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协调、共享”发展价值的理论思考——评《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2016-04-11王浦劬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协调共享公共服务

王浦劬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基于“创新、协调、共享”发展价值的理论思考——评《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王浦劬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一书,以全新的研究视角,基于“需求—供给”分析框架,采用多学科的技术方法,力图展现服务型政府与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过程维度与结果维度、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均衡协调。该书基于“共享”的价值理念,在服务主体、服务责任与服务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设设计,对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理论贡献。

关键词:创新;协调;共享;公共服务

姜晓萍教授主编的《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一书2015年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该成果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优秀”的鉴定结论,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该书以创新的理念、深遂的构思、独到的视野、系统的体系、科学的方法、一手的数据以及精彩的案例,深入解剖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意蕴,深切解析公共服务体系的运作机理,创造性地设计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框架,是一本富有力度、深度和厚度的力作。

一、基于“创新发展”理念的路径选择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是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治权体系创新发展的路径,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在各地各级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我国学界也深入研究、科学创新,积极努力探索服务型政府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型政府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效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即是这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研究视角创新。该书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独辟蹊径,采取“结构-过程”的分析路径,解析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联系,就此提出新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理念创新、目标重构、职能转变、流程再造。本书明确指出: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是出发点,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关键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着力点,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是归宿点。由此从结构与流程有机结合上实现了研究路径的创新。

第二,思路框架独到。该书采取“需求—供给”分析框架,梳理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和现状,以实证调查分析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公众需求与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多元协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策略。在这其中,该书首先从“需求”侧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从“供给”侧总结分析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实践,以“需求—供给”框架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进行评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对策。

第三,技术方法新。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研究表明,单一的技术手段无法全面深入把握问题。该书基于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图实现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印证,历史研究与现实分析融通,根据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适切性,选择采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中的技术方法,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问题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由此形成创新性理论思维。

二、基于“协调发展”理念的逻辑辩证

该书把服务型政府建设融入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由此把新时期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置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之下,为之注入了新的内涵与价值诉求。“四个全面”的前提是全面从严治党,根本是坚持贯彻人民的主体地位。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否切实转变和有效运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基于这些原则,该书从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展开了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协同逻辑。

第一,展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均衡协调”。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的服务型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性的治权结构,是人民民主政治在公共服务领域的逻辑必然。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我国已近十年,不少研究重心在于构建以“服务公民”为核心的政府运行体系,偏重于“绩效政府”建设。该书提出,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应该由“绩效导向”拓展为“民生导向”,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并且指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据此价值理性,作品对服务型政府的构成要素、需求演变、供给机制、质量绩效等工具理性进行梳理,由此实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均衡协调。

第二,彰显了“过程维度”与“结果维度”均衡协调。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目标,也是过程。作为目标结果的服务型政府,最终要实现“人民满意的服务目标”,而作为过程的服务型政府,必须要实现“依法行政”的服务规范、公民参与的服务路径、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公开透明的服务过程、“民生导向”的服务模式。该书围绕服务型政府与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开的范畴和内容的辩证,体现了作者在“过程维度”与“结果维度”之间均衡协同的辩证思维。

第三,实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均衡协调。随着国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力推进,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性。与此同时,在多样性创新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对多种多样的创新实践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创新经验,分析其中蕴含的运行机理。这就迫切需要在总结提炼各地服务型政府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国家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探索完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与实施策略。该书尽可能大规模调查和收集各地创新成果,深入切实分析当前我国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路径、策略等基本要素,比较分析了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的共同趋势与区域差异,基于不同的典型案例与模式进行共相提炼总结,由此提炼分析其内在机理,从而在实践与理论、差异与共同、多样与统一的哲学意义上,实现了均衡协调。

三、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对策设计

中国共产党人的“治理”范畴,内在地蕴含着全体人民为主体的“共享”的价值追求。这种共享既是供给机会的“共享”,也是公共产品的“共享”;既是责任之“共享”,也是权利之“共享”。该书基于这种“共享”的价值理念,在服务主体、服务责任与服务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设设计。

第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多主体之间的共建共享。该书提炼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变革模式共分为3大类9种。一大类是政府供给类变革,具体变革模式有地方政府发动、地方政府供给模式(G-G模式),社会发动、地方政府供给模式(S-G模式),市场发动、地方政府供给模式(M-G模式);第二大类是社会供给类,具体变革模式有地方政府发动、社会供给模式(G-S模式),社会发动、社会供给模式(S-S模式),市场发动、社会供给模式(M-S模式);第三大类是市场供给类,具体变革模式分为地方政府发动、市场供给模式(G-M模式),社会发动、市场供给模式(S-M模式),市场发动、供给模式(M-M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结构化分析发现,尽管目前我国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变革存在着多种模式,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始终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市场化、民营化与社会化必然是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实际上,任何单一主体承担的公共服务,都不能有效实现公共服务的绩效目标,也无法包容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的多样性和持续性,达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目标。因此,通过主体多样性,达成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公平正义,是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的设计价值主导。

第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享。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作者得当地指出,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建共享型设计,还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共享。在我国,中央政府对于完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极为重要的责任。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以政府包揽、分级负责、平均分配为主,突出体现为计划经济特色的高度集中。改革开放后,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也成为历史的必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变迁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但是,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公共服务体系一直具有巨大影响。因此,服务型政府和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设计,需要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贯彻共建共享的理念和价值原则。

第三,公民参与建设与公民共享服务。该书以省级政府为研究对象,探讨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标准与评估,突出强调公民参与为重心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的价值取向、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基本程序,由此构建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为一体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分析框架。作者指出,我国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公民满意度维持在中等水平,民众普遍就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做出“一般”评价,缺乏高满意度的评价,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基本住房保障的满意度最低、共计6个分项指标中的满意度测评全部低于3分。为此,必须设计以公民参与和公民评估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由此才能使得公共服务的公民参与转化为公共服务的公民共享。

总之,该书坚持奉行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目标,遵循“四个全面”战略,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和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前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结合,不仅有利于破解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和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质”“量”共同发展的目标,对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理论贡献。

(责任编辑陶柏康)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Sharing"

Wang Puqu

Abstract:The book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Perfection of Loc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written by Prof. Jiang Xiaoping, with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based on "demand-supply" analytical framework,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technology and method, seeks to showcase the equilibrium and coordination of value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process dimension and result dimension, diversity and consistenc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loc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value of "sharing", the book design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the aspects of service subject, service responsibility and service evaluation, which theoretically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Keywords:Innovation; Coordination; Sharing; Public Service

作者简介:王浦劬男(1956-)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12-23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6)02-034-(5)

猜你喜欢

协调共享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