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及其时代意蕴

2016-04-11钱春萍代山庆

思想战线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时代价值生态文明

钱春萍,代山庆



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及其时代意蕴

钱春萍,代山庆①

摘要:滇池流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在谚语、宗教信仰、劳动习俗、民间歌谣、节庆、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既有观念、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也有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观念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万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哲学等;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等;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取用有节”“变废为宝”“崇尚节俭”等。研究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 而且也将有助于为滇池保护治理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时代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引导,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生态文化建设。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态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江泽慧:《弘扬生态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13年1月11日。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生态文化可以促进人们生态文明观的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领,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开展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研究,对保护治理滇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概览

在结构上,文化可以划分为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可以从观念、制度、物质三个层面解析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

(一)观念层面的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

在观念层面上,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表现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思考。滇池流域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反映出崇敬自然、感激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特点,主要通过谚语、宗教信仰、劳动习俗、民间歌谣和节庆等载体表现出来。

1.谚语中的生态文化

谚语是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的通俗凝练而富有意义的一种固定语句,是人们对生产知识、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概括和总结,被称为“口头的箴言”“生活的教科书”。滇池流域谚语非常丰富,其中的民风谚语和气象谚语都是当地民众对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最直接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态理念,反映出他们的生态意识。

在民间谚语中有许多重视花木的谚语,认为花木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有城无花,民心窄狭;有城无树,民心燥怒;城多树与竹,疾病不进屋。”就是在家中,也“莫嫌天井小,多栽花木养小鸟”。不仅如此,人们还重视城郊的林木,“毁一片林,荒一片城;城外乱砍树,城内无房住;城外森林多,城中疾病少”。*昆明日报编:《老昆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爱护森林的谚语:

山上树多水不流,河堤树多挡浪头;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畜壮粮丰;山上毁林开荒,山下农田遭殃;绿了荒山头,油盐柴米不用愁;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王定明:《昆明谚语》,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99~301页。

在常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研究天气的变化,总结出许多规律,用气象谚语表现出来:

云走东,有雨变成风,云走西,骑马披蓑衣;云走北,有雨下到黑,云走南,有雨下不长。立了夏,雨在树梢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初三下雨十七晴,十七下雨永不停。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一阵太阳一阵雨,栽黄秧,吃白米。有雨无雨,且看西山雾气。雾气下了坝,有雨也不下。雾气上山头,无雨也得愁。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系腰。清早浓雾一日晴,早霞阴来晚霞晴。东北风,雨祖宗,东风雨,西风晴。夜晚东风掀,明日雨绵绵。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清明断霜,谷雨断雪。*林泉:《重返老昆明》,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363~365页。

气象谚语体现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还要利用自然规律的生态意识。

2.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文化

民族宗教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念、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方式。所以,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看,民族宗教也极大地影响和作用着各民族的生态观念和生态行为。除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传入宗教外,滇池流域有自己的传统宗教,如:生灵崇拜、龙崇拜。在滇池流域各民族的传统宗教中,虽然尚未产生明确的生态与环保理念,但其宗教思想与诸多的宗教活动中,其实已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在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

其一,生灵崇拜与生态文化。滇池流域的彝族,笃信万物有灵,产生原始生灵崇拜,有崇拜森林的“密枝节”。“密枝节”是彝族以独特的方式缅怀和再现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古老社会形态的一种节日。每个村在离寨子不远的地方封一片山凹中的树木为“密枝林”,在林中选1棵参天古树为“龙树”,以“龙树”为密枝林的神性象征。“密枝林”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圣境,不准在“密枝林”中伐木折枝,不准在林中放牧、捕猎,更不准把死人葬在林中。“密枝节”是在原始的宗教外衣包裹下的一种朴素生态文化行为。它折射出这样的生态文化意识:对森林的重要性的高度尊崇。在生态行为上,起到保护森林的作用。

其二,龙崇拜与生态文化。龙崇拜是滇池流域各民族信仰体系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信仰形态。龙崇拜的实质是对水的崇拜。龙崇拜有龙王庙为证,历史上滇池附近曾修建了多个龙王庙,以罗汉山龙王庙、黄龙潭龙王庙、白龙潭龙王庙、黑龙潭龙王庙等最为有名。民歌《龙王庙里去烧香》生动地反映了滇池流域的龙崇拜。歌词如下:

年年有个三月三,我们晋宁、昆阳、大小鼓浪、马街、晖湾,轱辘团转的农户、船家,划着小船,船靠船、船挤船、船擦船,到处都是船。龙王庙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挤着擦着推着来敬香,祈求风调雨顺、清洁平安。姐姐呀,咯是今日山转路也转,我们难逢难遇,大家喜喜欢欢唱调玩。*钱凤娟:《滇池纪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36页。

龙崇拜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爱护水源等生态文化意识和思想。

3.劳动习俗中的生态文化

滇池流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劳动习俗,例如,白族、哈尼族有“开秧门”的劳动习俗。劳动习俗除了蕴涵着祈求丰收的生态文化意识之外,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

滇池流域世居白族在插秧时有“开秧门”的习俗:人们身着盛装,敲锣打鼓来到田间,把缀有预示丰收的纸糊的升斗的彩旗树立田头。人们一边吟唱丰收歌,一边喝酒。一家栽秧,全家出动,亲朋好友齐来帮忙。田间地头,一片欢腾繁忙的劳动景象。不时,还传来阵阵对歌声。滇池流域世居哈尼族也有“开秧门”的习俗。从撒秧开始,便吹响了栽秧号。在“开秧门”那天,栽秧号吹得更加热闹。人们穿上新衣裳,带上最甜的酒,最好的菜和用黄饭花染过的糯米饭,聚集到田间。号手吹过栽秧号后,德高望重的老人先拔下第一把秧,祈求丰收。然后人们才下田拔秧栽秧。小伙姑娘互相对歌、比赛栽秧。号声、歌声、嬉笑声汇成一幅“乐耕图”。*杨振昆:《红土地的恋歌》,昆明: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第123页。“开秧门”的劳动习俗充分反映了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4.民间歌谣中的生态文化

民间歌谣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农村人民群众谱写的口头史诗。昆明歌谣极为丰富,几乎时时事事都有歌,一般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情歌、仪式歌、儿歌(童谣)和生活歌等几大类。在劳动歌、情歌、仪式歌、儿歌和生活歌这些歌谣中,有不少是以保护爱护大自然、祈求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在劳动歌中,有要求人们护山护水的歌:“坝要水来山要林,护山护水大事情;只要留得青山在,鱼跃清溪鸟归林。”*王定明:《昆明歌谣》,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81页。在仪式歌中,有祈求田公地母的祈求歌:“田公地母来保佑,种到哪里哪里好!大姐占起大田头,二姐占住地头边;大姐占处水莫淌,二姐占处沙莫淹。种下庄稼都望好,种一棵来发两棵;一棵头上发两杈,杈杈身上结满果。”*王定明:《昆明歌谣》,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61页。在儿歌中,有求雨歌:“小小童子哭哀哀,洒下秧苗不得栽。求祈老天下大雨,乌风暴雨一齐来。天久大旱怎得了?五谷不生人卧倒。小儿洗手拜上苍,滂沱大雨下来了。”*王定明:《昆明歌谣》,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259页。生活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不少耍山调,讴歌了滇池流域的秀丽风光。

5.节庆中的生态文化

节庆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是扎根人民群众灵魂深处的文化,是农村文化中最隆重、最热闹、参与面最广的文化活动。在节庆文化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美妙动人的传说,反映着人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一般来说,既有政治性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也有以地方文化特色、风物、特产等为主题媒介的各类节日。

滇池流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汉族有三月三的踏青节,三月三,耍西山,成为昆明人喜爱的春游活动。彝族子君人有五月十三的求雨节,求雨队伍在装扮的“龙人”(水老人)带领下,抬着太子、田公、地母、太阳、月亮神位到滇池边祈求龙王降雨,吃斋3天。彝族撒梅人有祭虫节。祭虫是撒梅人较隆重的祭祀活动。祭虫分大祭、小祭。大祭每12年(逢亥年)举行一次,以各月初六或初七直到十六日结束。小祭每年七月七日举行。各村到祭虫山烧香,供物祭祀。当地人认为,害虫有虫王管着,要是触犯或不按时祭供虫王,虫王就会发怒,放虫子来把庄稼吃光,以示惩罚。为了保住庄稼免遭虫害,村民们每到农历十月十四日就要祭虫王。是日,全村共准备1头猪,各样酒菜,拿到村中的虫王树下供奉虫王,祈求虫王不要派虫子来吃庄稼。火把节是彝、白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入夜,人们抬着点燃的火把走上街头,过往行人向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同时扬起一股香气。人们认为,被火喷过是消灾的象征,有的还在田间向禾苗撒喷,预祝秋收获丰产。这些节庆,往往都与农业、生态相关,体现了人们祈求丰收、热爱大自然的生态理念。

(二)制度层面的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

在滇池流域各民族乡规民约等制度文化中,蕴含着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事象。滇池流域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为了管理和使用好这些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滇池流域先民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创制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乡规民约是调整民族内部关系的重要习惯法。

滇池流域先民深谙“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畜壮粮丰”的道理。历史上,滇池流域先民虽未制定“森林法”,但他们的习惯法中有许多保护森林资源的乡规民约。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所立小麻苴彝族村乡规碑明文规定:

本村龙村庵为阖村祝国祈年之所。凡有树林不得践踏。如有违者,罚香油二十斤,线香一万柱,供奉三宝。*黄珺:《云南乡规民约大观》,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所立龙潭五村乡规民约碑明文规定:

放火延烧山林者,罚银五两入公。盗砍树木者,每棵罚银一两,砍枝者罚银伍钱,各入公一半。*黄珺:《云南乡规民约大观》,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这些规约都是要求人们自觉爱护山林, 凡是有损害行为均要按规约来处罚。这种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法所体现的强烈的生态意识, 是滇池流域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滇池流域各民族形成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粗浅认识, 并通过乡规民约, 使之为人们所共同遵守, 从而使滇池流域地区很好地维持了生态平衡。

(三)物质层面的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

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和主要载体。观念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是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的反映。滇池流域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体现在生产生活之中。

1.生产领域中的生态文化

历史上,滇池流域先民很早就以渔猎、农耕为主, 既捕鱼又种植水稻。因此, 从物质层面来看, 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类型既属于渔猎型生态文化,又属于农耕型生态文化。

昆明渔业发展较早,早在秦汉时代,滇池地区已有“田渔之饶”。滇池边的人们靠打鱼为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渔猎生态文化。渔猎生态文化是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的载体之一。滇池渔人靠鱼生活,但渔人不贪,“遵古训惧报应”。放娃娃鱼(大鲵)是因为它像娃娃一样的哭声,放黄鳝和乌鱼是因为老人说它们会生小鱼,“从嘴里生,吃了是罪过”。世世代代滇池渔人用祖宗之法自然之态捕鱼,在深水撒大网眼,小鱼漏网而去,在浅水下竹龙子、板罾、放虾网、赶网,养活滇池渔民数万,营养滇池周围人民数十万,鱼儿确实从不见少。即“猎而不绝”。

在农耕型生态文化中,最能反映滇池流域生态文化思想的是捞海肥和家中养蜜蜂。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社会所提倡和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滇池流域先民虽然没有提出“循环经济”概念,但是很早就有实践,捞海肥就是典型代表。滇池草海的沼泽极有利于苦草、海菜花等水草的生长。每年农闲时,人们划船到草海将海草和海泥捞起,在岸上混制成粪饼,摊在地上,连晒带捂半个月,晒干后拉去肥田。渔民捞取海肥,不仅能满足农作物所需要的养料,经济实惠,而且还使草海年年得到疏浚,也减少了水中氮磷等含量,利于保持水质。这样就实现了氮磷等营养成分的循环利用,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循环经济”思想。捞海肥,既是一种生态行为方式,又生动体现了生态文化思想。在滇池流域,村民们有一种独特的养蜂方式,他们养蜜蜂并不用蜂箱或者蜂桶,而是把蜜蜂直接养在房屋的墙壁上,蜂窝就筑在墙里面,成为当地一大景观。在墙上给蜜蜂做窝很简单,先在墙壁上开一个长宽各一尺左右的壁龛,在其上下左右各放置木板,并在背墙打一个洞供蜜蜂进出,至此,蜂箱完成一半。接着放入野外找来的蜂巢,然后盖上整块木板,用方便拆封的牛粪将壁龛封住,蜂窝就做好了,几乎不需要什么投资。滇池流域的山区半山区,冬天相较湖滨地区温度低,早晚温差也大。当地人告诉我们,这种墙壁蜂箱比起木制蜂箱或蜂桶养蜂有不少好处:一是墙壁蜂箱较为保暖,不需要人工增设保温设施,蜜蜂就可应对早晚的寒冷和顺利越冬;二是墙洞干燥通风,蜜蜂不易发生病虫害;三是不需要饲喂,蜜蜂也能自行地采蜜繁殖。墙上养蜂,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对反思今天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人类中心主义具有较强的启迪意义。

2.生活领域中的生态文化

滇池流域各民族生活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建筑、饮食、服饰、工艺当中。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因为,建筑与气候环境、地域人文、生态意识和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颗印”民居是滇池流域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住屋形式,由正房、耳房(又叫厢房)、倒座(又叫门廊)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俗称“一颗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一颗印”民居建筑具有较大的气候适应性。“一颗印”民居建筑高大的墙院、狭小的天井有利于保温、防风。为了避免阳光的暴晒,以“三间四耳倒八尺”的形式 ,组合成闭合的小天井。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符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实际。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的“一颗印”民居,顺应了当地人文、地理、气候和风俗,体现了适应自然的生态意识。

饮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直接植根于各地的山川物产,植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茄子鲊”是昆明最有代表性的菜肴,是在昆明随时都可以吃到的一种咸菜。茄子是一种时令菜,把吃不完的茄子做成“鲊”,可以长期保存,随时都可以吃到,体现了人们珍惜资源、爱惜资源的生态理念。

在民族文化中,服饰是最为直观的特色文化。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服饰类型深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或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之间,因居住环境不同,服饰有显著差异。尽管服饰千姿百态,但有其“出于自然、取之自然”的共同特点,体现着自然气息。滇池流域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晋宁宝丰坝子,当地汉族农妇所穿的“喜鹊衣”颇似黑头、黑身、白翅膀的喜鹊,预示着喜讯与幸福。官渡区的撒梅姑娘,头戴鸡冠帽,帽子上绣着鲜艳的花纹,点缀着银泡和红缨穗,就像火红的雄鸡鸡冠,意味着吉祥、幸福。彝家姑娘出嫁时,所着服装的花纹、花边,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居住于滇池流域的白族崇尚白色服饰,生物形象作为一种点缀,被广泛用于白族服装中的方方面面。苗族妇女服饰较富特色,一般上穿图案鲜艳的绣花或挑花衣服,或蜡染的青底花衣,下着蜡染百褶裙,衬以绑腿。最显著的特色是,不论衣装大小,也不论上衣下着,在衣领、袖口、裙边、裙底上,都镶有“米”字形花纹的条幅和蜡染图案,图案花纹色彩斑斓,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褶裙上的彩色线条,寓意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象征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苗族服饰的图案,就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滇池流域各民族服饰颜色以白、蓝为主要色调,与周围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和谐统一,打上了强烈的生态烙印。服饰的动植物形象较为丰富多彩,表明人们对动植物的崇拜和爱护。

二、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意蕴

(一)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同发展理念指导下,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不同。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在“人类中心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指导下,“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出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诸多问题。面对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人定胜天”思想显得苍白无力,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也就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是一致的。生态文化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因为只有在适当的生态文化支撑下, 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人类自觉的行为方式。

滇池流域各民族在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讲求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捕鱼时,抓大放小,猎而不绝,体现了“取用有节”的资源利用思想。在农闲时,到草海捞海肥,体现了“变废为宝”和“相资以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在许多资源面临枯竭的今天,发掘整理滇池流域这些宝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水资源日益紧张、土地荒漠化加剧、森林资源退化、能源与矿产资源耗竭、海洋资源过度利用与海洋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如何消除生态危机,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促使人们对引发生态危机原因的反思和探索。从表面上看,生态危机是由人类失范行为导致的,但从本质上看,生态危机是由“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撑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换句话说,生态灾难实质上是文化的灾难,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世界著名生态思想史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转引自江泽慧《弘扬生态文化 共建生态文明》,《今日国土》2008年第10期。所以,要化解和消除生态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必须从如何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做起。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发掘和弘扬人类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今的环境保护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是滇池流域人民世代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形态,其中包含的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的生态观,能有效地维护各民族良好的生存环境。滇池流域苗族的自然崇拜、彝族的祖先崇拜、白族的本主崇拜,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火花,在实践上,确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文化上,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今塑造和培养强烈的生态意识,促进环境保护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客观存在。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两种价值观,它们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谁是谁非,“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也迫使人们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生态文化就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文化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且还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高度,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伟大的战略决策,事关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引导,而生态文化则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促进人们生态文明观的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化,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万物相克相生、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善待动植物等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宣传这些生态思想和智慧,营造生态文化氛围,以促使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责任编辑廖国强)

作者简介:钱春萍,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副教授;代山庆,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 昆明,650214)。

基金项目:①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低碳农业与滇池流域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JD2010ZD21)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时代价值生态文明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