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中国价值观的民族视野与时代内涵
——评《中国的价值观》

2016-0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传统

贺 来

彰显中国价值观的民族视野与时代内涵
——评《中国的价值观》

贺 来

要理解中国,首先必须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文化和一个社会最为深刻和最为核心的层面,构成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灵魂。要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或者要让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以一种恰切的方式阐明中国的价值观。韩震教授等所著《中国的价值观》一书,通过对中国价值观的系统和深入的总结、梳理、提炼和阐发,为人们理解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生活展开了一幅内涵丰富、厚重凝实的思想画卷。

在“绪言”中,该书对“中国的价值观”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本书讲的‘中国价值观’,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共识。这些价值观既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这一界定凸显了该书阐发中国价值观的双重视野,即民族性视野和时代性视野。这可谓捕捉到了中国价值观本质性的精神品格:离开民族性,中国价值观将无所依托;失去时代性,中国价值观将陷入僵化和陈腐。

如果说民族性和时代性构成了该书考察和阐发中国价值观的双重视野,那么,“个人”“社会”和“国家”则构成了其具体分析中国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面。该书无论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讨论,还是对中国近现代价值观建构的反思,以及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探讨,都是立足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这意味着,中国价值观不是单向、单维的线性存在,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内容构成的“多元一体”的立体结构。“双重视野”和“三层次结构”,构成了《中国的价值观》一书对中国价值观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基本框架。应该说,这一框架是别具匠心和富有新意的,它使得中国价值观在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张力中,在“三层次结构”的全面展开中,呈现出既底蕴深厚同时又生机勃勃的全面而丰富的面貌。

要理解中国价值观,首先必须对中国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有自觉的认识,中国价值观不是离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悬空之物,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体验、精神追求和生活希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的价值观》一书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讨。作者认为,在个人层面上,中国价值观意味着为回答和解决个体生命的内在意义寻求和确立安身立命的根据,在此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坚持“天人合一”的立场与“内在超越”的价值实现路径;在社会层面上,中国价值观把社会群体整体和谐、协调发展的理想社会状态作为持续的价值理想,这集中体现为处理“群际”和“义利”关系的思想智慧;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价值观把“贵和少争”“兼爱非攻”“协和万邦”“富国强兵”“民惟邦本”“和合大同”等作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的价值规范。《中国的价值观》一书以丰富的原始文献为依据,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十分清晰、系统和深入的探讨,为读者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全貌作出了引人入胜的解读。

作者充分肯定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并没有因此采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恰恰相反,《中国的价值观》一书自觉地把中国传统价值观置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变中,对故步自封的、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僵化方式对待传统价值观的态度表现出了自觉的反省和批判精神。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价值观,不能脱离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并从此出发,切实领会近现代中国人在经历近一百多年来社会巨变中所生发出的最大追求和期盼。

基于这种自觉,该书对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危机、探索和重建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分析。作者指出:“从人类文明的一般进程而言,近代史是一部‘走出中世纪’的历史,即从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历史。然而,中华民族走过的这段历程,其情形迥然不同。西欧的现代化是在社会自身的演变中完成的,中国却是由于西方殖民势力的侵入,被迫中断本国历史的自然进程,被强迫纳入世界现代化过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所有的价值关切都与解决民族救亡的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这一基本思路,《中国的价值观》走入历史深处,围绕晚清至“五四”时期救亡图存的价值探索、民主革命时期的价值转向、社会主义精神的时代彰显等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观的嬗变与演进,进行了深入考察与反思。

在这种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书深入贯彻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价值观的生成和演进,根植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人们现实生活实践的深层变动及其发展要求。晚清以降,西方殖民者以鸦片叩开中国的大门,这意味着传统农业文明面临着被近代工业文明取代的必然命运,正是现实生活提出的这一重大挑战,才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群为体,以变为用”“三民主义”和重塑“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等重构中国价值观的努力;20世纪初以来,民族危机的加剧和军阀混战,使得“民族与人民的生存”成为当时中国最急迫的问题,正是面对这种特殊历史境遇和现实国情,才有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研究和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在此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共识。在这些探讨中,《中国的价值观》一书把价值观的生成、演变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坐标系中,深入地揭示了中国价值观的探求、选择、确立与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层变动及其历史方位之间的内在关联,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中国的价值观》一书的民族视野与时代内涵在该书的后三章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这三章分别从“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和“当代中国公民素养的价值规范”,亦即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揭示和阐发。作者认为,我们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同层面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共同价值观,是体现着追求人的幸福、社会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这一社会发展基本目标的价值观,它们既根植于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深层的一致性,因而具有现实的、普遍的意义。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宗旨和功能等重大问题的十分清晰而深刻的论述,它突出地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渊源、现代中国人的发展要求以及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视野与时代内涵。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中国的价值观》一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宗旨和功能的一般性的理论规定之中,更重要地体现在该书对每一个价值理念的具体阐述之中。《中国的价值观》对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每一个价值理念都进行了十分专门和细致的阐释,其叙述之明晰生动、说理之透切通达,是同类著述中罕见的。本文仅以“自由”这一价值理念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在该书阐述自由价值理念的部分,作者首先以富有感情的笔触论述道:“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追求自由,就像享受阳光、呼吸空气一样,与生俱来。……古希腊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的战斗口号‘宁可为自由战死,决不给主人卖命’,所展现出来的誓死捍卫自由的坚强和不屈,普希金在《自由颂》中倾吐的‘我要为全世界讴歌自由’的澎湃激情,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展示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由心境,都经久不息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之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反思,揭示了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中都包含着自由的因素和自由的精神。作者还通过具体分析,批判性地反思了人治思想浓厚、法治观念缺乏、官本位意识强烈、民主观念和平等思想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价值匮乏。以此为背景,作者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与自由的深层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的自由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资本主义的自由,而是要在更高的境界中扬弃其局限性,实现更高层面的自由,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最高的价值理想。在上述思想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地具体提出并分析回答了“个人自由”如何在现实社会得到切实保障这一重大问题。作者强调,在政治上,保障公民权利是实现自由的前提,必须破除人权是资本主义专利的错误观念,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的自由权利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须注重实质自由的实现,让每个公民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这些探讨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坚持和弘扬这些价值理念,并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求,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息息相关的内在召唤。

价值观的自觉,这是中国社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中国人真正成为现代人的重要前提。《中国的价值观》为人们深入理解中国价值观、深化这种自觉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每一个希望了解和研究中国价值观的人都将从中获益良多。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编辑:杨峻岭)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