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化叠加”:中国治理面临的几个难题

2016-04-11杨小龙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杨小龙(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



“两化叠加”:中国治理面临的几个难题

杨小龙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

【摘 要】“两化”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显著张力的影响下,这两个阶段的叠加对我国国家治理提出特殊挑战。透过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基本分析框架来看,这些挑战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面临的几个难题。准确认识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认识“两化叠加”的特殊环境,准确把握这些难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关键。

【关键词】现代化;后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同时,“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焦点,学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从早期关于治理与善治等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构建,到当前对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可行路径研究,每一种分析视角都从一个侧面对这一主题审视了一番。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后发现,在“两化叠加”这一大背景下,来考察中国治理面临的难题的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现代化史学家钱乘旦认为,“几百年的近现代史只能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近现代世界史的主线是现代化”[1],从中国1840年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以来的“崎岖坎坷”,到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发展的“高歌猛进”,总的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巨大成果。随着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发展过程中夹带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西方发达国家首先进入后现代化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特殊的问题,“从国外经验看,在英、美等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界限是比较清晰的;在日、韩等国,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是交错进行的。中国的特点就在于,这两个阶段近乎于叠加在一起”[2],这对国家治理提出巨大的挑战。准确认识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立足于“两化叠加”的特殊背景,透过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助于认识到中国推进国家治理所面临的特殊难题,继而解决这些难题,最终达到善治。

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经历了从欧洲西部到欧洲其他地区,从北美再到20世纪以来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扩展过程。C·E·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指出,在西方人眼里,现代历史是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或新大陆的发现而突然开始的,“如果人们想说的确定一点,也可以说现代史开始于1453年5月29日红日东升之时或1492年10月12日凌晨2时,但是,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现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3]9。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明显足迹,现代化从发生到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由英国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向西欧其它地区扩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现代大机器生产方式向整个欧洲和北美扩散,同时,日本与俄国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现代高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开始步入后工业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经典现代化理论得以发展。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认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的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一元封闭社会向多元开放社会、蒙昧迷信文化向理性科学文化的变迁过程中,现代化指向一种工业化所要求的工具理性的思想倾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经典现代化理论基本不再适用于解释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问题,在学者质疑与反思的过程中,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开始对作为人类社会第三阶段的“后工业社会”进行思考,并从五个方面描绘了其特征;贝克在《自由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则指出后现代化是“第二次启蒙”。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等以“后”冠名的各种思潮理论产生并发展,简单概括起来便是后现代化理论。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思想风格,质疑任何单一理论框架或终极性解释,主张以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确定性结果的态度面向未来。后现代主义则展开了对现代化所推崇的科学理性的批判,哈贝马斯所言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便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揭示与辛辣批判。“在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范式基础上所构建的‘后现代化’,是作为一个与传统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概念相对应的概念。”[4]如果说现代化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工业化世界,那么后现代化则直指工业化以后的世界,不论是社会核心目标的确立还是个人价值观的选择以及权威系统的构建,“两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张力。就西方发达国家“两化”经验来看,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的转变,体现了社会核心目标由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化到实现个体幸福的最大化的过渡,经济增长不再具有压倒一切的地位,价值理性开始超越工具理性而成为首选;体现了以成就动机为核心的个人价值观让位于后物质主义与后现代的价值观,个人自由与生活幸福成为推崇焦点;体现了对以“理性—法律”为依托而构建的权威系统的挑战,国家权威开始弱化,人们不再看重任何权威而强调个人自主。我国当前就处于“两化叠加”的大背景中,在“两化”巨大张力的影响下,国家治理面临着特殊难题。

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基于时序性视角

自1840年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梳理,可以依稀分辨出存在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中的蛛丝马迹。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明显的三个层面。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封闭大门,面对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第一批“惊醒”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睁眼看世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巨轮开始滚动。洋务运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导下发展了一批军工实业,也取得北洋舰队实力世界排名第四的可观成果,一直到甲午海战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整个这一阶段,我们从器物上觉得不足,主要涉及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一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碰了壁,便又开始转向制度层面的学习,觉得是制度上不如先进国家。从戊戌变法到清末预备立宪再到辛亥革命,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总的来看都是从制度层面进行现代化的表现。但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预备立宪甚至辛亥革命,都没有取得完全成功,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努力过后,展现给旧中国的却是军阀连年混战以及随之而来的民不聊生,在经历短暂的反思之后,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标志,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开始进行。中国共产党正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并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建立了新中国。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化也涉及器物、制度与文化各个方面。就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来说,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及整个建设过程便是具体体现;就制度层面现代化来讲,新中国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制度的改进,从过渡时期到1954年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对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制度的探索,都体现了从制度层面进行现代化的努力;就文化层面来讲,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各种“改造”“运动”,尤其是试图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文化大革命”,则是对文化层面进行现代化的大规模实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隐约看到,这一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又一次历经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在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以及行政问责制开始实施为标志,“两化叠加”问题开始显现。在经历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之后,邓小平等人力挽狂澜,将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展开新一轮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并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时进行。从过去“器物—制度—文化”层面现代化的经验中我们认识到,这三个层面不能割裂开来一再循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应该协调发展。再到后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以及新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我国现代化进程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在现代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同时也应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群体开始踏入后现代化阶段,对于他们而言,“两化”开始叠加,并且随着国家继续发展这种“叠加”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将这一巨大张力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这对新时期的国家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2003年应战“非典”过程中的种种失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这两个阶段的叠加。长期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形成了一套以经济利益最大化压倒一切的逻辑倾向,一旦面临诸如“非典”这种考验社会政策体系完善性的事件时,政府显然疲于应付。在吸取“非典”事件教训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五个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而“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便是后现代化观点的体现。对“非典”的问责也直接推动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面对‘非典’造成的人心惶惶、内外交困的紧迫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罢免了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的职务,一举扭转了防治‘非典’工作的被动局面,也为抗击‘非典’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成为中国启动行政问责的标志性事件”[5]。自此之后,行政问责的范围、内容和频率不断扩展,透明、公开、问责以及服务等后现代化价值理念在各个领域逐步涌现。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经典现代化理论开始不适用于解释我国当前的发展问题,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仍未完结之时,后现代化问题便紧随而来,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这两个阶段开始“叠加”,中国治理必然会面临“两化”巨大张力所造成的难题。

三、两化叠加:中国治理面临的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里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实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6]。就整个国家治理而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无疑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同时,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发挥也需要国家治理能力高效运转。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7]。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难题跳不出国家治理体系的范围,因此,在“两化叠加”的大背景下,以国家治理体系为基本框架,可以探寻出新时期国家治理面临的几个主要难题。

1.经济建设方面的难题。其一,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个人幸福最大化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使得政府必须保持GDP稳步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后现代化价值理念则要求将国家资源转到社会建设上来,强调以人为本,每个人自由地生活、被公正地对待以期实现个人幸福最大化,事实也证明一味地发展经济并不能满足后现代化要求。其二,经济治理方式转变的压力。后现代化强调经济治理过程中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构建,这与被动适应型的现代化经济监管方式存在明显区别,相比而言制度构建在处理经济发展问题方面更具有主动性。例如,当前为推动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明显带有主动制度构建的特征,体现了后现代化的经济治理风格。其三,经济全球化新挑战。这里所谓的新挑战主要由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后现代化要求所导致,如果说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现代化接轨的表现,那么今日被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拒之门外”,则或多或少被看作是经济运行的现代化逻辑难以适应后现代化要求的反映。TPP中所强调的多元平等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劳工与环保等议题明显带有后现代化的特征。

2.政治建设方面的难题。从“两化叠加”的视角来看,政治建设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服务理念与管理任务”之间的矛盾。2004年,温家宝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8]。政府以服务为主要职责,体现着后现代化阶段政府建设的一般状态。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现代化进程远没有结束,政府在现代化阶段的“管理任务”仍未完成。这必然会导致政府服务理念与政府管理任务“相互打架”的尴尬局面,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对“服务”与“管理”的选择飘忽不定,来回摇摆,为国家治理提出难题。

3.社会建设方面的难题。“两化叠加”对国家治理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难题主要有两点。其一,多中心治理模式与政府主导管理方式的碰撞。长期以来,政府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建立在政府权威主导的基础之上,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治理模式则要求打破这种单一权威,形成一种多元、合作治理的状态,要求社会组织、企业、个人都能加入其中,对社会力量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与后现代化的观点不谋而合。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较早,社会力量的培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所以,由政府传统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过渡比较平稳,而中国则由于这两个阶段叠加在一起,造成多中心治理模式与政府主导管理方式的冲突。其二,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区域差距导致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标准。富人阶层在解决物质需求之后往往持有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而贫穷阶层则考虑如何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网络服务、高科技产品生产等高收益行业从人本、服务与多元等价值理念出发来打造公司运行体系,而采矿、建筑、餐饮等行业则更侧重于加班、管控等现代化发展观念;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步入后现代化阶段,而在西部落后地区,整个社会核心主题还是脱贫与发展。甚至即便在同一阶层、同一行业、同一地区,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分歧也很明显。这种由“两化叠加”导致的存在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被撕裂”的差异化状态,导致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很难达成统一的政策标准。

4.文化建设方面的难题。透过“两化叠加”视角,国家治理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与后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就国内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各市场主体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由此导致的个人道德沦丧、家庭美德缺失、社会公德意识淡漠严重阻碍了文化建设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面临挑战。从国际来看,“两化叠加”使得国内外文化交流更容易相互误解,以致难以形成同一文化层面上良性对话。所谓的意识形态输出、普世价值争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不同阶段之间的不相匹配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所引发。可以设想一下,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国家,鼓励人们为动物权利而斗争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在靠威权政体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里,宣扬后现代化打破权威的主张会受到何等程度的敌视。

5.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难题。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压力之间的矛盾,是国家治理在这一方面面临的主要难题。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味地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必然会付出环境破坏的代价,在后现代化理论看来更是如此,或者说后现代化理论就是在对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上构建起来的。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段论,为我们从根本上厘清和界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思维范式[9]。但是在“两化叠加”的大背景下,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协调并不顺利,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对这二者的侧重各不相同,更为常见的现象是以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如何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个阶段“重叠”的大环境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国家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需要解决的难题。

6.党的建设方面的难题。国家治理在这方面的难题就是如何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应对新时期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个阶段“叠加”的特殊复杂情况,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以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与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党如何治理国家,直接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9]从实际出发,在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两化叠加”这一特殊情况。

综上分析,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特殊的发展历程使得国家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个阶段“叠加”的关键时期,这为国家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具体表现为存在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几个难题。立足于“两化叠加”的特殊背景,准确把握国家治理面临的难题,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善治。

【参考文献】

[1]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J].历史教学,2001(2).

[2]朱光磊.两化叠加:中国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4-11-17(B02).

[3]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庞跃辉.后现代化态势下的科技哲学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韩志明.实践、制度与理念之间的互动及其张力:基于中国行政问责十年历程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3(1).

[6]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

[7]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2013-12-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118787463.htm.

[8]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07).

[9]黄承梁.以人类纪元史观范畴拓展生态文明认识新视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2).

[10]冯莎,颜俊儒.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以党的治理能力提升为视角[J].理论探讨,2014(02).

(责任编辑 王先霞)

"The Superposi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Post Modernization":Several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Governance

YANG Xiaolong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effect of significant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ization and post modernization,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two stages presents special challenges to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Through t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these challenges are embodied as several problems faced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political construction,social construc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arty's construction.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successful solution of the problem.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al environment,accurately grasping of these problems is the key to promot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city.

Key words:modernization;post modernization;governance system;governance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2-0069-05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2.018

【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杨小龙(1991-),男,甘肃陇南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组织理论。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