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故事: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2016-04-11俞丽美
□俞丽美
班级故事: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俞丽美
学生是班级故事的创造者,也是班级故事的书写者。利用班级故事写作,就如同找到了习作的源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搜集写作素材、思辨生活现象、强化记录意识,聚集校本课程,拓宽思维空间,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创作境界。
班级故事 写作 观察
提起写作,总见一些孩子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因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场景已成过眼云烟,孩子发现不了生活中的故事,甚至为完成习作而胡编乱造,这样假大空的文章让人读来味如嚼蜡。如何让孩子用心写真话抒真情呢?有个最佳捷径就是写班级故事。因为儿童天生是讲故事的天才,他们既是班级故事的创造者,也是班级故事的书写者。他们乐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分享。坚持不懈用“班级故事”说话,能满足孩子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让孩子在真实记录中学会说孩子话,在情感宣泄中喜欢上写作。
一、设计、观察,让故事镜像化
要想写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鲜活的写作素材一定来源于学生真实、快乐、丰富的生活。为此,教师若能带领学生精心组织各项活动,就能让平淡的日子多些精彩的瞬间,而这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学生习作无材料的难题,勾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美好境界。
利用学生向往过节的心理,我们通过策划节日活动,为他们寻到了独特的写作素材。开学初,班级里会张贴一张节日表,小组自行认领后自己设计、自行组织、自由汇报。有时,我们将习作指导穿插在活动后,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梳理出内容框架。比如“端午传情”的活动,学生自行设计“知识竞答”“包粽子比赛”“创作广告语”等不同的体验环节。我及时捕捉不同的镜头,并在活动后播放,让学生讲讲照片中的故事。很多学生聊到包粽子比赛,请来示范的几位奶奶成了他们笔下的主角。学生小陈仔细观察后紧扣动作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只见她的双手像被施了法,灵活得好比那轻盈的小燕子,在箬叶四周盘旋飞舞,一弯,一扭,一转,一绕,一扎,帅气连贯的动作一气呵成,没多长时间,一个‘工艺品’便像变魔术一样被变了出来,活像个俊俏的小伙儿,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再看一组学生学包粽子的照片,这唤起了他们的回忆,流露出包粽子的一波三折:“不是箬叶笑裂了嘴,就是糯米调皮地溜出来了;明明看着还挺顺眼,可绳子系得不牢,粽子散了架;再不,就是手中的作品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原因是什么都不像!”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展示粽子时,把情感渗透其间,悟出了包好粽子的秘诀:“包粽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熟能生巧是硬道理!”他们及时捕捉端午的浓浓粽香,记录下过节的真实体验,此时的习作就像是在美好的回忆中现场转播,让每个学生在分享故事中学会用准词语、写好波折、融入情感。
有时,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让比赛贯穿于活动始终,就能让他们一气呵成地书写故事,而故事后的点评则有助于学生发现写作的秘诀。如学生在学雷锋日进行图书整理比赛后,我们又将比赛作了延伸——书写整理图书的故事,作文要求是真实、具体。在学生眼中,这似乎降低了习作要求,但无形中又激起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当分享习作时,我及时标注学生最出色的地方,让他们注重动作的传神、神情的真切、心理的真实。有了好的参照物并作适当修改后,平时习作困难的学生也感慨万千:“我觉得有些人在新华书店看书,捧了一大叠在阁楼上看,看完拍拍屁股就走多不好哇!哪里拿的该放到哪里去。”之后,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进行别的爱心行动,习作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灵活应用,孩子的爱心故事也变得百花齐放:支付宝献爱心、教邻居孩子作文、去福利院看望老人、擦整幢楼的扶梯等。一组组照片的介绍、参与感受的分享、活动插曲的讲述,让孩子们的习作能力在爱心故事的传递中进一步提高。
二、发现、辩论,让故事深刻化
儿童的世界缤纷多彩,他们有不同的话语体系,时常为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这些无疑是生活的调味品。如果我们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辩论,鼓励学生将大小风波写成文,进而分享点评,同样能培养童心、激发童趣、呵护童真,让“每日观察”记录成为每个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拐杖。
如五年级那会,学生们迷上了明星TFBOYS和EXO,一个个成了名副其实的追星狂。这不,零花钱全部换成了偶像的贴纸,课余时间他们更是谈论得津津乐道。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出示了一个辩题“追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孩子收集好第一手材料,利用辩论会的契机深刻反思。正、反方作了充分准备,在唇枪舌剑展开辩论的同时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发现。大家觉得追星可以,但要把握一个度。小章这样写道:“自己陷得太深太深,如果这样下去,换来的将是学习如滑滑梯般地下降。那一刻,拿起练习卷,望着刺眼的分数,我幡然醒悟:与其羡慕别人,还不如发展自己,走出追星的旋涡,才能留住童年的美好!”课后,每个同学的习作都有了自己鲜明的观点,这样的写作既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又提升了写作的深度。
有了一双发现故事的慧眼,同学们渐渐学会思考故事,进而对某些事与人或驳斥,或点评,或共鸣。如体育委员小徐面对队伍中同学的窃窃私语,想尽办法坚守岗位,从自我角度把履行职务时的烦恼、与同学交往中的苦衷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小职务有小责任,大职务则有大责任,而我只要把自己那微小的体育委员给做好,那么,我付出的辛苦也值了!”这样的写作达到了真情告白的美好境界。再如练操那段时间,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聚焦“做操”话题,字里行间跃动着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看法。既有自我的坚守,也有对做操益处的剖析。同学们在随笔记录中启发了思维,养成了天天记录的好习惯。小惠这样写道:“做操是锻炼我们的体质的,为何我们要站在那里不做呢?在同样的时间内,别人收获了,而你却没有收获,如果做操你都那样不认真,那你上课会认真吗?认真做操,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当成休息放松。一举两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每日观察”活动让孩子在分享中强化了观察与记录的意识,不仅借鉴到了彼此的生花妙笔,还将内在的反思转化为良好的习作能力。
三、导图、提纲,让故事系列化
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阶段的坚持,而养成习作习惯的最好途径就是分享直抵心灵的系列故事。通过一个个充满生活味的课程,学生们从一周的故事中贮存写作素材,在喜怒哀乐的记忆中促发灵感、汲取力量、茁壮成长。
如针对剪纸课程,记录前,我宣布要求:每次记录需对象清晰、指向明确,做好素材的筛选与组合。学生每次习作前都会追问:谁?什么故事?如何呈现?通过导图分清了故事类别,明确了材料与文章立意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关注群体,诞生了三五成群“拜师学艺”的故事;他们关注个体,诞生了“小老师”的故事,并聚焦于小老师备足功课、直观示范、耐心指导等事件,使材料更好地体现了习作意图;他们关注自己,从手忙脚乱、满怀期待到屡试屡败、虚心请教,再到恍然大悟,这就诞生了“学习”的故事。见积蓄的作品越来越多,我带领学生利用课间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这又诞生了“宣传拍卖”的故事。每个学生在剪纸课程中或是写自己的故事,或是写他人的故事,或是写个人的故事,或是写班级的故事。他们更愿意把这份美好倾注于笔尖,让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共同的记忆。之后细细品读,粗心的学生纷纷感叹:“剪纸可是细致活儿,自己比别人剪得慢,原因是自己平日的粗心,成功可真是来之不易呀。”剪纸课程为学生结构化、主题化表达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支撑,也帮助他们练就了“心静如水”的气质和耐心细致的品质。
又如“一元钱生存挑战”等自强课程体验活动,学生们通过给题目“减减肥”明确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挑战”,于是,针对挑战,学生们围绕团体献计献策,诞生了共同挑战的群体故事;围绕主动交际,学会书写自我挑战的故事;围绕小组比赛遭遇挫折,诞生艰难挑战的故事。这就明确了故事构思的方向。接着,学生们对材料整理归类,列成提纲,形成一篇篇社会实践习作。综观习作,有的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有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有的从挫折中改进方法,习作成了人生历练的记录,真正把学生的记忆变成群体共享的故事,把流走的过去变成了不变的历史。如小沈这样写道:“其间也学会了很多,都不像是写作文了,完全都是在吐露心声。”
作家祁智曾说,看见什么写什么,把什么看仔细了写什么,什么感动了写什么,写有意思的,不写有意义的。利用班级故事写作,让学生找到了习作的源头活水,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成长脚印。学生们在共同生活的点滴记录中学会感恩,留意观察中还原现场,讲述故事中练就了读写的能力,自然心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美好愿望。
(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