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先行切忌错误解读文本
——有感于窦桂梅《珍珠鸟》中“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环节的教学

2016-04-11杨秋玲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窦桂梅大鸟珍珠鸟

□杨秋玲

主题先行切忌错误解读文本
——有感于窦桂梅《珍珠鸟》中“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环节的教学

□杨秋玲

窦桂梅老师就像是语文教育界一朵“燃烧的玫瑰”,从事语文教育三十载,从提出“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再到“三个回归”,窦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情怀、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着实令我们折服。《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玫瑰与教育》等都是我们年轻一辈汲取知识营养的必读书目,窦老师的课例更是我们研究语文教学的典范。

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名学习者,对窦桂梅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对我启发很深。她在《“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谈道:“什么是主题教学?我个人的理解,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样,就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统整起来。这样的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价值取向的形成,等等。”

可是,当我把窦老师的著作和网上能查找到的课堂实录研读完之后,内心的疑惑就累积得越来越多。最大的困惑是:主题教学有“主题先行而导致错误解读文本”的倾向。

窦桂梅老师说:“真正的‘思’还源于教师在哲学层次上对课文的理解。从文本理解目的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探索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立场,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尽管绝对的复原不可能,但如能够根据文本背景及内容,追求尽量复原或辩证复原作者的意思,则能够剥茧抽丝、取其精华。”可是在《珍珠鸟》的课堂教学中,窦老师在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的这一教学环节中却并非站在作者的立场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且还有为主题而刻意引导“大鸟与人”的不信赖关系的嫌隙。

【观点一】“生气地呼唤”“再三召唤”不能推出“大鸟呼唤逃出鸟笼,是不信赖作者”的结论

窦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突出大珍珠鸟身处的环境——“笼子里”,然后才问:“我”感觉真好,那大鸟呢?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

我们先来看看《珍珠鸟》原文中大鸟与作者相处变化的句子。

(1)小珍珠鸟出生以前: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它们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2)小珍珠鸟出生以后: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白天它就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

而当窦老师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一下子找到小珍珠鸟出生以后,大珍珠鸟召唤它的这一部分。其实在小珍珠鸟出生前,大鸟和作者还相处了三个月时间,大鸟有无表现出不好?在文中没有体现,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它们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的变化。

再来看小珍珠鸟出生以后,大珍珠鸟的变化:“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白天它就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上面的变化,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如果真像孩子们和窦老师说的,大鸟是害怕作者会伤害小珍珠鸟而召唤,那为什么不是小珍珠鸟一出鸟笼,大鸟就生气地召唤呢?为什么是等到“白天小珍珠鸟就这样陪伴着我,天色入暮,大珍珠鸟才再三呼唤”呢?孩子们是在窦老师的“鸟在笼子里”“‘我’感觉真好,那大鸟呢”的看似换位思考的引导下才得出“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对作者是不信赖的,大鸟呼唤逃出鸟笼”这样的结论,这在我看来未免有失偏颇。

课例中孩子们一开始的回答是“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紧接着窦老师一句“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就把孩子们引向“大鸟对人的不信赖”这一层面。鸟有鸟语,“生气”“再三呼唤”更突出作为父母的大珍珠鸟对小珍珠鸟的看管,说不定这是催促孩子回笼里吃东西呢,窦老师却分析出大鸟对人的不“信赖”,显然违背了作者本意。这只不过是生活的起居作息而已,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大鸟对人的不信赖”。再者,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生气”二字更多是神态描写的生动一笔,用拟人化的手法,更显出小珍珠鸟的淘气。

【观点二】冯骥才先生并没有想和大珍珠鸟建立“信赖”关系的举动,又谈何去探究出“人与大鸟的‘信赖’”呢?

窦老师倡导“超越教材”的教学观,但同样明确提出了“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理念,可见“超越教材”是建立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这“学好教材”的前提想必是要在尊重作者本意的基础上升华主题,引向价值主题,可是我却发现作者本人并没有想和大珍珠鸟建立“信赖”关系的举动,又谈何去探究出“人与大鸟的‘信赖’呢”?

文中作者对大珍珠鸟来说是扮演了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对它们悉心呵护,如“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等。而相比于小珍珠鸟,作者是区别对待的,小珍珠鸟是一步步与作者接近的,作者顺势享受小珍珠鸟的信赖,从而倾泻出“信赖,往往产生美好的境界”这种乐在其中的感受。所以从作者与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相处的对比中可知,在课堂上去探讨人与大鸟的不“信赖”关系明显是偏离作者本意的,再进一步推出作者狭隘的“信赖”观就更显得无中生有了。

王荣生老师在《引子、主题及文章体式——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研讨》中提到“文字后面的东西”,窦老师叫这为“主题”;他则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就在文字的里面,而不是在文字的“后面”,所以要“悟文品字”,所以要“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窦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确实是在引导“文字后面的东西”了,以至于最终引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笔尖流泻下的‘一时’的而不是‘一生’的感受,如果作者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的价值主题上。

诚然,我很赞赏窦老师将“信赖”二字放在“立人”的价值高度上,期盼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信赖关系,如何真正与大自然建立信赖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窦老师在“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上的引导有“主题先行而导致错误解读文本”的倾向,“生气地呼唤”“再三召唤”不足以推出“大鸟呼唤逃出鸟笼,是对作者的不信赖”的结论,并且冯骥才先生并没有想和大珍珠鸟建立“信赖”关系的举动,又谈何去探究出“人与大鸟的‘信赖’呢”?由此可见,窦老师“文字后面的东西”的主题还是必须得建立在“站在作者立场,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上,这样的主题升华才是正确的导向。

[1]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湖南师范大学 410000)

猜你喜欢

窦桂梅大鸟珍珠鸟
珍珠鸟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探寻语文教学中“真善美”教育
夕阳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极限眼力大闯关
大鸟的礼物
说谎的珍珠鸟
思念
《珍珠鸟》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