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4-11宋梅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

宋梅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宋梅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这个现实问题一直很关注,他们指出分工是造成城乡分离的起点,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城乡对立的根源,同时,也阐述了城乡融合的理想蓝图。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合理布局和发展生产力、工农产业的结合等等实现城乡融合的思想。而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拉大,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也会影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所以,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发挥它的时代价值,会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使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其研究的著作中,他们从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分析城乡关系所蕴含的重要内涵,认为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是城乡分离的起点,之后社会生产力的扩大和提高使城市的资本越来越集中,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逐渐向对立发展的道路演化。最后,他们在对导致城乡产生分离乃至对立的历史根源进行研究之后,则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理想蓝图。所谓城乡融合,主要是指“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1]686。当今中国,党和政府把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机制。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过程

1.城乡分离的起点: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我们需要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和乡村分离的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乡分离及对立的原因作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2]104从他们的这一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实际上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早期分工是带有自发性和自然色彩的。例如,社会早期出现的基于天然的两性分工,这种分工显然并未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所以并非是促使城乡分离的原因。“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2]82这是因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促使一部分人从事于生产工具的研发与改进,从而推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同时,也改变原有的社会状态及关系,伴随着人口和财富的增加,慢慢地开始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等情况,这一切都为城市的出现酝酿着条件。所以,城乡分离是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开始的,这只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首次分工,也是最为简单的一次分工,但它却揭开了人类社会分工的序幕。城乡分离是城乡关系的出现的最初阶段。

2.资本主义时期:城乡关系的对立发展。分工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决定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具体关系状态。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因分工变化而导致城乡关系发生逐渐对立的变化。首先,工厂手工业时期的分工:城市和乡村的力量是不相上下的。在城乡分离的最初阶段,城市的力量是很弱小的,这是由于“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的分工还是非常少的,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2]106。然而城乡的对抗状态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有所改变,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使得城市慢慢地取得与乡村抗衡的力量。其次,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分工:城市战胜了农村。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不仅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分工,也助推了城市化浪潮的高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写道:“于是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城市越大,定居到这里就越有利,……这样一来,大工厂城市的数量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1]406-407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机器大工业的分工使得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最后,商业时期的分工:城市压迫农村。商业分工不但促使世界市场连成了一体,还催生了货币的产生,这些都巩固了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城市文明的地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被拉大,并且城市还逐渐地向农村的空间延伸,这就导致了农村的资源和空间不断地被城市占有。结果,农村不得不屈服于城市的掌控,沦为城市的“奴隶”。

3.未来城乡关系的展望:“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提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影响,即吸收了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这方面理论的合理因素,并对其进行扬弃;另一方面是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深入调查研究,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城乡对立的深刻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即“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1]686。马克思对城乡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做了具体阐述,认为城乡关系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从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并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城乡融合与社会主义并非空想,坚信城乡对立及差别可以被消灭。他们从人的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可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样一来,就可以打碎城乡社会分工带来的限制,实现劳动者既可以从事工业方面的劳动,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既可以从事体力劳动,同样也可以实现脑力劳动,这种自由的分工将打破城乡的差别,使城乡逐渐走向融合。

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蕴含的主要内容

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合理分布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要想达到城乡融合的目的,必须从生产力着手,才能为城乡融合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3]55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不断地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使工业和农业的不断联合,使城乡生产力都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才会彻底消除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促进城乡融合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不仅要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生产力进行合理的分布,这也有利于实现城乡之间的融合。因为工业并不是只能分布于城市,农村也并不是只能从事农业活动。所以说,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均衡地分布,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互相融通,才有可能消除城乡分离与对立,逐步改变农村对城市过分依赖的现状。事实上,今天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和产业化,并且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都表明了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关系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早已焕然一新。这也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城乡关系的展望已经得到了部分证实。

2.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社会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2]104由此可以看出,导致城乡之间对立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他们又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其必将被淘汰出历史舞台,人类必然迎来崭新的共产主义制度,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会被消灭,城乡可以实现真正的融合。所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良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性质决定了其不仅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反而会使城乡矛盾愈加凸出激化。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废除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是需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消灭私有制,才能逐步消除城市和农村分离乃至对立的状态,这样一来,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城市发展的状况将得到改变,城市与农村将实现良性互动,而不是处于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

3.促进工农产业融合以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294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分工体系,以达到工农产业的结合而不是分裂的目的。新型的城乡分工应当打破传统的工农产业分布格局,即打破工业只存在于城市,农业只分布于农村的僵局。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的广泛融合和交流,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城市的繁荣也可以促使农业摆脱最初的粗陋状态。所以说,在实现城乡融合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城市对农村和农业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在产业革命之前,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但在产业革命之后,城市的面貌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依托自身的生产力优势,依靠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由于城市居民需求发生多样化,使得城市中的资本因素向农村进行渗透,使农村居民的生产活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农村专业化的生产就逐渐应运而生了。但是,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不是指实现城乡的无差别发展,而是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城乡共同繁荣。

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对我国城乡关系构建的启示

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有利于解决由城乡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解决我国当前的城乡关系发展难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政府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推进城乡健康有序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同时期的资本主义矛盾加剧。正如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的早期,城市处于无序的扩张状态,占用了广大的农田,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管理的放任自由,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和矛盾的激化。后来随着城乡对立的严峻事实,英国进行了城乡规划运动,在20世纪的上半叶,逐渐摆脱了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的情况,并逐渐地向城乡健康有序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城乡差距过大,发展脱节问题凸出,所以,我们必须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放在统筹的思路中去合理规划。比如,包括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市的人口数量、工业的选址和布局、生态环境、土地的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等等,都需要在政府的合理规划中有序进行。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在消灭私有制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工业生产,合理布局生产力,人口尽可能地得到合理分布,工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我国各地政府在城市化的初期,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往往会以牺牲农村发展为前提,长期忽略了对农村的规划发展,只注重城市的规划发展。所以,我国要想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合理有序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控和有效的干预,并且使城乡规划实现法制化和科学化,以避免城乡出现无序的发展状态。

2.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想实现和谐的城乡发展关系,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两项工作也是检验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全社会中贯彻效果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开展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形式主义,也不是政府拿来搞政绩工程的,必须把农民的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效持续地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否则的话,只能加重农村和农民的负担,加大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也就是说,只有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公平;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而且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活跃,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工业的支持。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增长,由于使竞争加剧,必然会降低利润。城市中利润的降低,促使资本流入农村,这就造成对农业劳动的新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的报酬。那时资本就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并在农业中找到用途,于是原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村积累起来的城市资本又部分地回到了农村。”[4]260-26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工农业之间具有互补性,工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已势在必行,只有工业和农业都实现现代化,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的现状,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

3.推进制度创新和改革,打破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要想打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障碍,首先就要从户籍制度的改革入手,才能实现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中国现有的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造成公民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强化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化进程,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是一项不合理、不公正的制度。”[5]173据统计,中国到2020年农村人口仍将有6亿左右,农村的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重大。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进程,促进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才是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重要出路。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努力推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还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广大劳动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是农民获取生活资料的直接来源,然而,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来一系列的土地问题:都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威胁,我国土地制度受到考验和挑战。所以,近几年党和政府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制度及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作了部署。各级政府只有落实好上述这些政策,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4.以城带乡,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应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在城市的良好发展创造更多的制度条件,使得城市成为农民发展的新空间。要让农民在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从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融入城市的生活,增加家庭收入和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我国城乡差距不断地被拉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非均衡发展”理念仍未完全打破,“重城轻乡”的财政投入情况依然大量存在。所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重要路径。”[6]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社会的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地重新流入农村,这些资源就像给农村注入新鲜的血液一样,激发农村生产的活力和效率,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农村的经济获得繁荣发展,缩小和城市的差距。政府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通信、电力、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使落后的地区、乡村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7]292。只有通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正真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铺平道路。所以说,以城带乡,努力把社会公共资源均等化,才能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谢双明.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岑亁明,宋卫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突破口[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7]岑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郭 伟)

Marx and Engels'Thoughts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SONG Meiying
(School of Marsixm,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Marxand Engels had always attached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They pointed out that the division is the origin of urban and rural separation,but private ownership of capitalism is the root of leading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Meantime,they also elaborated an ideal bluepri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ir classic works contain some thoughts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r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However,the urban-rural gap in our country is widening and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has an effect on the depth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Therefore,in-depth study on rural-urban integration and elaborating its era value will play an instruc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Key words:Marxism;rural-urban contradiction,rural-urba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2-0005-04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2.002

【收稿日期】2016-01-27

【作者简介】宋梅英(1990—),女,河南商丘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