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技法与策略浅探
2016-04-11■冷永
■冷 永
中考记叙文阅读技法与策略浅探
■冷永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综观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设置,记叙文又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高频考点。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这要求我们在平常的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授生以渔,教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指导。针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范畴、考查类型及惯常考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中考和课本真题为例,就记叙文阅读的技法和策略试做一些探讨。
一、情感规律比对读
人的情感历程蕴含着波澜起伏的内在节奏,在情感发展过程中,人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潜流会冒出来冲击交汇,最终形成“遇阻——蓄积——冲击——突破——发扬”这一情感运动变化的规律。
2011年徐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了一篇记叙性散文《上品生活不着痕迹》,第一道题是这样设计的: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是由到——。这道题梳理了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线索,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人物情感起伏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人类情感活动的杂多性、变化性特点的把握。写人记事的文章只要涉及情感,多会有起伏变化。文中“我”对父亲感情的前后改变,就体现了情感运动变化的规律:“我”对父亲的情感由不理解到理解,再由理解到认同、赞美。不理解是遇阻,理解即是冲击,认同是情感达到了突破与发扬。做感情变化类问题,都可以参照比对情感运动的一般规律。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主要事件的转折处,关注人物随之产生的情感波动,这样就会避免答题中常常出现的单一感情的解读,有效防止其他感情要点的遗漏。
二、按果索因逆推读
按果索因阅读法较普遍地适用于记叙文,即在结果已经呈现的问题情境中,把结果当成已知条件,顺藤摸瓜,探究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般表达结果的陈述性文字都会放在文尾或段尾,逆推阅读法即只需朝上阅读涵盖问题答案的有效区域,做推断总结。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前两问就可使用这一方法解答。
“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文中两次重点写到众人的集体性哄笑,分别在第四节、第六节的结尾处,这是对咸亨酒店这一社会缩影的写实性描写。此题考查学生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环境状况的深入了解。使用按果索因的方法逆推阅读文本,要读结论以上的句段,在正确把握问题语境的前提下,发掘文本多层面的原因,不可只是从“哄笑”的表象去解读看客心理,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发散思维,顺着这根藤去找瓜,即“哄笑”这一动作表象下的多方因素,从看客、孔乙己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全方位解析。解答这类题要避免凭空想象或主观臆断,要确保答案在文本中有出处,全面系统且有理有据。
三、瞻前顾后串联读
记叙文阅读压轴出场的往往是归纳文本主旨类题目,归纳时可使用“瞻前顾后”串读法。意即在归纳文本中心意旨时,既要向前读,也要向后看,通读文本,将前后内容串联,文意畅通后,再进行要点精读,最后提炼归整。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为例。
“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少学生会从标题的字面进行理解,回答标题的妙处及浅层的含义,忽视了对文本隐性信息的深入挖掘,导致失分。这时候不妨来一次“瞻前顾后”串联读:向前读,即阅读文章前半部分的事件描述性文字,你会发现“孤独之旅”指的就是少年杜小康和父亲放鸭子的旅程;往后读,即阅读文本后半部分的总结收尾内容,你会发现这旅程又是杜小康经历了孤独的洗礼之后,逐步走向成熟和坚强的一段人生之旅。串联读上下文,上下而求索文章意旨,就会豁然发现:杜小康在放鸭子的孤独之旅上完成了心理的调整,最终战胜自我,走向成长。瞻前顾后串联阅读,既厘清了文章的叙述架构与脉络,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透彻解读。
四、文本生活化阅读
生活化阅读是将记叙文阅读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下,使文本贴近生活,与生活无缝链接,学生经由文本阅读去观察、审视、创造生活,在生活课堂中习得语文知识,在阅读中诗意生活。笔者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谈生命》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来谈谈这一方法的运用。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并展开讨论。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优美的哲理语句的鉴赏与品味,对文章意蕴、内涵的深入把握与感悟,还考查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文本内容链接融合的能力。这类题目侧重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无缝链接,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全局性的通透把握,要契合作者写作意图来解读文本,不能为语言而语言,为技巧而技巧。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树立文本意识,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投放到文中再去阅读,不能脱离文本整体的阅读情境。除此之外,还要有强烈的生活意识,要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投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解,充分调动起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和体会,诠释、解读这些句子,最终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生活、文本与生活的三位一体的对话。这样,学生方可表达自己对生命的富含个性的深度理性认知,这才是符合问题要求的。教师还应特别提醒学生:答这类问题,必须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体验进行阐述,这一答题前提不可忽略。
照纹劈柴,方能斧落柴开。阅读理解,阅读是输入,是前提;理解是外显,是结果。只有这两者贯通,由阅读走向理解才自然而然。教师要依据记叙文的文体特点,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学情有的放矢进行方法与策略指导,使学生迈上深度解读文本的台阶,培养精准的阅读思维,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庆安中学教师)
目前,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亟待提升,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扎实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指导。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人物情感运动变化规律与文本比对阅读、按果索因逆推倒阅读、瞻前顾后串联前后文阅读、将文本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生活化阅读等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养成思路清晰的解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