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励“创新在一线”

2016-04-11本刊编辑部

上海工运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语鲁班万众

本刊编辑部

鼓励“创新在一线”

本刊编辑部

我们必须信奉一句老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必须补充一句新语,“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日前,上海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推动一线职工岗位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这句老话和这句新语的完美结合,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鼓励“创新在一线”。

鼓励“创新在一线”,是对“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肯定。“专业人才”并不是天生的,人才与常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说得远一点,被土木工匠奉为“祖师爷”的鲁班就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跟随家里人参加土木建筑工程,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发明了一系列工具,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元代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也一样,她对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了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并且创新了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推动了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说得近一点,被誉为“抓斗大王”的包起帆曾经是一名码头工人,他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先后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多次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和银奖。实践出真知,身处一线的职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要立高远之志,促使奇思妙想变为现实,也完全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成为“专业人才”。

鼓励“创新在一线”,是对“人人都可以创新”的强调。创新,绝对不是“小众”的专利,也并非“象牙塔”的标志。特别是随着教育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新经济的崛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不再泾渭分明,人们的社会联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紧密、便捷,而信息、知识等各种创新资源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对接、协同和集成,“草根”创新的应运而生,已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只要有意愿、有热情、有活力、有能力,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一线职工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创造力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地尽情挥洒起来,成为一个创客,成为一个极客,成为一个以创新、技术和时尚为生命意义的人,享受创新过程、分享创新成果,去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一线职工的创新创造力,关系企业的竞争力、城市的创新力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局。《关于推动一线职工岗位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及时出台,“职工创新十、百、千、万计划”的全面实施,搭建了创新平台、营造了创新环境、增强了创新动力、完善了推进机制、加强了组织保障,让广大一线职工都拥有了用勤劳、智慧去创造历史的舞台和机会。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鼓励“创新在一线”,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智、保护民权、发挥民力,就一定会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大家出手的职工创新工作格局,就一定能够看到一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社会图景。

猜你喜欢

新语鲁班万众
万众期待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万众抗疫颂
学林新语
聪明的鲁班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万众归心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