项,这对于提升宣传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务运行能力无疑具有特别积极的意义。同时,志愿活动是一项专业性的活动,很多志愿服务的开展都需要专业背景。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与实践活动,有不少是围绕各种专业技术开展的。一位参与过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活动的志愿者表示,“之前没有参加支教活动的时候觉得支教并没有什么,随便讲讲就可以了,但是在真正参与之后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

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具有独特优势

与世界各国的志愿服务组织相比,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适应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适应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适应中国青年的社会特征,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首先,以群团组织主管的志愿服务组织为骨干,以蓬勃发展的民间组织为基础,我国已经逐渐形成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结构。从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来看,主要缘起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和推动,因此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年新闻发布会上就指出,“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是保持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的基本保障,志愿者事业整个体系的发展,依托了比较健全的共青团组织体系。”[9]在党的群团组织主管的志愿服务组织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主要部分。这些组织具有较强的实力,能够承担大的政府服务项目,动员社会资源的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大,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力量,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根志愿服务组织兴起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带动了民间志愿服务的发展。这种自发性的行为集合,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志愿服务的大众化、全民化的亲社会行为的属性,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真正民间化的公益事业为普通民众进入社会公共空间,参与公共事业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并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关键领域,公益事业也因此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息息相关。”[10]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很多民间志愿服务组织都具有较好的组织和服务能力,如河南商丘民权爱心家园草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从2008年成立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300多人组成的,开展活动达600多次,帮助1000多人次的爱心公益团队,在志愿服务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带有官方背景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民间组织的有机结合,合理分工,实现了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顺利运行。

其次,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相结合的有效载体。较强的政治动员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特点,这源于目前党的群团组织主管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在我国志愿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8年对于我国志愿服务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被称为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在这一年,四川汶川地震让我国志愿者的爱心凝聚成巨大的能量,北京奥运城市志愿服务者的“中国微笑”让世人感动。这些带有行政色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志愿者,了解中国式志愿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带有行政色彩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样影响巨大,例如从2003年6月开始启动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通过志愿服务方式选派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11年累计选派志愿者15万人;2011年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共青团组织招募了120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赛会各项工作。[11]另一方面,随着民间组织的发育,青年志愿服务的社会动员也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是普通公民的志愿性公益行动,这种公益性行动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大众自发性的行为,社会动员是一种最接近志愿服务社会本质的动员方式。近年来,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在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方面的动员力越来越突出,如海南爱心社就在短短5年时间内向社会募集了40万册图书,在海南15个市县成立了200家贫困地区小型爱心图书室。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社会正朝着“大社会小政府”的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意义。但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党的群团组织主管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如何更好发挥骨干作用,全面优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结构和职能设置,建设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青年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怎样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化建设,丰富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内容,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质量效率,拓宽新兴领域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覆盖,逐渐建立起各行各业各地区的专业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怎样加大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财政投入力度,理顺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路径等等。需要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整合民间力量,立足青年,立足基层社区,打造制度化、法制化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津芳.在2013中国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大会上的主旨发言[EB/OL].新华网.2013-12-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6/c_118451333.htm.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8.

[3]彭晓伟.近年来我国志愿者组织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42.

[5]于显洋.组织社会学(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

[6]付琳.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4,(1).

[7]习近平.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 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J].杭州(周刊),2015,(6).

[8]志愿精神——社会责任与生命意义的融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志愿者协会.2011-10-19.http://cva.mca.gov.cn/article/zyyj/201110/20111000188003.shtml.

[9]国新办举办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有关情况发布会[EB/OL].2013-12-02.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3/20131202/index.htm.

[10]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8.

[11]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周年大事记[EB/OL].凤凰网文化.2013-11-27.http://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volunteer/content-4/detail_2013_11/27/31608210_0.shtml 31608210_0.shtml.

(责任编辑:赵广平)

Research about the Charactemstics of youth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ne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in China

LUO Min1,HU Li-peng2

( 1.Beijing Bus Media Co. LTD, Beijing 100048, China;2.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9, China )

Abstract:The important role of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s made up of its social function of public welfare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the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o be establish and incubated, th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 as the backbon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s the foundation, and also with a wide coverage, a good service ability of it. As the effective carrier fo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for youths' self-realization, combining different groups and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combining with the youths' personal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richness of service resources and diversity of forms, to ensure the volunteer service value high pur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for voluntary service.

Key words:Volunteer service organization; Volunteer service; Youth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011-06

作者简介:罗敏(1985-),女,北京人,经济师,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律、思想教育研究;胡礼鹏(1991-),男,江西人,社会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