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逐梦理想的学校样态
——研究与实践“参与教育”的行动省思
2016-04-11杨国营
□杨国营
努力逐梦理想的学校样态
——研究与实践“参与教育”的行动省思
□杨国营
我在调任广饶县广饶街道颜徐学校——这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的校长之前,已有十三年农村小学校长的任职履历,经受参与学校管理的酸甜苦辣咸。虽然没有创造出全市乃至全省震响的办学经验,但毕竟扎实地在做教育,时刻在思考学校发展的路向,描画自己心中的教育梦想,努力追求理想学校的魅力样态。十六年来,反思、梳理自己的逐梦历程,正是借助研究与实践“参与教育”,让自己在谋求理想学校样态过程中有了强力支撑。
一、校园文化梦: 聚力追求百花齐放和百家齐鸣的多彩样态
当校长的最大福利,就是参与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从2003年第一次参加全市校长北师大研修班起,先后参加了各种培训班,丰富了见闻,同时也逐渐感受到校长其实也是一种专业,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更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理想愿景。由此也就开始了自己梦想中的理想学校文化的构建,觉得理想的学校要通过适切地参与教育文化(简称“‘参与’文化”)打造,引领学校呈现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生机勃发的样态。
(一)培植“参与”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
金子美玲有一句诗:“我、小鸟、铃铛,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社会和政府投资兴办学校,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让一代一代的孩子得到成长、成才的指导,达到“都很棒”的状态。所在的学校很特别,它是农村地区少见的历史悠久学校。从1844年开始,这里就有清朝千总投资兴办乡学,至今没间断教育的薪火。这自然就形成一种无形的鞭策,也在我们的提炼中形成一种厚重的学校文化——学校历史不容忽视,学校文化必须珍惜。于是令我们不敢懈怠,且要清醒,更要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出引领学校向前、向好发展的“参与”文化,形成百花齐放和百家齐鸣的新学校格局。
(二)“参与”文化在办学理念上的体现
根据学校特点,在实践中酝酿形成“和而不同,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这也是指导实施“参与教育”的工作理念。学校建有三栋教学楼,分别取名“勤学”、“励志”和“有为”,鼓励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树立勤学励志的目标,九年磨一剑,奋发而有为。努力让全校师生形成一种态度,就是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比如写字,既要有良好的书写技能,又要有端正的写字姿势;再比如,初中生在校就餐,我们提倡自助取餐,让孩子们四年内养成会吃自助餐的能力,根据需要恰到好处地取舍而不浪费。恰恰是这些小事,反映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做好的做事态度。精益求精的要求,也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了成长的信心,以致针对每件事情,他们都能自觉设定一个目标、方向,让自己多一份精彩的呈现。
(三)“参与”文化在学校管理理念上的体现
任何适合的发展文化,都需要有适合的发展理念支撑。我们提出“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参与文化”概念,放手让师生动手,力求精彩纷呈。班级文化也不求整齐划一,鼓励班级自主参与管理,班风自己讨论酝酿,学生才会由衷地认同和践行。各种文化栏都来自师生,也由此使它们更接地气,而且也让学校育人环境变得充实多彩,且有生命力。我们提出“师生视角”参与管理理念,凡事如果面对师生,就应该从师生角度去考量,让每一项管理措施都能最好地服务于师生,以激发他们舒展和创造的情绪。比如我们提出的“自课程”建设,就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设计适合学生提升兴趣的参与课程体系,让学生的思想不断碰撞、生辉。
(四)“参与”文化在学校发展愿景上的体现
学校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抬升期会遇到瓶颈,低谷期就更需要突破、创新。打造一所百年历史悠久的颜徐“新学校”,是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愿景,“上下同欲者胜”,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师生逐渐意识到:我们到了求新、求变的时代,到了学校发展的必然阶段。于是提出,“你就是颜徐学校”的发展要求,人人都是学校一员,学校是每个人的学校,而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颜徐学校!强化这种意识,让每个人都愿为学校讲话,为学校代言,宣扬正能量,以学校好为好、以学校荣辱为荣辱,从而使得上下戮力合心,形成全校齐心协力的局面;展现出的努力参与样态,自然构成学校百家齐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学生成长梦:引领追求参与学习和快乐成长的丰实样态
经常反思“学校是为谁而设立的”?其实举办学校自古至今的一个目的,就是传承文化知识与技能,让孩子成长、成才。简单地说,学校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学生。关心学生,做好如下两点就是成功:让学生养成努力学习的习惯与态度;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品格与方法。因为学生毕竟是鲜活的生命,更应关注其成长的感受。
(一)在参与中励志勤学,养成良好习惯
正如校徽所阐述的,习惯成就未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提倡一种求学、求知的精神,因为任何成功都需要努力。九年在校求学,我们设定“勤学、励志、有为”的进步梯阶,鼓励每个孩子要以勤学为荣,同时学校灌输更多正能量,以砥砺学生的意志品质,给他们描绘一种大有作为的美丽前景。小学部以“习惯成就未来”贯穿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养成爱读书、勤学习、守纪律、品德优的良好习惯。初中部则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贯穿励志教育,通过《名家榜样进校园》、《颜徐学子心目中的“明星”》等课程化的活动,涵养核心素养,缔造核心价值观。举办名家榜样进校园活动,以1-2个月为周期,邀请知名成功人士到校给同学作报告并互动,当地名师名校长、全国大赛获金奖的高中名学生、著名儿童作家龚房芳、企业家蔡丰、广饶县走出的清华北大在校生等,都走进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成长和成功的心得,给孩子们带来引领和激励的正能量,促进健康向上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形成。
(二)以参与求体验,让快乐伴随成长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们在活动中会有最直接的体验,因此活动之于学习是最好的促进形式。我们提出“以参与求体验”的育人思路,努力发挥活动育人的效果,给孩子们的成长平添快乐。我们开发实施“节日课程”,结合每一个独特的节日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丰富生活、伴随成长。在春节过后的开学前两周,开展“魅力春节秀”活动;在每年春季,都会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参与“翔春之旅”活动;在夏天则组织“游夏之旅”活动;将每年的运动会拓展成“运动季”立体活动——让活动丰富生活,成为孩子们在校园生活中追随的亮点和兴奋点,给日常的学习生活平添一些活力和幸福感。比如运动会,我们一改过去只有少数运动员同学才是参与者的方式,调动每个孩子参与其中。一是活动尽量普及,比如低年级的跳绳接力、投篮接力赛,都是全员参加;二是活动立体化,比如2013年是“我的奥林匹克”、2014年的主题是“多彩的民族”、2015年则是“五洲城市”,即让每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引导学生展开拓展性的研究学习,自主设计相应的队牌、标语热词,制作手抄报,设计入场式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让每个瞬间都充满精彩。活动中的孩子们是兴奋的,快乐溢于言表,带来多元的收获,在体验快乐活动中收获快乐成长。
(三)建构“参与”课程体系,让学校呈现“万物生长”的局面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课程则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力。没有文化,学校不会持续发展;没有课程,学校发展就会脆弱不堪。课程蕴含我们对人才的期许,以及对人才发展的营养。“自课程”就是我们在剖析学校文化,建构“参与”课程体系中,研发出的一个校本课程,在逐渐丰富、发展的同时,让它在保有农村孩子对学校对学习的兴趣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谓“自课程”,就是基于学科或者管理部门自身和教师自身开发的一种课程,其原则是“有用更要有趣”。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开发名著欣赏课程、课前演讲课程、周记写作课程等,既体现学科特点,让课程有用,又体现教师特点,使课程有趣;再如数学家故事课程、英语经典动漫课程、少先队的翔春之旅课程、后勤的果园采摘课程、德育处的入校课程离校课程等。我们将其定位为行动研究,在体现教学相长的同时,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亲其师,信其道”、“学一科,喜欢一科”的效果。
“自课程”研究已经申报为山东省教科院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在小学部,有个老师利用学校十亩果园,开设一门花木种植课程,使虽在农村却远离稼穑的孩子们兴趣盎然。活动如火如荼,整个五月份开展“种植小达人展示”大赛,通过微信以及文化栏等平台,展示孩子们种植的成果。期间除了展示学生和老师学习和实践的精彩,更让孩子们在持续的操作、等待、观察和记录等过程中,体验劳动乐趣,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悟。在初中段高年级,开设语文课前演讲课程,每节课前两分钟,由孩子们轮流展示演讲,从刚开始读生涩的稿件,到逐渐脱稿演说、最后到分主题精彩演讲。一次在巡课时碰上孩子演讲,就驻足倾听,发现孩子正在结合语文名著单元,在讲名著《三国演义》内容,他不但脱稿,还准备了PPT,甚至把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八阵图也从资料中搬了过来,台上、台下兴趣盎然。令人欣喜的是,语文老师说可以把孩子的PPT存起来,在以后备课中直接使用,这可真是体现了教学相长,也正是我们所追寻的“万物生长”状态。
学校还提出“补短更要扬长”的育人理念。统一的文化课教学是补短的教育,为适应每个孩子而开发的走读选修课程,则是扬长的实践。在一学期开发、开设40余门选修课,让孩子们根据所长和兴趣,在每个学期自主选择一门选修。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也好,核心价值观也罢,都是学校教育所希望传递给孩子们的,但最终还是要通过课程在课堂传递。而课堂和课程重在接地气,我们需要的样态不是高大上的理念,而是落在地面的行动。学生在校学习是快乐的,我们也期待三年、五年、九年后,他们离开学校后仍能怀揣愉悦心态、丰富的知识技能;仍能心怀感恩,做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
三、教师发展梦:积极追求严慈相济、教学相长和度人达己的厚重样态
教师是学校育人的关键,教师的样态决定了学生的样态,也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样子。我们定位教师的理想样态,做到“以爱育爱”的严慈相济、“敬业爱岗”的教学相长、“满怀幸福”的度人达己。
教师应该是教育活的灵魂,必须要确立“以爱育爱”,这样才能谈得上真实参与、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所以,一支理想的教师队伍,首先应该是充满爱——爱学校、爱教育、爱学生,这是最起码的职业要求。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事业,因此更需要老师有专业水平,因此就需要敬业爱岗、热爱学习,实现教学相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动。我们特别把培训提高作为福利赠与老师们,每年都准备培训大餐,力求让老师们寻求偶遇发展的关键——关键书籍、关键事件、关键人物,期待更多老师幸福地走在职业成功路上。学校借助建设“自课程”和教学金字塔理论课堂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指明道路,强制上路”,突破教师成长关键的环节和节点,突破课堂无趣、无效状态。2016年开始,学校与上海名师发展研究所合作,通过为期三年的嵌入式参与培训,引进苏浙沪专家,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把高端培训植入教师平时的工作、生活,由此打造并形成卓越发展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应该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应该在参与实践中实现突破,落实教学相长,更应该度人达己,追求一种幸福、完整的参与教育生活。另外,学校通过创建办公室文化——主题是“至亲陪伴,教育完整幸福”,让老师们品味成长,感受至亲的关爱注视,并努力不忘幸福、完整的教育追求。平时我们也对活动进行巧妙安排,构建其乐融融的校园关系,比如教师节厨艺大赛、新年庆典收看《镜头里的历史》等,以此实现老师体面地工作、幸福地发展、快乐地相处,享有成功的尊严。其实老师最理想的样态,就是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点亮学生未来,由此也成就自己的梦想。
四、校长成功梦:忘我追求成就教师、成就学生和成就学校的魅力样态
校长的角色定位,既要彰显“参与教育”的办学理念,更要落实、践行教育梦的行动。
校长首先要切实融入“参与教育”生活,淡化权力观念。校长不是官,为了纯粹社会关系,应该剔除官本位思想。走进课堂,不打官腔,权力下放,亲力亲为,这是做校长的几个铁律。16年来,坚持上课,尽管自己事务性工作很多,有时会耽误课,且调课会给同班教师带来麻烦,但仍然坚持;坚持的结果,是教师们对校长工作精神的认可。这实际上是在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学校管理始终是以课堂教学为导向的。讲话要平易,权力如攥沙子,抓得越紧,漏掉的越多。学校推行扁平化管理,基本上是校长、副校长直接对着级部,减少冗繁的程序,减少过多的冗员,中层干部越精简,其实越有效率。
校长的职业表征就是有效参与教育,努力做最爱思考、最善反思、最敢担当的人。要多成就老师,从而成就学生,校长要做串起珍珠项链的丝线,不必发光,但因为有校长的奉献,师生的光彩会更炫目。校长要努力为师生成长铺路子、搭台子、架梯子,努力让每个人有尊严地存在和生活。首先,思想的引导胜过空泛的指手画脚。校长要学会思考,遇事多想一想、再想一想,容人之错、教人之过,让师生因为信服而追随,从而逐渐积淀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和管理氛围。其次,校长更要敢于担当,无论是面对大的形势,还是细节的成败,都不应有旁观者的心态,要勇于面对,给师生树立担当者的榜样,以形成遇事争相向前的局面。第三,校长是不应该只讲苦劳的,校长的付出必须要以成绩的形式呈现。因此校长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多一些创新,引领师生追寻教育规律,造就顺应时代的学校,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真正人才。
自己从没觉得会当校长,或是一个名校长,只是觉得自己喜欢思考,所以没有掉队太远。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学会了主观上严格要求自己,客观上宽容看待教师,宽容面对学校发展中的局限和不足。作为农村学校校长,要善于利用条件、创造条件、改进条件。教育要讲规矩,更要突破框框,当教育画地为牢的时候,学校发展就难说有特色、出成果、创品牌。有担当,天道酬勤,敢于突破,才是校长和学校教育的并生之道。在乎规矩、制度,更要在乎孩子们的感受。要记住,我们可以等,学生不能等。因此,要迫切地追寻更理想的校长样态,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以及服务的学校、学生与教师,始终放在心上,努力地助其荣耀地发展、幸福地成长;衷心地怀以期待,期待师生都能展现自己光彩夺目的一面,呈现更理想、更有魅力的成长样态,让自己的教育梦想获得灿烂绽放。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广饶街道颜徐学校校长、山东省第二届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72.1
B
1673-9949(2016)09-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