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2016-04-11林范荣
□林范荣
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
□林范荣
“采蜜本”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材料积累的手段之一。对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可通过“摘与抄可任性、摘与记双轨进、摘与写有轻重”等方式,让学生真正采到“语言的花蜜”,以激发阅读兴趣,实现加强语言积累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双丰收。
语言积累 摘抄 摘记 摘写
笔者常常看到教师案头上叠着一堆堆、一摞摞的学生读书摘抄卡,这些读书摘抄卡有统一的格式和栏目,如从上到下设有“词语城堡”“佳句巅峰”“美段欣赏”等,甚至还有学生绘画的彩图、花边,教师成天埋头批阅、品味欣赏。这些读书摘抄卡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采蜜本”,也许这个冠名源于鲁迅先生的一句读书名言:“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重在告诉人们要博览群书,才能酿出知识的“蜂蜜”,教师也许从这句话中得到启示,让学生做“采蜜本”,天天做,周周阅。应该说,教师的初心是美好的,想以此为手段达到“阅读—积累—发展语言能力”的理想境界,可现实告诉我们,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刚开始,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还饶有兴趣,会去阅读文章,寻找自己认为的好词、佳句、美段,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这种枯燥乏味的摘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书写负担,常常使学生感到厌烦,他们完成这项作业的兴致便慢慢消解,只不过对教师的威严而不敢说“不”,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对一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而言,他们还有多少时间精力去阅读、精选、细抄?于是乎顺手一抓,摊开读物不管三七二十一,有内容摘录就行,甚至随便买一本《好词、好句、好段大全》就抄。试想这种“信手拈来”的“蜜”会甜吗?能引领学生沐浴书香,滋养言语生命吗?
那么是不是说“采蜜本”不能做?答案是否定的,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有效地做。不妨换个方式,让学生变“采蜜”为“酿蜜”。
一、摘与抄可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在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激情。教师让学生做“采蜜本”不能束缚学生的手脚,应让学生“任性”点,不要确定什么主题,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最近喜欢阅读什么读物就让他们在此类读物中摘抄,爱摘录什么就摘录什么,爱摘录多少就摘录多少,投其所好。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作弹性要求,如只在自己喜欢的读物上圈画,减少书写的负担;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读物上圈画、批注,然后有选择性地摘录。鼓励学生多“采蜜”,小组里定期评比,累计“甜言蜜语分”(学习累积分),教师在班级评比栏公布分数,表扬典型,指出不足,互动评价,授予经验,还学生自主“采蜜、酿蜜”的权利,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乐趣。
二、摘与记双轨进
吴忠豪教授指出:“对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毫无疑问应将积累语言材料和丰富语感经验放在首要位置,语言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摘录下来的语言材料若不熟读成诵、不加以记忆,就无法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无法进入学生的语言意识中,这样即使摘录再多的内容也只是冰冷的文字符号,无法转变为可以运用的“积极语言”。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摘抄的内容进行朗读品悟、熟读成诵,因为朗读的过程正是学生品味语言、感知形式的过程,更是学生调动身心感官对语言进行深化悦纳的过程。班级同学互相评比,如开展“语言银行储蓄”活动,每位同学都有一张“语言储蓄卡”,每天利用“晨诵午读”或课间时间,把自己摘抄在“采蜜本”中的内容和从读物中直接圈画的内容,或词语或句子或片段,朗读、背诵给“小行长”听(每4人一组)。“小行长”把相关的内容折合成“语言金币”记录到“语言储蓄卡”中,如一个词语2金币,一句话5金币,一个片段10金币等。一个阶段后班级同学进行评比,教师可发纸质“报喜单”向家长汇报,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家长也可以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微信的微视频录制、微语音播报等功能,把孩子在家朗读、背诵“采蜜本”内容的影像、录音资料在家长微信群、QQ群上互晒,让家长和孩子互动点评,互相鼓励,让学生积极内化语言,保持长久不衰的积累热情,让学生将摘录到的语言材料“颗粒归仓”。即使时间久了遗忘了也没关系,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沐浴在书香中,浸润在语言的芬芳中。只要有语言意识,就会有自主的语言积累行动,时间久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增强。
三、摘与写有轻重
让学生做“采蜜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主积累的语言材料也在不断地增加,但如果教师没有搭建好学生语言表达的平台,不对积累的言语材料加以运用,那么这些积累的“原始语言”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永远停留于“消极语言”的层面上,最终烂在学生的意识中。积累再多,学生的表达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做“采蜜本”时,必须要求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积累、实践运用,让积累的语言材料转化为“活语言”,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要让学生有强烈的运用语言的意识,鼓励“轻摘重写”“少摘多写”。当学生在读物中遇到富有新鲜感的词句时,可就摘录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进行举一反三。
如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允许学生只摘“赤朱丹彤”这个词,接下来在增设的“我来秀一秀”这个栏目中,学生如果能仿写出类似的词,如“锅碗瓢盆”“笔墨纸砚”“亭台楼阁”等结构相似的词,教师就要加以赞赏,学生若能用上它写一两句话,那就更棒了。同样,当学生对一些句、段特有感觉时,教师就应鼓励他们进行仿写、创写,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造的开端。例如,当学生读到《繁星·春水》中的“生离——是朦胧的月日,死别——是憔悴的落花”这句话时,就情不自禁地仿写出“快乐——是轻巧的小曲,忧伤——是舒缓的长调”等类似的句子。这样对典型句式的感悟把握,在感知中模仿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锻炼了学生的运用能力。教师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只写不摘,只评注不摘抄。如学生对一篇文章中的某个人物、某个场面、某个细节有所触动,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写“点评”,发感想,甚至写简单的“书评”,然后也折合成不同分值的“语言金币”,定期召开“语言蜜果品尝会”,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采蜜”的成果,甚至可以在QQ上组建班级文学社,鼓励学生在群里或QQ空间上发表自己的“采蜜”成果。学生互动点评,互相鉴赏学习,这让他们充满成就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保持经久不衰的写作热情。这样,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在“写”中又加速了语言的实践运用,促进了表达能力的提高,实现积累与运用的双丰收。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把握语文学科的言语特性,“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高效地做“采蜜本”,那么变“被动采蜜”为“主动酿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表达,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小学 3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