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客体关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

2016-04-11念金波王志鹏孙一进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客体受教育者教育者

念金波,王志鹏,孙一进

(山东中医药大学 a学生工作处 b药学院,济南 250355)



主客体关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研究

念金波a,王志鹏a,孙一进b

(山东中医药大学 a学生工作处 b药学院,济南 2503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主要是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新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探索交互式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的途径,也是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时代条件下的各种挑战,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构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一、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统一体,它的实质在于主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而这个最需要教育双方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活动却总是因为过分地强调教育者主体性的地位,而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

主体间性理论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改变了原有的单向性对象性的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双向性互动式的活动。这两种关系的统一中,一种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构成一种双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指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数的主体,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的客体,这种关系的鲜明的特征是体现着主体间的平等与尊重。

(二)主体、客体的关系及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主体说”,它的存在有多重原因。哲学上的主客体关系学说认为,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人是主客关系存在的前提,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而客观的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客体。[2]人这个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也是一种教育,与教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教育学的一些规律方法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成功和科学技术价值的增大,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技术,原本自然完整的人的发展演变成以技术理论为核心的主体性的发展。表现在教育上,是科学技术教育中的地位升高。人们急切地想要获得科学技术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教育者,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这样“自然”地形成了。另外,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教师一直是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教育者有绝对的权威,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更容易导致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进行进行主体间性转向的有效途径,不断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融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优势。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就是实现内化和外化,就要将科学的思想政治意识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这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要求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式转化成国民日常的自觉行动。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动的积极转化。

(二)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多方关注”,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爱”,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表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3]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协调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充分考虑人类的本体价值和个人需求,尊重个人尊严和价值追求。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权利是平等的地位, 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进步。真正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跨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的鸿沟,表达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深水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地增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人们思考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解决冲突和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细致的工作。交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的路径,也为进一步的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提供可能。主体间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和表达主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社会提供必然前提。

(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重要的课题。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带来自由平等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灾难,比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等。这些都为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在这样的情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显示出独有的优势和时代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是平等的主体,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彼此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平等权利,在这个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讨论和有效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的解决。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时代赋予的重要的课题,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的标志,这对于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弊端,顺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关系现状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误区和问题,这是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要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进行有效性的探讨。

(一)学科内容建设的时代性和大众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破解的现实性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必须在把握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和大众化需要,但是目前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新媒体时代需求,无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吸引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古板僵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科内容的时代性和大众性不强,这样会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实践环节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发挥,影响受教育对象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上采取单向灌输为主,没有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没有实现“书本”向“人本”的转化,一直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保证了有效的教学秩序的开展,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种戕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舞台的主人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做人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这就要求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改变原有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实现主体客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得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在整个的教育的环节和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主客体之间的转换和循环,提高主客体之间的适应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知”“行”不一导致实效性较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知”向“行”的转化,最后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实践环节。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书本教学和理论教学上,对于实践教学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大忽视,造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知行不一。知行不一的结果便是无法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在于实践的养成,这也是将主体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行联系的有效的抓手,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等实践的环节相对薄弱,不能有效实现“知行合一”,这样就会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强化和确认,两者不能实现在主体间的转化,导致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知”向“行”的转变,最终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实践。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停留在教学和理论教学书籍,教学实践和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被忽视,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行不一的行为。而这样的结果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等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不能有效实现知行“统一”,这将使教育者和教育的双重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加强,他们无法实现主体间的转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较低。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化实现路径分析

(一)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升教育者的形象

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的起点,教育者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不断提升教育者的形象。在这其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接受新的思想,不断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实践途径。主导作用的体现一是体现在思想引领的方向性,手段的灵活性以及引领内容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并且注重细节培养,不断引向深入。 这就要不断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断借助有效资源和优势,发挥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等方面的介入作用,提升教育者的良好形象,为实现主客体一致和相互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前提。

(二)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在于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主体的位置,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能够在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的氛围,树立平等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转化就要不断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上的重要的作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努力。

(三)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占领网络舆论新高地

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从现实入手,从问题入手,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随着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要适应新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占领舆论建设的高地。主体间性之间的转化受到外界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的教育环境的网络化的现状,就要借助网络化和现代手段,占领舆论高地,充分发挥主客体之间作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四)强化实践环节和实践养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实践的养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真正养成,尤其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个环节重要的是深化第二课堂,在重视观念养成的同时,重视行为素养的锻造。要观其言还要听其行。另外实践养成是一个过程,要不断深化认识循序渐进,增强实效性。实践是联系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重要的纽带,也是增强和强化主客体关系的重要的步骤,强化实践的环节和养成,有利于教育客体的实践的养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堂的升级。

[1]于婷,姜珊.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宣传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实践[J]. 消费导刊,2014,(11):263.

[2]顾涛. “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109-110.

[3]周先进.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兼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J]. 前沿,2010,(7):9-15.

(责任编辑:王淑玉)

Studies on Inter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towar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Domai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NIAN Jin-bo,WANG Zhi-peng,SUN Yi-jin

(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China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originated in western philosophy, studies on inter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toward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new education pattern is, in other words, interactive education pattern, setting up the thought of "humanism",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e harmonious and scientific IPE. Therefore, it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both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to conduct in-depth and systemic studies on intersubjectivity of IPE toward college students. Specifically, it will help adapt our college IPE to the new era, it will be useful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in current college IPE, it can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more scientific, modernistic and humanistic theories about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reover, it will intensify the timeliness and influence of IPE on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Intersubjectivity

2016-10-02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项目(XGNH2015-K05)

念金波(1980-),男,山东聊城人,处长,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王志鹏(1979-),男,山东青州人,副处长,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孙一进(1986-),男,山东聊城人,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6)06-0104-04

猜你喜欢

主客体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析“物我本相因”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