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归位,让“师退生进”扎实落地
2016-04-11刘金玉
■刘金玉
角色归位,让“师退生进”扎实落地
■刘金玉
“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区别。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每一位学生”,而不是笼统的“学生”,排除了打着为了“学生”教学的幌子,却进行着为了“少数学生”教学的想法和做法;二是“奠基”,明确了课堂教学的要义就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为其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要使“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重要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课堂教学一方的教师就必须做到在课堂上真正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权于生,让学于生,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想主人的事,说主人的话,干主人的活,尽主人的责;就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成为真正的主动参与者,积极探索者,问题发现者、分析者、解决者、应用者,让学生有真正的课堂获得感、成就感……如此,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课堂才能真正走向高效;换言之,只有当学习真正发生,学生才能成其为学生,课堂才能成其为课堂,传统教学之低效、无效甚至负效之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性的逆转,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向有效、高效。
以上三个“必须”实现的根本路径就在于能否真正做到“师退生进”——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第一位的,始终走在课堂的前线,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跟随者,学生发展不佳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就需要改变此状况,就应该变“师进生退”为“师退生进”,课堂上教师不仅仅在于思想的转轨与解放,这只是实现“师退生进”的前提与基础。事实上,经过十多年的课改,绝大多数教师的思想已经得到转轨与解放,但也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和口头上,远远没有落实在行动中。他们能说出一套又一套的认识和理论,但课堂效率不高、效益不大、效果不佳的现象,却仍然比比皆是,甚至某些地方出现了越是进行课改,课堂教学质量就越差的现象。课改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是在“做正确的事”;做了正确的事,还必须“正确地做事”,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与关键。“正确”不仅是指认识到内涵、必要性、积极意义,更在于行动——如何“师退生进”,怎样让“师退生进”做到极致,如何把握“师退生进”之度等等问题,都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来科学地解决。唯此,“师退生进”才能真正落地,“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才能真正实现。
如何切实做到、做实、做好“师退生进”呢?如何把握“师退生进”之度呢?笔者所在的洋思中学在全面、科学、扎实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师退生进”的具体要求,即要求教师必须切实扮演好三重角色,让师生还原各自角色,让师生角色各自归位,从而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各自不越位、不超位、不抢位,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各迈其步,各得其所,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绽放生命的色彩。对应教师的三重角色,教师们在课堂上要学三个人:
一、学“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革命的最著名的指挥家。他在打仗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就是策划打仗、指挥打仗、调整打仗——指挥员就是整个战役成败的责任人。
我们的课堂就是战场。课堂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打真仗、硬仗、胜仗的——我们教师就是整个课堂上学生打仗的责任人。
作为教师,必须像毛泽东一样,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责任人。重点要做好以下6项工作:
1.明确课时划分。根据具体章节内容和相关要求,合理划分上课时数。不能快,也不能慢,一切依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而定。
2.制订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关系到整个课堂学习的方向,是师生课堂教学的共同追求。要求做到3个准确——定位准确(定位在教材要求上,定位在编者意图上,定位在学生学情上,定位在新课标要求上),用语准确(具体要求必须准确无误,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数量准确(目标做到少而精,而不能多而杂)。这样的学习目标既体现国家意志,也符合学生学情,又突出教材要求。
3.拟订自学指导。要求做到7个明确——自学目的明确(自学指导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自学范围明确(学多少、学哪里要清晰),自学内容明确(学什么要具体而明白无误地说出来),自学方法明确(既要有共性的方法,也要有学科性的学习方法),自学问题明确(问题是整个自学指导的核心,一定要做到有代表性、探究性、思考性),自学时间明确(时间安排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充分),自学检测明确(没有检测的学习往往是无效的学习,它是落实自觉学习的最好手段)。
4.实施引导策略。要求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生成情况有充分的预设,采取“若……则……”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引导与解决。
5.策划课堂训练。要求做到5个保证——保证围绕目标训练(目标是总纲,学、教、练均必须围绕目标进行),保证训练正常有效(做到首先围绕教材进行有效训练),保证训练类型多样(依据学生学情不同,设计多种题型,其中包括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保证所有学生得到训练(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正常训练),保证当堂训练时间(课堂训练不能走过场,不能课堂作业课后完成,而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里训练)。
6.设计上课流程。要求做到3个符合——符合知识掌握规律(如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测问题→修正问题→深化问题),符合学科学习规律(如语文学科,整体感知“写了什么”→整体剖析“表达了什么”→具体研究“怎样写”),符合个性学习规律(课堂中的学生既有学习的共性,也有学习的个性。譬如成绩好、中、差学生,譬如男、女学生,譬如城区学生、郊区学生、农村学生等,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课堂中必须依据其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分层施教”“差异施教”)。
扮演好“毛泽东”,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把课堂打造成“战场”,把打仗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打仗中学会打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练就本领。
二、学“张艺谋”
张艺谋是我国当今著名的导演。他在戏剧导演中,所做的事情无非是领导、指导、引导,使演员们的表演达到最佳化——导演就是整个戏剧的责任人。
我们的课堂就是拍戏现场。课堂是用来演戏的,要让学生自己演戏,并在演戏中提升与发展——我们教师是整个课堂学生演戏的责任人。
作为教师,必须像张艺谋一样,做课堂教学的激发者、发现者、引导者、责任人。重点要做好以下4项工作:
1.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做好“导学”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一是导出自主学习的目标(即“学习目标”),二是导出自主学习的方法(即“自学指导”)。而要使“导学”工作富有成效,教师就要像张艺谋一样做到“四勤两不勤”——“腿勤”“眼勤”“耳勤”“脑勤”,“手不勤”“嘴不勤”,也就是多看、多听、多想,而不能多说、多做。“导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不急于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自我分析、暴露与解决问题。
2.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做好“导教”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兵教兵”。一是导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真正的问题,二是导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导出切实有效的合作方式,四是导出问题解决的最终答案。“导教”的实质就是把问题的解决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群体去解决,让学生在自我和群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发展。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组织实施的作用。
3.在学生课堂训练时,做好“导练”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一是引导学生个体进行“自练”(即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说出学习收获与感受),二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练”(即同桌或学习小组彼此进行汇报、提问与检测),三是引导学生个体进行“测练”(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当堂训练”)。“导练”的实质是把训练权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以使所学得到巩固与拓展,由知而能,举一反三,不断提升。
4.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做好“四变备课”工作——变课前预设备课为课堂生成备课,变课前有字备课为课堂无字备课,变课前静态备课为课堂动态备课,变课前校本备课为课堂生本备课。“四变备课”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切实做到“以变应变,随机应变”,全面放手,让学生独立和合作解决问题,而对于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达到了“愤”和“悱”的状态之时,教师才从后台走上前台,进行引导、帮助、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自能”本领、“自主”意识、“自强”心理。
扮演好“张艺谋”,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把课堂打造成“演出现场”,把演戏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表演、学会表达、学会表现。
三、学“袁伟民”
袁伟民是上世纪80年代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世界“五连冠”的著名教练。袁伟民将队员带到赛场上,通过比赛、竞争的方式让队员获得成功——教练是比赛成败的责任人。
我们的课堂就是赛场。课堂是用来比赛和竞争的,通过竞争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能力,提高水平,获得发展——我们教师就是整个课堂学生比赛的责任人。
作为教师,必须像袁伟民一样,做课堂学习竞争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责任人。重点要做好以下5项工作:
1.正确理解“比”的内涵。“比”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动”“鼓动”“煽动”,即教者用自己中气十足、精神抖擞的激情感染发动,用比的方式保证发动,用及时褒贬的评价刺激发动,用规定的任务与时间来落实发动,用主持人的语言、气势去煽情、动员,让大家都在你的鼓动之下提高。“比赛”“发动”使课堂活跃了,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了,使学生既心动,更行动,从而达到全面带动、促动、驱动。在“动”起来的课堂中,学生迅速“移情”,转入到学习、比赛中来,从而使课堂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形成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学习氛围。
2.制订课堂比赛的规则。课堂比赛必须从课的一开始就进行,让学生从上课比到下课,比赛时间就是45分钟,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堂比赛的人员应该是所有学生,不能少一个,千万不能因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舍弃。课堂中的学生是比赛的主体,教师也要全过程参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切实做好比赛的组织者、引导者、发现者的角色,及时出示比赛的内容,提出比赛的要求,用心倾听,积极发现,不能只让学生比,自己干别的事。
3.明确课堂比赛的内容。比赛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做到具体化、可测化、对应化,目标与比赛内容千万不能是两张皮。比赛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能过于简单或是简单的重复,应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上的一种提升,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必须切实做到内涵的衔接性,前后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不能顾此失彼。
4.设计课堂比赛的方式。一般采用对抗的方式开展比赛,可以是同桌之间的对抗,可以是学习小组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对抗。在对抗比赛中,可以相互补充,彼此提醒,但最终教师要引导全班所有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点、注意点、发展点、思维点等等。通过对抗,达到挖掘潜力、提升思维、交融认识的目的,最终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
5.做好课堂比赛的评价。评价者是课堂学习的所有参与者,评价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教师要积极放权,将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进一步更正认识,提升思维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教师应是最终的评价者,但教师的评价绝不是简单的判断,而是一种引导——正确与否,为什么是这样,怎样可以更好,如何更改才能达到最好,还需要补充哪些,删除哪些,从中得出哪些规律性的知识,在哪些情况下能运用这些所学等等。一句话,师生共同评价,在评价中共同提升,达到共生双赢,教学相长。
扮演好“袁伟民”,其实就是要我们教师把课堂打造成“赛场”,把比赛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比赛、练就本领、获得发展。
综上所讲,毛泽东、张艺谋、袁伟民三重角色的扮演,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切实做到“角色归位”,真正做到“师退生进”,还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本来面目,切实做好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出的教师要做好组织者、指挥者、调整者、发现者、引导者、激励者、提升者、互动者等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不是做课堂的包揽者、责难者、考试者的角色,真正体现“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的思想,做到各司其职,各谋其职,各求其发展。
“师退生进”的实质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无为”“少为”,学生在课堂上要“有为”“大为”。教师之“无为”“少为”换得的是学生的“有为”“大为”,这正应了“无为而后有为”的道家辩证思想——学生的“有为”“大为”才是教学之道,才是课堂之道,才是课改之道。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