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对中国经济仍非常重要
——访海通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2016-04-11上海国资孙一元
文‖《上海国资》 记者 孙一元
稳增长对中国经济仍非常重要
——访海通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文‖《上海国资》 记者 孙一元
未来5年为了全面建成小康,政府仍要尽全力稳增长,依靠维持一定增幅的投资稳住经济,货币扩张仍将继续
编者按:
临近2016年年末,中国经济在加速探底后初显回升迹象,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结构性矛盾和改革压力更加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经济学家们测算,目前中国经济增速的可行区间相对狭窄,下限需保持平均6.2%的速度,上限则当是6.7%的增长速度。他们认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跌到底线之下,意味着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当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状况,这是中国为什么不能低于底线的一个原因。但如果马上追求一个超过经济增长上限的增长速度,则必然是过度刺激的结果,根据历史经验,它会滋生资产泡沫,助长杠杆提升,最终可能会酿造出系统性的风险。
未来5年,决策层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驱动经济?目前产能过剩将被如何对待处置?中国经济走势又将呈现什么样的局面?
本刊记者参加“镜鉴与前瞻年会2016:新供给·深改革”论坛,摘选各类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即便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全社会杠杆率提升趋势很难扭转。海通证券前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稳增长和去杠杆两个目标同时实现有难度。”
货币扩张全球最快
《上海国资》:对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而言,稳增长和去杠杆的目标能否同时实现?
李迅雷:从现在讲,稳增长非常重要,这么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把稳增长当作非常重要的目标,这也让货币扩张的速度在全球最快。
比如2003年中国M2规模比日本、美国都要小,但通过不断扩张,到现在为止,中国M2超过美国和日本之和。货币过度扩张,一方面刺激经济,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关键在于,在总量实现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M2持续高增长背后当然有客观原因。
第一,中国长期维持高储蓄率,投资欲望更强,商业银行和美日不同,有更强的扩张动力。
第二,当前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组合,更容易导致信用扩张。
第三,金融体制改革缓慢,例如长期实行结售汇制度,而民间海外投资渠道狭窄。
《上海国资》:货币资金主要流向哪些地方?
李迅雷:首先是企业杠杆率上升最快。有人提出,企业杠杆率虽然高,但总体的企业负债率水平并不高。如果资产负债率这个角度来说,当然并不算高,但是也不低。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2016年1-9月份债务率水平显示,国有企业总负债余额85.34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6.3%。66.3%的负债率水平,放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算是低。因为我们银行贷款主要是供给国有企业,所以国有企业经营质量的好坏,利润的增长与下降,对于银行资产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方面看居民债务率水平,目前还是较低,大概是40%左右,但2013年以来,随着居民杠杆率水平的提升,主要是房贷,房贷规模上升非常快,今年前九个月达到3.6万亿元左右,今年居民房贷余额大概18万亿元左右,上升比较快。另外一方面是消费贷等,消费贷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买房支出。还有一块没有考虑到的是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也应该是在房贷里面。所以,虽然整体杠杆率水平在40%,但是增速在全球是最高。
政府债务总体比重不算高?窄口径大概是40%左右,宽口径大概超过50%。
相对来看,企业债务率杠杆率最高,政府和居民杠杆率的提升空间还有。关键在于,增速过快。
《上海国资》:货币发行规模过大之后,最大的代价应该是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吧?
李迅雷:M2高增长背后的代价非常大的,经济结构扭曲,资本形成在GDP占比过高,消费占比过低,尤其结构扭曲的问题今后是很难改变的。
以上市公司为例,银行的利润占比超过50%,这对企业的投资,尤其对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会产生不足,因为大部分钱给银行赚走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逐年回落。
总体来讲,由于金融加杠杆,使得金融行业所创造的GDP占比过高,按照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占到GDP比重8.8%,英国大概8%,美国不到7%,日本只有5%。
为了稳增长,从资产负债的角度讲,债务的增长过快,也对中国的出口不利,这使得中国在投入上要付出的代价更大。比如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基建投资接近20%,房地产投资增速上升。这样的话就引发居民加杠杆。基建投资的背后还是政府加杠杆,国有企业加杠杆。今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21%。
但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是不如民营企业的。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今年上半年利润是下降的,民营企业利润增速在8%左右,但是在投资方面,民营企业投资增速只有2.5%,国有企业21%。这明显是资源错配。
杠杆还会放大
《上海国资》:杠杆还会继续加吗?
李迅雷:2016年已快过去,能够总结的是,投资增速回落,消费持平,出口负增长。但即便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全社会杠杆率提升趋势还是很难扭转。
之所以判断全社会还得加杠杆,逻辑是当前经济存在通缩压力,在通缩情况下,只有加杠杆才能稳增长,只有通胀才利于去杠杆。这意味着目前居民和政府部门都得加杠杆,即今后M2增速还是很难下降。尤其是今后5年为了全面建成小康,政府要尽全力稳增长,主要依靠维持一定增幅的投资稳住经济,货币扩张仍将继续。
在稳增长的条件下,2016-2020年杠杆率水平每年提高20个百分点。按保守估计,2015年全社会债务率为250%,今年大概要提升到270%,到2020年达到350%。这还是在企业债务率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的估算结果,如果不推进相关改革,那可能就超过400%。
这表明目前要同时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和去杠杆的目标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预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所提出来M2的增速是13%,实际执行估计在11%-12%之间。明年GDP增速如果维持在6.5%以上,后年可能也是这样,那么未来5年M2增速肯定在11%左右或者更高,这样社会整体的杠杆率水平显然仍要往上走。
当然,居民部门加杠杆,不会无限制地加,会有顶,比如从美国和日本来看,顶部跟人口抚养比相关,中国人口抚养比已经出现了提升,拐点已经显现。
房地产仍是大类配置
《上海国资》:既然杠杆还会加,未来那些资产更具投资机会?
李迅雷:在经济稳增长与货币继续扩张、利率下行的条件下,商品的机会依然较少,资产荒的现象仍会延续。资产主要是五大类:房地产、权益资产、债权资产、外汇和黄金。房地产作为最大类的资产,未来仍会继续保持较大配置比例,只是短期会调整。不过更多的投资机会应该还是在一二线城市,因为这符合大城市化趋势。短期而言,楼市销售的缩量,会否引发房价下跌?从各国房地产的一般规律看,在房地产销售缩量一年之后,会发生价格的下跌。
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机会似乎更多些。因为企业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好公司是稀缺的,尤其是具有民族品牌和技术壁垒的企业更是稀缺。债券类资产更适合机构配置,通过加杠杆来获得相对高收益。从长期看,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会持续下去,不完全是因为现在本币膨胀的原因,还可能是未来本币继续膨胀的原因。投资外汇应该还是首选美元,未来G2的格局应该不会改变。黄金值得长期看好,因为现阶段黄金是低估的,未来黄金的涨幅会超过美元指数的涨幅。
不过,未来金融风险会增大,这意味着管制会加大力度;经济下行过程中,货币的增长会大大超过GDP的增速,故资产荒也延续,投资稀缺是保障未来财富不缩水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