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班幼儿“一物多玩”的观察研究
2016-04-11徐霞
文 徐霞
培养大班幼儿“一物多玩”的观察研究
文 徐霞
“一物多玩”就是提高孩子玩的境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主要生活经验就是来源于玩,因为玩就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本研究是采用事后记录法观察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一物多玩”的行为。在对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后发现,“一物多玩”可以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培养同伴之间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对玩的探索精神。
培养 大班幼儿 户外体育活动 一物多玩
一、问题的提出
1.“一物多玩”如何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我们的体育活动通常看来就是玩,但该如何玩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呢?放纵地随心所欲是玩,盲目地跟从照搬是玩,小心地尝试探索也是玩……到底哪一种“玩”能够让孩子得到身心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究竟哪一种“玩”可以在玩的基础上让“玩”得到深化?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研究出“玩”的境界,有必要提升孩子们“玩”的意义。提升孩子“玩”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孩子“玩”的兴趣。我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永远是定位在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上,新鲜事物我们老师可以提供一部分,但那完全不能满足他们对玩的需求,我们只有培养孩子“一物多玩”来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一物多玩”如何培养幼儿同伴之间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对玩的探索精神
当玩法不再受到思想的束缚而变得多种多样时,似乎更多积极向上的东西也能接踵而至。而创新就离不开我们幼儿同伴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来让自己的玩法更别具一格,从而也发挥了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的才能,让他们自己尝试,自己去探索合作,达到他们所想要玩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及老师共90名幼儿为调查对象,男女各占一半。
2.方法:本研究是采取的事后记录观察法。调查时间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
三、研究内容
(一)观察案例
案例一:在户外活动场地上,当孩子们发现如孙悟空金箍棒的彩色小棍时,都想做齐天大圣。棍在每个幼儿的固定思维里都是被拿在手里的,所以一个个“齐天大圣”用“棍”当作武器,相互切磋着武艺。而我发现就是这样的武林大会通常也不过几分钟就散了。第二天,第三天……重复三天以上同样的游戏,不用想也知道孩子对这个肯定不感兴趣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再有那么多幼儿选择这类游戏,但突然有一天,他们班的老师将所有的小棍有规律地摆在地上,摆出相互连接的规则图形,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无需过多的语言,老师第一个双脚跳进一个摆好的正方形里,接着又单脚跳进前面的三角形里……一直跳到最后一个用小棍摆好的规则图形,回头看时,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一个挨一个跳进每一个图形里。
案例二
平时我们的彩色呼啦圈都是用来由小朋友自己来跳圈的,而今天我却发现几个呼啦圈被一群女孩子竖直举起放在地上排成一列纵队,形成一个必须有人做支架的“时空隧道”,有趣的是我发现竟然有一队男孩子从这组高高低低的圈中钻过,钻过去了就像是胜利地完成一项大任务似的,高兴而又很规矩地替换举圈的女孩子,再由女孩子们一个挨一个钻过男孩子们建造出的“时空隧道”,然后再进行轮换,以此类推。他们玩得很开心,打破了之前的定式跳圈。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说明了一物多玩能够引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本来孩子们已经对“齐天大圣”失去了兴趣,在他们选择游戏时也会避开,但后来老师将小彩棒换了花样玩,用它来拼搭图形,再让孩子进行跳的练习,他们的兴趣就会立刻见长,从而让他们感觉到其实我们的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他们以后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案例二说明了一物多玩其实也并非是单个幼儿进行,也需要我们幼儿之间的合作,就像上述案例一样男女小朋友合作来玩一个新游戏,这一点就已经把我们的男女分工、团结合作的概念潜移默化传授给孩子了,我想孩子不仅得到了身体的锻炼,社会合作经验也得到了锻炼。
四、研究结论
对于任何一个户外体育环境创设者来说,户外活动器材的频繁更换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即便是克服了这个困难,孩子们依旧会有对熟悉的活动器材厌倦的那一天,这不但打击了孩子玩耍的积极性,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为孩子埋下了一种类似于喜新厌旧的思想根源,而这是我们的教育万万不能忽视的。对于老师来说,孩子在进行“一物多玩”的同时我们需要给予肯定而积极地评价,因为你的肯定才会促进他们去创造,去想象,如果孩子的创新失去了老师的肯定,我想久而久之他们也不会去进行“一物多玩”,更不要提培养他们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了,没有了动力哪来的兴趣呢?还谈什么相互渗透呢?所以在我们进行“一物多玩”的培养时一定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
(江苏省兴化市市直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